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晓娜,钱丽,张秀英,吕梅芬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 康复科,云南 曲靖 655000)
脑卒中发病急,病情进展快,发病后,患者脑血管突发破裂,局部脑血管被阻塞,脑组织缺血坏死,导致患者神经元损伤,运动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到影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1]。近年来,随着我国脑卒中患病率上升,因脑卒中残疾、死亡患者增多,因此,探寻安全有效的脑卒中治疗方法十分重要。在此次研究中我院抽取脑卒中患者100例,观察结果发现高压氧舱内作业治疗效果突出,现报告如下。
将2019年2月-2020年2月我院康复科收治的100例脑卒中患者纳入此次研究,根据不同治疗措施分为2组,常规康复治疗组(n=50),男29例,女21例;年龄45~80岁,平均(62.5±3.9)岁,病程1~4个月,平均(2.5±0.7)个月;脑卒中类型:27例为脑梗死,23例为脑出血;偏瘫部位:28例为左侧,22例为右侧;高压氧舱内作业治疗组(n=50),男30例,女20例;年龄43~78岁,平均(60.5±3.1)岁,病程1~3个月,平均(2.0±0.9)个月;脑卒中类型:26例为脑梗死,24例为脑出血;偏瘫部位:25例为左侧,25例为右侧;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患者CT、MRI检查均与《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中脑卒中相关诊断标准符合;②病程低于6个月,生命体征表现稳定;③患者、家属自愿参加。排除标准:①心脏病、肝、肾、肺疾病;②活动性出血、四肢瘫痪;③恶性肿瘤;④高热、上呼吸道感染;⑤精神疾病、意识不清;⑥不能完成或配合高压氧整个疗程;⑦有高压氧绝对或相对禁忌证的病人。
常规康复治疗组患者给予消除脑水肿、降颅内压、改善脑循环等常规治疗,生命体征稳定后,进行康复训练及物理治疗,1次/d,30min/次,6次/周;高压氧舱内作业治疗组患者在以上基础上给予高压氧舱内作业治疗干预,方法如下:我院康复科冰轮24人氧舱,压力参数为1.6ATA,升压时间为10min,给氧时间为0.5h,休息时间控制在五分钟,再次吸氧0.5h,减压时间控制在10min,每天1次,6次/周;由氧舱专业操舱护士进行操作,且与主管医师多沟通,不断对患者康复计划进行评估、优化、反馈。作业治疗师在氧舱内对患者进行如下训练内容:①手功能训练,根据训练要求,进行手从小到大抓握物体,手指阶梯,拇指对捏,上肢旋前、旋后上举,拇指内收,腕关节屈曲、背屈,掌指关节抓握等训练;逐渐由粗大物体向精细物体过渡;②触觉训练,使用软硬、大小不同毛刷、刺球摩擦,刺激触觉;③主动训练,指导患者不借助外力进行后伸、前屈、主动肩上抬,外展,肘关节屈伸,手指伸展、抓握,肘关节屈伸;④日常训练,舱内稳压吸氧时。可通过患肢对杂志进行翻页,把玩核桃、玩非电子类玩具、拼图等。
(1)临床效果评价标准:参考《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3],显效:患者神经功能,运动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正常,无残疾;有效:患者神经功能,运动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改善,存在轻微残疾;无效:患者神经功能,运动能力、生活活动能力差,残疾严重;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采取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4]对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进行评分,采取改良Barthel指数对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分,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得分均呈正相关;神经功能评估借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5]进行打分,评分结果与恢复情况表现为正相关。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做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通过均数±标准差()进行表示;计数资料通过(%)表示,P<0.05时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较于常规康复治疗组,高压氧舱内作业治疗组临床有效率表现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对比[n(%)]
患者治疗前运动能力、平衡能力、生活能力、神经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运动能力、平衡能力、生活能力、神经功能得到大幅度提升,且高压氧舱内作业治疗组显著优于常规康复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神经功能评分对比()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神经功能评分对比()
脑卒中多见于中老年群体,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种,患病因素与颅内血流异常、血管受损、血管破裂、血管闭塞密切相关,该疾病发病较快,短时间内恶化,容易造成患者残疾、死亡,如不及时治疗可能给患者带来永久性伤害,甚至直接导致患者死亡。脑卒中患者通过早期治疗可促进中枢损伤神经恢复,重建运动反射弧,修复运动功能,如短时间未得到有效治疗,可造成运动能力、平衡能力、生活能力、神经功能异常[6]。研究表明[7],生活活动能力、认知、肢体功能与日常生活密切挂钩,临床治疗时,可先评估患者运动能力、平衡能力、生活能力、神经功能,再进行康复治疗。
近年来,医用氧舱技术不断完善、成熟,并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普通吸氧治疗多在大气压环境下进行,患者给氧不属于纯氧,针对缺血缺氧脑组织损害严重患者来说,治疗效果不够理想。高压氧舱在高于标准大气压环境下对患者进行给氧治疗,在高压力作用下,减小患者机体气泡体积,缩小脑组织梗死范围,使气泡更好地在血液中溶解,促进血管a-肾上腺素样收缩,提高组织血液含氧量,减少血容量,从而缓解脑部水肿[8-9]。另外,高压氧有助于提升患者血氧分压和血氧含量,维持脑细胞正常供氧,恢复低灌注和脑缺血“半暗带”经细胞功能,改善细胞水肿,降低颅内压,从而更好地保护患者脑细胞,避免陷入缺氧-脑水肿恶性循环[10]。通过提高患者血氧分压,还能使血氧弥散程度变强,提升脑血流量,使缺氧、缺血神经细胞重新恢复供血、供氧,促进脑组织能量代谢,增加三磷酸腺苷,改善氧化应激反应。研究表明高压氧在治疗过程中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表达能力增强后,可有效抑制P53蛋白表达,环氧合酶2生成、髓过氧化物酶、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被抑制,低氧合酶2水平与髓过氧化物酶水平下降,基质金属蛋白酶被激活,脑部组织缺血性损伤得到改善,神经细胞、血脑屏障受到保护,避免氧化应激造成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加快心血管突触、神经生长,促进神经系统修复,可有效避免细胞凋亡,改善机体氧化应激反应,抑制炎症反应,促进血管生成,改善神经系统功能。同时,高压氧舱内作业法有助于发挥残余功能,改善患者精神状况,从而提升患者社会适应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帮助患者逐步融入家庭、社区、社会[11-12]。
本研究观察结果显示,高压氧舱内作业治疗组采取高压氧舱内作业法治疗,患者临床有效率达到94.00%,明显比常规康复治疗组常规康复治疗临床有效率的76.00%高,且治疗后,患者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效果更优,由此可见,高压氧舱内作业治疗对脑卒中患者治疗效果显著,但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对患者功能障碍进行客观评估,有针对性地制定作业方案,并根据治疗效果不断对方案进行优化、整改,方能提升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脑卒中患者采取高压氧舱内作业治疗,可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神经功能,提高康复治疗有效率,在脑卒中治疗中发挥巨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