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 莉
(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1)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建筑规划已经成为一种时代趋势,很多城市里都存在历史街区,尤其是历史文化名城当中,针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也成为国家以及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历史街区的存在不仅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同时也吸引了很多游客前去观赏,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在目前,很多城市已经展开了大规模古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历史街区转型属于长期工作,需要政府部门以及群众长期支持,因此,城乡规划范畴的历史街区保护措施需要有效的方式来实现。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步骤首先需要规划行政管理单位来审批历史街区保护具体规划,使历史文化项目有理论依据[1];其次,需要公众、个人或是社区组织与项目实施单位签订拆迁和安置合同,保证后期项目得以顺利实施;最后开展历史街区保护修建工作,由规划行政单位负责验收成果,并负责执法评估,整体步骤如图1所示。
图1 历史街区保护过程
在一些历史古镇中或是老城区中很少出现“功能性”城市中存在的问题。比较明显的案例就是,当外来旅游的人员身临其境历史文化古镇当中,会被这些历史建筑以及当地生活群众所传递出来的亲和力和气氛带动,从而沉浸到这种氛围当中。比如,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拥有高收视率的原因,除了节目嘉宾,当地历史氛围、历史文化也是重要内容。与功能性城市不同,其透露出的文化气息,使人心旷神怡。从表面上来看,传统的历史村镇、古街建筑所展示的氛围、环境等都使群众不自觉被吸引其中。家家户户直接通向街区、小巷,走出门便可以看到街坊邻里,即使没有口头上的交流也会通过眼神示意,这种氛围是当地居民的常态,也是吸引外来旅游人士的重点。从更深的层面上来说,还有很多历史文化资源尚处于不断挖掘、考证和整理的过程中,地区整体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城镇秩序稳定与文化流传性,并在不经意间所传达的亲密感,使得历史建筑与各种文化传统互相独立,却又相互影响。
经过历史岁月的变迁,这些历史建筑也发生着改变,不管是历史文化、历史建筑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都随着经济发展逐渐弱化。其实这些历史传统习俗并没有完全消散,而是逐渐被城市所吸收,最终形成了属于城市自身强大生命力。在此前提下,人类文明的改变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也为未来指明了发展方向。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历史风俗、人文情怀、生活方式等,既具备文化性和历史性的特点,同时也展示着历史建筑中鲜活的生命力以及古代文人的智慧,这些历史建筑也在不断影响着我国群众,为我国城市文明提供历史渊源文化传统与现实发展的主要依据。
在城乡规划过程中,对群众带来的影响较大。近几年,公众参与历史街区规划实际操作逐渐成熟,相应的群众参与的影响与作用也在不断提升。从国内相关集团对城乡建设规划中可以看出,在2000年初期,我国公众对于城乡改造历史街区保护措施属于支持、赞同的态度,比如在开发北京南城区的过程中,从征地拆迁,再到民众回迁,很少出现抵触的情况。但目前城市规划当中出现的拆迁难题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多发性的民众事件也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2]。其主要原因是在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中,民众认为自身利益受到严重损失,引起民众和政府之间的矛盾,也因此发生了很多社会性冲突。
在我国,很多中小型城市设有城乡规划组织,该机构将城乡建筑与历史的建筑之间构建了一个可供沟通的桥梁,也属于协调组织。在我国目前行政运行机制当中,城市规划的实施需要经过审批步骤,完全由政府主管单位掌握城市规划的主动权和管理权,可以说是城市规划建筑的审批者,又是最终决策者。单一的管理和决策机构使得历史街区与城市规划之间的管理缺乏科学性、合理性,政府部门所制定的决策也带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城乡规划的效果造成影响。
在转型期间,针对历史街区保护措施的实施,是为了完成功能性城市向文化城市的规划和转变。上世纪末,“功能性城市”由世界性建筑管理协会提出概念;“功能性”是指从城市居住环境、群众日常生活、群众工作、城市内交通设施等为规划点,对历史街区保护以及城市践行规划。但从功能上来划分,会让构建的城市缺少人和人的联系,造成邻里居民关系疏远的现象,加重了群众的陌生感,相反历史古镇或老城区中就会很少出现。比较明显的案例就是,当外来旅游的人员走到这些历史文化古镇当中,会被这些历史建筑以及当地生活群众所传递出来的亲和力和气氛带动,从而沉浸到这种氛围当中。与功能性城市不同,其透露出的文化气息,使人心旷神怡。从表面上来看,传统的历史村镇、古街建筑所展示的氛围、环境等都使群众不自觉被吸引其中[3]。也正是因为历史街区所突显出来与“功能性”城市不同的亲和感,导致历史建筑文化与实际中城乡规划形成冲突,影响着城乡规划的进度。从更深的层面上来说,城镇秩序稳定与文化流传性,是历史街区特有的,也是“功能性”城市所欠缺的,所以两者之间如果达不到和谐,势必会互相影响。
居民参与意识得到强化,才能在城乡历史文化街区转型期间减少群众上访事件。同时,居民参与城乡改造的方式也由之前的个体逐渐走向集体组织,所以要增强民众从个体参与意识过渡到群众参与意识。在实施城市改造和规划时,主要是以拆迁、征地为实例,初期主要是通过政府出面实施征地,或是政府通过竞标方式,将权利下放到企业单位当中。之后,会由专门的拆迁办人员来负责与当地群众进行谈判,通过相应的承诺和补贴等,与群众达成一致,签订协议,在这个环节中,群众自身利益得到满足。这对转型期历史街区的保护来说,群众个体的影响力度以及参与是非常有限的,但是群众集体利益却是不容忽视的内容。这就需要动态跟踪更新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整体谋划做好民生保障。比如,为避免由于早市疏解搬迁带来的设施配置不足问题,规划编制工作前瞻性谋划公共服务体系配置议题,一方面对早市的形态及功能更新提出多元路径,确保民生功能延续;另一方面充分补足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明确托幼、养老等设施空间布局,高标准做好民生服务保障,加强城乡规划委员会工作。
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体系、保护格局、保护要素相对明确的基础上,为推动历史街区保护性更新工作的细化深化,可以建立并健全城乡规划委员会工作。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相关规划设计研究与实施建设工作提供制度保障,有效推动了地区历史风貌特色的挖掘与实现。在转型期历史街区改造过程中有必要加强城市规划委员组织理事会的导向作用,建立专门化历史街区保护委员会,使得城乡规划更加科学,也更为贴近实际生活。其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委员会的成员除了政府单位的编制人员,也要聘请研究历史文化的专业人士,给予良好的保护措施,避免盲目、无目的的实施。同时,该委员会中也要吸收多层级的社会人员,让其参与到城乡规划当中的,从而达到集思广益的目的。由各个阶层形成历史街区保护委员会针对历史街区的规划、历史街区的保护措施以及改造中出现的关键问题等进行分析,包括阶段性建设目标、历史街区保护程度等方面实施全面性的审查和管理,多方审查能够考虑更加充分,从而提升城乡规划的合理性[4]。此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委员会也应派出代表参与到政府机关单位针对历史街区保护的重要会议当中,一方面可以补充政府人员未能考虑全面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也起到监督的作用,为后期历史街区保护措施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实施策略如图2所示。
图2 民众参与历史街区保护的详细程序框图
在目前,社会各界人士已经逐渐重视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国家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来呼吁人们保护历史街区。在2006年,我国确定了“历史文化传统遗产日”,并颁布了《事关强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这一规章条例[5]。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经成为“由国家牵头引导,大众共同努力”的事情,这样有利于增强广大群众对历史遗产保护的意识与责任,自上而下推动历史文化街区整体保护的共识与决心,改变了居民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并促进居民关注文化价值,逐步使居民形成了广泛文化共识,激发居民对更新的期待,为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点燃了内生动力。因此,在转型期间,社会各界应当结合实际情况,明确国家相关政策,并将保护历史建筑以及历史文化当做每个国民的责任和义务,满足基本生活环境需求的同时,注重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才能使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真正流传下去,历史建筑中所蕴含的思想也会真正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促进历史文化遗产传承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社会进步的发展。
在转型期间,对于历史街区保护对城乡规划的影响主要涉及三部分内容,群众、具体建设机构以及整个城市历史文化渊源。实施历史街区保护措施,需要结合群众对城市建筑的基本生活需求,并结合当地历史街区质量要求,制定出较为完整的历史街区保护计划。并设立专门的历史街区保护委员会;从而落实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工作。最为重要的是增加群众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意识,使其在满足物质生活需求的同时,也能追求文化精神,找到城乡规划与历史街区保护之间的平衡,构建和谐家园。希望本文探究的内容能够为转型期历史街区保护对城乡规划的影响以及建议提供一些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