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远林 沐 娟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应用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1131)
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的职业院校,近年来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引领下,用思想政治教育带动专业课教学,积极探索实施课程思政建设,构建课程思政建设新思路和新方法,逐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职业院校的内涵式发展要求在“三教”改革的大背景下,学生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技术技能,具有良好的钻研精神和工匠精神,具备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需要大力加强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把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课堂中去,摆脱传统专业课教育和思政课教育两张皮的现象,在职业教育的教学全程体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课程思政”不特指具体某一门课程、某一堂课,而是指把学校全部教育教学活动及科目作为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融入、全面贯穿的一种教育理念。课程思政强调以专业课程为主渠道,将思政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和技能教学中,在教学体系中合理引入思政元素,并结合到具体课程教学中,实现知识导向和价值引领相结合的一种协同育人模式。
2017 年12 月,教育部党组正式明确提出要大力支持和推动以“课程思政”为发展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导向性及时代发展的新要求,“课程思政”逐渐成为职业教育领域的热门关键词,引起众多教育工作者和学者的关注,在中国知网收录的期刊论文中,以课程改革为主题,与以课程思政为主要内容的论文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几年相关研究成果以每年翻两至三倍的速度增长,2020 年更是达到8600 篇以上,课程思政正成为职业院校重点打造、重点建设内容,职业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齐头并进的局面正逐步形成。
“三教”是教师、教材和教法的统称,是提升职业院校育人质量的关键点,“三教”改革关注“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是日常教育教学的核心三要素,贯穿于我国新时期职业教育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的全过程,直接作用和影响着专业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突破了传统的注重规模化扩招的办学理念,向更加注重高质量、高水平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教”改革实施理念和方法无疑为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效的方向指引和行动具体纲领,是当前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入口点,“三教”中教师是根本,教材是基础,教法是途径,它们形成一个闭环的整体,互相作用,互相影响。“课程思政”建设完全可以通过三教改革的具体实施,深挖专业、课程中含有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思政要点,和课堂具体教学相融合,让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共同促进,用思政教育带来的价值观正能量,引领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拥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随着职业院校近年来办学规模、办学实力的逐步增强,招生类型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再加上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使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着新的更大的挑战,在人才培养的标准和要求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普遍认为,职业院校开展思政教育是思政课教师、专兼职辅导员的主要职责和任务,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的关联程度不高,专业课特别是实践课程属性较强的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综合知识和专业技能,不能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的育人主体作用[2]。实际情况是专业课的授课教师是职业院校育人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支队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常常会影响着学生,给学生带来希望和活力,切不可因为重视专业技能而忽视其在思政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
以二级学院某专业课程体系为例,该专业总课时中约有五分之四课时是专业课程的课时,学年专业课课堂教学课时占专业学年总学时的 80%以上。这些数据表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及其团队是学生学习生活中接触最多、授课最多的高校师资群体,其课堂表现和教学全过程对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塑造非常重要,应当承担在育人过程中思政教育职责,言传身教,肩负起教书育人的重大职责和使命。因此,专业课教师是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主体力量,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团队,是课程思政落地实施的主力军,他们已经成为学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越来越重要,而且无可替代。
自课程思政理念正式提出并实施以来,国家职业教育政策导向加上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使得各职业院校积极推行课程思政,从而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专业认同感,也提升了课程思政的建设效果,但是整体来看仍存在若干问题需要解决。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内在关系如何,课程思政建设从哪里切入,具体如何实施,部分职业院校管理层和专业课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没有从育人角度真正领悟“课程思政”的本质和深刻内涵,热衷用贴标签形式展示表面上的“课程思政”,导致存在牵强附会,甚至生拉硬扯、不着边际和课程思政挂钩,追求形式上的声势浩大、轰轰烈烈,导致“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定位出现偏差,育人效果不佳,其本质还是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认识不到位。因此,课程思政建设要有成效,迫切需要弄清楚课程思政存在的认识误区,正确把握好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内在对应关系,进一步明确课程思政实施主体教书育人的职责任务,促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地有声,层层推进,良性有序发展。
职业院校育人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传授技能和知识的主要方式,专业课教学既是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课程,也是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的主体课程,这必然是学生职业能力素养形成过程中影响最大的群体[3]。然而事实上,大多专业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课程没有思政,没有发挥专业课程在立德树人方面的责任,只关注专业技能传授,忽视课堂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投入在课程思政方面的时间是少之又少,甚至部分教师很少或根本没有涉及课程思政,没有在教好书的同时更加注重育好人,没有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指明道路、把握好方向。
部分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有课程也有思政,在课程思政方面有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其如何具体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效果不理想,认为课程思政和专业课程内容无法有效衔接,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力度不够,找不到具体融合的点,缺乏统一的指导和建议,最终形成偶有涉及的现象,却没有深入到骨髓,极大地影响“课程思政”的实际教育教学效果。
根源是专业课教师缺乏课程思政实践性指导,没有转变思路研究如何把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理念结合起来,系统性地梳理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稍显薄弱,在挖掘符合专业技能特点的思政元素上面研究过少。这就需要加强课程思政专业培训,指导他们润物无声地把思政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专业实践的各个环节中去,这也是专业课教师这个课程思政实施主体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本质和内涵都是一致的,都以教书育人为主要目的,二者在理念上并不冲突,是同向发展的,思政课程是职业院校显性的,是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要课程,而课程思政则是隐性的,是学生学习技能的专业课程,体现在技能学习同时融入思政教育,二者融合相铺相成,共同构成职业教育的思政教育大格局。
一是认识到思政课程决定课程思政建设方向。从课程角度来说,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都是专业教学中的一门课程,课程内容都要落实到课堂这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中去实现,最终目的都是要落实立德树人这一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务,因此二者一致统一的,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正是由于思政课程的前提性存在,明确了专业课程课程思政的建设方向,使得专业课程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增强价值引领,在深入挖掘好和利用好课程中所蕴藏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政要素后,从而形成“立德树人”的大合力。
二是认识到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育人的延伸。落实课程思政主要目的就是把思政课程的核心育人理念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主体作用,点滴成水,水流成河,必定可以全面推进职业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大力强化专业课课程思政完全可以看成是思政课程的有力拓展。从实际来看,各大职业院校确实都在改变观念,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传统思政课程作为唯一的思政教学模式正在逐步被课程思政打破,思政课程相对单一的教学形式也在变得丰富多彩,从而真正激活思政课程的活力,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一是做好课程思政顶层设计。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建议以学校层面牵头,规划好课程思政实施总体方案,以国家政策为引领,成立校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二级学院层面成立由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团队,把课程思政全方位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4],要结合专业特点在专业培养目标中明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修订新的课程体系,制定新的课程标准,选定新的教学内容,重新整合配备教学资源。
二是合理制订专业课程体系。具体操作层面要按教育部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的推进作用要求,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增加融入课程思政和专业特点的劳动教育课程,具体课程中要融入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政元素,制订符合本校、本专业实际的带有课程思政属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课程体系架构更新上,严格按照教育部要求以公共课程为基础,结合时代特色科学合理设置专业课程,落地实施课程思政,做好政策引领,让立德树人、大国工匠精神真正进入专业课程的骨髓,让思政教育、技能实践教育、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等各个育人关键环节刻上新时代拼搏向上的烙印。
(1)加强学习,提升教师思政教学能力
专业课教师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理解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决定了课程思政实施效果。专业课教师的授课内容方式区别辅导员和班主任,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有很大的不同,在课堂教学与技能实操环节中,专业课教师不会采用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灌输式教学方法,多以实践实操、课堂实习、验证性和启发性实验等方式,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有很大的感化作用,这是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的独特优势,也是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巨大优势,但也因其专业属性导致在实施课程思想方面存在明显能力不足的现象,因此要加强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其思政教育能力,在教书的同时更加注重育人效果。
提升教师思政教学能力,就要加强专业课教师理论培训,一是通过政治学习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增强专业的理论知识,思政课教师可以发挥其专业特点,指导专业课教师坚持马列主义,提升教师用理论指导具体实践的应用能力[5];二是教师们在学习过程中要真正学懂、弄通,经常召开本课程实施方案讨论会,学会挖掘思政元素,敢于在实践中探索尝试,做到教学质量有保证,思政元素融入合理不生硬,同时能提升学生对自己将来从事职业的认同感,增强思政教学能力。三是邀请有经验的课程思政专家做专题讲座,针对具体课程进行分类指导,提升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和职业道德修养,利用课堂教学潜移默化地感染并影响学生的价值观,把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作为学生的培养目标,激励学生拥有科技报国的使命感和为国家进步而努力的家国情怀。
(2)团队合作,不断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一是发挥课程团队的课程核心作用。课程团队是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基础,团队有生命力则课程有生命力,团队教师有思政理念则课程必有思政。因此,在实施课程思政建设时,成立由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培养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塑造结合起来,积极调研,钻研专业技能和思政元素的切入点,把时代主旋律和专业新技术、新技能和新知识融合,更新知识点,完善资源库,改变只有课程没有思政或者只是披着课程思政外衣专业课程的局面[6]。
二是制定符合实际的课程标准。课程团队发挥课程建设作用,课程标准则直接引领具体课程教学,课程改革效果如何,课程标准非常重要。在技术技能层面可邀请有经验的企业工程师参与,制定符合行业技术发展的课程标准;在课程思政实施层面应当结合时代特色不断挖掘各个技能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全面融入到技能层面的课程标准中去[7],为授课教师指明实施内容和操作方法,这样方能把课程和思政真正结合起来,改变重形式轻内涵的课程思政实施局面。
(3)立足时代,编写符合特色发展的教材
每一次重大教育教学改革,最终都被反映到教材的变革上来,并带动教材内容的新变化新发展,因此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课程思政,教材从来都是需要被高度关注的,是教学改革的最终落脚点,也是专业课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但目前的工科类教材注重技术技能较多,真正把教书和育人相结合起来的符合课程思政的专业课程教材不多,因此职业院校的教材编写者务必要把实施课程思政作为教材编写的重要内容之一写入教材,把符合当前时代特点的主旋律、学生真正需求及专业技能结合起来,把中国特色国情及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方向融入到教材中去,编写教材应具有科学素养、伦理道德等人文情怀的导向,使得严谨科学知识得以传播,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得以传播[8]。
(4)示范引领,助推课程思政建设成果
一是打造课程思政金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以教学研究项目形式鼓励全体教师结合专业特点积极申报,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用示范带动学校整体水平的提高;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应该目标清晰,思政元素丰富,通过在课程内容体系中嵌入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有机统一,充分发挥专业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和时代元素,促进专业、课程与社会、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课程在取得一定的效果后,应大力推广宣传,形成示范效应,激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其中。
二是打造课堂思政典型案例。依据专业课程的课程定位和课程目标、章节单元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若干有指导性、引领性的课程思政典型案例,在课堂中用5 分钟至10 分钟时间结合思政元素讲授知识,将专业课程中蕴涵的思政教育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并运用到具体课堂某一环节中去,体现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在课堂教学上独特优势和鲜明特点,让授课教师切实体会到课程思政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破除和减小各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实践中遇到的障碍和阻力。
目前,职业教育发展已经在“职教20 条”的引领下迈入新的历史篇章,国家职教利好政策不断,区域经济发展迅速,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对人才需求也就更加强烈,专业课教师要紧跟国家政策,切实改变观念,提升教学过程中的思政能力,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并融入到整个教学全过程当中,通过隐性思政来强化显性思政,发挥自己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和独特优势,进而提升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效果,为国家培养有高尚情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