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用地污染问题与解决对策

2022-04-16 17:13朱俊臣
中国科学探险 2022年1期
关键词:面源污染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

朱俊臣

摘要:随着科技进步和新型农业技术的发展,我国农业发展迅速,同时多种污染问题也逐步显现。本文主要从农业用地面源污染、土壤功能退化、优质耕地资源减少等方面的问题入手,总结政策技术等层面的应对措施来分析农业用地污染问题,为我国绿色农业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面源污染;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农业用地污染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程度不断加深,我国农业在近几十年发展迅速,与此同时,农业用地生态环境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前期,由于监控指导和宏观调控不足,一味追求产量和短期规模效益,忽略了长期可持续发展,其中农业用地污染问题显得尤为严峻。

1    农业用地污染的主要体现

2014年4月17日,《全國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发布,公报显示,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 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整体情况不容乐观[1]。农业用地污染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农业用地面源污染

农业用地面源污染主要包括农药化肥污染和重金属积累污染,与近年来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变动息息相关。

1.1.1 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

农药的适当使用对于保障农作物健康成长和提升产量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但是近年来,农业生产过度依赖农药化肥,以达到对农作物增产增收和防治病虫草害的效果。最终导致较多药物无效使用和土地污染,农作物农药残留增多,造成作物药害,进一步危害人体健康。

农药化肥残留深入土壤,土地有害物质逐渐积累;农药喷洒和挥发过程,使有害物质在空气和周边环境扩散;残留药物还会汇入地表径流和地下水,全方位污染农业用地生态环境,使土地健康受到严重破坏。

1.1.2 重金属污染

城市化与工业化在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工业废水的排放、重工业的发展、煤矿和金属矿藏开采作业等,由于前期粗放发展,随意排放污水和生产废料,污染物难以得到有效处理,最终在土地和水源中积累。

农村垃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得到有效集中处理,很多垃圾污染物直接进入农田生态环境。虽然近年来得到有效治理,但是大部分污染物难以收集和降解,土地污染还在持续和扩散。

这些污染物中,重金属污染由于整体浓度较低,来源复杂,难以监测和降解。农业用地被污染后,最终会通过食物链,完成作物到人体的积累,危害我国农作物安全,影响绿色农业产业健康发展。

1.2 可用耕地面积减少

由于多方复杂因素影响,耕地面积一直是处于不断变化中的。我国近年来的耕地总量呈现下降趋势,见表1。

表1  2013—2017年我国全国耕地面积总量 单位:千公顷

年份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全国耕地面积 135163.4 135057.3 134998.7 134920.9 134881.2

注: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0》。

耕地面积减少原因多样,其中如国家公共设施建设占用、退耕还林还草等,虽然对于优质农田资源有挤压占用,但是挤压占用是有限的,对于生态稳定还有积极作用。但在其他方面,比如景区和城市开发等规划建设,大量农业用地荒废,实际农业用地功能用途被无视;农村宅基地、工厂建设非法占用、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导致耕地减少等,都使可用耕地面积减少,不利于生态环境发展和农业用地资源保护。

1.3 土壤功能退化和生态系统退化

我国现有农业用地还面临土地肥力严重降低,耕地荒芜的土地退化问题。由于长期以来农民缺乏科学指导,对土地过度利用现象严重。以东北黑土地为例,东北产粮区粮食年产量占全国1/4左右,黑土地肥力高,十分适合农作物生长。但是粮食连年丰收,也造成了对黑土地的过度利用。中科院的研究报告显示,近 60年来,黑土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了1/3,部分地区下降了50%。辽河平原多数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已降到20 g/kg以下[2]。黑土地被透支,对当地农业生产的打击很大。

土壤肥力降低,主要由于高强度利用和水土流失,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结构性能退化,影响我国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由于农药使用和土地污染,农业农田生态环境也发生退化,高强度、粗放式的农业生产,最终导致了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不平衡发展,土地功能退化。

2    农业用地污染带来的问题

农业用地污染,对经济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产品产量下降和质量下降,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绿色有机农业难以推进,影响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长期会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健康发展。

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可逆的,即使可以一定程度被修复,但是空气、土壤、生物、地表地下水等要素组成的整体生态已遭受破坏,污染造成的不利影响难以降解和消除。

农产品污染还会对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构成威胁,各种污染物最终会通过食物链和经济活动,在人体内汇集,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扩散,带来极大危害。

因此解决农业用地污染问题刻不容缓。

3    针对农业用地污染的解决对策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从业人员数量庞大,但是很多种植生产经验长久缺乏科学指导,与现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存在冲突。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治理农业用地污染问题:

3.1 加强群众思想意识和科学指导

为从根源上解决农业用地污染问题,首先要提高农民农业用地保护意识,宣传科学可持续的耕作理念,使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深入人心,相关部门要加强组织引导,构建合理的生态产业结构,使得从中央到基层一条心,使农业用地保护行动推进下去。

我国环境多样,农业有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因此还是要因地制宜,针对各地不同环境和优势作物,分别制定农业用地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指导农业用地的开发利用。以东北地区为例,目前比较严峻的问题是农业规模化程度较低导致农产品价格偏高,土地过度利用严重导致肥力流失严重,农药化肥过多使用造成了严重污染,水稻产量加大导致地下水开采严重等。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全面科学的指导方针,进行统筹规划,从提升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控制和规划土地合理利用,减少农药化肥使用,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和循环农业等方面出发;同时,推行农林交错、农牧交错、退耕还林还草等,使农业生态与其他生态系统协调共存,发展可持续农业。

以黑龙江省农药用量为例,近年来受到积极宣传降低农药污染问题以及配套政策的推进,人们节药意识逐渐提升,结合相关设备技术水平提升,全省农药使用量在逐年减少。黑龙江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全省农药使用量6.07万吨,较2019减幅5.4%,较2017年减幅27%。亩均农药用量274克,为全国的50%左右[3]。

加强科学指导是解决农业用地污染问题的强劲动力。坚持大力推动可持续农业发展,坚持生产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以走出中国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为目标,培养针对农业用地污染问题的群众基础。农民是政策的最终执行者,加强意识培养,使政策的理念有了群众基础,才可使配套政策技术推广和实行事半功倍。

3.2 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技术提升是解决农业用地污染问题最直接有效的措施。

首先,加强耕作技术指导,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利用,提升农田利用系统的可持续性,形成良性循环。比如针对风沙侵蚀严重地区,推广少耕免耕种植技术,干旱地区推广深松深耕种植技术;推行粮豆轮作,农牧结合等,以地养地,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等。因地制宜,从土地、环境和作物等方面,结合实际土地情况出发,建立土地的健康循环系统。

其次,通过增加有机肥获取途径,比如在农田附近建造畜禽养殖场和有机肥处理基地,同时通过对有机肥加工处理技术的改进和推广,扩大使用范围,因地制宜鼓励使用有机肥,秸秆还田等措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减缓耕地退化,进一步提升耕地性能。

再次,严格控制重工业污染废料排放,提升工业废料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从单个企业和产业开始,对废料处理转化车间严格监控,对排放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使污染降到最低。加强农村面源污染的防治意识,提升基础性监测和治理力度,加强实用技术的研发,加大对于污染治理的金钱精力投放,对污染从源头开始控制。

最后,科学施用农药化肥,对症下药,严控药量。以减量增效为重心,从农药化肥研发、农药喷洒使用、农药残留等方面出发,适时适量用药,改进用药方式(喷雾、粉尘等配合使用),控制用药种类和频次,开发新型针对性强的低毒药物,辅以病虫害监测和大力发展生态防治,以达到科学合理使用农药,保护农业用地生态环境的目的。

对于新型技术的开发,要从实用性、便捷性和尽量控制成本方面出发,便于更好地推广。

3.3 规范立法和加强监管

首先,完善现有农业监管法律法规和制度标准,加大执法力度。主要从耕地保护,农药肥料管理,环境监测,土地污染防治应对措施等方面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安全生产,逐步研究修订相关法律,强化法律保护细节,点面结合,奖惩结合,健全我国农业发展制度规范和科学标准,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有效保障和法律依据,为政策保驾护航。

其次,完善扶植政策,加大扶植力度。农村农田的污染,只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被动责任制,维持现状已是不易。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污染防治问题的资金投入,建立污染防治与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使生产和生态可以并行发展。对于社会资源,要加强对资源配置的引导,给予政策激励、税收鼓励等,使社会资本向绿色有机农业和农产品倾斜,使农业经济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找到自身合适的位置,良性运行,进而促进对农村农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以法律和国家总体政策方针为引导,在各地方根据实际情况,对如农业资源修复、病虫害绿色防治、耕地质量保护提升、有机肥生物炭利用、农业环境监测指导等方面,给予补助支持,完善健全生态补偿措施,奖励保护,精准补贴等鼓励措施为主,建立健全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

农业用地污染问题的解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需要长久布局。科学规划和技术提升,是解决农业用地污染问题的两个最直接的层面。两方面结合推进,加上政策鼓励和立法保障,以达到有效推进治理农业用地污染问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农业部新闻办公室.“保护”与“治理”并重 坚定地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就《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答记者问[J].休閑农业与美丽乡村,2015(7):9-11.

[2] 本报讯.加强东北黑土地保护 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J].黑龙江粮食,2017(10):4.

[3] 赵文香.农村耕地污染问题概述[J].吉林农业:学术版,2012.

猜你喜欢
面源污染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
宁夏海原县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调研
农村生活性面源污染治理的制约因素
因地制宜 张弛有度
侯俊明教授运用肝胃同治法治疗乳痛症经验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面源污染、碳排放双重视角下中国耕地利用效率的时空分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