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正然
(安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 安庆 246000)
地方应用型高校是组成我国新时代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无论从学校数量、学生规模来看,还是从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上分析,都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其发展过程中势必存在大学生育人质量较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等问题。作为落实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队伍,思政课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针对新时代地方应用型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现状与基本特征,应该明确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新职责,强化思政课教师队伍新角色的作用。抓住思政教育新形势下的新问题,为各项思政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因此,加强地方应用型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需要站在党和国家伟大事业发展的高度和自我成长的角度来领悟新时代的新形势与新变化,做到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才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新增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办好教育是我们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基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地方应用型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群体,立德树人更是这支队伍的根本任务,其主要工作职责就是利用先进的思想理论来铸魂育人。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习并坚定对马列主义的信仰,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更加坚定进行“入脑、入心、入行”的实效性思政教育。当前,我国每个省份都有多所地方应用型高校,其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教育等相关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地方应用型高校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主体,培养出的高素质应用型毕业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需要将地方应用型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样有助于地方思政教育方面的人才数量增长,有助于全面推动该队伍的高质量发展,更有助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可靠接班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关系到地方应用型高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些根本问题,解决以上问题需要抓住思政课这个关键渠道,而上好思政课的关键在于思政教师,这就需要加强建设思政课教师队伍,需要思政课教师用个人优秀品德在思政课堂上潜移默化地滋润大学生。“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抓住新时代的发展机遇,主动迎接新问题的挑战,时时刻刻胸怀‘两个大局’,在不断创新推动思政课改革发展、持续提升个人素养中铸魂育人”[3],不断提升思政教学质量,打造思政“优课、金课”,用最实效的方式打开学生思维,吸引大学生主动上思政课,使思政课堂兴趣感更浓,让思政课老师和大学生的关系更加密切,这样才能让大学生真心喜欢且终身受益。因此,地方应用型高校要注重培养自己思政教师队伍专业能力,结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来培养思政教师的政治综合素养,坚持隐性与显性教育相结合、工具与理性教育相结合、人文与科学教育相结合,思政课教师才会成为大学生成长路上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才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当前,我们立足“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希望培养出能够实现百年奋斗目标的有用人才,这是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担负的时代使命与历史责任,所以提高思政育人质量成为当下思政课的难题与必然要求。因此,地方应用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将会面临众多机遇与挑战。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仍存在着公办与民办院校的差异、地方应用型高校与一线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高校之间的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不同因素都会影响地方应用型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课程发展、师资队伍建设等。这就需要对地方应用型高校思政课老师队伍的建设提出更高要求。首先,地方应用型高校思政教育想要有高质量发展,要以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首要突破口,创新新时代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坚持大局观念和整体思维、做实“三全育人”、精准定位后才能落实更具有针对性的思政教育。地方应用型高校要努力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只有一支“素质过硬,能打硬仗”的教师队伍,才能够实现地方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其次,需要在路径选择上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扩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格局,逐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染力与亲和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与针对性。最后,抓住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结合地方特色文化办高质量的思政教育,紧紧围绕地方优势教育资源开展高质量思政育人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针对提高我国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政治素养提出了六个“要”,指出“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4]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队伍建设寄予的厚望。“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会直接影响到上思政课的质量、学生对课程内容理解以及对思政理论的接受程度”[5]所以这支庞大的队伍需要提高整体素养,要用信仰和理论武装队伍。
首先,地方应用型高校的部分思政课教师政治素养有待提高。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6]。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坚定政治立场,要有崇高的信仰以及敏锐的政治感,要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使其“在‘马’中、言‘马’观、懂‘马’理、信‘马’论”,用政治品格与个人魅力来形成对大学生的感染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
其次,地方应用型高校部分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要“知识深、学术强、素养高”,但思政课年轻教师的专业素养较低、专业学术研究能力弱、思政课教学内容掌握不深等问题一直存在。思政教师应该具有宽广深厚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灵活运用的学科知识;要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熟练的教学技巧、良好的教学能力;要具有专业情意、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强和专业自我。
最后,地方应用型高校部分思政课教师的品行素养有待提高。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典型,事事做到行为示范。教师的言行与举止、道德与修养既是感染学生的催化剂,也是开发学生的力量源泉。地方应用型高校思政课教师一定要厚植家国情怀,要不断提高个人道德情操,学会与大学生共情式沟通,做到服务不断线。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地方应用型高校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但是,目前教师队伍依然存在专兼结合不紧密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已经强调:“要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7]。因此,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需要凝聚多方力量,充分结合一切有利因素完成队伍的整体建设;需要搭建优质交流平台,促进专兼职队伍深入交流。
第一,优质师资不足,有效互动不强。教育部《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中要求:“高等学校应严格按照师生比率不低于1 比350 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8],但由于目前地方应用型高校的招生人数逐年递增,加上思政课教师引进慢、资源少、师资缺,在无形中导致了专职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压力巨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另外,地方应用型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没有固定的互动实践交流平台,这会让专兼职教师在潜心科研方面都难研究出优质的课题与成果。最终,导致教师队伍在教学、科研等环节的有效互动不强,专兼结合后的合力育人效果不尽如人意,这也是制约地方应用型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效能良好发挥的重要因素。
第二,优质交流平台搭建不完善。地方应用型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加大对软硬件等基础设施、平台的资金投入,通过改善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环境,提升教师队伍的幸福感、获得感与归属感,更好地激发思政课教师的育人热情。地方应用型高校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学习来强化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搭建“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深入交流平台。将专职队伍中的教授、专家“引进来”为兼职队伍做讲座、建团队等,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中共党史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等,这样有助于快速提高兼职思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以及工作能力;让兼职教师队伍中优秀的青年教师“走出去”,努力创造条件,组织派送到名校访学、计划培养博士等,最终可聘任为专职思政课教师,从而达到良性循环的效果。
健全而又长效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发展机制是地方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保障,全国各地高校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都在快速发展,但在地方应用型高校的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选人机制、管理与考核机制以及培养机制中都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建设思政课教师队伍需谨记思政育人的初心与使命。探索建立结构合理、管理与考核有效、培养发展稳定的思政课教师队伍长效机制,让队伍成员获得更多学习与提高的机会,才有利于培养队伍人才和凝聚队伍力量。
首先,招考选人机制有待完善。地方应用型高校在实际选人的过程中存在很多困难与问题。第一,受地方经济等众多影响因素,优秀的思政教师引入困难,从而不得不降低了招考条件的标准;第二,受同龄男女教师在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上的差异等因素影响,地方高校教师岗位男女报考比例和录用比例正在逐渐失衡;第三,专兼队伍招考标准不一,高校为满足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总人数要求,遴选标准不够严,相对重视专职队伍建设,忽略了兼职应聘者的政治与品性素养。
其次,管理与考核机制有待完善。第一,管理模式不合理,一支优秀的思政教师队伍需要有一套合理的管理模式,各地方高校需要培养出不同类型的应用型人才,因此难以形成固定且合理的管理模式;第二,考核标准要求不高,思政教师队伍需要用严格的考核制度来检测管理和育人效果,应当针对地方应用型高校制定完善又具有地方特色的考核标准。
最后,思政队伍培养机制有待完善。培养优秀的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难点众多,培训机制也不完善,导致部分地方应用型高校缺乏一定举措,相关思政理论知识培训也给人留下“机会偏少、内容浅显、质量较低、形式单一”的刻板印象。应该努力构建“国家级示范培训、省级分批次轮训、学校全员培训相互补充、紧密衔接的三级培训体系”[9]。
地方应用型高校思政教师的研究专业与方向一直是影响该队伍稳定建设与长远发展重要因素。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对自己研究的专业领域有着极高的兴趣与热情,让自己沉浸式的去钻研;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有扎实的学识;要有终身学习良好习惯,利用自身明确的研究方向,努力全面夯实队伍立业之基。
首先,受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短缺的影响。由于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紧缺,一些优秀的专职思政教师还需要兼任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从而无法集中精力去进行深入研究,长此以往就会出现专业兴趣减弱、热情不高的局面;而一些优秀的兼职思政教师可能会被调岗至校级行政部门工作,无形之中打乱了队伍的整体发展轨迹,一定程度影响整体发展速度与质量,从而导致思政课教师对专业研究不精。
其次,受思政课教师专业结构与学科背景不同的影响。专职队伍本硕专业大都一致,存在不同的研究方向选择问题,如:思想政治教育、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等不同研究方向。而兼职队伍存在硕士为思政专业,本科却为非思政专业,还有部分教师本硕都为非思政专业,再加上思政方向研究基础弱,导致无法稳固地立足某一个研究领域。
最后,受思政课教师自身目标与规划不清晰的影响。虽然,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思政治队伍建设提出了较高的希望:“要关心思想政治工作人才队伍的成长,使他们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10]但是,专职教师教学工作任务重,教学耗时长,呈现效果慢,兼职教师对理论研究深度不够,学习与研究水平不高。这都是思政课教师自身目标与规划逐渐不清晰的重要原因,最终导致教师队伍专业归属感不强。
1978 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讲到这一重要论断:“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11]要想上好思政课、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的提升永远在路上,在配齐和优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前提和基础上,当下要解决“足而不强”“多而不优”等问题,就急需提高地方应用型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养,才能为该教师队伍赋能。
一要提高政治理论素养与专业理论素质。“要充分认识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伟大意义,统一思想,凝聚共识。[12]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与专业能力是保证上好思政课的内在要求,地方应用型高校要想肩负起立德育人的使命必须要建设成为高素养的教师队伍,要不断加强这支队伍的理论学习、专项培育、实践研究、团队建设等,使每一位思政课教师都树牢终身学习的长远意识。
二要提升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抓住新形势下思政课教师需要学习的教学方式与科研方法,通过对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实施精准定位、施策以及提升。大力整合地方思政教育资源、集聚地方思政力量,通过集体授课备课、挂职学习交流、联合培训专兼职思政团队等多种途径和措施,重点提高思想政治教师自身的“内功”。
三要充分发挥现有培训平台作用,不断创新培训方式,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模式。优秀的思政课教师一定要不断的学习才能有所进步,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专项计划、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平台、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等一系列高质量师资培训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对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
提高思政课育人质量的关键在于思政课教师,数量充足的教师队伍是确保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教师队伍的教龄、年龄、学缘、专业等结构的合理性是提高思政育人质量的基本条件。地方应用型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迫切需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 优化专兼职教师队伍结构。
首先,需要扩大招聘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研究方向及学科背景的思政教师来优化专职教师队伍。一要严格按照学校要求和教学需要引进专职新教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专业或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的硕士和博士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生力军”,二要使学校专职思政课教师数量与学生数量的比例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很多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师与在校生的数量不成正比,无法满足学校的高质量教学。
其次,兼职教师队伍专业背景结构亟待优化。目前,很多地方应用型高校兼职教师队伍的招聘条件对学科背景没有专业要求,导致队伍学科背景存在着分散、庞杂以及队伍专业背景结构失衡的现象。部分地方应用型高校存在调任其他专业老师或行政教师充当思政课兼职教师的现象,虽然弥补了队伍的空缺,但是难以确保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这甚至成为制约思政课良性发展的瓶颈。
最后,老、中、青紧密结合是优化队伍与高质量教学的秘密武器。教师的教龄既可以成为自身的优势,也可能成为不足。经验丰富的高龄教师需要与时俱进,在了解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特点的背景下去做好育人工作;中年教师需要开拓创新、承上启下,做好高水平教师的接班人,给青年教师树立榜样力量;青年教师需要探求新知,丰富自身专业知识与教学经验。要留意不同年龄层次教师的差异化需求,不断促进团队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在实现思政课教学与科研工作中互学互鉴。
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在保证“量”的同时更要提升“质”的标准,要提高“师资队伍人才内需”质量,把握优中选优的原则,吸纳素质较高、爱岗敬业、热情饱满的优秀人才来充实思政课教师队伍,在遴选、培养、考核、评价等环节中坚持原则、统一标准。
首先,要严格把关选人用人机制。加强党对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领导是确保正确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重点考察政治素养、专业素养、品性素养等方面。在资料审查中逐一审核,在笔试面试环节中择优录取,要按照“四有”好老师的标准选择出勇于扎根思政教育的优秀人才,结合思政课教师的“六个要”要求,严把准入关。
其次,全方位进行常态化监督与管理。长期以来,地方应用型高校对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监督与管理执行不严格,存在有章不循的现象。地方应用型高校必须要在师德师风、相关教学与科研活动等方面加强实施全方位的监督与管理,需要采取全员广泛参与的评价方式,努力构建客观、公正、规范的全方位监督与管理体系。
最后,努力健全队伍考核机制与培养体系。地方高校应当建立一套高效的、贴合思政课教师工作特性的考评体系,还要配套相应等级的激励机制,注重考核育人实效和工作业绩。同时,晋升制度、职称评定体系更要得到完善和健全,让专兼职思政课教师都能够安心于岗,明确自身职业前景与目标,以终身值守的态度来对待思政育人工作,这样才能够使思政课教师队伍更加专业、稳定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13],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也要紧扣如何使教师有更多“获得感”这个话题。现如今,大多数高校的思政课教师队伍都已形成“以专为主与专兼结合”结构,不同专业领域与学科背景的教师加入思政教育队伍,虽然一定层面上增强了思政教师队伍的力量,但他们对今后的学科研究以及职业规划时常感到担忧和困惑,他们既会感到自身原专业逐渐被“荒废”,又会觉得并不擅长思政学科研究,从而间接导致学科的归属感不强。因此,地方应用型高校急需用理论知识来丰富思政课教师团队,提升专职队伍的学历与理论认知深度,明确队伍的研究方向。
从满足思政课教师获得感出发,高校应考虑到每一位专兼职思政课教师的研究方向,细划专业后成立学习与研讨小组,将相类似专业的兼职教师划分到同一研究方向的组别,再安排专职教师作为小组长进行指导,不断关注学术的新动态、新方向,从发现问题到提出问题,再经过小组学习讨论来解决问题。要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人文关怀,深入了解扎根一线思政教师,特别是新入职的青年教师,一开始就要在工作、学习、生活与思想各方面与大学生产生共情。学校要出台更多有针对性的政策以真正提高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水平,积极解决思政课教师队伍中的存在实际问题,缓解个人发展等方面的竞争压力,营造出静心从研、安心从教的良好氛围。
综上所述,地方应用型高校要深刻认识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重大意义,要抓住地方特色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到队伍建设当中,要把握地方应用型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事”与“化”、“时”与“进”、“势”与“新”之间的辩证关系。同时,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为新起点,以培养合格、优秀的时代新人为坐标点,以立德树人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己任,才能逐渐打造出一支纪律强、温度暖、情怀深的思政课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