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管浩
人体器官来源严重短缺,极大地限制了器官移植技术的临床应用。异种移植就成为解决“移植器官荒”的一个选择。
2022年1月7 日,57岁的晚期心脏病患者贝内特(David Bennett)做了生命中的最后一搏—接受猪心脏移植手术,成为世界上首例接受经过基因改造后的猪心脏移植病人。
2021年10 月,贝内特第一次来到马里兰大学医学中心(UMMC),彼时的他卧床不起,需要依靠“人工肺”体外膜肺氧合(ECMO)维持生命。医生表示,57岁的贝内特身体状况太差,心脏跳动不规律,已经无法接受心室辅助装置(一种可植入的人工机械泵)。同时因为他患有终末期心力衰竭,被认为不适合进行标准的人与人之间的移植。因此,这次猪心移植手术将成为延续他生命的唯一希望。
“要么死,要么做这场移植手术。我想活下去,这是我最后的选择。”手术前一天,贝内特说道。
在手术之前,治疗团队申请了猪心脏移植手术的紧急使用授权。2021年12月31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通过扩展应用(expanded access)途径批准了这项申请。
据报道,最初,研究人员向FDA申请对人体内的猪心进行临床试验时,首先遭到的是拒绝。FDA希望研究人员先将心脏移植到10只狒狒中,然后再继续进行人体试验。但基于如果不赶紧手术,贝内特在其他情况下面临的死亡,最终,研究人员获得了FDA的一次性许可,进行了猪心脏移植手术。
在接受长达7小时试验性手术的3天后,贝内特状况都表现良好。当时研究人员表示,希望类似手术未来可以为50多万名等待肾脏或其他器官移植的美国病人带来希望时,贝内特最终还是未能逃离病魔之手。2个月后,3月8日下午,贝内特在马里兰大学医学中心去世。
这次的猪心脏移植是一个很特别的案例。
首先,这是一项试验性手术,它会给病人带来巨大风险。因为即使是匹配良好的人类器官移植后都能受到排异反应,而来自动物器官的危险可能更高。虽然手术前并不清楚他长期生存的机会有多大,但它是拯救贝内特生命的最后希望。
手术后72小时,患者克服了超急性排斥反应,因此,最核心的排斥反应问题已经克服。
几十年以来,医生们一直在尝试用动物器官做异种移植,但成功率参差不齐。科学家通过这个案例及时获得了抗免疫排斥成功的信息,表示接下来的研究可以转到下一个问题去了。这样的结果让大家明白,异种器官移植距离真正的临床应用还有很远,但在科学研究上,这次我们至少往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器官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的最有效方法,但全球移植器官供体严重短缺,每天都有人在等待中离世。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器官捐赠与移植国家,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美国每年等待器官移植患者达到11万例,完成移植的约3万例,供求比接近1:4,而我国每年约有30多万例患者需要器官移植,器官移植手术约2万例,供需比接近1:15,换言之,美国是我国的近4倍,中国器官短缺问题更为严峻。
现在人体器官捐献数量基本上成定数了,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这个定数下的器官质量还会下降。因为人类健康水平在进步,同时死亡模式也在改变,现在因车祸、工伤等意外死亡的人数越来越少了。健康人意外死亡数量越来越少,想得到一个健康的肾脏,那就会越来越困难。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人体器官来源严重短缺,极大地限制了器官移植技术的临床应用。人们期待,异种移植能成为解决“移植器官荒”的一个选择。
然而,异种器官移植研究进行到今天,仍然存在技术难题没有完全克服。同时,也有更多的异种移植临床研究的医学伦理、研究规范、生物安全等问题有待思考和破解。在这条道路上,监管、透明度、同行评审、对患者的谨慎选择以及强有力的伦理研究,缺一不可。
但如果在未来的某一阶段,异种器官成为想用就用并且质量越来越好的时候,患者是选择漫长等待的同种移植还是选择不需等待的异种移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