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曾,王 昕
(1.兰州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2.兰州财经大学 教务处,甘肃 兰州 730020)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1]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要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校园文化之中”。[2]校园文化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方式,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使大学生了解和熟悉国情,了解和熟悉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历史故事、杰出历史人物等,以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3]
“理想信念是高校师生的政治灵魂,决定着高校师生的方向和立场、言论和行动。”[4]对于大学生树立爱国主义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不断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把爱国主义元素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使爱国主义的信念如空气一般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无处不在。进一步发挥理想信念“精神之钙”的作用,用爱国主义来指引大学生前进的方向。理想信念来自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比现实更加美好,值得大学生终身去追求,终身去奋斗,坚持做到理想信念促进大学生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形成。
中国精神作为兴国强国之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而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中国精神和爱国情怀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国的快速崛起所迸发出来的民族凝聚力,民族向心力是爱国情怀的重要体现。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中国精神所激发的爱国情怀自始至终体现着国家利益,对中国崛起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精神是刻在每个中国人基因之中的优秀元素,对于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都是不可或缺的。
坚持校园精神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引领。校园物质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优越的校园环境和便捷的基础设施。校园制度文化确保大学生爱国主义行为有章可循,稳步展开。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最终体现在大学生的校园行为文化上。以校园行为文化为主体开展大学生爱国教育,开拓思想政治课教学教育的改革方法,探索“第二课堂”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开展以“乡村振兴” “政策宣讲”“志愿服务”“生态保护”等爱国主义主题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发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爱国主义的激励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载体,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5],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和广泛传播爱国主义价值观的丰富内涵,使大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肯下功夫,求得真知,主动把个人的发展和国家整体利益紧密结合起来,落实好《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新时代公民道德实施纲要》。
校园文化建设使大学生近距离地接触爱国主义熏陶,增强爱国情怀。校园文化和爱国主义是辩证的关系,爱国主义是校园文化发展的基础,而校园文化是爱国主义发展的具体表现。新时代大学生站在国家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时期,是国家发展的未来和希望,要在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爱国主义价值观培育的方式,使高校独有的校园文化与爱国主义元素相融合,以家国情怀的方式聚拢成新时代大学生赖以进步的精神标杆和基础力量。
1.以大学精神为灵魂传承爱国主义价值观。 大学精神传承爱国主义价值观诸多要素,比如科学、民主的精神理念,开放、平等的学术氛围,以及对传承知识、探求真理的鼓励,对思想个性的尊重,对人全面发展的重视等,都为大学生树立爱国主义价值观增强了新动力。提到北京大学,首先想到的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是个性张扬的文化群体与自由开放的思想环境;提到清华大学,不能不提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踏实与稳重;提到复旦大学,就想起“博学而笃行”的坚守与恳切;提到中国人民大学,“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是大学生学习的楷模;提到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高尚品德令人心生敬意。中国特色的大学精神,本身就体现着爱国主义价值观,体现了教育爱国、教育强国的价值追求。
2.校歌校训凝聚大学生爱国主义共识。校歌和校训是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扬着爱国主义情怀。校歌是一所学校精神面貌与校园文化内涵的深度表现,也是学校办学思路、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承载着教育者对大学生的期望。校训则是一所学校治学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学校师生遵守的行为标准和价值标准。传唱什么样的校歌影响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而秉持怎样的校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所学校培养人才的层次和方向。高校要求大学生传唱校歌,使之触动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世界;要求大学生弘扬校训,将校训转化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行为标准。
3.校史馆传承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校史馆记录着一所学校成长的点点滴滴,所展示的社会各界人士、毕业校友的寄语、珍贵的历史档案、优秀毕业生作品等具有重要的爱国主义价值。反映了他们对学校关切、对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视;校史馆所陈列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学校档案,彰显各级领导对学校的关心和学校各项事业阶梯式飞跃式的发展;校史馆所陈列的优秀毕业生作品,体现毕业生的学有所成,聪明才智,学校对所培育的优秀毕业生也感到骄傲。
1.校园人文景观的爱国主义育人作用。学校特有的校园人文景观一般都是历史底蕴深厚的典故、石碑石雕、建筑物等。比如清华大学的清华园、北京大学的冯友兰故居、浙江大学的奔马雕塑、武汉大学的“学大汉武立国”老牌坊、中山大学的陈寅恪故居、湖南大学的岳麓书院等特有的校园人文景观对大学生认识并铭记历史有重要作用,可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校园名人名师雕塑体现着爱国主义科学家、爱国主义教育家和爱国主义思想家的理想信念,为祖国富强不懈奋斗的历程,他们璀璨的爱国精神永存于大学生心中。例如,爱国主义科学家雕塑体现了邓稼先、钱三强、钱学森等无私奉献、永攀科学高峰的精神;爱国主义教育家雕塑体现了黄炎培、张伯苓、石永澄等为国家、民族教育事业的付出;爱国主义思想家雕塑体现了魏源、梁启超、李大钊等为富国强国而不懈寻求真理的奋斗。
2.爱国主义楼宇文化群的育人作用。校园综合办公楼以崇德、致远等命名。“崇德”体现坚持初心使命和思想道德的高尚;“致远”体现静心见性、坚定执着、淡泊名利、远离纷繁。教学楼以博学、修远、志道等命名。“博学”体现学问上的突破进取;“修远”体现不断的追寻与探索;“志道”体现坚定地追求理想信念;“立德”体现不囿于偏见,不困于外物,勇于开创事业;“树人”体现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立志,欲善求真,修远而博学。实验楼以躬行、知行等命名。“躬行”体现事必躬亲、认真细致的严谨态度;“知行”表达知行合一、笃实慎行的学术境界。大学生活动中心以润德、远益等命名。“润德”体现教化熏陶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远益”体现凡事从大处着眼长远利益,并脚踏实地去做。男生公寓楼以才俊、鹏举等命名。“才俊”体现把大学生培养为英才俊杰;“鹏举”体现大学生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女生公寓楼以秀慧、蕙兰等命名。“秀慧”体现秀外慧中的美好祝愿;“蕙兰”体现蕙质兰心的气质培养。
3.爱国主义文化墙的育人作用。校园爱国主义文化墙上,呈现着中华民族百年征程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不懈奋斗的人物和事迹,蕴含的爱国主义力量让大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奋图强,传承优秀精神。大学生传承“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井冈山精神,就在于脚踏实地,开拓进取,勤于创新,勇于探索,努力成为新时代创新创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社会问题、社会焦点与调查研究相结合,服务祖国和社会。“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长征精神。大学生传承长征精神,锐意进取,不怕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敢于克服困难,勇往直前,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的失败与挫折,拼搏奋进,不负时代,不负盛世。“两个务必,两个勇于,两个善于,两个为民”的西柏坡精神。大学生传承西柏坡精神,为国为民,主动思索,谦虚谨慎,只争朝夕,实事求是,跟上时代的变化,顺应时代的潮流,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服务人民。“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大学生传承载人航天精神,要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命运、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努力奋斗,敢于登攀,敢于超越, 也要培养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不计较个人得失,服从大局。“上下同心、尽锐出站、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击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大学生传承脱贫攻坚精神,做好职业规划,勤俭节约,努力学习,参与社会实践,不断增强各方面的能力,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
1.发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主渠道作用。一是,发挥教师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引导作用。“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2],专业课教师把爱国主义教育和专业知识讲授结合起来,在传授专业课知识的同时讲述爱国主义典型事迹;思政课教师根据教学改革需求和学科特点,设计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方案,诸如举行爱国主义案例分析、爱国主义知识竞答、爱国主义板报设计等;辅导员教师带领大学生瞻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看、听、学、读、写的方式,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意识。二是,开展以思想政治课为主体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性爱国主义教育使大学生感受到爱国主义人士的理想和热诚,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和发扬。“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体现了南宋著名爱国主义者文天祥当国家苦难时,仍然对国家充满信心, 希望国家强盛起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体现了唐朝著名爱国主义者王昌龄身处边疆,时刻担忧着国家的安全稳定;“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体现了近代著名爱国主义者鲁迅希望国家强盛,人民生活富裕。
2.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二课堂”。“第二课堂”主要有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大学生社团活动等。一是,主题突出,情趣高雅,创新形式,彰显爱国主义情怀,提高大学生的品位格调和艺术修养,展现大学生的才华;二是,大学生社团活动融入爱国主义元素。大学生社团是根据大学生的兴趣爱好而设立,对大学生更具有吸引力,规范大学生社团管理,突出大学生社团特色,使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主义熏陶;三是,把握好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开展的时间点,比如五四、国庆节等,开展爱国主义知识竞赛、爱国主义歌咏比赛、爱国主义文艺演出,使爱国主义理念在大学生心中不断升华。
3.积极开展爱国主义主题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大学应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重在培养爱国主义实践能力”[6],使社会实践成为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第一,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以公益实践、支农支教等多种途径,走进社区等开展疫情防控、敬老助残等志愿服务,传播正能量;第二,大学生开展生态保护行动,动员广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重点关注河流、山川、草原、森林等生态保护情况,围绕环境污染、气候异常、能源开发等主题,了解和掌握当地生态环保方面的现状,普及生态环保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第三,大学生开展文化艺术活动,以弘扬时代精神为目标,以反映爱国主义价值观为主要内容,充分发挥文化艺术类大学生团队的作用,编排贴近实际生活,反映实际生产劳动的文艺节目巡回演出;第四,大学生乡村振兴调查活动,鼓励大学生走进乡村,与当地村民亲切交谈,了解当地的产业类型、产业发展状况,按照他们的原有产业发展状况和市场需求情况给村民合理的建议;第五,大学生青年宣讲活动。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为带动,围绕党史重要事件、重要活动,结合“乡村振兴”“绿水青山”“健康中国”等主题,深入农村乡镇、城市社区、厂矿企业,宣讲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以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方针等;第六,参观学习历史文化。通过实地走访学习,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寻访当地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对当地风土人情、传统工艺进行实地考察,鼓励大学生走进基层、走进生活,探索当地特色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爱国主义的激励作用。一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系列活动。大学生要积极推动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教育教学,中华传统文化走进课堂,认真学习、领会,让大学生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中华诗词比赛、汉字书写比赛等爱国主义主题系列活动。参加中华经典诵读比赛。让大学生在一篇篇经典美文中,领悟许多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和人生哲理;中华诗词比赛,让大学生领略诗词的美丽,诗词的魅力,让大学生徜徉在诗词的海洋,在诗词中品味人生价值;汉字书写比赛,让大学生领略中国几千年的汉字演化过程,在品鉴文字中,以开放的胸怀和视野,传承中华文化精髓,感受中国汉字独特的文化美。 二是,领会爱国主义经典成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成语尤为经典,体现了爱国主义人士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赤胆忠心”体现了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关羽在面临强敌,身处困境时,仍然满腔热血地对国忠诚,立下盖世功勋的气概;“忧国忧民”体现了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仁爱精神和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用实际行动凸显了高风亮节的道德操守和心忧天下的博大胸怀;“精忠报国”体现了南宋著名将领岳飞的爱国主义情怀,当时南宋面对北方强大的金王朝政权,他奋勇抗金,保卫国家;“匹夫有责”体现了清代思想家、经学家顾炎武不求自身利益与荣华富贵,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及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5.网络新技术开辟大学生爱国主义的新途径。“网络的普及发展突破了以往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空间,让爱国主义教育的场域从现实社会延伸至虚拟空间”[7]。第一,发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和学生管理服务者的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正向作用,并积极开通时事研讨、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专题,深化大学生爱国主义价值观,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爱国主义价值观。第二,加强对大学生正确的网络舆论引导,由于网络的传播速度快,覆盖信息量大等特点,对于社会上出现的热点事件,突发事件,容易产生网络舆情,要引导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方法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不被网络舆情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不因网络舆情的干扰而偏离对事物正确的认识。第三,提倡大学生主动在网上观看诸如《我和我的祖国》等爱国主义的影片,感受爱国主义场景,学习爱国主义榜样人物,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第四,探索网络文化工作室建设,学生工作者和大学生在工作室里广泛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使大学生远离网络游戏和网络虚拟世界。第五,净化网络环境,网络给大学生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面对网络上的不良信息,特别是错误观点,容易造成大学生思想上的混乱。因此,要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管,强化对大学生爱国主义价值观的正面引导,防止有害信息对大学生思想的干扰。
“把爱国主义精神融入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体现市民公约、村民公约、学生守则等的制定完善中,发挥指引、约束和规范作用”[8]。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价值观,也要坚持从制度和规则两个方面增强其自觉性、主动性。第一,根据学校发展现状和大学生的实际思想水平和道德水平,不断制定、健全完善相关制度规范;第二,充分发挥制度的激励作用,使符合爱国主义的行为得到提倡和鼓励,违背爱国主义的行为受到制约、批评;第三,学校团委、学生管理部门邀请法律专家对大学生进行普法教育、法律专题讲座等,以促进大学生爱国主义行为在法律制度的框架下进行,避免盲目的爱国主义行为。
“培养广大青年学子的爱国主义情怀,是对中华民族光荣传统的继承和弘扬,更是高校作为育人场所铸就强国使命的职责使然”。在校园文化视域下,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成长和成才规律,积极创新方法,找准路径,既要从大处着眼,把树立大学生爱国主义价值观作为学校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来抓,摆在全局,坚持不懈,又要从小处着手,激励大学生从日常校园学习、生活中发掘爱国主义元素,用一件件小事,点滴汇聚;既要努力构建绝大多数大学生的爱国主义价值观,又考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少数民族学生、边远山区学生等,采取特殊方法,让他们感受到国家、学校对他们的帮助和关心,以树立爱国主义价值观;既要使大学生在校期间树立爱国主义价值观,又要探索大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继续发扬爱国主义价值观的长期效应。大学生在爱国主义的感召下,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夯实自己的专业技能,努力成为党和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