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天山 杨杰 马宏飞 郭飞
消化道出血为临床常见病症之一,以呕血、黑便或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者甚至全身血容量减少或贫血,对患者生命造成极大威胁[1]。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不断完善,消化道出血诊断与治疗取得较大进步。但胃镜检查较繁琐,术前准备工作多,且多数患者无法达到其适应条件,增加患者痛苦;加之胶囊内镜、双气囊小肠镜等检查对下消化道出血均有一定局限性[2]。消化道出血若不及时诊断,采取有效治疗措施,病情发展迅速,对患者生命造成严重威胁。剖腹探查结合术中肠镜成为临床中有效的诊断手术[3]。有研究表明,多数消化道出血患者可经内镜下治疗或内科保守治疗止血,少数患者保守治疗后仍无法达到止血的目的[4]。因此需要开展剖腹探查术,术中结合肠镜检查以明确出血部位及病因,从而采取有效干预。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消化道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剖腹探查结合术中肠镜在消化道出血诊疗的应用及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和红细胞比容(Red blood cell specif⁃ic volume,HCT)的改变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4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附属医院创伤急救中心收治的89 例消化道出血患者为观察组。于同期选取行常规肠镜检查的30 例消化道出血患者为对照组。参照标准[5]将实验室检查结果分为轻度便血者(n=69)及中重度便血者(n=50)。其中观察组中男49 例,女40 例,平均年龄为(52.36±8.49)岁,对照组男17 例,女13 例,平均年龄为(52.78±8.3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便血严重程度判断标准[5]:轻度便血:头晕为患者主要表现,出血量在400 mL 以下,无其他严重症状;中重度便血:患者收缩压在90 mmHg 以下,心率在100 次/min 以上,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尿少或无尿。
纳入标准:①符合消化道出血相关诊断标准[6];②符合剖腹探查手术指征[7];③近期未进行相关手术治疗;④能够有效配合,沟通无碍;⑤入试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凝血功能存在异常;②合并全身恶性肿瘤;③患者有其他器官功能受损;④存在其他部位感染;⑤免疫功能存在异常;⑥患者不配合,中途退出实验。
加强患者病情观察,心电监护监测患者血压、血氧饱和度变化,给予补液、止血、抗炎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肠镜检查,常规口服硫酸镁(生产厂家:河北武罗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3022977,规格:50 g)清肠。观察组患者采用剖腹探查结合术中肠镜,依据患者病情,初步判定可能出血的部位。区正中探查切口进入腹部,对胃、十二指肠、小肠、结肠进行探查,尤其是小肠肠管应检查有无异常,或积血部位,有无肠道肿瘤。若检出病变部位应缝合标志线。在出血部位与未出血部位作1 cm 切口,将肠镜插入,推向近侧,采用手助法,通过显示屏观察出十二指肠、小肠、结肠,对肠管逐段观察组,经显示器发现病变。
指标检测方法:于治疗前后采集两组患者静脉血5 mL,采用XN⁃2000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生产厂家:长春迪瑞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检测患者红细胞(red blood cells,RBC)、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和血小板(platelets,HCT),试剂盒购于山东卓越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相关步骤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①疗效评定标准[8]:优:术后患者生命体征恢复正常,已止血,患者肝功能、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水平基本达到正常水平,无休克症状出现;良: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基本恢复正常,无出血现象,肝功能、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水平基本达到正常水平,休克症状有较大改善;差: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恶化,患者肝功能异常、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水平仍较低,患者出现休克。总有效率=(优+良)/总例数×100%。②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 周、治疗后1 个月组RBC、Hb 及HCT 水平变化差异。③比较不同出血量RBC、Hb 和HCT 变化差异。
采用SPSS 21.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n(%)进行描述,采用χ2检验;符合正态的计量数据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重复测量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 成对比较。P<0.05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89 例患者中通过术中肠镜检查均明确出血部位及原因,均为下消化道出血。出血原因:14 例为小肠肿瘤、9 例为憩室、11 例为血管瘤、13 例为毛细血管扩张症、18 例为炎性肠病、24 例为结肠癌。30 例对照组利用常规肠镜检查;对照组30 例患者中诊断出21 例患者出血部位及原因。2 例为结肠癌,6 例为炎性肠病,7 例为小肠肿瘤,6 例为升结肠黏膜下畸形。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Table 1 Comparison of curative effect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治疗前,两组RBC、Hb 及HCT 水平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 周、1 个月RBC、Hb 及HCT 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 周、1 个月RBC、Hb及HCT 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见图1。
图1 RBC、Hb、HCT 水平变化走势图Figure 1 RBC、Hb、HCT level change trend chart
表2 两组患者RBC、Hb 和HCT 水平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RBC,Hb and HCT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2 两组患者RBC、Hb 和HCT 水平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RBC,Hb and HCT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aP<0.05;与本组治疗后一周相比,bP<0.05。
观察指标RBC(1012·L-1)治疗前治疗后1 周治疗后1 个月F 值P 值Hb(g·L-1)治疗前治疗后1 周治疗后1 个月F 值P 值HCT(%)治疗前治疗后1 周治疗后1 个月F 值P 值观察组(n=89)4.05±0.95 4.59±0.72a 5.13±0.44ab 50.032<0.001 89.31±9.45 101.58±11.25a 118.91±12.35a 160.302<0.001 32.43±6.59 38.54±8.63a 43.39±8.43ab 42.618<0.001对照组(n=30)4.09±0.92 4.26±0.77a 4.73±0.43ab 7.134 0.001 88.36±9.27 94.31±9.56a 102.06±11.84ab 13.377<0.001 33.01±6.78 35.21±5.06 38.56±6.79ab 5.974 0.004 t 值0.201 2.133 4.895 0.478 3.172 6.529-0.414 1.997 2.841 P 值0.841 0.035<0.001 0.633 0.002<0.001 0.68 0.048 0.005
中重度出血量患者RBC、Hb 和HCT 水平显著低于轻度出血量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不同出血量RBC、Hb 和HCT 比较(±s)Table 3 Comparison of RBC,Hb and HCT with different bleeding volume(±s)
表3 不同出血量RBC、Hb 和HCT 比较(±s)Table 3 Comparison of RBC,Hb and HCT with different bleeding volume(±s)
出血量轻度中重度t 值P 值n 69 50 RBC(1012.L-1)4.14±0.63 3.98±0.58 3.180 0.002 Hb(g.L-1)92.17±11.27 84.89±10.61 2.781 0.006 HCT(%)34.01±9.01 30.64±8.46 2.313 0.022
消化道出血指从食管到肛门之间的消化道发生出血现象,屈氏韧带以上消化道为上消化道出血,屈氏韧带以下消化道出血为下消化道出血[9]。临床多数患者为十二指肠降段以上病变或结肠病变,采用胃镜及肠镜即可确诊[10]。小肠出血及结直肠出血为常见下消化道出血,小肠出血迂曲回转,较难检查,临床诊治较困难。剖腹探查为诊治小肠出血较为有效的方法。有研究表明,单一使用剖腹探查对消化道出血诊断概率为30%~62%,若术中结合肠镜,病变检出率可达到80%以上,甚至达到100%[11]。剖腹探查结合术中肠镜不仅对小肠出血病变部位能够准确判断,同时对手术方式有着决定性作用。
本研究采用剖腹探查结合术中肠镜的方式对89 例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诊疗,发现89 例患者均为下消化道出血。另采用常规肠镜检查30 例消化道出血患者,只诊断出21 例患者出血部位及原因,说明剖腹探查结合术中肠镜诊断率较高,同时能够及时对患者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术中采用肠镜检查患者出血部位及出血原因,成功率为100%。通过89 例患者治疗案例,本研究得出几种情况应及时行剖腹探查术并进行肠镜检查,寻找出血部位及原因:①长期反复出血,需明确病因;②年龄>40 岁,近段时间出血反复,需明确出血原因;③患者为突发急性出血,内科治疗无法及时止血[12⁃13]。从疗效上看,观察组总有效率(94.38%)显著高于对照组(50.0%),说明剖腹探查结合术中肠镜治疗下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疗效较高。剖腹探查时可依据术者肉眼观察及手触摸,可较好发现出血部位,术中结合肠镜可直观观察小肠、结肠全程黏膜[14]。对下消化道出血患者,术中肠镜检查为最有效方式,可在发现小肠出血部位后,取活检将冰冻切片送至病理检查,明确病变性质,确定手术方式,提高患者治愈率[15]。本研究通过监测RBC、Hb 及HCT 水平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结果显示,治疗后1 周、治疗后1 个月RBC、Hb 及HCT 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但观察组治疗后1 周、治疗后1 个月RBC、Hb 及HCT 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剖腹探查结合术中肠镜应用于消化道出血诊疗止血效果更好。RBC、Hb 及HCT 为血常规检测指标,对机体病理改变有较敏感反应能力。当体内RBC、Hb 及HCT 异常降低时,说明机体发生出血、损伤及血细胞破坏,剖腹探查结合术中肠镜能够及时发现患者出血部位,从而采取止血措施,因此RBC、Hb及HCT 水平较高[16⁃17]。
综上所述,消化道出血患者可采取剖腹探查结合术中肠镜的方式,临床诊治率较高,可有效减少RBC、Hb 和HCT 流失,值得在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