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演出场所的空间与装饰研究
——以武陵山土家族地区为例

2022-04-15 04:03刘学良武汉工程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本科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2年6期
关键词:戏楼戏台场所

刘学良 武汉工程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本科

刘业浩 武汉工程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本科

程 杰 (通讯作者) 武汉工程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1 引言

武陵山土家族地区位于鄂、湘、渝三省交汇处,由武陵山脉贯穿,地区内主要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由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地区内有着鲜明的少数民族特色,其建筑装饰与空间营造风格独树一帜,又以传统演出场所——戏场建筑为其中典型代表。传统演出场所蕴含着多样的民俗文化,是戏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少数民族的发展变迁与民族文化精神。丰富的戏曲活动带动了传统演出场所的发展,摆手舞、花灯戏、阳戏、后河戏、高腔等均是武陵山土家族地区特有剧种[1]。因建筑的独特功能属性,传统演出场所往往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建筑相融合补充,存在于神庙、会馆、宗祠、摆手堂、宅院等建筑场所中,故有着多样且独特的装饰风格与空间特色。本文以武陵山土家族地区保存较为完好的三处传统演出场所为例,从神庙、会馆、宅院三个方面出发,通过研究其装饰特征与空间营造手法,试图揭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建筑特点与民族文化精神核心,同时为我国民族特色剧场建筑的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

2 传统演出场所建筑实例分析

2.1 酬神与寄托——宣恩县晓关乡禹王宫戏楼

禹王宫位于宣恩县晓关侗族乡黄河村内,始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 年)前,除供百姓祭拜菩萨、大家族聚会外,禹王宫还作为鼓楼使用[2]。大门上竖写“禹王宫”三字,两侧为双龙戏珠的浮雕,其下为“万古平成”匾额,门前楹联上写道:“贰冠百王豈但三楚歌明德,聲震華夏湏知四海仰神助”。禹王宫现仅存一座戏楼,是恩施土家族地区典型的神庙戏楼(图1、图2),戏楼前方是一个院坝,由青石板铺就而成,院落内有一纪念碑,是为纪念贺龙在此地收编部队而立。

图1 禹王宫山门(作者自摄)

图2 禹王宫戏台(作者自摄)

禹王宫戏楼的空间营造符合中国古代神庙营造的传统,设计上把戏台考虑到了寺庙的整体布局中,使其成为神庙整体的一部分。戏楼与禹王宫正殿相对,共有两层,其中戏台位于二层,戏台平面为“凸”字形,分为前台和后台,三面观的形式,较好满足观演需求。其中前台主体为木结构,面阔一间7.5 m,进深一间4.8 m,台高为1.97 m,为单檐歇山灰瓦顶,后台为硬山灰瓦顶,面阔三间15.6 m,进深一间4.5 m,前后台之间有板壁将其分离,两边场门分别写着“归去”、“来兮”,台基比较高,对于建筑中的观众而言,高台基可以减少观看演出时的视线遮挡[3],在视觉上满足观众的总体需求。戏楼前庭院面积约300 m2,整体为长方形,是主要的观演空间,庭院两侧并不设置二层厢房等,既是神明之下人人平等的表现,也能进一步烘托出戏楼的重要地位。

2.2 商业与集会——泸溪县浦市镇万寿宫戏楼

泸溪县浦市镇的万寿宫又名江西会馆,是一座三进庭院式建筑,位于浦市古镇的河街。据专家鉴定其始建于明初,现有建筑为清光绪年间遗存,原为江西客商会馆,又称豫章馆,是当年浦市的十三座会馆中最大的一座,也是目前仅存的会馆,是享有“中国戏剧活化石”之称的辰河高腔的发源地。以乡土关系为引力和纽带而建立的江西会馆,以“同乡互助”为宗旨,使游于异乡的江西商人“籍有稽、游有业、困有归也”,依靠团体的力量进行自我保护,以便在陌生的环境中获得更好地发展[4]。由于修筑防洪堤,占用了万寿宫的城门与码头,现今在二进大门恢复了古城门和叠檐式的戏楼,整座会馆建筑古朴雄伟,是沅江流域不可多见的历史建筑。

万寿宫坐西朝东,空间平面呈“目”字形,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大门、戏台(图3、图4)、过厅、正厅、后殿,两侧为四叠式马头墙。戏台为万寿宫附属建筑,为后期在旧址上新建而成,主要用来演出辰河高腔,系湖南四大地方剧种之一,亦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流布于沅水中、上游区域,产生于明初,俗称辰河戏。戏台平面呈“凸”字形,呈三面观形制,面阔8.5 m,进深8 m,台高2.3 m,是主要的表演场所,戏台两侧则为辅助用房。因徽派建筑封火墙的形制要求,又为突出正殿的主要地位,两侧并未设置厢房,由两侧封火墙与戏台、正殿围合而成的庭院成为一般的观演场所,面积约219 m2,而正殿则是地位较高的商人或“龙头”的观演场所。正殿为灰瓦硬山顶,面阔23 m,进深18 m,单层平面呈矩形,相较庭院进行了抬高,既是为避免雨水浸入,又能突显其重要地位,在观看视线上也避免了遮挡,是最佳的观演场所。整个庭院围合而成的封闭空间能够使得演员们的声音具有一定的混响感,给予观众较为良好的听音体验[1]。

图3 浦市镇万寿宫戏台(作者自摄)

图4 浦市镇万寿宫戏台正立面(作者自绘)

2.3 继承与发扬——恩施市龙凤镇尹府大院戏楼

尹府大院位于恩施市龙凤镇的杉木坝集镇老街,为中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在当地尹家老宅的原址上修建,总面积1 100 m2,大小房间共有50 多间。尹府大院以天井作为中心,大门东临面街,现有宅院分为三进,门房分为两层,主院有三层,后厅有两层,顺山势而建,府邸重檐勾连,亭台楼阁都颇有韵律。该府邸有阁楼、戏台(图5、图6)和天井清泉,府内有多副楹联、书画等,写着许多尹家先人的人生奋斗事迹,现由尹家后人继承管理,作为博物展览管进行开放展出,这也是如今宅院古建保护的手段之一。

图5 尹府大院戏台(作者自摄)

图6 尹府大院戏台正立面(作者自绘)

作为宅院戏场的尹府大院空间营造相比其他类型戏场显得简洁轻巧,又别具特色。戏台只有一层,台高0.35 m,面阔3.8 m,进深6.9 m,辅助用房并不位于左右两侧而是位于后方,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出将”与“入相”分隔,这也与宅院空间较为狭窄有关。观演空间则是戏台前方面积约90 m2的庭院,两侧无传统观看的厢房,总体体量较小,能满足宅院主人观看的需求,能直接获得较好的视听感受,促进观众与表演的互动。

3 装饰装修特点

武陵山土家族地区每一座传统演出场所均是当地传统建筑装饰装修技艺方法的集中演绎,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反映出了当时的工艺技术水平、审美观念、布局特点、生活方式、风俗风貌以及所用材料等等。

禹王宫戏楼整体保存较为完好,戏楼装饰风格精美华丽、古朴大气,集中体现于彩绘中。禹王宫戏楼的彩绘十分丰富,与建筑整体朱红色调相搭配融合,更显其独特与精致。分隔前后台的板壁上绘有大禹,是禹王宫神庙的典型代表人物,其人物画像栩栩如生,飞鸟花卉环绕两侧,膝下儿女双全,传达出了古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戏台两侧楹联处绘有青松、腊梅、绿荷、幽兰、飞鹤、野鹿等精美图案,既是醉于自然乡野生活的恬淡,也是对崇高精神品质的推崇,极具活力与艺术性;戏台及两侧辅助用房额枋上为齐天大圣与哪吒等神话人物的彩绘,天花上还绘制了八仙过海与三国人物等各式图案,人物灵动传神,故事丰富精彩,引人入胜,充分表达了古时人民对神明的敬畏向往与精神寄托。

万寿宫整体装饰则有着明显的徽派风格,色调以灰白为主,又在其中融入了地方特色,是外来文化与土家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的代表建筑之一。万寿宫戏楼颜色较为深沉,与一般戏楼的朱红色调形成对比,整体显得沉稳大气,格调高雅。屋顶形式为灰瓦单檐歇山顶,与两侧白墙相衬托,更显徽派风貌,檐下施十一踩如意斗拱,环环相扣,显示出古代木构营造的高超工艺。戏台正脊处有宝瓶脊刹,脊部为青灰塑成的回子形花饰,脊角有鱼龙吻脊饰,均雕刻精细。戏台额坊处雕有游龙翔凤一对,朴素却不失细腻。戏台的雀替雕有卷叶草,其精致程度令人称赞,台后正中彩绘福禄寿三星画,人物生动传神,上方为方形天花,其上的彩绘已被漆白。戏台两旁檐柱挂有楹联一对,其文为“做赋做诗圈外文章点外句,扮文扮武水中月亮镜中花”,表达出江西商人的文人情怀。由于该会馆临近沅江且常受雨水侵袭,因此柱础较高,在石质鼓镜柱础下方垫六边形石座,共三层,石座上刻有花草、祥云等图案,显示出精致的雕刻艺术,也蕴含吉祥如意的寓意。

尹府大院戏楼相比其他类型戏楼显得小巧却又不失精致,装饰风格也与其他类型戏楼有着明显不同。该戏台的台口开在较为狭窄的建筑山墙面,且山墙面全部镂空,这在中国传统建筑尤其是戏场建筑中极为罕见,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戏台为重檐歇山顶,檐柱和金柱间的额枋均有精美浮雕,图案为祥云、苍松等,烘托出宅院内格调的高雅。此外金柱的两侧还挂有蓝色腾龙图案的木制装饰板,取代了原先雀替的位置,丰富了建筑立面的色彩层次。该戏台的柱础样式也较为丰富,檐柱柱础为方石上垫六边形收分式柱础,绘刻有祥云花卉图案,而金柱柱础则为“工”字形的高柱础(图7),底层为方石,上层雕刻为莲花样式,皆为石质,能较好的防止雨水的浸入,雕刻也极为精美,显示出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图7 尹府大院戏台的柱础(作者自摄)

4 保护及发展现状

保护古建筑对如今社会有着重大意义,第一,古建筑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古建筑的破坏意味着历史传统文化的流失,这对中国的文化历史是不可逆的损失;第二,古建筑是我们如今旅游业的物质基础,古建筑的完好保存不仅可以带动区域经济增长,还可以增长人们的文化素养;第三,古建筑也是现代建筑设计的灵感源泉。古人所谓的“温故而知新”即是同样的道理,自历史建筑中所汲取的传统营造智慧对我国当前乃至于未来的建筑设计工作都是具有指导价值以及传承意义的。传统戏楼与其他文物一样均为不可再生之物,一旦破坏就会造成不可逆的损失,其蕴含的传统曲艺文化也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值得保护、传承与发展。

宣恩禹王宫戏楼和浦市镇万寿宫戏楼由当地文物部门直接管理保护,日常处于开放状态供游客参观欣赏,整体保护状况较好,对破损处进行了维护和修补,对一些损坏部件进行了拆除替换,但由于传统建筑装饰技艺的流失及传统人才的继承不足,一些部件难以重现,只能放置于一旁。恩施尹府大院则属于私人管理保护,一般属于封闭状态,其内建筑保存良好,各种展品丰富多样,古色古香,这是建筑遗产保护策略的一种思路,但缺乏了对文化的传承与交流,除当地专业人员外,居民及游客对其认知情况较差。

旅游是传统演出场所的主要发展路线,但经调查研究,景点对传统演出场所的宣传力度较差,大多只能从各方面科学研究论文得知,故游客较少,且对建筑缺乏基本的认知,仅为寻古猎奇而来。当地居民对传统演出场所的认知程度则令人惊讶,仅有少数居民对其知之甚详,而其中大部分为年老者或现在家族传承者。除旅游外传统演出场所的使用只在重大节日或重要领导参观视察时进行演出活动,甚至仅供参观游览或举办展览状态,不再进行演出活动。

建筑遗产的修复和保护近些年虽得到了更多的重视,但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仍存有多方面的困难,整个工作用时较长,消耗人力物力资源较多,这需要我们从多方面进行协调配合,以期让传统演出场所建筑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寻求新的发展,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5 结语

禹王宫、万寿宫、尹府大院戏楼是武陵山土家族地区保存较好的传统演出场所建筑,其装饰精致优雅、古朴大气,有着鲜明的少数民族装饰特色,空间营造巧妙合理,又与其他地区的外来文化相融合,整体建筑呈现出新的风貌。通过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能揭示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内涵,能传达表现出民族交融历程,这对于研究少数民族发展变迁、促进民族团结有着重要的价值作用。

传统演出场所多为木构建筑,建筑体量较小,保存较为困难,历经时代风雨的冲刷,均已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损,如何对其进行保护,重现其往日的风貌是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也是多数古建筑面临的共同问题之一。在保护的同时也应寻求新的发展,当前传统戏台大多仅供观看游览,失去实际表演作用,其功能和空间与现代表演并不能很好结合,逐渐被现代化剧场建筑所取代,进一步造成了传统戏曲文化的衰退,因此如何让传统演出场所焕发新的生机,也是下一步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猜你喜欢
戏楼戏台场所
雍和宫戏台及其献戏活动考略
基于“多维韧性”的老旧小区改造策略研究——以亳州市花戏楼居住小区为例
驻足山塘古戏台,体验繁华新风尚
戏台送到家门口
狸猫戏台
云南省鹤庆县金墩乡化龙村柏树庙戏楼
听的场所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2019年12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陕西紫阳县瓦房店北五省会馆及其戏楼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