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 越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106)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教学改革的重大举措,是高校人才培养理念和方式的重大创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任务,本文以课程思政内涵和特征的研究入手,通过课程思政推进难点的分析,探索解决加强课程思政实效的途径和方法。
课程思政的内涵是在高等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立德树人”写入大会报告并将其明确为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立德树人”进行阐述。2017 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印发,对“课程思政”的标准和要求进行了明确。高校课程思政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高校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为总体目标,以坚持育人导向、坚持全面覆盖、坚持特色发展为基本原则,以全面塑造学生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为重点,以高校思想政治建设为引领,深度挖掘各门学科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度,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各学科课程深度融合的全链条体系。
一是需要教育体系的支撑。高校思政课程与各类课程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深度融合,充分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功能。“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1]高校教育在各环节、各领域都需要通过思想政治建设对学生的成长进行引导,这是高校、教师的使命所系、职责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高校课程思政要构建责任明确、全过程、全链条的教育体系作为支撑。
二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课程建设是是高校教学基本建设的基础,高校课程建设具有时代性的特点,具备不同经济基础、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坚持不同社会制度都会影响高等教育的课程建设,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课程的建设受到时代特征影响,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发展阶段的价值取向,同时高校的课程建设也会通过教学活动、人才培养等方式,将富有时代特征的价值观念反作用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教育强国作为我国全面建设的基本战略方针,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高等教育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高校学生的政治立场、价值取向、法纪意识、道德素养决定这我们培养人才的成效。高等教育课程建设是培养人才方向的重要基础,课程思政为高校教育课程建设带来全面改革,从根本上搭建了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的课程建设体系。
三是课堂质量的集中体现。课堂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师的深入引导、课程讲授、认同吸收、总结实践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与现实的连接,是高校教育进行价值塑造、知识传播、实践运用的最基础、最重要途径。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决定着教学目的的实现与否。课程思政从全方位、全过程贯穿于课堂教学,要求广大教师队伍必须从课程与思想政治的深度融合、讲授方式的丰富多样、理论实践的紧密结合等方面对各门课程进行深度挖掘,通过课程思政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发挥出润物无声的作用。
课程思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实践来看,课程思政的推进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制约,导致成效与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课程思政涉及课程多、方位广,基本贯穿的高等教育始终,全面覆盖了各门学科,各门学科课程均有同一时代下不同特征的共性与差异,思想政治教育与各门学科之间的连接与契合点各有不同,体现方式多种多样,落实课程思政要求的方式当然也不尽相同,在面对这些问题时不会有标准的答案和以往的经验作为支撑,需要广大教师深入理解课程思政的重要内涵和意义,挖掘各学科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进一步从学科与时代背景、价值取向、立德树人方面进行充分连接,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更深厚的知识储备、更丰富的授课经验、更完善备课过程,是对教师队伍能力素质的一次全面检验。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打破过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壁垒,从根本上消除教师专业课程授课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的现象,这首先需要教师队伍自身坚定政治立场,强化政治自觉、树立政治意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从立德树人着手,加强职业道德的修养,通过对使命感、责任感的不断强化,推动自身形成探寻创新课程思政的动力和能力。目前,部分教师对课程的思政理解还存在一知半解的情况,对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课程的融合还存有抵触心理,对落实课程思政的要求仍然我行我素,对将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融合专科课程的思考不深、能力不足、方法不多,这反映出我们部分教师使命感、责任感不强,也反映出部分教师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不深不透,推进课程思政的能力不足
高校课程思政是对课程建设的全面改革,需要在探索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践完善,是一个需要不断积累的过程。从现阶段课程思政的推进情况看,各高校均高度重视课程思政的建设,但是成效不尽如人意。部分高校虽然持续凝聚推进课程思政的共识,相继出台了相关落实课程思政的文件,开展了课程建设改革,但从实际效果看,课程思政的思政的推进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仅对思政课程的落实进行的外在的体现,但从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专科学科与思政课程的深入融合、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上未见质的提升,高校对教育规律一般规律的把握还有一定差距,推进课程思政的科学性、合理性仍差强人意。
高校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的最重要群体,奋战在课程思政的第一线,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建设成果直接决定了课程思政的方向和成效。首先是必须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强化政治担当,落实政治责任,要把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突进课程思政的重要位置,只有高校教师队伍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坚定的政治立场,才能不断提升新时代高校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深化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其次,要持续提升教师队伍的能力素质,推动教师队伍在课程建设改革、课堂授课能力上实现突破,可以通过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其他学院的深度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就是要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和办学原则,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动马克思主义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发挥应有作用。”[3]。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使教师提升课程思政意识,全面掌握课程思政的方法和技巧,是解决课程思政推进难点的根本途径。
要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在推进过程中面临的探索创新需要,要在统一的思想认识指导下,结合院校、专业实际,不断探索创新更符合本院校、本专业的课程思政路径,以更深入的探索,更紧密的结合,更鲜明的特点,更卓越的成效发挥出课程思政的应有成效。首先,应当实事求是对院校优势、类别、定位、专业有充分清醒的认识,根据这些特点,因地制宜探索课程思政的课程建设改革,为课程思政量身打造更利于实践运用的基础。其次,要充分结合当下时代特点,关注舆论热点,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痛点、堵点、难点,将这些点充分串联,立足各门学科基础,形成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各类问题分析研究的材料,并将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充分融合,让学会在认知上得到正面引导。
推进思政课程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高位统筹,科学推进。首先,要深刻认识到推进课程思政是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人核心价值的塑造作用,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地位。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各门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关系,推进课程思政绝不是弱化其他学科的功能地位,而是在统一的思想认识下,以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各门学科建设,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合格的接班人。最后,课程思政的推进需要各院校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其他学院协调配合完成。在院校层面党委要进行统一部署安排,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全面的思想统一,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对教师资源、专业资源、行政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形成推进课程思政的强大合力。同时,加强沟通对接,消除信息壁垒,不断从院校层面深化课程建设改革,提升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能力水平,结合院校实际情况,建立课程思政的成果评价体系,推动课程思政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充分尊重高等教育的规律,充分挖掘推进课程思政的典型经验做法,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复制推广,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态势,变个体突破为全面覆盖,以量变带动质变。对课程思政在推进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形势进行充分研判,把握主要矛盾,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确保课程思政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