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高明,汪 梅
(梧州学院 大数据与软件工程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2)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明确要求,高校教师要利用好高校课堂这个渠道,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作为育人功能的课堂,所有的课程都应该将满足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立德树人作为目标和任务,各门课之间要和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课程思政所展现的是一种新思维,它是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机统一,除了要实现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还要塑造学生的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尽可能地积极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国家观和民族观,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从而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
中共中央办公厅在2019年8月《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需要建成课程思政示范高校、课程、教学团队以及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另外,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要求将文化传承创新和思政建设加入到高校的使命中。目前,很多高校在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但在推进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部分教师未深入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未将课程思政作为课程中的一项内容来规划和安排。
2.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上存在偏差,认为思政内容是思政课的职责和任务,应该专门由思政工作部门去开展,而不应该占用专业课的课时。
3.授课时未将思政教育内容自然渗透到专业课中。有些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引入思政教育内容,但专业课内容和思政教育结合度不紧密,融合度不高,变成了生搬硬套的现象,未达到通过专业课程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各展其能的作用。
4.部分教师缺少对现实事情的关注,忽视了生动性,只谈理论不谈工作,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把握不强,缺乏对国情社情的理解,接收培训的机会较少,未从教学的有效性去考虑教学。
总的来说,存在重教轻育的现象,课程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不强,理论与现实脱节。在专业课程中,特别是新工科专业中引入思政教育内容,不是简单的“课程”加“思政”,或者是开设新专业新课程,不是每堂课都必须进行非常体系化或者显性化的思政教育。不是要将思政内容生硬套入专业课程中,而是两者应该有机组合、相互促进、协同发展。要遵循既有课程的知识体系,在挖掘思政元素的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自然渗透、嵌入和融入专业课程中,形成润物无声的效果。
目前国内一些学者也强调了课程思政在课堂中的重要性。周娟[2]等将思政教育内容引入到计算机专业课堂中,通过数据结构和算法知识与思政教育内容相结合,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为人和善、脚踏实地等,这一思政教育取得了较好成效,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专业内容中。梁菲菲[2]等也在研究将思政教育内容带入物联网专业课程中。作为新工科专业,梧州学院物联网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且能具备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和物联网基础理论、方法技术,进行物联网应用系统的分析设计等,可在相关行业及部门从事物联网工程的应用研发、技术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学习的主要课程有物联网工程导论、C语言程序设计、嵌入式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Linux操作系统、物联网应用系统设计等课程。针对课程思政在梧州学院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中的实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和课程教学的主体,首先在思想品德上应该是合格的,应当是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坚定的政治意识,应当能主动承担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重任。教师的德育意识和能力直接关系到课堂思政教育的效果和质量。专业教师不应仅仅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专家,或者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好的教师应该有良好的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除了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和真理外,也要把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和品行作为教学的核心理念,做一个除了有扎实的学识,更有美好的道德情操和对学生有着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对于德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主要指教师应该能以德施教、以德立身,并能针对学生的成长特点,在课堂或者其他教育教学活动中关注各种有关思想品德的教育资源,关注社会热点、跟上时代步伐,并配合合理的方式和有效的时机,主动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用喜闻乐见的方法和手段提升教育的效果,展现思政教育的魅力。
因此,在对于教师队伍的德育意识和能力建设中,教师应该主动接受课程思政的新理念,保持思政热力,多关注学科前沿,并在课堂中适应课程思政的要求,将最新鲜的知识和案例带进课堂,更好地抓住学生的眼球,保证课程思政常讲常新、常抓常新,努力构建学校课程思政的新格局。另一方面,作为学校也要创新机制来增强思政合力。例如,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考核工作,通过实施学科高端人才的引进或者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等,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家校合作等方式,全面提升课程思政教师的整体德育素质和能力,以及课程思政工作专业化水平,进一步形成全员育人的工作体系。
目前,梧州学院在召开的2022年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学校宣传思想和意识形态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对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效应不断深化,新闻宣传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新进展,学校的意识形态工作闭环管理机制在不断完善。通过汇聚课堂育人合力,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发挥学校网络新媒体育人优势,大力推进心理育人,切实加强实践育人,学校意识形态领域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在不断加强。
大学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最后教育或准备阶段,既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最后教育阶段,也是学生在精神、道德、人格方面逐步定型,进而走向社会的最后准备阶段。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是举足轻重的,而德育发展是整个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其政治思想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素质发展方向。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是采用学分制,只要学生按照学校要求,并达到了相应的学分就可以毕业,这一现象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例如,有的学生就会只追求考试分数,追求荣誉,甚至为了竞争做一些弄虚作假等不道德的事情,出现了一些知识水平高、思想素质低的学生。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其一,由于目前的市场经济发展促使这些学生的竞争意识的加强,为了实现自身理想和自我利益的满足,而不惜抛弃道德规范。其二,由于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一些外来文化对部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较大的冲击。其三,网络带来的影响。网络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会有负面的东西,部分学生也会受到一些不良影响。
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前,梧州学院在重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实质性的工作。新生入校后建立学生诚信档案,辅导员和班主任在新生入学时通过开学第一课来进行思想品德和道德规范教育。通过学生的档案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并针对不同的学生开展点面结合的教育工作。另外,学校利用各种平台定期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例如通过组织学生观看红色电影纪录片等形式来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活跃学生的课余文化,更能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传播正能量,强化民族认同感,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有效地推进。
对于课程思政发展,首先需要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使其有效地融入我们的专业课程中。专业课程实际上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首先,专业本身的知识已经有较为明显的价值倾向和家国情怀,再通过教师的深度挖掘和开发,可以在知识本身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让思政元素更好地融入专业课程中,达到如春在花、如盐化水的效果。梧州学院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主要以知识传播和价值引领相结合作为课程目标,在顶层内容设计上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课堂上的课程组织形式可以分为网络形式、实践形式等。可以将思政理论内容作为核心,通识课、公共基础课则可以作为思政知识的拓展部分,专业课可以作为思政知识的渗透辐射部分。
整体教学流程:提出课程思政的价值目标→进行问题引导→案例介绍→课程思政的切入点→师生课堂互动→课后作业和实践体验→课后阅读和研究→课程考核评价→师生教学反思。在案例的选择上,从以下几个着力点进行挖掘:
1.新内容。即在内容上可以以新案例或者新材料的方式呈现。
2.新形式。可以通过新手段、新场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新视角。从国际视角、历史视角、本专业或跨专业视角分析,并注意价值上的导向,激发学生的思维主动性。
本研究针对物联网工程的以下几门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展开讨论。
《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主要讲授物联网技术相关的背景、现状及发展前景。涉及的内容有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RFID应用技术、物联网定位技术、数据库技术、大数据应用技术等[3]。由于目前的网络通信、移动通信、物联网通信已经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包括日常的吃、穿、住、行等各个方面。让学生明白身边就有物联网的存在,首先拉近与知识的距离。在讲解绪论时,集中阐述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我们的技术发展的历史方位与差距。其次,有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解读课程内容,注重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机结合,将工程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效结合起来。在课程导入阶段,将新工科专业和国家发展规划关联起来。物联网工程专业作为典型的新工科专业,与国家的发展规划关系密切。在详解传感器的发展时,以车载多传感器系统引入,然后介绍我国传感器市场需求和销售额,以及近5年的市场增长率对比,再通过介绍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我国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引领学生对国家发展规划大方针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宏观政策;然后介绍物联网工程专业对新兴产业和数字化建设的支撑作用,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为学生的自我规划提供依据。
在一些专业课程中,例如物联网通信技术课程,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4]、网络技术课程等课程的先行课,在课程中渗透网络中的一些道德规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习惯,并通过案例让学生体会物联网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形式,让学生能正确认识物联网并认同物联网的价值[5]。通过收集一些我国通信和网络发展的视频、网络安全视频以及中国的网络技术分析视频等,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和学生们进行探讨学习,以此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怀。例如,在介绍网络安全时,首先介绍网络安全的各种技术,如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黑客攻击与防范技术等,并通过具体案例,提醒学生注意网络安全,提高风险意识,加强网络防范;在数据网络传输时注意网络保密的重要性。在讲解网络通信内容时,首先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让学生思考身边的网络,并思考我国宽带接入后的快速发展和对学习生活的影响;通过学生自查资料了解我国网络的发展历程。接着在介绍物联网网络层安全技术时,引入移动通信接入的安全体系和我国从2G到3G,再到4G的发展历程,最后通过引入5G之争的案例,并播放任正非对于5G事件的采访视频。在介绍物联网管理服务层的安全问题时,提出云计算的核心技术和安全体系,并由此展开讨论我国云计算技术的发展,让学生体会到从我国的技术发展初期到现在的快速发展成为网络强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且教育学生加强专业知识,学以致用,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针对“物联网操作系统”课程,也可以将思政元素和课程内容很好地进行融合。作为物联网感知层,在讲解操作系统内容时,通过分析物联网终端设备开发遇到的瓶颈,以及华为对于终端设备OS、从自用到开源的布局和思考、对物联网操作系统本身的要求,引入LiteOS这一华为自主研发、全球最轻量级的物联网操作系统,介绍其发展、特点及其技术原理,并通过共享单车应用案例,介绍LiteOS成熟应用方案的工作原理,对NB-IOT模块和单车云平台与手机APP之间的信号传输过程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认识到自主研发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性。
随着物联网、智能制造、智能识别处理、数据融合技术等新的概念和技术的不断涌现,给“物联网应用系统开发”课程带来了很多思政素材。在讲授物联网应用系统开发课程时,通过介绍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以及高性能的集成电路与高端软件是我国未来重点扶持的对象。以此为基础,向学生介绍我国目前的几个重点发展领域: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环保、安防、医疗和家居的发展现状,以此通过物联网学习平台向学生展示物联网的应用场景和开发环境。在介绍系统软硬件开发时,以农业土壤调节系统和农业光照度调节为例,在满足学生基本的学习内容基础上,通过展示农业生产中的物联网平台搭建来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到城市建设和农村建设,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讲解物联网应用技术中的定位系统内容时,可以引进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介绍这一系统功能和用途的同时,向学生讲解北斗标志的意义,如圆形构型象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圆满”,深蓝色的太空和浅蓝色的地球代表航天事业,太极阴阳鱼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明白和理解这两者的结合既彰显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又象征着卫星导航系统为人们提供定位、导航、授时服务的行业特点,同时还寓意着中国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名字——北斗,引导学生的爱国情怀。
当然,除了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堂外,教师的言传身教、以身示范也是课程思政的核心要素。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从教学转向教育,不仅要研究课程的体系,专业能力培养,还要研究学生的思想热点、疑点,关注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历史、现实以及未来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及发展情况[6]。采用浸润熏陶、引导启发的方式,让学生感悟、思考、鉴别和体验学科内容。
课堂教学评价也是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常我们只注重对教师教学活动,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策略、态度等的评价,忽视了对于学生的评价。对于教师的评价,采用问卷调查或统计分析等方式,评价标准不一定适合所有专业。在一些考查科目的教学评价中,可以转变教学评价的考核方式,主要以促进学习为目的,改变一考定结果的方式,让考试活起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次加强教学过程管理,丰富考核方法,如可以利用互联网、APP小程序等。对于教学过程的评价方法,可以通过课堂测验、问卷调查等方式来改进教学效果。如果回归教育的本身,对于学生的评价可以从课程思政的角度去考虑,应该将学生的价值观、情感、认知等纳入其中,也可以采用一对一的同伴评价或者自我评价,从而体现评价的多元性。在教学评价上,可以从单一的专业维度,向学生的人文素质体现、对社会的责任感、团队的合作力等多个维度进行延伸。
本研究通过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专业课堂教学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以梧州学院物联网工程专业为例,介绍了本专业核心课程在课程思政上的一些思路,在教师队伍和学生自身良好的德育建设推动下,教师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深挖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社会制度变革,关心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价值观引领,在答疑解惑的同时关注学生成长,加强学生道德人文素养的熏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好专业知识,更好地服务社会、报效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