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海燕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当代青年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网络已成为他们爱国主义表达与聚集的重要阵地。与此同时,网络的开放性、多元性使得当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衍生出了新样态,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传播、话语表达、载体创新等方面都面临着新的挑战,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爱国观念的树立与巩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牢牢把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让互联网成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1]。高职院校生源层次复杂多样,学生更易受“噪音”和“杂音”影响。因此,加强高职学生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辨别网络信息,凝聚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显得尤为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加强网络传播能力建设”;《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要求“唱响互联网爱国主义主旋律”。这些都是新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教育使命,要求我们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准确把握网络空间的阵地属性,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时间维度和空间场域,让爱国成为青年学生的主动选择和价值追求。
网络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手段,给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思维方式等带来了新的变化。但多元价值观的肆意传播,也削减了主流价值观的传播能效,给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增强青年学生抵御网络不良信息侵袭能力,成为当今高职院校网络思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开展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迫在眉睫。这既是筑牢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防线、顺应网络思政教育发展趋势的需要,也是激发青年爱国热情、践行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手段。
面对中国发展进程中的伟大成就和现实问题,对正处于“拔节孕穗期”关键阶段的青年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显得尤其重要。厚植青年学生爱国情怀,须遵循网络发展和青年学生的成长规律,帮助青年学生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而非旁观者的立场去思考,提升青年学生爱国素养,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形成理性务实的爱国主义言行,自觉把个人力量融入时代大潮,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2022年4 月~6月,对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扬州市职业大学、江苏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江海学院等4 所高职院校的学生调研了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状况。本次调查通过问卷星的方式共发放问卷250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207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2.03%。
调查问卷共30道题,第1~5题关于大学生网络行为动机,主要调研了高职学生上网时长、上网内容等;第7~15题考查大学生网络爱国认知,重点调研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态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四史”等了解程度;第16~22 题调研了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和呈现方式,主要从上网平台、教育活动形式、关注公众号等方面展开;最后8 题则调研网络爱国主义教育队伍情况,主要了解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主体情况、对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等。总体情况如下:
一是高职学生网络依赖程度较高。根据调研数据显示,高职学生每天上网时长一般为5~6个小时,少部分学生8 小时以上。在用网动机上,大多数同学主要用于查找资料、沟通交流、网购等,一部分学生偏向娱乐休闲项目。这说明网络已广泛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是大学生获取信息、人际交往、娱乐消遣的重要途径和平台。
二是高职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较高。79%的学生知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史”内容,有约两成的同学对此“不完全知晓”,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他们对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取得的伟大成就倍感振奋,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和期待。
三是学生更趋向多元化呈现方式。46%的学生认为学校官方平台发布的信息影响力不大,而抖音、B 站、微博、快手等平台因使用图像、视频、二次元漫画等多元表达方式,更受大学生欢迎。显然,有趣、个性、互动已成为青年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新取向。
四是教师队伍重视网络爱国主义教育。97%的学生认为学校思政课老师、班主任、辅导员、专任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已将课程话题辨析、主题班会、专业引导课等线下活动转移至线上,并利用抖音、微博、微信视频号等平台赋以活动多样化的内容和元素,同时结合社会热点、学生关切把爱国教育、家国情怀进行有机融合。
在享受网络时代带来的利好的同时,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也伴随左右,一些有害与无效的“噪音”增加了教育内容的把控难度,给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1)供给内容质量不高。一是教育内容较为陈旧。从问卷调研和访谈的结果来看,70%的学生表示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性,吸引力不够。15%的同学反映班主任和辅导员选取教育案例过于雷同,不符合学生期待;13%的同学认为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需要结合学生实际创作精品。二是教育内容生动性不够。72%的同学认为学校各类平台基本围绕学生活动及学校新闻进行更新,学生关注度不高。另有学生在访谈中表示,任课老师也尝试将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搬进网络媒体中,但内容较为单一且缺少互动性。
(2)话语价值引导乏力。当前高职院校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未能有效吸引青年学生的注意力。一是话语表达形式有待改进。90%的同学表示,他们更倾向于表情包、图像、视频等表达形式,但老师们较为注重爱国精神的正向弘扬,趣味性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青年学生接受爱国教育的主动性。二是与学生实际结合不够。65%的同学反映学校的各类公众号、抖音号创作传播能力不够,与学生现实需求脱节。还有不少同学表示,与专业学习、学生生活等相关的网络精品较为匮乏,影响了校园新媒体平台的关注度和活跃度。
(3)队伍素质有待提升。调研显示,有49%的学生反映老师并不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偏好。一是分析说理能力不足。在访谈中有学生表示,当发生社会热点事件时,他们更希望老师能够对具体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引领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不只是在班级群里转发一些与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相关的网络链接。二是网络素养不高。62%的同学表示,部分老师对抖音、微信等平台运营不精通,不了解同学们关注的一些热点话题。
在复杂多变的时代,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是其引领力、影响力、传播力的根本,要让爱国主义充盈网络空间,就必须坚持“内容为王”。
一是要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2]。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合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在清明、重阳等传统节日组织各色各样的特色活动,为中国节日注入互联网元素,比如网上祭扫英烈、我们的节日、百姓生活今昔变化等,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进一步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是要嵌入四史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加强“四史”教育是厚植爱国情怀、践行报国之志的有效途径[3]。2021年各校开展大学生“四史”教育以来,把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与“四史”教育相结合,创办“一师一微课”“党史微课”等宣传栏目,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党史,切实提高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三是要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实际是学生体验思政教育真义的方法和达成理想生活愿景的主要路径[4]。爱国主义教育传播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就必须针对学生的内在需要和行为特点,推进教育内容供给侧与需求侧精准对接,避免“高”“大”“空”。例如,中国的伟大实践培育了长征精神、抗疫精神、航天精神等,要依托精神谱系的显著影响力,运用真实的史料、身边的故事实现微小正向价值观的渗透。再如中央电视台的《感动中国》,内容聚焦在各行各业具有杰出贡献或重大表现、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事迹的人物和团队,他们身上都有一种让人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范本。
开展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利用网络优势发掘更多的教育载体和表达形式,在与学生互动交流中提高话语影响力。
一是要创新话语表达。“伴随着视觉性成为文化的主因,语言的霸权地位不得不让位于以视觉性为特征的视觉经验和视觉素养”[5]。在图像化审美日益勃兴的语境下,青年一代更趋向用表情包、热梗、短视频来表达情绪和价值观,因此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话语表达需要“接地气”。比如新媒体中各类“动图”“快闪”“说唱”等深受学生喜欢,可以有选择地将流行元素纳入爱国主义教育的话语体系中,以恰切的感官满足为基础性激发点,形塑多样化的话语表达方式,引起学生共鸣,让他们愿意听、听得懂、能够信,以此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在亲和力的加持下有序递进。
二是要善用信息技术。“爱国主义教育应强化新兴技术的深度应用”[6]。为进一步提升吸引力,教师应掌握信息技术发展,善用快闪、表情包、二次元漫画等方式去提升传播效能。比如,深受青年学生关注的爱国主义漫画《镜诰卿年》,作品融合了视频、漫画等多种元素,直观生动地重现了五四时期中国青年学子们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维护国家利益的历史片段。画面清新优美,人物造型生动,用时尚的手法另类讲述百年历史,更受当下青年接受和喜爱,在网上受到一致好评。
三是要开发学习功能。在碎片化的信息发布、裂变化的信息传播以及娱乐化的整体氛围之下,各种错误言论、不良价值取向以及社会思潮也悄然渗透,浸染着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因此需要开发新媒体的学习功能。开发学习功能,既可以研究出用于学习的终端教件,也可以将学习功能融入微博、微信、论坛等新媒体中,围绕主流意识形态发布相关内容,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学习和思考,增进其爱国主义认同。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其价值观念和网络素养对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必须强化教育队伍建设,只有灌输主体具备精良的灌输技能,才能在网络阵地上发挥灌输作用。
一是要树立政治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随着信息网络化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教育工作者面临着越来越纷繁复杂的工作形势,必然应当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头脑,必须坚定不移地保持正确的政治观点与政治立场。在面对互联网上形形色色的多元化信息时,要旗帜鲜明讲政治,通过仔细分析研究,判断其内容是否有利于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进而才能有的放矢地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汇聚网络正能量。
二是要提升说理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是“铸魂育人”,知识传授、价值观引导和信仰养成都与教师能力素质密切相关[7]。要提升分析说理能力,善用“小故事”讲“大道理”,特别需要结合学生关注的热点事件,挖掘其背后的爱国主义承载潜能,寓理于事、以小见大,让学生听得懂、能领会、可践行。另一方面,充分凝聚思政课、专业课、通识课及第二课堂的合力,在活动经费、能力提升、网络安全等方面提供必要的制度支持,营造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氛围。
三是要提高网络素养。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8]。“理论”要“彻底”,就要求教育主体具备较高的理论素质和网络素养。进一步说,要重点培养教育工作者信息获取、处理和传递等方面的信息素养能力,时刻关注最新网络技术发展,为增强网络教育效果打下基础;同时,要充分尊重并发挥青年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遵守网络行为规则,重视在网络环境中培养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力,学会自觉规避非法非理性的网络活动,保持与现实世界中人格的同一性。
在日渐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开展契合时代脉搏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是新时代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正确把握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规律,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主动占领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信息传播的制高点,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增强青年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激励青年学生积极践行报国之志,将爱国主义植于心践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