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籍作家丁玲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研究

2022-04-16 20:58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丁玲译介研究者

刘 堃

湘籍作家丁玲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研究

刘 堃

(湖南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湘籍女作家丁玲是我国新时期为数不多的在海内外都享有广泛盛誉的女作家,丁玲作品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从20世纪30年代持续至今并得到较为广泛的关注。借助海外图书馆及数据库资源,通过收集、整理丁玲作品在英语世界的译介情况,梳理英语世界近百年对丁玲作品的接受状况,以西方世界对丁玲研究为观照,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海外的传播与研究提供借鉴。

丁玲;译介;接受;英语世界

1932年,英文期刊《中国论坛》(China Forum)第1卷21期发表了美国耶鲁大学乔治·肯尼迪教授(George A. Kennedy)翻译的丁玲的小说《某夜》(The Darkness),从此开启了英语世界对丁玲及其作品的译介序幕。至今,丁玲的作品已有二百万余字被译介到海外。借助全球最大的书目记录数据库WorldCat联机联合目录数据库检索丁玲作品在海外图书馆的馆藏量,截止到2021年10月,丁玲作品被译成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朝鲜语、法语等25种文字,遍布世界各主要地区。其中,丁玲作品的英译本数量最多、传播最为广泛,位居其海外译本的数量之首。因此,本研究通过收集整理丁玲作品在英语世界的译介情况,梳理英语世界近百年对丁玲作品的接受状况,总结、反思英语世界的丁玲研究,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西渐提供参考。

一 湘籍作家丁玲在英语世界的译介概况

通过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以及世界最大的检索目录系统WorldCat 对丁玲作品在英语世界的翻译出版进行统计整理,丁玲作品在海外的英语本涵盖了长篇、中篇、短篇小说、散文、诗歌、回忆录、书信等体裁,这些作品主要通过四种形式在英语世界被广泛传播。

第一种是文学作品选集的形式。一方面,部分作品被收录到海外中国作家作品文学集中,如1974年美国记者哈罗德·伊罗生(Harold R. Isaacs)编写的《草鞋脚:中国短篇小说集1918-1933》(Straw Sandals: Chinese Short Stories,1918-1933)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出版,其中收录了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Miss Sophia’s Diary)、《某夜》(The Darkness)、《介绍》(Introduction),1976年美国沙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革命文学集》(Revolutionary Literature in China:An Anthology)收录了丁玲的《一天》(One Day);另一方面,以作品合集的形式在海外出版发行,如印度普纳库塔伯出版社在1945年出版了小说集《我在霞村的时候及其他小说集》(When I was in Sha Chuan and Other Stories)、美国波士顿灯塔出版社在1989年出版了小说选集《我自己是女人:丁玲作品选》(I Myself Am A Woman:Selected Writings of Ding Ling)。

第二种是英文单行本的形式。主要有美国印第安大学出版社、夏尔博出版社等出版了丁玲的短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和其他故事》(Miss Sophia’s Diary and Other Stories)、《一天》(One Day)、《水》(Water)以及日记自传体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The Sun Shine Over the Sanggan River)等。

第三种是文学期刊的形式。20世纪前,以政治科学刊物以及海外研究中心创办的中国文学期刊收录为主,如英国著名杂志《新左派评论》(New Left Review)在1975年第92卷刊载了《三八节有感》(The March Eighth Feeling),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创办的《中国现代文学通讯》(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Newsletter)在1979年第5卷刊载了《某夜》(The Darkness);20世纪后,由专业文学期刊扩展到综合类文学期刊,如:《位置:东亚文化批评》(Position:East Asia Culture Critique)、《无国界文字》(Words without Borders)等,收录的范围更加广泛,共收录各类文学体裁作品12篇。

第四种是战地记者记录的形式。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抗战时期,具有冒险精神且勇于探寻真相的海外新闻记者史沫特莱(Agnes Smedley)、斯诺(Edgar Snow)、哈罗德·伊罗生(Harold R. Isaacs)、安娜·路易斯·斯特朗(Anna Louise Strong)等,他们以在中国战场的切身体验记录下有关丁玲的生平、生活和创作,如史沫特莱在1938年出版的《中国在反击》(China Fights Back)、斯诺在1937年出版的《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中都对丁玲到延安后的生活与经历进行了记载。这些海外新闻记者记录下的文献资料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为丁玲的海外研究奠定了重要的早期文献基础。

二 湘籍作家丁玲在英语世界的接受研究

英语世界对丁玲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在来华海外记者用亲身经历记载中国红色政权先进性的文献中记载了丁玲的生平、生活和创作。虽然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些文献资料不能视为学术研究,却为海外学者对丁玲及其作品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由于受到中美关系的影响,英语世界对丁玲的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直到1960年代,美国汉学界开始关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相关的研究机构和体制得到建立,再加之美国也急需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著述中来进一步了解中国、认知中国。另外,丁玲作为中国女性代表作家创作的作品所具有的文学感召力,也吸引着海外研究者和读者的目光。英语世界对丁玲及其作品的研究可划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东方语言文化系教授、美国汉学家夏志清(Chih-Tsing Hsia)和美国波士顿大学梅尔·戈德曼教授(Merle Goldman)正式拉开了丁玲及其作品在英语世界的研究序幕。夏志清教授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掀开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西方文学场域研究的浪潮,也是英语世界第一个学术意义上对丁玲作品展开研究的学者。1961年,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夏志清教授的《中国现代小说史》(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该著作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批评拓荒巨著”。该著作以中国现代文学为主要论题,在其中的两个章节《第一阶段的共产主义小说》和《第二阶段的共产主义小说》对丁玲的作品展开评论。1967年,梅尔·戈德曼教授在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其撰写的专著《共产党中国文学界的持异议者》(Literary Dissent in Communist China)中对丁玲的创作风格展开了数量不多的评论,强调了作家与新政权之间的对立与矛盾。由于受到当时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虽然两位研究者对丁玲作品的整体评价不高,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西方学者对丁玲的关注度。

第二个时期是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这一时期随着中美关系逐步正常化,西方对丁玲研究也渐渐步入正轨,并得到越来越多海外学者的关注,主要有美国著名学者加里·约翰·布乔治(Gary John Bjorge)、美国密歇根大学梅仪慈教授(Yi-Tsi Mei Feuerwerker)、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查尔斯·J·艾勃(Charles J. Alber)等。这一时期研究者的数量和成果较上一时期有所增加,研究视角突破批评理论的局限。布乔治和梅仪慈作为这一时期丁玲研究的代表者,他们都以丁玲研究作为主题来撰写了博士毕业论文。布乔治毕业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他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尤其对丁玲的文学创作与其成长环境的关联展开了细致的研究。布乔治于1977年撰写的博士毕业论文《丁玲的早年:她的生活和文学创作研究至1942》(Ting Ling’s Early Years: Her Life and Literature Through 1942)成为英语世界第一部以丁玲为研究对象的博士论文,西方学界将其作为研究20世纪上半叶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梅仪慈教授在这个方面与布乔治有着相似之处,他们都对丁玲早期文学作品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梅仪慈在研究中通过大量的文献整理发现丁玲的文学创作风格与其成长、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梅仪慈还侧重对丁玲文学创作的变化研究,她认为丁玲的文学创作反映并引导文学界向革命功利主义的转变,从崇拜无拘无束、自由创作的西欧文学转向实用、简单的大众文学。梅仪慈除通过广泛收集丁玲的作品和资料,还与丁玲建立了良好的个人关系。这奠定了梅仪慈创作出被誉为“美国丁玲研究经典之作”的《丁玲的小说: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意识形态与叙述》(Ding Ling’s Fiction: Ideology and Narrative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该著作成为这一时期英语世界对丁玲及其作品研究较为全面的重要成果,常被后续的研究者们所借鉴与引用。

第三个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至今。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中美关系日趋正常化,这都进一步促使着丁玲及其作品的海外研究呈现出繁荣的景象。研究者们从多样的理论范式、宽阔的文化视野来展开研究。既有研究者对丁玲的生平传记展开研究,如旅美台湾学者张润梅的英文著作《丁玲:她的生平与创作》(Ding Ling:Her Life and Her Work)、美籍华裔学者丁淑芳教授的著作《丁玲和她的母亲:文化心理学研究》(Ding Ling and Her Mother: A Cultural Psychological Study),又有研究者对丁玲创作的文学作品展开述评,如梅仪慈从思想艺术视角撰写的《文学的用途:丁玲在延安》(The Use of Literature:Ding Ling at Yan’an),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周芬娜博士从意识形态的视角撰写的《丁玲与中共文学》(Ding Ling and Chinese Communist Literature)等。新时期英语世界对丁玲研究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研究者是美国莱斯大学亚洲学研究中心主任汤尼·白露(Tani E. Barlow)教授。白露的硕士、博士专业都是历史学,具备了良好的历史研究素养。因此,相对于其他海外学者而言。白露对丁玲的研究更加缜密而严实。另外,在美国汉学界白露是对中国女性文学创作研究的代表者,在其2004年创作的《中国女权主义的妇女问题》(Question of Women in Feminism)中白露将丁玲与曾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和美国富有影响力的女权主义作家蒂莉·奥尔森(Tillie Olsen)进行对比,从女性写作立场及叙述策略等展开对照论述。此外,围绕着女性主义的视角,白露在1982年创作了《丁玲早期短篇小说中的女性主义和文学技巧》(Feminism and Literary Technique in Ting Ling’s Early Short Stories),1989年创作了《丁玲〈母亲〉中的性属与身份》(Gender and Identity in Ding Ling’s Mother)等相关代表作5篇。

三 湘籍作家丁玲在英语世界译介与接受的价值反思

综上所述,有关丁玲作品在英语世界译介与接受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涌现出了不少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者及其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既可以丰富丁玲研究的相关资料,又可以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海外译介与接受提供异域视角。

第一,研究成果拓宽了丁玲及其作品的研究视域。研究视角多样,研究成果丰富。既有西方研究者对丁玲生平写作展开的传记类研究,又有对丁玲及其作品的评论性研究。另外,海外对丁玲及其作品研究的视角也较为广泛。研究者们从社会历史视角、女性主义视角、心理学视角、意识形态视角、思想艺术视角等多角度展开研究,为丁玲的海外研究提供了多维视角。虽然西方研究者以其独特视角对丁玲及其作品展开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研究素材、拓宽了研究视角,但由于西方解读者受到文化优越感、主流意识形态等因素影响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文化偏见。

第二,研究成果构建了多维的中国形象。研究者们将丁玲置于20世纪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进行阐述,构建了女权主义形象、文学创作者形象、革命家形象。丁玲文学作品自身所塑造的中国形象不但对西方研究者及读者在中国文学作品的选择和译介有着一定的导向影响,而且对于西方研究者和读者头脑中固化的中国形象予以一定程度的改变,这影响着西方研究者和读者对丁玲文学作品的接受程度。在这一文学接受过程中,西方研究者和读者又受到翻译者、解读者固化意识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着丁玲作品在英语世界译介的形象塑造。因此,这为如何更好地向国外译介中国文学作品,增强中国文学的国际影响力,树立中国文学乃至当代中国的世界新形象提供了借鉴。

第三,研究成果打破对中国传统女性认知的禁锢。对中国女性作家颇有研究的白露将丁玲与两位西方颇具影响力的女性作家多丽丝·莱辛和蒂莉·奥尔森相提并论,站在了国际视角来看待20世纪中国女性的书写,讨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女性与历史时代的关系,打破西方社会对中国传统女性形象塑造的束缚,为西方读者了解中国女性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价值。西方研究者关注丁玲文学创作期间,正值第三次世界女性解放运动的兴起,这在进一步推动女性文学创作崛起的同时,也加深了海内外文学场域对以丁玲为代表的中国女性作家的关注。

虽然海外研究者对丁玲及其作品的研究展开了多维度的研究,深化了海外对中国现当代作家的了解,尤其是对中国女性作家的认识程度,但是海外研究者在接受丁玲作品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文化误读。这些由于多重译介要素而引起的文化误读也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丁玲乃至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走进西方文化场域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何有效地推动中西方文化的互动、互赏值得我们不断地去关注和深入研究。

[1]Tani E. Barlow. The Question of Women in Chinese Feminism [M]. Durham and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2004.

[2]魏丽.新世纪丁玲研究述评:2001-2018[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20.

[3]颜海平.中国现代女性作家与中国革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021-11-26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当代湘籍名家名作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研究”(项目编号20ZDB014);湖湘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研究基地阶段性研究成果。

刘堃(1982-),女,山东蓬莱人,博士后,湖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英语译介。

H059

A

1673-2219(2022)02-0120-03

(责任编校:呙艳妮)

猜你喜欢
丁玲译介研究者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丁玲 沈从文 从挚友到绝交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丁玲的主要作品
丁玲噩梦一场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她同时与两个男人同居,一生经历四个男人,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医生注定是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