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幼平
金华市金东区赤松镇松林
从1 米长的树梢里,解剖出25 条松褐天牛幼虫
松材线虫病又称松树萎蔫病,对松树是一种具有毁灭性的流行病。
浙江省自1991年在宁波市象山县首次发现松材线虫病疫情开始,便一直深受此“生态之患、行业之痛”的困扰。30年来,浙江省各级政府、相关社会力量凭着“不放松、不抛弃”的韧劲,攻坚克难,分类施策,采取“控制和封锁双管齐下”策略,为守护5000 万松林的安全进行了积极探索。
经过几代务林人的艰苦奋斗,浙江省探索出一套独具特色的防控方法,并进行深入实施、全面推广,得到国家林草局的充分肯定。大面积松林得到有效保护,以松林为主的林相保持稳定;重点区域松林特征基本完好,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有林场、风景名胜区等防控成效明显;大批古松名松保护率超过95%;一些区域的林相有较大改善,通过抚育间伐、补植改造,松阔混交林开始出现,生态质量不断提升。
浙江省松材线虫疫情防控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
就地扑灭疫情的理想防御阶段。疫情症状刚被发现时,也是疫情防控的起始时期。大家往往决心大、信心足,急于在短期内快速扑灭疫情,彻底解决问题。但由于松树疫情突发,只能在发生区发动群众,快速砍伐枯死松树。对于枯死树怎么砍伐、疫木怎么处理,都是仓促应对,管理跟不上,操作、处置失当失范,出现一些疫木流失现象,又造成新的传播扩散。
人与疫情进退相持阶段。在防控进行中,浙江省逐步摸索总结出一套较完整的办法,成立了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治指挥部,出台了《浙江省松材线虫病防治条例》《浙江省松材线虫病防治办法及疫木管理规定》,组织专家开展科学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实践,首推“彻底清理疫木+科学打孔注药”,成效明显。推行属地实行政府责任制,宁波、湖州、绍兴及杭州一些县市的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危害明显减轻。据专家评估,松材线虫病疫情在浙江省扩散速度仅为日本的1/26, 9 个县拔除了疫点,摘掉了疫区县帽子,避免直接经济损失达300 亿元。
浙江省松材线虫病疫情形势仍然严峻。疫情发生范围已扩散至70 个县(市、区),发生小班面积超过500 万亩,处置高年份的枯死松木超过700 万株,损失依然重大。
2021年8月至9月初,浙江省森防站开展了松材线虫病疫情“溯源”调查行动,集中12 天时间,走访调研了湖州、舟山、金华、杭州4 个市和安吉、长兴、吴兴、定海、永康、东阳、义乌、淳安8 个县(市、区)。他们携带斧头,爬山头、砍木头、溯源头,爬了13 座山,深入山地林间,对18 株枯死松树现场砍伐解剖,摸清寄生松树体内的松褐天牛虫口密度和传播扩散路径,并在周边15 米左右“溯源”,检视除治质量,寻找薄弱环节,收获良多。从现场实地调查看,一是所到之处发现的枯死为单株枯死,未出现成片枯死的现象,可以说明除治有明显成效;二是现场解剖的枯死松树上都是在木质部发现了天牛幼虫,大小不等但密度很高,有龄级高、虫体大的天牛幼虫存在化蛹、羽化再行传播扩散的风险;三是存在直接传播源,在枯死松树5 米—10 米范围内就有未清除的整株枯死树或剩余物,包括过高的伐桩、遗留的树梢、散落的枝杈,上面密布着天牛羽化孔;四是地方领导对松材线虫病疫情的发生、传播、危害等缺乏系统性了解,重视程度不足和工作开展不力。
要打赢松材线虫病防治攻坚战,就必须增强责任心、树立紧迫感、强化底线思想、增强风险意识,在疫情防控中实施全方位变革。
当前,浙江省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已进入第三个阶段,就是人进疫退的战略反攻阶段,主要任务是推进防控攻坚。其主要任务是,处理疫情防控的高预期与实际管理的低效率之间的矛盾,实施“全域覆盖、全部量化、全面防控、全年清理、全程管控”的“五全”策略,推进十个方面的工作变革。
一是思想理念,由消极被动向前瞻主动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加强我国生物安全建设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会上指出,生物安全关乎人民生命健康,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体现。
做好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是贯彻中央以及浙江省委重大决策的具体行动。中央作出的“碳达峰碳中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决策,浙江省委作出的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浙江大花园决策等,都要求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擦亮绿色底色。
做好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是巩固绿化成果保护自然资源的迫切要求。松树是山地绿化的先锋树种,是浙江省消灭荒山的“头等功臣”,没有松树就没有浙江的绿水青山。松树是生态屏障的主体,松阔混交林是所有林种中生长最快的组合之一,对森林碳汇的贡献也非常大。
做好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是履行职责使命解决突出问题的重要内容。各级林业主管部门担负着保护森林资源安全的重大职责,要勇于担当、善于作为,要总结典型案例,推广县市经验,解决突出问题。坚持全省一盘棋,统一步调,把工作抓紧、抓细、抓实、抓到底。
二是工作安排,由仓促应对向精准把控转变。各地要突出“早”字,早谋划、早准备、早部署、早行动,打有准备之战。从思想发动、组织建立、人员召集、业务培训、经费安排,到招标投标、审批办理、疫情调查、疫木清理、运输监管等工作,都要列出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时间清单、标准清单,做到事事有人抓,件件有落实。
三是均衡发力,由阶段性集中清理向即现即清常态化转变。学习借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成功经验,严密监控,一旦发现,以最快速度启动预案,以最快速度处置,决不含糊、决不拖延,并对周边进行多轮排查,保持山上全年无枯死松树。松褐天牛携带松材线虫的携带率高、携带量大,是自然传播的主要媒介,但传播距离有限,据宋玉双编著的《中国松材线虫防控》一书叙述,距离疫源50 米半径以内的枯死树占70.4%多,最远115 米,基本在100 米左右以内。所以防控要领就是:清“源”要领先、防病先防虫、杀“牛”是关键。必须做到及时发现枯死松树,立即彻底全部清理,实现枯死松树动态清零。
四是防治范围,由重点区域防控向全域防控转变。防控工作不能局限于一处一地,必须全域一盘棋,统一谋划、统一部署、同步防控、同样检查。
五是质量要求,由完成任务的“数量型”防控向彻底根除的“高质量”防控转变。高质量防控是松材线虫疫情防控的生命线,“质量不高等于白搞”。防控工作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规程和技术要求,做到粗活细做,注重细节。第一疫情调查要精准。运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把最基础的工作做实。从2022年开始,有序推进每一株病死树精准定点定位,落地上图,实现数字森防。通过日常的现场除治、监理督查、群众报告和现代化手段等方式,发现新数据并纠偏,不断充实疫情疫木分布图信息。第二疫木清理要确保高质量。疫木清理是松材线虫疫情防控的根本,必须要以“山上不留一株死树,地上不遗一根枝丫,路上不丢一段疫木,房前屋后不见一块松柴”为标准,彻底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第三疫木管理要严格。加强执法监管,发放告知书,签订承诺书,定期不定期开展执法检查,严格监管涉木加工企业,有违法者必须严惩不贷;对群众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不捡拾不堆放松木、松枝,防止人为传播扩散。第四打孔注药要规范。45度斜角、深至木质部、螺旋式布针,严格掌握注药季节,严管施工人员。五是质量检查要到位。有了定位,查有方位,就要反复查实,直到过关。
六是作业管理,由合同“一包了之”转向全程严格监理监督。松材线虫疫情防控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除治的成败决不能掌握在“包工头”手上,产生信息隔层。要从完成作业转变为保证作业成效,在除治合同条款上写有质保期,建立防控绩效挂钩机制、疫源追溯奖惩机制,形成“检查—反馈—整改—再检查—再整改—消号”的核查整改机制。
七是治理手段,由传统人工防控向数字防控转变。习近平总书记说,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信息化革命带来生产力又一次质的飞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因此,浙江省的松材线虫病疫情治理必须从传统人工防控向数字防控转变。一要将数字技术应用于推动防控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管理服务的效率。通过运用卫星技术、互联网技术、无人机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对防控工作实行数字赋能,在疫木定位、除治、检查、跟踪、整改等流程节点做到精准有方向,实现从事后向事前、从碎片向全周期、从模糊管理向精准管理转变。二要开发林业机械,实行机器换人,提高除治效率,降低防控成本,如疫木就地粉碎机、伐桩剥皮工具等。三要加快科学研究和探索有效的防治药物,实现综合防治。
八是除治技术,由清理疫木“一招”向多措并举转变。在坚决彻底清理枯死木的同时,要大力推广打孔注药法,充分发挥打孔法效果稳定、成本可控等优势。要加强森林抚育,清理间伐病弱松木、林内藤本杂灌,去密留疏,促进生长,增强抗性。对松林不多和早发区域,可进行林相改造,发展乡土树种。建立松材线虫疫情防控与森林质量提升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机制,注重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
九是全力保障,由“捉襟见肘”保障不足向全力以赴足额保障转变。一要保障疫情防控经费,将其纳入防灾减灾救灾体系;二要加强专业队伍建设,重点是要建设好森防队伍、护林员队伍、疫木清理队伍,构建基层森林管护网络,提升专业水平;三要做实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宣传发动群众,发挥群众报告疫情、监督防治、支持防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十是责任落实,由林业部门“孤军奋战”向政府负责制、多部门协同转变。建立林长制,是作为当地党政的重要职责,建立考核制度,与政绩挂钩。相关部门要有联动机制,形成合力。
以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十大变革”为抓手的五年攻坚行动,将为“建设高质量森林浙江、打造林业现代化重要窗口”提供保障,使浙江省成为全国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