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和哈萨克族机智少年故事之比较
——以蒙古族《答兰胡达勒齐》故事和哈萨克族《孤儿的八十句谎言和四十首谎言歌》故事为例*

2022-04-16 23:06:28阿丽雅好比斯嘎拉图
西部蒙古论坛 2022年2期
关键词:哈萨克族民间故事机智

阿丽雅 好比斯嘎拉图

(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 北京 100081)

[内容提要]民间故事是人民群众广泛运用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任何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都会创作许多反映自己劳动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民间故事,进而表达自己思想情感。蒙古族《答兰胡达勒齐》的故事和哈萨克族《孤儿的八十句谎言和四十首谎言歌》这两则典型的机智人物型故事,通过对这两则故事文本进行分析,采用比较故事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两则故事的内容、情节、人物形象、艺术手法以及民族审美意识进行比较研究。

比较故事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在民间文学研究领域里,早已被国内外民间文学研究工作者所普遍运用。比较故事学不是一般地去研究民间故事,而是用比较方法研究在跨国跨民族广大范围内流传的故事,以及民间故事和相关文化现象的关系。(1)刘守华:《比较故事学论考》,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82页。比较故事学的研究目的不只是揭示跨文化体系不同国家民族间民间故事的类同与变异,更多的是从理论上阐述造成这些异同的历史文化根源。20世纪80年代前期的比较故事学研究,多着眼于中外民间故事的比较,80年代后期,则打破比较文学传统模式的局限性,逐渐开始了对我国各兄弟民族间的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

我国著名的戏剧理论家陈瘦竹教授在《论戏剧中幽默与机智》一文中指出:“在17世纪时,机智成为文艺理论的术语,表现才智机敏、言语巧妙,立刻压倒对方,机智来自理性和想象几乎不假思索就能意趣横生。”(2)陈瘦竹:《陈瘦竹戏剧论集》:第2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73页。据此解释,我们可得出机智人物故事中主人公富有智慧:思维敏捷,总是能最先想到一般人想不到的事,是一个能说会道的睿智者。正因为如此,机智人物的故事会传播一种正能量,能够让听众和读者产生共鸣。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总编委会编撰出版的《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工作手册》中将生活故事按内容划分为19个门类,还另外将其中的“机智人物故事”分为5类,分别是“劳动者机智故事”“文人机智故事”“游侠式机智故事”“机智少年故事”“其他机智故事”等。本文所选的蒙古族《答兰胡达勒齐》和哈萨克族《孤儿的八十句谎言和四十首谎言歌》都属于机智少年故事。

此外,关于民间故事的产生和分布,学界大体而言有三类学说,日本学者伊藤清司在1991年5月出版的《东亚的比较故事、传说学》一书中做过概括性评述。他认为,此前学界对民间故事、传说进行的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科学研究过程中,关于其发生和流布主要有三种学说:其一是继承论;其二是移动论,也称作传播论;其三为多元发生论。(3)〔日〕伊藤清司,《东亚的比较故事、传说学·序言》,译文载《民间文学论坛》1992年第1期。本文拟从多元发生论的视角分析探究两则故事的故事文本,并试图从更微观的角度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内容、情节、审美意识等进行比较研究。

进行各民族民间文学的比较研究,不仅能促进兄弟民族之间相互了解,还可以总结出各民族民间文学的特色及其相互影响而仍保持其独立完整的规律。

一、两则机智少年故事的梗概

《答兰胡达勒齐》的故事是蒙古族典型的机智少年故事,据芒·牧林的搜集研究,该故事有多种异文,其各个异文在内容、结构、艺术手法上大同小异。在芒·牧林编写的《巴拉根仓的故事》中收录了该故事的10篇异文,本文选取了故事情节最为完整、丰富的第一篇。其大致内容如下:

从前,有一个汗王,他有一个傻儿子和一个美丽的女儿。为了确保傻儿子能够继承王位汗王,想把世界上比他的傻儿子聪明、勇敢的男孩都杀死,并为此想出一个恶毒的办法:在全国下达诏令,说汗王要给自己的女儿选夫婿,如果有人能够在众人面前一口气说一连串的谎言(答兰胡达勒)(4)蒙古语中“答兰胡达勒”意思是数量很多的谎言。并且让人信服,那就将女儿嫁给他,若未能说出,就砍他的头。这样一来,许多达官贵人家自以为是的小伙子们自告奋勇地进宫说谎,结果他们没有能够说出那么多谎言,纷纷被砍了头。后来,说出一连串谎言娶到汗王的女儿就成了小伙子们无法跨越的一道鸿沟。就在这时,一个穷人家的孩子(有些异文是牧童或者孤儿)进了宫,一口气说了很多谎言,并使汗王和其他君臣信服,成功娶到了美丽的新娘,也使很多小伙子摆脱了被砍头的命运。

《孤儿的八十句谎言和四十首谎言歌》是哈萨克族民间故事中的一则情节丰富的机智少年故事。故事的大致内容如下:

一国之王发出要人民一口气说出八十句谎言并唱出四十首谎言歌的命令,并且许诺如果说得好、唱得妙,就给奖赏:如果是小伙子,就将美丽的公主嫁给他;如果是姑娘,就娶她做儿媳妇。这的确很荒诞,但让人称绝的是,有个孤儿竟然一口气说出了八十句谎言,唱出了四十首谎言歌,特别是他所说的和所唱的,还充分表现了孤儿的勇敢和智慧,深刻地揭示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同时巧妙地突出了故事的主题。最后,国王不得不将美丽的公主嫁给了孤儿。

二、两则机智少年故事的情节分析

两则机智少年故事的大致内容如上所述。其中,穷人家的孩子(孤儿)对汗王(国王)所说的谎言是说谎故事中最精彩,也是最值得深入探究的部分。两则故事在结构上以串联式为主,以韵散结合的方式展现出来,音韵和谐,节奏明快,使故事内容更加丰富。两则机智少年故事的基本情节如下:(1)国王(汗王)下达命令,召集一口气能说出很多谎言的人进宫。(2)如能达到要求,就将自己美丽的女儿嫁给他,并奖赏牲畜和财产;如未能达到国王的目标,则会被砍头。(3)不少人自告奋勇进宫说谎,但都无一幸免。(4)勇敢的孩子(孤儿)前去挑战,途中遇到守卫或者大臣的阻碍。(5)孩子(孤儿)聪明地化解难题,顺利进宫。(6)孩子(孤儿)开始说谎言。(7)国王无法反驳孩子(孤儿),最终把公主嫁给了孩子(孤儿)。

主人公讲述的谎言也包含诸多神奇的情节和语言。《答兰胡达勒齐》中的谎言,具体情节如下:(1)孩子讲述个人经历;(2)找母马;(3)遇麻雀,麻雀分享食物;(4)射蚊子;(5)发现一口井,并想方设法取水;(6)找到母马,母马产下马驹;(7)去老夫妇家里;(8)两只靴子打架;(9)赴宴找靴子;(10)找丢失的头。

与此相对,在《孤儿的八十句谎言和四十首谎言歌》当中,孤儿所说的谎言同样具有一种奇幻色彩:(1)交代自己的家庭身世;(2)赶马饮水;(3)拔头砸冰;(4)找马驹;(5)找马途中射兔;(6)儿子送头回来;(7)两只靴子血战,一只靴子逃跑;(8)碰到种瓜农民;(9)宴会上找到逃跑的靴子;(10)唱四十首谎言歌。

总体来看,这两则机智少年故事的叙事结构基本一致,均采用连环式结构。故事主人公所说的谎言故事脉络是建立在找马这一情节点上的,两者均沿着这条线展开了一系列神奇的故事。主人公所讲述的谎言最大的区别是,《答兰胡达勒齐》中没有单独区分谎言和谎言歌,多采取对话和韵散结合的方式进行叙述;而《孤儿的八十句谎言和四十首谎言歌》却明确区分了谎言和谎言歌,前半部分是以对话形式讲述谎言,后半部分则是以四句为一段,唱了四十首谎言歌。

通过比较两则机智少年故事的基本情节发现,这两则故事的情节大体相同。其中,故事情节中的第6条,是主人公滔滔不绝地讲述谎言的部分,篇幅最长,也最能体现故事主人公幽默诙谐、勇敢机智的性格。这部分主要采用正话反说来叙述,此法通常为主人公用相反的话来表达本意,由于表面上的言辞和实际的含义反差强烈,造成严重不协调而带来幽默感,从而增加故事的喜剧效果。例如,在《答兰胡达勒齐》中,谎话伊始,孩子就会说:“爷爷还在摇篮里的时候,爸爸还未出生的时候,我就给太爷爷牧马……”而在《孤儿的八十句谎言和四十首谎言歌》中孤儿同样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开始说起:“还在我母亲肚子里的时候,就已经把父亲的六千匹马放了六年。后来娶了老婆,生了孩子,孩子比我整整大五岁……”等等。除此之外,谎言中还会出现“三伏天河水结冰,拔头砸冰,阳春六月下大雪……”等诸多与现实生活相违背的现象。这恰巧体现了主人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打破常规事物的逆向思维。

在语言表达方面,两则机智少年故事的主人公均采用了平行、排比以及诗歌的押韵手法,例如:在《答兰胡达勒齐》中有这样一段诗句:

汉语意思为“种驼生了驼羔,种牛生了牛犊,种羊生了羊羔,种马生了马驹”采用了诗歌的排比手法。另外:

这段诗句采用了诗歌押韵手法中的押头韵和押尾韵的方式,使谎言讲述起来节奏鲜明,朗朗上口。

此外,在《答兰胡达勒齐》中会出现大量带有数字的语词,例如:“用深不见底的南布哈,装了九九次,用无边无际的碗,装了九十九十次”。在《孤儿的八十句谎言和四十首谎言歌》中也出现了“骑着屎壳郎追牛虻,整整追了三周又三个月时光。”“一根蛤蟆骨头有四十尺长;一根狐狸骨头够四十车装;一只麻雀四十个客人没吃完,还剩下四十盘子肉和四十海碗汤”等。

谎言歌中以四行为一个歌段的,下面择取哈萨克族《孤儿的八十句谎言和四十首谎言歌》中孤儿所唱谎言歌的两个歌段来分析:

汉文版:“头年我的红种马下了只灰狼,尊贵的陛下,您砍我的头我也绝不说谎;我的二百只公山羊都下了羊羔,尊贵的陛下,您说说我当时多么悲伤。我一口袋一口袋地给朋友送去真话,我看见的苍蝇比野鸭子还要肥大;我看见一千个人骑着一只老鼠,老鼠一跳,把他们摔在地上乱滚乱爬。”

从上述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孤儿的八十句谎言和四十首谎言歌》中谎言歌的艺术形式,通常采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叙述故事,强调是自己的亲身经历,绝对没有说谎,并且歪曲事物的自然属性,使其增加了某种程度的“实感”,越是这样,就越让人觉得内容滑稽可笑。用极度夸张的手法,把一些现象无限夸大到令人无法相信的地步。

谎言歌的基本特征就是有意识地中断和背离常规的认知习惯,形成“反逻辑”的语境,所谓“谎言”,实则是用夸张、拟人等一系列艺术手法,将语言陌生化,从而造成语境的新鲜感和幽默感。

上述两则机智少年故事中主人公的幽默感是通过其语言展现出来的,以反常规的思维方式和诙谐生动的语言表达,讥讽、抨击国王,最终为平民百姓排忧解难。

三、两则机智少年故事呈现的民族审美意识

“民间文学是民众审美意识,审美情趣的集中表现。”(5)李惠芳:《中国民间文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9页。与此同时,民族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根本上制约着民族审美心理的形成、演化及发展趋势。比较上述两则机智少年故事的异同时,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形态相似,彼此之间有很多共同之处,然而却同中有异,在故事内容和表达形式上表现出各自不同的民族特色。

蒙古族和哈萨克族都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传统的畜牧业在两个民族中均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那些与游牧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马、牛、羊、狼等动物,自然也就成为在这两个民族民间故事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并且任何一个民族的民间故事都凝聚着本民族人民的聪明和智慧。同时,人们还会在民间故事流传演变过程中对其进行再创造,取材于本民族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和所熟悉的自然现象,从而呈现该民族及其地区的饮食文化、风俗习惯。如增添带有本民族特色的词语,例如:在蒙古族《答兰胡达勒齐》中的“南布哈”,指的是用羊皮做的装奶食的袋子;哈萨克族《孤儿的八十句谎言和四十首谎言歌》中则出现了“且先”“阿肯”“纳斯”“沙巴”“巴依”“阿吾勒”等哈萨克族常用的词语。其中,“且先”是对能言善辩的人的称呼,“阿肯”指的是民间弹唱艺人,“纳斯”是一种口含的烈性烟,“沙巴”指的是用羊皮缝制而成的酿酸奶用的口袋,“巴依”指的是老爷或者是达官贵人,“阿吾勒”指的是若干牧户组成的游牧群。蒙古族和哈萨克族的文化为两则机智少年故事的产生和流传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养分。

通过对上述两则机智少年故事的文本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蒙古族《答兰胡达勒齐》和哈萨克族《孤儿的八十句谎言和四十首谎言歌》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方面大同小异,叙事内容包含了两个民族自身的思想感情和文化因素,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故事恰当运用对比结构,鲜明地突出故事对立双方善恶、智愚的区别。艺术手法上通过韵散结合的方式,巧妙体现故事所蕴含的思想教育作用。

其次,两则机智少年故事中的主人公所表现出的机智、勇敢的性格,代表了当时广大民众对权力压制和剥削的反抗,充分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也由此可以看出,蒙古族和哈萨克族的人民热爱生活、尊重生活的美好心灵。

最后,本文仅对蒙古族和哈萨克族机智少年故事进行初步探索,因上述故事内容和情节比较一致,且蒙古族和哈萨克族民间故事中有不少情节相同的其它故事,在此提出,这两个民族当中流传的民间故事并非偶然一致,综合其历史渊源、民族文化交流交融,认为此类故事是这两个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真实写照,对上述两则民间故事的流传、分布情况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哈萨克族民间故事机智
我画民间故事
光明少年(2024年2期)2024-04-29 00:44:03
说说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为什么感动人
机智闯关
机智的斑马线
学生天地(2019年12期)2019-04-22 03:24:22
漫话民间故事
幽默大师(2019年4期)2019-04-17 05:04:48
民国时期哈萨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动述论
敦煌学辑刊(2017年4期)2017-06-27 08:07:16
哈萨克族谚语在数学分析课程教学中应用及实践
56个民族56枝花 哈萨克族
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民俗文化的研究
地理教学(2015年20期)2015-12-17 15:3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