高婵娟 李龙 张弦
摘 要:文章以纺织工程专业基础课程纺纱学为例研究在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分析纺纱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和结合点。依据纺纱学课程的思政内涵,发掘思政教育资源,以期通过课程思政教育加强学生传承传统技艺的家国情怀、大国工匠精神、团队协作、创新思维意识和大国担当意识等的培养和建立,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彰显思政教育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必要性和意义。
关键词:纺织工程专业;纺纱学;课程思政;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8-0180-04
Abstract: The paper takes 'Spinning Course' which is the basic courses of textile engineering as an example to study the necessities of the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uring teaching, and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goals and the integrated points of course-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notation of Spinning Course, the paper explor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ources. Throug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is expected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students' feelings of inheriting traditional skills, such as the spirit of being a great country craftsman, the consciousness of teamwork and innovation, and the consciousness of being a great country to take responsibility, enrich the content of classroom teaching,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highlight the necessity and significa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Keywords: textile engineering; Spinning Course; course-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大學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思想素质、道德水准的高低,将会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有着重要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让“课程门门有德育,教师人人讲育人”[1-2],这就要求教师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构造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育人目标[3]。为实现这一目标,各高校积极探索专业课程结合文化素养等构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新模式,实现教学和育人的统一。
一、传统纺纱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0世纪末,由于纺织类企业对人才需求变化和社会结构的调整,纺织工程实行“大纺织”的专业教育模式[4]。纺纱学是纺织工程的专业基础课程。长期以来,纺纱学课程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结合不够。一是教学改革,课时压缩,课程教学任务重的影响,专业教师在教学中更加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对课程思政育人资源和元素挖掘不够,忽视了课程思政,致使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相分离。二是高校的课程思政教育大多还处于探索中,缺乏责任明晰、分工明确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和科学、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5-6],造成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不高,重视程度不够。
二、纺纱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塑造人格、提升思想、知识积累、锻炼能力的重要阶段。近些年,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资源、开展人际交往、进行休闲娱乐已成常态,网络渗透到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但是网络又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信息的泛滥可能造成大学生信仰的缺失或价值观的多元化,影响当代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网络文化传播对部分青年学生产生较大的冲击,使他们容易受到网络快餐文化的影响,对大学教育带来一些如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等负面影响[7-8],网络的普及及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损害。
我校地处西北,近些年纺织业先是从我国中西部向东南沿海地区发展,后又向东南亚地区发展,不断造成地方纺织实体经济萎缩和不景气,纺织行业在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下降,优势减弱,纺织工程专业第一志愿报考率低,大多学生对纺织工程专业认知上有偏见,存在轻视和抵触情绪,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课程处于教师教得难,学生学得难的两难境地。目前,各高校不断强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方法,专业教师需要正确把握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让学生坐得住,听得进,在积累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纺纱学课程是纺织工程专业多门课程的先修课程,理论知识内容繁杂、抽象,专业性和应用性强,课程的学习效果对于学生将来从事纺织行业相关工作有强有力的基础作用,通过课程思政的融入,促进学生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其成为具有较高专业技能和社会担当的纺织人才。因而在纺纱学课程教育中融入课程思政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三、纺纱学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
纺织工程专业是西安工程大学的老牌专业,拥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陕西省特色名牌专业、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项目、陕西省优势学科等荣誉。纺纱学课程主讲的内容包括传统纺纱技术和新型纺纱技术的工艺设计和原理。传统纺纱技术又包括了棉纺、毛纺、麻纺及绢纺四种不同的纺纱系统,教学内容覆盖的知识面多,交错复杂,但对于纺织工程的学生来说,纺纱学课程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又非常重要。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分析和解决纺纱工程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根据纺纱原材料特性,设计纺纱工艺,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纺纱工艺流程设计和设备工艺设计对纺纱加工半成品及成品质量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纺纱工程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面对复杂纺织工程问题中,能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因而纺纱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均较强的课程。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大学阶段,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价值观念往往在不经意间烙印在学生心里,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又最大,教师的言传身教对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9],教师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自身的政治素质是课程思政的出发点,专业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政治意识、文化素养和职业修养,拓展创新思政教育的教学方法,挖掘古今中外与专业教学内容相关的人物、事迹及其精神,把适应于思政教育教学的资源适时、适机地融入到专业课的教学实践中。通过课程思政把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等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内容传授有机融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政教育。通过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方式,培养具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技艺责任,大国工匠的科学研究精神,创新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品格健全和社会责任担当的卓越纺织专业技術人才。
四、纺纱学课程与思政政治教育的结合点
(一)树立爱国情怀,培养传承传统技艺责任
爱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情怀和担当。在纺纱学课程第一章绪论纺纱基本原理中引入世界纺织技术发展简史。纺纱技术在我国发展历史悠久,考古出土最早的纺轮可以追溯到距今8 000多年前;纺织之祖黄道婆在宋末元初时期使手摇纺车技术不断完善,极大地推进了我国棉纺织技术的发展,为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习近平主席倡议的“一带一路”建设中,黄道婆文化精神依然提供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10-11]。我国古代先人们在手摇纺车的基础上又发明了脚踏纺车、水力纺车等,持续不断把我国的纺纱技术往前推进,使得我国的纺织技术在清代以前在世界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此部分引经据典以史料为例进行说明,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的素纱禅衣,重量仅为49克,是世界上最轻的素纱禅衣和最早的印花织物,代表了我国西汉初期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新疆尼雅遗址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织造采用五重平纹经锦,向世人展示了我国汉代精湛的纺丝、印染及织造技术。通过课程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学一行,干一行,爱一行,树立学生的爱国情怀,建立民族自信心,培养传承传统技艺的责任,承担未来中国纺织业振兴的重任。
2. 培育大国工匠精神
通过培育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的工匠精神,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12]。长期以来,中国因拥有人口红利的优势,纺织业一直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传统产业,在新时代背景下,纺织工业重新焕发了活力,成为我国创造国际化新优势的重点产业,而质量是产品的生命线,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对于纺织产品,纤维原料的性能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纱线的性能和质量,纱线的性能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最终纺织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对于产品而言,即使选择的原料很好,工艺设计的不合理也会造成原料的浪费,产品质量的下降。如在纺纱学课程讲解梳理章节中,以“给棉板分梳工艺长度”为例进行诠释。这个参数的选择必须和纤维的长度相适应,如设计偏小,将使长纤维经加工后变成短纤维,使制品的短绒率增加,而纤维长度对于纱线的强度、条干均匀度、毛羽、三大疵点等诸多性能都有显著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工艺设计的每个环节与纱线及产业链最终纺织产品质量的因果关系。
我国作为纺织服装出口大国,从行业整体发展情况来看,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中低档产品,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不高,长久以来缺乏品牌经营理念。纱线的质量和创新决定最终纺织产品的质量和创新,引导学生建立产品质量意识,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培育大国工匠的精神,提高纺织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可度,服务行业,使纺织产品从产业链的低端向高端发展,打造信得过的民族品牌。
(三)树立团队合作精神,培育合作共赢理念
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引入“一带一路”精神,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纺纱学主要是讲述从短的散纤维到加工成连续单纱的原理,产品再从单纱到股线、股线到绳、从绳到缆,在这个过程中产品外在不断变粗,内在不断变强。产品从一根根细若游丝的短纤维到能拉住一艘巨轮的缆绳,引导学生懂得“一丝难成线,一木难燃火,一人难当差”道理,而能够把一根根短纤维凝聚起来是依靠纺纱学课程中纱线形成基本原理中的“加捻或者捻合”,通过加捻或者捻合原理的讲解,引入学生树立团队合作精神,培育合作共赢理念;引导学生从点滴开始实现知识积累,使其成为改变生活的强大武器。
(四)以赛促学,增强创新思维意识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当今世界竞争日趋激烈,一個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是一个高素质的创新人才[13]。科技竞赛一般具有实践性、创新性,以赛促学对学生创新思维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竞赛的内容又与所学课程有着紧密的关系[14-15]。根据高校学生的专业课程和课外实践设置的各类学术性比赛,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动手完成,可使学生在参与竞赛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创新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从被动式学习转变为在实践创造中主动学习,因而通过学科竞赛,可实现有效地培养人才。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每年都会主办各种纺织专业类学科竞赛,其中全国大学生纱线设计大赛和纺纱学课程密切相关。通过课程的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我校近几年获得了不少纱线创新的成果,参赛人数逐年增加,提升了学生的创业思维能力和创新创业兴趣,也促进了教师在教学中将创新、创业意识融入本科教育人才培养中,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用”的良好效果。
(五)利用智能技术,树立科技兴国信念
一方面,纺纱技术经过不断的发展,生产设备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在课程讲解中,教师不能停留在枯燥、死板的纺纱原理讲解中,要利用多媒体技术不断向学生展示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改造案例,如拥有自主产权的经纬纺机数字化纺纱流水线,在多家企业已经落地建成,展示当前纺织行业的智能制造技术。
另一方面,纺纱部分设备由于外形庞大,购买费用高,运维需要不断投入等原因,造成部分设备实验室空缺。我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倡导的虚拟仿真技术辅助教学的政策,从2017年开始投入经费建成了纺织工程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用VR技术进行清梳联工艺流程设备结构、工作原理和运行状态的虚拟展示,项目的应用很好地补充了实验设备空缺的问题,提高了学生对设备结构原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020年,由于疫情的影响,纺纱学课程采用在线教学,利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起到了很好的辅助教学效果。
因而,在课程讲解中加入科技助推生产和辅助教学的场景,使科技力量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助推力,引导学生珍惜时间,储备知识,树立科技兴国的信念。
(六)树立大国担当和民族自豪感
中国的纺织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对外依存度较高的行业,具备完整的产业链,众多发达的产业集群地,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是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大国。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使口罩、防护服等成为阻断病毒传染的关键物资。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竭尽全力保障口罩、医用防护服等防疫物资供应,充分发挥了先进制造的优势,扛起抗疫责任大旗,为中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硬核支援。纺织企业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经营,想方设法用科技创新引领企业发展、扩大就业、化危为机。迄今为止,我国已向世界各国提供了2 000多亿只口罩、20多亿件防护服,发挥了最大医疗物资产能国的优势。在疫情防控中凸显出中国的大国担当,中国纺织人的行业担当。在课程教育中,引入这些鲜活的实例,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习专业知识,树立大国担当和民族自豪感。
五、结束语
纺纱学课程是纺织工程的专业基础课程,在专业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教师需要以身作则,做学生学习知识、创新思维、价值取向的引路人,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教学设计中挖掘契合课程的思政元素和资源,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在传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将爱国情怀、传承传统技艺、大国工匠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合作共赢理念、科技兴国信念、大国担当责任等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教学之中。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用”的教学效果,培养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技能卓越的纺织专业人才,彰显思政教育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习近平.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2017:35-38.
[3]畅庚榕,张运良,孟瑜,等.材料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学资源的运用[J].高教学刊,2020(32):181-184.
[4]郁崇文,劳继红,江慧,等.纺织工程专业平台课程“纺纱学”的教学改革[J].纺织服装教育,2017,32(5):399-400.
[5]张瑞云,钱文华,郭腊梅,等.“纺织品设计学”课程思政建设及实践[J].纺织服装教育,2019,34(4):339-341.
[6]吴琼.课程思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模式[J].高教学刊,2020(22):30-33.
[7]郑丽萍.新时代大学生网络理性行为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红河学院学报,2020,18(6):58-61.
[8]张慧芳,刘文静.网络快餐文化:高校辅导员思政工作的机遇与挑战[J].科教导刊,2019,14(5):87-88.
[9]官丽雅.高校教师党支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析[J].社科纵横,2020(7):206-208.
[10]尹翠玉,冯霞,陈英波,等.纺织新材料及其识别课程思政建设[J].思政教育,2019,25(9):91-92.
[11]司徒尚纪,许桂灵.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贡献与我国海上丝绸之路[J].新东方,2017(3):41-45.
[12]薛亮,卞正兰,李高芳,等.传感器技术课程思政模式探究[J].高教学刊,2020(18):164-166+170.
[13]崔金香.以赛促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才智,2019(23):65.
[14]王理峰,丁润冲.科技竞赛对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作用的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16,36(5):58-61.
[15]孙晓霞,刘雯玮,王新厚.纺织工程专业平台课程“纺纱学”的课程思政建设[J].纺织服装教育,2020,35(2):122-125.
基金项目:“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新工科理念的‘纺纱学’课程虚拟仿真实验的建设与应用研究”(2021BKJGLX012);陕西省教育厅2021年一流本科课程“配棉工艺过程与抓棉工艺设计虚拟仿真实验”(陕教〔2021〕107号);西安工程大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虚拟仿真技术在《纺纱学》课程教学中的建设与应用研究”(21JGZD01);西安工程大学本科“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纺纱学课程思政建设”(西工程大教字〔2021〕56号)
作者简介:高婵娟(1970-),女,汉族,陕西西安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功能性纤维的纺纱技术及功能性纺织品生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