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建立初期党的民族团结政策的成功实践
——以普洱市民族团结誓词碑为例

2022-04-16 20:25:33孙明明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誓词普洱民族团结

孙明明

(云南医药健康职业学院,云南·昆明 650033)

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政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之一。坚持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社会搞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①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133页,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对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稳步前进的中国来说,做好民族工作,搞好民族团结,是一切建设事业取得良好发展的前提,是正确处理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1950 年在云南省所立的“民族团结誓词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后民族团结政策成功实践的典范。当前,在党中央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的号召下,作为地域位置特殊,少数民族人数较多且分布面广,对我国有着至关重要战略地位的云南边疆地区,无疑是重要的战略定位。重温70余年前民族团结誓词碑的历史,对探讨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民族团结政策的实践情况和对当前云南民族工作和新时代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一、“民族团结誓词碑”的建碑背景

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是中国共产党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推行民族团结政策的产物,它的产生有着极其复杂的时代背景。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面对的主要形势是:追剿国民党武装残部;疏通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巩固和保卫政权;恢复国民经济。此时的云南还未解放,不甘失败的蒋介石集团企图将云南作为大陆上最后的反共基地进行垂死挣扎,并拼凑了所谓的“大西南防线”。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云南各地武装总队以及对国民党内爱国人士的成功争取和云南各族人民的团结一致对敌,将国民党驻滇及企图逃往境外的大军大部分歼灭于境内,云南全境解放,但昆明并未全部解放。1950 年2 月“安龙会议”传达了中共中央关于入滇工作的指示,并决定成立中共云南省委。2 月20 日,解放大军正式进入昆明举行人城仪式。思普地区革命根据地的党政军民,开展了热烈的“阻匪迎军”活动,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滇南地区与边纵支队配合,追歼国民党残部和清剿地方武装土匪,云南解放并正式成立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自古就是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而当时的普洱专区,据资料考证,包括今思茅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及临沧地区的沧源县,共辖15个县,人口120万左右,面积7万多平方公里,居住着哈尼、佤、葬、拉祜、回、傣、布朗、苗、瑶、壮、基诺、傈僳、汉等民族,与越南、老挝、缅甸三国接壤,国境线长达1400 多公里,是西南边疆国防前线,由于各种历史原因,这里的情况十分复杂。“该地区的佤、拉祜、傣、哈尼、布朗、傈僳、苗、瑶等少数民族跨境而居,与境外民族同族同宗,经济、宗教、婚姻、生产生活关系十分密切,边民常出入国境,互市、通婚、探亲访友,进行宗教活动。”①黄桂枢∶《论云南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载《民族研究》,1994(6)。而由于历代统治阶级和国民党当局长期推行大汉族主义和民族压迫政策,挑拨民族关系,破坏民族团结,造成各民族之间,特别是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很深的隔阂和矛盾,少数民族对汉族的疑心很大,有所谓“石头不能做枕头,汉人不能做朋友”的说法。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委员会编:《民族团结誓词碑史料),2页,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不仅少数民族之间有隔阂,民族内部之间也有矛盾,仇杀械斗时有发生,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均衡。加之在少数民族内部,仍然在沿袭使用土司制度,各民族土司头人仍然是少数民族的实际统治者,即使在中国共产党建立政权的地区,少数民族头人在本民族中的影响仍然很大。

中国共产党解放云南以后,国民党的一部分残部从云南窜逃至境外,并不时地骚扰边境,肆意造谣,破坏少数民族和共产党的关系。同时,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派遣特务在边境活动,使得少数民族民众容易受到蛊惑。因此,当时的思普地区,民族矛盾、敌我矛盾、阶级矛盾相互交织,错综复杂。中国共产党此阶段的民族政策是如何疏通民族关系,主要是疏通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及少数民族内部的关系,消除历史隔阂和少数民族对党和政府的各种疑虑。促进民族团结,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来稳定边疆,恢复经济,巩固新生政权成了当务之急。毛泽东主席当时着重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③《毛泽东选集(第五卷)》,36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如今坐落于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县城“民族团结园”的“民族团结誓词碑”,就是在此背景下建立的。

二、“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过程

中国历史上有三块象征民族团结的丰碑,分别为保存在西藏拉萨市大昭寺的《唐蕃会盟碑》、云南曲靖市的《石城盟誓碑》和云南宁洱县的《民族团结誓词碑》,这三通丰碑是上千年来中国民族团结友好关系的明证。其中前两者都是为了结束战争的情况下进行会盟的,而云南宁洱县的“民族团结誓词碑”是最具独特性的,它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保卫边疆领土,巩固政权,团结各民族建设新国家的背景下所建,是民族团结工作的新起点,也是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关系和民族致策的具体体现。因此,它被称作“民族团结第一碑”,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民族团结誓词碑”石碑为青石,高142厘米、宽66 厘米、厚12 厘米。碑额正中为“民族团结誓词”,全文是“我们二十六种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区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举行了剽牛,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瘪,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石碑最下端镌刻的是48个代表用各民族文字书写的签名,有拉枯文、傣文、佤文。碑末的落款是“普洱区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公元一九五一年元旦”④思茅行署民族事务委员会编:《民族团结的丰碑》,1页,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

新中国成立后的云南省,在共产党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号召下,1950年9月,由唐流和龚一匡两位同志带队的普洱区少数民族参观团,前往北京参观国庆盛典。在此之前,动员少数民族派代表赴京参观是花了时间和力气的,当时的一些民族上层人士和头人,思想有顾虑,对党和外面的环境持有怀疑,“明以年纪大,无法去而谢绝。实际是怕汉人捣鬼,去了回不来而不愿去”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委员会编:《民族团结誓词碑史料》,7页,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还有的佤族群众提出要押人质、带陪同人才肯让头人去,动员邦箐头人拉勐时,拉勐多次占鸡卦都为凶卦,而佤族习俗中,鸡卦为凶卦则出门不利,因此不愿下山。

为了疏通民族关系,让各族人民,尤其是民族头人和一些上层人士切实感受到共产党的诚意,竹塘区区长龚国清多次上门做工作,开导拉勐头人,后来拉勐提出要龚国清的儿子作为人质才肯去,龚国清答应了拉勐的条件,拉勐终于答应下山。工作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尊重各民族代表人物的意愿,通过动员、押人质、答应相关条件等艰苦细致的工作,最终“组织动员了全区各个民族中有影响的人物35人和随团工作人员8人,共43人的代表团,代表团受到了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互赠礼物。西双版纳代表召存信、刀卉芳、刀世勋等为毛主席献上金伞、贝叶经、勐海沱茶以及傣族服饰。西盟佤族头人拉勐敬献了三代祖传的梭镖……”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委员会编:《民族团结誓词碑史料》,30页,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毛主席在接见赴京观礼代表团时对佤族头人拉勐说:“听说你们佤族有猎头祭谷的习惯,能不能不用人头,改用猴头或者鼠头?”拉勐当即表示回去和大家商量。”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委员会编:《民族团结誓词碑史料》,222页,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参观团回到普洱后,中共宁洱地委、普洱区行政专署为了正确贯彻中央关于边疆工作“慎重稳进”的方针,按照“团结进步、团结生产、团结对敌”的指导思想,根据边疆的实际,开始筹备“普洱区第一次民族代表会议”。会议的中心任务是保家自卫,反帝防匪肃特团结各民族,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在党的领导下,消除民族隔阂。会议听取了部分代表汇报参加10月1日国庆大典的盛况和10月3日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少数民族代表的情景,还在地委领导主持下学习了党的民族政策。“通过讨论,各民族代表一致表示要相信和拥护共产党、毛主席,要搞好民族团结,发展生产,保卫边疆。从而为建立‘民族团结誓词碑’奠定了良好的思想政治基础。”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委员会编:《民族团结誓词碑史料》,203页,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会议后两天讨论建立“民族团结誓词碑”的问题。“地委书记张钧和在会上讲‘拥护共产党和毛主席,要讲民族大团结,特别是建立团结碑的事,是要大家自愿的,不强迫,谁愿意的到时谁就签名,碑就建在红场。’要大家一致表示赞同。傈僳族代表李保提议要按照佤族的方式,剽牛发誓来体现大家是否诚心结盟搞团结。拉勐头人说‘剽牛盟誓,我自己心中是愿意的,只是不知道天意如何?’”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委员会编:《民族团结誓词碑史料》,41页,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经过认真的讨论,主席团一致同意了李保的提议。至此,一切准备工作就绪,会议最后一天,也就是1951年元旦这一天举行剽牛仪式。

佤族传统盟誓活动的整个过程有饮鸡血酒、喝咒水、念咒语、剽牛等仪式,其中剽牛是最重要的一种祭祀礼仪。“盟誓仪式”非常复杂,首先剽牛者身份也有限定,本次剽牛仪式由在场的代表们推举拉勐作为剽牛者,一方面因为拉勐是西盟佤族头人,他在当地民众的心里地位很高、很有威望,另一方面是因为他是赴京观礼代表之一,并且受到毛主席接见,和毛主席握过手,享有至高无上的荣誉,由他来担任剽牛这一历史角色再适合不过。再次,按照佤族规矩,结盟发誓能否成功,还要看剽牛的结果如何而定。要看剽牛手把牛剽杀以后,这头牛的剽口及倒向,是吉利还是不吉利,如果倒在北边,那就证明这个盟誓是失败的,盟誓双方民族不再举行下边的仪式,所有盟约及时取消。”⑥白娜《佩茨盟誓文化的历史定位和品格》,载《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5)。再次,仪式开始前,地委党政军领导讲话,念誓词。紧接着仪式正式开始,拉勐头人杀了一只大红公鸡,把鸡血滴进酒碗里,党政军领导和各族头人、代表,轮流每人喝了一口鸡血酒接着由西盟佤族头人拉勐剽牛,拉勐头人口念咒语,手持镖子又唱又跳,然后双手紧握镖,举过头顶,用力向水牛肋巴血仓处刺去。牛倒左方,牛头超南方,倒得很好,剽口朝上,拉勐头人和全体代表都高兴极了,认为很吉利。拉勐头人高兴得又笑又跳又唱,在地上打滚拍手说“共产党毛主席领导定了,团结会搞好。”他爬起来后高喊“毛主席勐!共产党勐!⑦勐:佤语,汉意为“好”我们各民族齐心团结,世世代代跟共产党。”这时,会场上的傣族代表们喊着“水水”的欢呼声,全场群众也跟着喊“水水”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委员会编∶《民族团结誓词碑史料》,203页,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随后,主席台上的代表们就在原先摆放在桌子上的红纸上,用各民族自己的文字签了名字,不识字请人作了代签。后来,按原样刻在石碑上,这就是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立的过程。

据参加剽牛仪式的人回忆,剽牛仪式完全是人们所期待的吉祥结果,因此在场人民一片欢呼,兴奋无比。“普洱盟誓”是共产党采取少数民族传统方式、为尊重少数民族习俗而举行的盟誓。

三、“民族团结誓词碑”的现实意义

(一)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民族工作取得巨大进展的典范。

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在全国古今碑刻中是少有而独具特色的,它与云南边疆民族团结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关而具有特殊的历史性;建碑采纳了民族地区的民族形式和风俗而具有人民性;碑文内容有新时代特点而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因而它是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民族革命文物。②参见黄桂枢∶《论云南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载《民族研究》,1994(6)。建立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时,以民主的方式同佤族、傈僳族代表进行商议,以佤族剽牛、饮咒水、吃鸡血酒的民族仪式来实现民族团结,得到了各民族的支持和拥护,达到了民族团结的目的,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普洱专区地方党政军正确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典范。建国初期的民族工作,可谓小心破冰,大胆尝试。要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必须尊重少数民族地区的习俗和宗教信仰,早期汉族群众中也有许多人不理解这些做法,故而有排斥或者不解之意,甚至有的人还认为这种做法是愚昧的。从而伤害了汉族和少数民族同胞之间的感情,引起一些误会。而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工作的实施,正如邓小平在《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一文中所指出的“我们的工作方法就是一切事情和他们商量,用开代表会议的方式解决问题。我们的工作态度是实事求是,老老实实,在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方面,也要老老实实。”③邓小平文选(第一卷)》:17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尊重少数民族的习俗,提意见让他们自己接受并改变-些做法,才会让少数民族信任党的工作。当时的思普区地委党政军领导,认真、正确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发扬红军尊重和团结少数民族的优良传统,十分尊重民族习俗,取信于民,在民族地区同胞中为党树立了更加良好的形象。

在“民族团结誓词碑”立碑以后,曾经在石碑上签字的民族代表身体力行,真正实践着民族团结。在保卫祖国边疆、维护民族团结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其中,澜沧永安区区长李扎迫(拉祜族),临死不忘民族团结;佤族代表岩火龙,用年轻的生命表达了对党的深情和团结对敌的决心;傈僳族头人李保,为了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巩固,在敌人面前宁死不屈,被敌人酷刑逼供却自始至终维护共产党,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都为西盟的革命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对于思普地区乃至云南省的革命事业都有着深远影响,他们为革命事业和民族团结的实践而英勇奋斗、光荣献身的伟大精神,值得我们传诵和弘扬。

在党中央民族团结政策的实践下,思普区的民族关系和整体发展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面貌。除此之外,树立了民族工作的好作风,为建立普洱专区民族联合政府以及后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做了准备,也为思普地区少数民族的和平过渡、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打好了基础。随后,云南省人民政府、云南军区颁布了《关于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的十项决定》,西南民族事务委员会为响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的规定,在会议上提出《关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及建立民族联合政权的意见》;在思普地区开展生产、贸易、文教、卫生工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1953年建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并选举召存信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长;1955 年开始在思普边疆地区一些封建领主制或部分初步进入地主经济的和平协商土地改革实行边疆后进民族地区的“直接过渡”工作。通过这些努力,逐步建立中央、省与边疆民族地区的联系,疏通了内地汉族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

70 年光阴已过,现如今的云南包括曾经的思普地区在内的边疆地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紧抓新的形势和机遇,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大团结,打赢脱贫攻坚战,旧貌换新颜,迈向乡村振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道上继续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奋勇前进。

“民族团结誓词”的精神不能忘,普洱盟誓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民族团结誓盟盛会,对思普地区和云南省乃至于全国也具有重大的影响。

(二)对解决我国当前民族工作面临的问题依然具有深刻启示。

习总书记曾强调,民族问题的存在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现象,处理民族问题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域环境的差异,特色造成了发展相对缓慢,区域之间、民族之间、民族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西化、衡,这样也就随之产生一系列民族问题。其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还加紧有待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补充,更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挥其实效,真正保障民族地区民众的合法权益。与此同时,在新时期、新阶段,我党依然需要密切各民族群众,密切党群关系,党群关系不容忽视,而少数民族地区的党群关系尤为重要。而与缅甸、越南、老挝三国接壤的云南省,作为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民族共存的实际状况,决定了做好民族工作、加强民族团结对于保持边疆稳定、维护祖国统一、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促进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举措。”①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09-30(001).对于党的民族团结政策实施而言,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依然有其感召力多人和启示。在“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50 周年的时候,中共思茅地委、地区行署为了发扬民族团结光荣传统,振兴思茅边疆经济,先后在思茅和普洱举行各种活动,这对于弘扬民族团结精神、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无疑有很重要的示范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关心云南民族宗教工作,要求云南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云南省委、省政府集全省之智、举全省之力,以铸牢民族意识共同体为主线,以推动示范区建设为抓手,推进云南民族地区的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在今后的民族团结工作中,以“普洱盟誓”的精神贯穿党和国家在新时期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就要真正做到“心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大力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加强民族团结边疆示范区的建设。

(三)对建设伟大事业,凝聚人民力量有引领作用。

当前,世界面临前所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也面临前所未有之发展机遇。百年大党,历经铅华,带领着中华民族实现了三次伟大飞跃,为了民族伟大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奋斗不息,现如今中国正朝着富强、民族、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迈进。全国各族人民为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为了到21 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需要团结一致,不懈奋斗,在这样的伟大复兴进程中,在这一伟大事业中,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带领;紧紧依靠十四亿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努力做好统战工作,画好“同心圆”,寻求最大“公约数”;坚持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国的发展创造安定的国内经济发展环境。中国梦是民族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需要凝聚每一个中国人的力量,将无数自身小我融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我,一起实现伟大梦想。

习总书记强调:“坚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来做,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②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133页,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我们需要继续发扬“民族团结誓词碑”的团结、协作、民主、公平的精神,铸牢民族团结的基石。只有各民族共同努力奋斗,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为总方针,以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以创新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基本抓手,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才能谱写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新篇章,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四、结语

“民族团结誓词碑”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党和人民政府按照当地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以盟誓的特殊方式来达到加强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的成功范例。时至今日,“普洱盟誓”事件依然是民族团结教育和民族工作的重要范例。对于探寻民族团结友好关系的历史渊源,对于思普地区、云南各民族,乃至全国的民族团结和民族关系的影响都具有无可替代的特殊意义。“普洱盟誓”和“民族团结誓词碑”是我国民族团结的映照,将留下永恒的历史光芒。

猜你喜欢
誓词普洱民族团结
重温誓词
环球时报(2022-10-18)2022-10-18 19:19:40
在普洱半山酒店寻找诗和远方
云南画报(2021年6期)2021-07-28 07:10:42
绿色是普洱的底色
云南画报(2021年6期)2021-07-28 07:10:28
民族团结之歌
草原歌声(2021年1期)2021-07-16 06:58:04
誓词
心声歌刊(2021年6期)2021-02-16 01:12:38
重温入党誓词
一杯普洱的姐妹情怀
海峡姐妹(2017年3期)2017-04-16 03:06:26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中国火炬(2014年12期)2014-07-25 10:38:08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中国火炬(2014年7期)2014-07-24 14:21:11
“普洱”音义考
西南学林(2011年0期)2011-11-12 13: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