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静 张思佳
摘 要:区域物流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为了进一步了解区域物流的发展水平,文章探讨了区域物流的发展现状,从区域物流的内涵及发展水平、关键研究领域和研究的热点问题进行归纳和综述,并对研究内容进行了评述和展望。
关键词:区域物流;发展水平;综述评价
中图分类号:F259.27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regional economy, regional logistics has a significant driving role in promoting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order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regional logistics,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regional logistics, summarizes and summarizes the connotation and development level of regional logistics, and summarizes the hot issues of key research and research, and reviews and prospects the research content.
Key words: regional logistics; development level; review evaluation
区域物流作为和区域经济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统一体,是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动力保障[1]。然而,不同区域物流发展程度不同,为了保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提升区域物流的服务水平,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运作效率,加强与其他产业的联动发展,促进一体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区域物流的竞争力。本文探讨了区域物流的研究现状,对其研究的关键领域和热点问题进行综述,并对研究内容进行了评述和展望。
区域物流研究综述概览图如图1所示:
1 区域物流内涵及发展水平
1.1 如何定义区域物流
所谓区域物流,是在一定的区域地理环境内,以大中型城市为中心,以区域经济范围为基础,在物流合理辐射范围内,实现区域内外各类物品从供应点到需求点的有效运输[2]。作为一个复杂的经济系统,区域物流主要包括了物流基础设施、物流组织运作、物流人才支持和物流信息服务等子系统[3],不仅具有整体性、结构性等系统特点,还具有区域内在关联性、开放性、非平衡性等特性。
1.2 区域物流发展水平
区域物流作为区域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其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生产力的提升[1],评价区域物流的效率或发展水平需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综合分析,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和模型,以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目前的评价系统主要是区域物流投入和产出系统,或物流需求和供给系统,具体指标有经济生产总值、物流业从业人员数、货物周转量、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
等[4-6]。根据区域物流的发展程度,可以通过加强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制定统一的政策法规等措施,强化区域物流协同发展水平[7-9]。
2 区域物流关键研究领域分析
目前学者们对于区域物流的研究,大多会将其与区域经济或其他产业联合进行,所以本文将从区域物流与经济互动、区域物流与其他产业联动两方面分析其研究的关键领域。
2.1 区域物流与经济互动研究
目前國内关于区域物流业与经济互动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以全国范围内的省份为研究对象,构建DEA或VAR模型,运用灰色关联等方法,研究二者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10-12];(2)针对特定的经济圈或区域,如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丝绸之路经济带等,运用熵值法或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二者的协同发展水平[13-15];(3)研究城市的物流业发展水平,运用诸如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分析城市物流业和经济之间的协同发展状况[16]。
总之,区域经济会影响区域物流需求,区域物流的发展也会改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17],随着全球经济进一步发展,区域物流业与经济的协调度呈现上升趋势[18]。为了促进两者进一步协调发展,可以采取建立多层级物流体系结构、丰富物流产业等措施[19]。
2.2 区域物流业与其他产业联动研究
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与其他产业的联系。由此,有众多学者对区域物流业的产业联动情况进行了研究。
(1)系统性研究。对于区域物流业与产业联动的系统研究,主要包括分析特定区域物流产业联动发展情况[20],或研究产业集群视角下物流业如何与其他产业联动[21],进而提出联动发展的对策建议,包括但不限于统一政府协调管理,建立物流带、物流圈,发展重点物流企业等。除定性分析外,也有学者进行了实证方面的研究,如王艳玲[22]通过浙江省物流业与其他产业发展状况的实证分析,构建了区域物流与其他产业联动发展的模型。程永伟和龚英[23]建立了物流业与国民经济的供需联动发展模型,为产业联动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2)特定性研究。当涉及到物流业与某一具体行业的联动发展,也有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其中,有物流业与商贸业联动发展的研究,如兰秀建和窦宇[24]分析了制约区域内贸易和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因素。但主要还是以物流业与制造业的相关研究最多,实现二者的联动发展,能帮助实现区域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25]。但我国目前两者的互动联合程度差异较大,两业的联动水平呈现由西向东逐步加强的趋势[26],以非对称共生发展为主要形式,经济发达地区的结果要好于经济欠发达地区[27],环境的优劣对两者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26]。
3 区域物流研究热点问题分析
对于区域物流各内容的研究面较广,但学者研究内容较多的(根据知网文献检索结果)主要包括区域物流一体化、区域物流空间发展差异、区域物流需求预测以及区域物流网络结构四个方面,所以关于其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将从以上四个角度进行讨论。
3.1 区域物流一体化研究
根据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区域物流一体化是突破经济发展瓶颈、改善投资环境、支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键手段[28]。为此,国内以长三角为代表的各发达经济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物流一体化,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还存在一些瓶颈,突出表现在物流信息化水平、人才分布等共性问题和物流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等典型问题[29]。为了更好地实现区域物流一体化,可以从发展机制、交通体系、公共信息平台等多方面采取措施,例如构建公共物流信息平台[30],健全物流市场体系和政策协调机制[31],优化物流园区衔接度和整体布局等[32],从区域内的资源出发,逐渐实现区域之间、线和点之间、运输方式之间的合理配置和资源共享[30],以提升物流一体化水平。
3.2 区域物流空间差异研究
科学地分析区域物流的空间差异,对提升区域物流竞争力和改善区域经济结构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33]。众多研究表明,在我国,区域物流虽然总体上呈现空间集聚效应,但整体集聚水平较低,且在空间上的相对差异不断增大,“马太效应”明
显[34],平均收敛速度呈现从西向东递减的趋势[35]。其中,区位条件、政策优势是主要影响因素,同时人才效应影响也较大[36]。总之,可以通过支持大型物流企业发展、注重培养人才[37],统筹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协同物流相关政策等对策[35],不断缩小区域差异。
3.3 区域物流需求预测研究
对区域物流需求预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预测内容和方法上,但也有学者综合进行了研究,如何国华[37]从预测内容、指标选择和预测方法等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预测的方法则可分为以下阶段:
(1)以传统统计学方法为基础,包括回归分析、灰色模型、投入产出模型等,结合特定研究构建模型,如王晓原和张敬磊[38]构建了集对聚类模型用于预测区域物流规模。鲁渤等[39]基于引力模型用于预测区域物流需求。
(2)神经网络等基于人工智能方法的预测模型,进一步提高了对物流需求预测的准确性。如曹萍和陈福集[40]采用的基于遗传算法的灰色神经网络模型。李国祥等[41]提出的基于深度学习的区域物流预测模型。
(3)除了单一的预测方法,也有部分学者对组合预测模型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组合预测模型的精度要高于单一預测模型。如朱帮助[42]采用组合预测模型对广东省江门市进行了区域物流需求预测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其预测精度更高。
3.4 区域物流网络的研究
区域物流网络事关各种经济要素的流通、聚集和扩散,已经成为振兴区域经济的一项重要内容[43]。许多学者针对区域物流网络构建的方法建议进行了研究。轴辐式物流网络是实现区域物流网络优化布局的较为有效的结构[44],所以学者们大多将轴辐理论用于区域物流网络的构建[44-46],其重点是确定合适的枢纽节点,划分节点合理辐射的范围,规划适当的线路,做到三者高度协调。另外也有学者采用引力模型衡量城市间因货物往来产生的相互作用力[47],并建议要充分发挥各城市的资源优势,实现轴心和轴辐的高效联动。
4 研究评述及展望
从研究现状来看,对于区域物流的研究,以定性分析其发展水平以及与经济的协同发展为主,以其他具化研究内容为辅。总的来说,区域物流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研究体系,有大量理论和方法作为后续研究的基础。基于上述研究讨论,本文作如下研究展望:
(1)研究方法。对于区域物流发展水平、区域物流一体化程度及发展效率和轴辐式网络构建等的研究,都主要集中在指标构建等定性的分析及研究上,而定量研究的内容基本只体现在与经济的耦合协调度、物流需求预测。
(2)研究内容。关于区域物流的研究内容比较集中,如各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经济的互动关系等,其实还有较多内容存在挖掘空间,如区域物流网络模型的研究相对较少,现有的基本局限于轴幅式等定性网络的构建,可以进一步关注包括约束条件和决策变量在内的定量网络模型。其次,在信息化、大数据化背景下,区域物流结合区块链、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的研究虽然存在,但非常有限。再者,针对不同主体或某种具体产业的区域物流运作存在钻研空间,如区域农产品物流。
参考文献:
[1] 陶进,姚冠新. 长三角区域物流一体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互动机理及规划探讨[J]. 商场现代化,2005(26):317-318.
[2] 海峰,张丽立,安进. 怎样认识区域物流[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10):30-31.
[3] 周凌云,穆东. 区域物流系统的协同演化研究[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2):26-31.
[4] 唐建荣,杜娇娇,唐雨辰. 环境规制下的区域物流效率可持续发展研究[J]. 经济与管理评论,2018,34(5):138-149.
[5] Guodong Liu, Jianjun Zhu, Xiaodi Liu.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Regional Logistics Competitiveness Considering Multiple Reference Points and Dynamic Index Improve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J]. Symmetry, 2020,12(5):847.
[6] 郭子雪,张雅辉,黄新. 基于DEA模型的京津冀区域物流效率评价研究[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8,48(24):41-50.
[7] Qiang Sun. Empirical research on coordination evalu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regional logistics and new-type urbanization: a panel data analysis from 2000 to 2015 for Liaoning Province in China[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017,24(16):14163-14175.
[8] 李潘,彭会萍. 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物流产业竞争力评价[J].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8,31(3):99-103.
[9] 闫军,王杰,徐旦. 基于云模型的区域物流指数综合评价[J]. 统计与决策,2020,36(4):22-26.
[10] 李全喜,金凤花,孙磐石. 区域物流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典型相关分析——基于全国面板数据[J]. 软科学,2010,24(12):75-79.
[11] 贺玉德,马祖军. 基于CRITIC-DEA的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模型及评价——以四川省为例[J]. 软科学,2015,29(3):102-106.
[12] 顾淑红,周燕蓉.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广西区域物流与经济发展的互动研究[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9,49(2):35-42.
[13] 杨宏伟,郑洁. 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道省区物流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性研究[J]. 工业技术经济,2017,36(7):56-62.
[14] 郭湖斌,齐源. 基于耦合模型的长三角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 工业技术经济,2018,37(10):51-58.
[15] 万艳春,何昱廷,胡雨鋆. 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与物流的协同度评价——对粤港澳大湾区物流投入的启示[J]. 科技管理研究,2019,39(20):45-52.
[16] 贾海成. 物流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关联分析——以天津和上海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23):44-49.
[17] 徐杰,鞠颂东. 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地区物流需求的影响——长江经济区发展对安徽地区物流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4):130-133.
[18] 張毅,陈圻. 中国区域物流业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研究——基于复合系统模型与30个省区面板数据[J]. 软科学,2010,24(12):70-79.
[19] 李军. 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机理及其实证研究[J]. 工业技术经济,2017,36(7):78-82.
[20] 高更君,林国龙,祝炳发. 长三角物流产业联动发展对策[J]. 上海海事大学学报,2006(S1):183-186,200.
[21] 李万青. 产业集群视域下的产业与物流联动发展问题及其策略——以广西为例[J]. 广西社会科学,2009(7):43-47.
[22] 王艳玲. 区域物流整合与产业集聚联动发展[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11):78-87.
[23] 程永伟,龚英. 我国物流业的产业联动发展研究[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1):1-7.
[24] 兰秀建,窦宇. 区域贸易与物流产业联动发展对策研析[J]. 商业经济研究,2016(8):157-158.
[25] Wang Xuejiao. Analysis of the Linkage Effect Betwee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Logistics Competitiveness in China[J]. Acta Oeconomica, 2015,65(2):239-249.
[26] 张林. 区域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分析研究——基于供需耦合系统[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7):120-124.
[27] 霍鹏,魏修建. 制造业与物流业互动融合的研究——基于八大综合经济区数据的实证分析[J]. 华东经济管理,2017,31(4):66-73.
[28] 刘智君,高晓云,丁大川. 关于我国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的几点思考[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20(2):33-34.
[29] 钱芝网. 长三角经济圈区域物流一体化探析[J]. 生产力研究,2006(10):119-120,210.
[30] 踪程,何继新. 京津冀区域物流一体化模式的建构策略探讨[J]. 商业时代,2011(27):41-42.
[31] 郭茜,庄菁. 基于云模型的京津冀物流设施一体化测度[J]. 中国流通经济,2018,32(1):113-121.
[32] 齐胜达,雷军,段祖亮,等. 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物流空间差异及其演化研究[J]. 干旱区地理,2016,39(1):207-215.
[33] 刘叶,黄菲,钱康. 长江经济带物流水平评价及空间关联格局分析[J]. 管理现代化,2017,37(1):26-28.
[34] 陈文新,刘冬,孙善祥. 我国区域物流发展时空差异及收敛性研究——基于地理加权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J]. 工业技术经济,2016,35(2):142-147.
[35] Xinbao Tian, Meirong Zhang. Research on Spatial Correlation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Logistics Industry Development Level[J]. Sustainability, 2019,11(5):1356.
[36] 杨传明,张莉莉,周笛. 环境约束下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效率时空演变分析[J]. 管理现代化,2021,41(3):16-19.
[37] 何国华. 区域物流需求预测及灰色预测模型的应用[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33-37.
[38] 王晓原,张敬磊. 区域物流需求分析集对聚类预测模型研究[J]. 软科学,2004(5):11-13,17.
[39] 鲁渤,汪寿阳,匡海波. 基于引力模型的区域物流需求预测研究[J]. 管理评论,2017,29(2):181-190.
[40] 曹萍,陈福集. GA—灰色神经网络的区域物流需求预测[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1):66-70.
[41] 李国祥,马文斌,夏国恩. 基于深度学习的物流需求预测模型研究[J]. 系统科学学报,2021,29(2):85-89.
[42] 朱帮助. 组合预测模型在区域物流需求预测中的应用[J]. 经济地理,2008,28(6):952-954.
[43] 彭本红,冯良清. 区域物流网络的形成机理与实证研究[J].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12):104-107.
[44] 海峰,阎欣,丁灿,等. 基于轴辐理论的现代区域物流网络节点选择[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2,18(6):1299-1305.
[45] 刘荷,王健. 基于轴辐理论的区域物流网络构建及实证研究[J]. 經济地理,2014,34(2):108-113.
[46] 李明芳,薛景梅. 京津冀轴辐式区域物流网络的构建与对策[J]. 中国流通经济,2015,29(1):106-111.
[47] 唐建荣,张鑫,杜聪. 基于引力模型的区域物流网络结构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 华东经济管理,2016,30(1):7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