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佩佩
(泰山管委 山东·泰安 271000)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跨越泰安、济南两市,东西长约200公里,南北宽约50公里,总面积426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8米。因山势雄伟壮丽,气势磅礴,遂有“五岳独尊”之美誉。泰山山势雄伟,景观壮丽,历史悠久,满山遍布寺庙殿堂,还有数不清的摩崖碑。据不完全统计,整个风景区有古建筑群20余处,历史文化遗迹2000余处,石刻碑记1200余块。尤其是各种碑文、石刻、题记等,其包含的史料内容对于认识和研究泰山历史文化弥足珍贵。此次发现的《创建茶亭碑记》位于泰山红门关帝庙对面商户南墙壁中,此碑虽外表平淡无奇,但是仔细阅读碑文后,不仅对研究泰山文化有着重大意义,而且对于历史问题及事件的考证具有一定的参考研究价值。
泰山红门关帝庙,有开山第一庙之称,位于泰山古盘路起始处西侧,坛庙祠堂类建筑,始建于明代,清多次拓建,是泰山徒步登山处的第一个古建筑群。红门关帝庙坐北朝南,这里层峦叠嶂,布局错落有致,红墙青瓦,庙内古树林立,这是一座具有山西风格的古建筑。现由泰山管委红门管理区管理。关帝庙分东西两座大院落,东院为关帝庙,西院为山西会馆,占地面积为5920平方米。东院由山门、戏台、拜棚、东西配殿、崇宁殿、圣母殿组成,东院的主体建筑为崇宁殿,是硬山式建筑,殿额为清乾隆十三年(1748)所题“神威巨镇”,里面奉祀关公,两侧分别配祀关平、周仓。殿东侧有一个小穿堂,穿堂两侧各配备厢房一间,穿堂往北走就可以直接到达后院。来到这里可以看到东侧有一株探出东墙的古柏,这便是“汉柏第一”;来到二进院落则看到一座圣母殿,里面供奉泰山奶奶碧霞元君。关帝庙内有甜如的“灵井”,有光艳照人的百年凌霄、有相依相偎千年“龙凤槐”和蟠卧如虬龙“汉柏第一”。红门关帝庙结构完整,保护状况较好,这里是一座集中国历史文化、古典建筑艺术、古树名木于一体的经典名刹。
西院为山西会馆,这里是山西人在泰安经商的聚会场所,配有正房、东西厢房、春秋楼和偃月松楼。偃月松楼下有一株古松,这便是有名的偃月松。
红门关帝庙山门南有一座影壁,上面写着“神威巨镇”四个大字,门前有两只石狮列峙。庙内有崇祯年间张彝宪题登岱一律诗碑、清康熙十年的扩建关帝庙戏楼记碑、清咸丰九年的重修关帝庙钟鼓戏楼垣墙碑记等碑碣23通(图1)。
图1
泰山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崇拜的对象,是人们心中的神山。进入阶级社会后,对泰山的巡视和朝拜成为帝王继承正统、受命于天的象征,泰山的政治地位日益提高。经过汉魏晋时期的发展,到唐代,泰山神已经完成了人格化、民间化的过程,泰山信仰在民间也日渐兴盛,并出现了香社组织,完整意义上的泰山庙会出现在宋代。明清时期,随着碧霞元君信仰的兴盛和涌入,泰山信仰愈演愈烈,泰山则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进香地之一。关帝信仰约于宋元年间传布到泰安,明朝中后期信仰渐盛。红门关帝庙是在古代的帝君祠基础上进行的扩建。红门关帝庙与山西客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里是山西客商的主要聚集地。早期山西客商提出了汇通天下的经营理念,诚信要求较高,这理念与对关帝崇拜的信仰相互一致的,所以在这里对关帝信仰和文化晋商予以大力支持和推崇。由于红门关帝庙是泰安当地关帝信仰的中心,因此在历史的进程中留下了大量的碑刻。通过对关帝庙内碑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明清时期关帝信仰在泰山地区的巨大影响。其中康熙年间重修关帝庙碑记:“……明季善信以关帝君世皆晋产,于是扩其庙貌,广其墙垣。”“复建殿前神楼一区……爱庀工材,昼夜不倦……”,可见当时人们对关帝的信仰程度。同时期的碑文还有《关帝庙配殿碑记》《创建关帝庙配殿碑记》等。每年农历五月十三,关帝庙都要举行泰山民俗活动。农历五月十三又称下雨节,民间传说是关帝磨刀的日子。每到这一天,民间香客就到关帝庙举行庆祝活动,按照民间的传说举行献刀、祭拜、祈福等活动。这些都推动了关帝信仰在泰山的繁荣。而此次发现碑刻的憩亭商户正是由当时贸易经商之人捐资新建的,所以也得益于当时人们对关帝的信仰崇拜。
此次发现的《创建茶亭碑记》位于关帝庙古建筑群东门对面憩亭商户,在泰山东路盘路起始处东侧,亭台楼阙类建筑,始建年代不详,始见记载于清代。现由泰山管委红门管理区管理。“憩亭”顾名思义也就是香客休息的地方,据清代沈德潜《红门》所载:关帝庙“庙东偏有憩亭及露井,登者乘筍(sun)舆始此”。由此可知,憩亭是为游人、泰山商贩休憩而建。憩亭面阔10.60米,进深6.5米,通高7.10米,面积为69平方米。建筑为四柱五架梁九檩前后廊式,五脊硬山顶。前廊有门2扇,长方形隔扇窗10扇。额枋为苏式彩绘,龙形卷草纹饰。垫板为透雕,中间为四不象及凤凰,两侧为卷草花卉及旋子。椽檩为卷草纹饰。檐椽为宝珠纹饰,飞椽为四叶花纹饰。边侧有迎风石、压风石、墀头石、看砖、挑檐椽、滴水、勾头、垂脊。脊上有兽。
(注:下文中的“□ ”表示碑文上识别不出来的文字)
结缘
创建茶亭碑记
汉昭烈帝戒子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夫善何分于大小亦视乎□□□□
能为耳能为则小善亦善不能为则终于不善难欲求一事之善而不得泰山之□有□□
焉每岁登山进香之人不下億千萬辈上下必少憩息劳人税驾□□□□□守者之善□
缘山右之贸易兹土者来大顺侯义合寺倡率同乡捐资三百餘金鼎新盖□□设茶□□
行人之谒遏者咸为啧啧予□ 论之此一事也何莫非善之所在昔太史公傅屈□谓人□
则呼父母劳苦倦極则呼天泰山高□ 云表自末至巅廻斜四十里升降上下□□ 下劳苦
倦極忽有亭以驻足復有茶以消渴不必呼天而天未有下默 之甚矣其善□ 其功伟使
人人能推广是心亦安往而非善之所在昔者孔子有言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不
信然子予固因其清而乐为之记其督工首事寔为张宸锡例得□记于后
泰安府法曹厅閩永安如山氏万斯年谨□
山右龙门居士张鸣翔敬书
□
大清乾隆十九年餘月十一日旦
题名
乾隆甲戌年创建茶亭施银信士开列于左正脊两侧龙头向外,中部有荷花,两侧有卷草纹饰。憩亭结构完整,保存状况较好(图2)。
图2
《创建茶亭碑记》立于清代乾隆十九年(1754)四月十一日,石刻满外宽67厘米、高142厘米,刻面宽54厘米、高127厘米,正文横排为“结缘”两个大字,碑文楷书,形体方正,共计379字,字迹虽有残损,但丝毫不影响它的历史意义(图3、图4)。碑文正文兹录如下:
图3
图4
通观碑文,内容丰富,先不论其书法艺术价值,这里单就其历史研究价值及其风物民俗,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
一是碑文中香客进香盛况与历史记载的情况是吻合的。自明代以来,泰山进香的风俗便已经繁盛起来,天下各地的香众,在特定时节都要组成香社,不远千里,来到泰山,向泰山神灵祈福叩拜。清康熙年间,随着政局逐渐稳定,清政府下诏废除香税,四方香客骤增。到了清朝乾隆年间,进香的香客更是盛况空前。《创建茶亭碑记》立碑时间为乾隆十九年(1754)四月十一日,碑文中“焉每岁登山进香之人不下億千萬辈……”说明当时正逢朝山进香的高峰期,而已被清政府认可的四月十八日即为碧霞元君(泰山老奶奶)的生日,农历五月十三又是民间传说的关帝磨刀的日子,所以立碑时节泰山上的香客肯定是很多的,从立碑时间上讲,也是为了赶在两个民俗前完工。
第二,为泰山龙门坊的创建时间提供了新的线索。龙门坊是泰山第二个“十八盘”的起点,坊西侧山崖上榜书“龙门”二字,为清道光年间魏祥摹刻,字高110厘米,宽51厘米,双字连为一体,为一笔写成,形如花押,似双龙飞舞,气势磅礴。因在泰山南天门下,左有飞龙岩,右有翔凤岭,两山对峙如龙,中开一窍若门,故曰龙门。坊东是大龙峪,雨水多的时候众水归峡,飞泉若泻。此碑侧记有“山右龙门居士张鸣翔敬书”内容,此处的山右应当考证为泰山西部区域。碑文乃号龙门居士的张鸣翔所写,因泰山附近区域内无有名的“龙门”称谓,所以龙门居士中的龙门应该是泰山上的龙门坊。而根据立碑时间,则我们可知泰山十八盘上的龙门坊至少要早于清乾隆时期。
泰山红门关帝庙与其他地方的关帝庙、关公庙性质是一样的,都是供奉三国时的关羽、关公、关老爷。关羽是三国时蜀汉大将,有骁勇善战,生死不悖,明礼诚信,忠孝节义等中国传统美德和操行。中国几千年来所有帝王宣扬关羽具有“财贿不足以动其心,爵禄不足以移其志”的坚贞品格,是典型的忠臣良将之代表。人们推崇关羽忠、义、信、勇,他还身兼着人人都喜爱的“财神爷”这一官衔,深受各地善男信女之崇拜,可想而知,关帝庙想不红火都难,加上位于登山起始处,“开山第一庙”这顶桂冠自然而然非“关帝庙”莫属。
《创建茶亭碑记》的发现和研究,为我们了解泰山的人文风貌和历史变迁增添了新的内容,我们相信,随着后续泰山历史遗迹的不断发现,更多散落在历史尘埃中的泰山文化灿烂瑰宝必将再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