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茶混交林栽培及抚育管理技术要点

2022-04-15 04:06王学生
南方农业·下旬 2022年2期
关键词: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

王学生

摘 要 栗茶混交栽培是利用乔灌不同树种的生长特点的一种间作模式,这种模式能充分利用各自的空间优势,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近年来,安徽省潜山市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施退耕还林项目,大力推进栗茶混交林建设,但仍有需要提高和完善的方面。基于此,阐述栗茶混交的优势,并着重对林地选择、混交林建设、品种选择、苗木栽植、林地培肥、中耕除草、整形修剪、科学间伐、水肥管理及病虫害防治做进一步分析。

关键词 栗茶混交;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571;S664.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04.020

板栗树体高大,枝干舒展,喜光,根深,适应性很强,比较适合在微酸性土壤条件下生长,是一种落叶乔木;茶树是一种常绿灌木,具有喜光怕晒、喜暖怕寒的特点,也比较适合在酸性土壤条件下生长。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常利用这2种不同树种的生长特点进行混交间作。板栗高大树体的下层空间给茶树提供了生长环境,板栗茂密的树叶为茶树起到了遮阴作用,促进茶树的健康生长,提高茶叶品质。而茶树生产中的撫育管理,如水肥施用、中耕除草等,也能促进板栗良好生长,有利于集约化管理和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栗茶间作形成互补生长,使林分稳定,种间关系缓和,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使同一块林地发挥出最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近年来,安徽省潜山市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栗茶间作,走出了一条稳妥的林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生态的改善,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1]。

1 栗茶混交栽培技术要点

1.1 林地选择

板栗树喜光,选择的林地要光照充足,最好是阳坡地,地下水位低,土质以砂壤土为宜,如是丘陵地,宜选择地势平缓、土层深厚的地块,土层厚度要求在50 cm以上,土层太薄的地块不适宜茶树生长。栗茶混交林地块要兼顾2个树种的宜栽特性,土质黏重、低洼易涝、盐碱积水及风口地带均不适宜选地建林。在林地选择上,要远离居民生活区,避免受到污染,混交林地周围要植被覆盖完整、生物种群丰富、土层深厚及土壤重金属不超标,林地环境达标。

1.2 混交林建设

如果在丘陵地建林,海拔要在1 200 m以下、坡度25°以下,交通便利、排水方便、阳坡土壤呈微酸性。选好林地后,先进行砍灌,然后根据坡度将林地整成水平梯地,同时根据地形特点确定宽度,一般要求1.5 m以上,梯地外沿高,内沿低,高低差在20~30 cm,形成一个仰坡,便于水分保持,梯地水平台每隔60~80 m修一个纵向排水沟,以便及时排水。

如果是平地建林,先要确定板栗栽植穴的位置,按株距3 m、行距4 m呈品字形穴定植,每亩(1亩=667 m2)定植约56株,然后在板栗行间定植茶苗2行,株距30 cm,行距40 cm,每亩定植1 600株。

如果是坡地建林,坡度不陡的情况下,要先进行梯级整地,形成高低梯块,梯面宽2 m以上,等高梯面内设排水沟,梯面外侧挖穴栽植板栗,株距3 m,品形定穴,梯面内侧定植2行茶苗,形成里茶外栗的栽种布局。对于不能建设水平梯面的山地,要先进行全面砍灌,按株距3 m,行距4 m标准进行板栗穴定位,然后再以1 m3(1 m×1 m×1 m)标准进行垦地,每亩定植板栗56株。茶苗定植在板栗行间,沿等高线开垦出2 m宽植茶地带,同样以株距30 cm,行距40 cm标准定植茶苗,每亩定植2 000株茶树。茶叶成林后,再进行全地砍灌。如果是改建的栗茶混交林,同样要结合地形、地势特点因地制宜改造,或增植板栗,或增植茶树,株行距控制及植株标准同平地建林一样。常见规格是1行板栗2行茶苗[2]。

1.3 品种选择

优良的适种品种具有高产、抗病、抗虫等特性,其对板栗的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一般建林地在海拔500 m以上的地区以优质大粒的晚熟品种为首选,潜山市地区多选择南方板栗品种,果实个头较大,平均单粒质量在15~25 g,果实中多淀粉,肉质略硬,含糖少,适合做菜肴。晚熟品种很多,如湖北浅刺大板栗、广德大红袍、广德大油栗及九月寒等。低海拔地区宜选择早熟或中早熟品种,如大乌早、蜜蜂球、处暑红等。相比来说,中早熟板栗个头略小、含糖高、肉质嫩。对于茶树的选择,一般要选用发芽早、抗性强、品质优的品种,多选无性系茶苗。

1.4 苗木栽植

新建混交林移苗栽植时间多在春季进行,茶树苗一般在土壤解冻后便可栽植,板栗苗在萌芽前后均可栽植。茶树苗按株距30 cm进行栽植,板栗按株距3 m栽植。选用1年生板栗苗,要求长势健壮、无病虫害、苗高1 m以上及地径1 cm以上为宜,要随起随栽,苗木带侧根。移栽时,将苗木扶立于挖好的栽植穴中,盖土到苗木根际处,踏实后浇足水。茶苗移栽方法与之基本相同,只是茶苗栽植穴小一些。

2 栗茶混交林的抚育管理

2.1 林地培肥

养分充足是板栗和茶树高产的重要保障,在混交林栽植前要对地块施足肥料,满足植株生长的养分需要。板栗基肥可采用环状沟施肥,在栽植穴周围以植株为中心挖环状沟,沟宽15~20 cm,深25 cm。每株施有机肥80~100 kg、过磷酸钙4~5 kg、硼砂0.1 kg,一般在每年9—10月施入。此外,每年的5—7月,在喷药防病虫害的同时,在药液中混入镁、锰元素进行喷施,补足板栗对微量元素的需求。茶树多采用沟状施肥的方式,沿行间开沟施入,促进植株枝叶茂盛,提高产量。常用基肥有多种可选,如厩肥、堆肥、土杂肥、经过处理加工的垃圾肥、糖泥、绿肥及饼肥,施肥时遵循元素齐全、浓度适合、配比施用及科学用量为原则进行施肥。在栗茶的不同生长阶段,要适时进行板栗花期肥、壮果肥及茶叶的催芽肥、复壮肥的追施,以满足不同时期树体对养分的需求,达到催生促产的目的[3]。

2.2 中耕除草

栗茶混交林管理中,适时中耕,保持土壤疏松,增加土壤的通透性,避免土壤板结,利于蓄水,保墒保肥。栗苗、茶苗栽植完,随着气温升高加上雨季到来,杂草生长较快,而栗苗、茶苗生长相对较慢,高大杂草会对栗苗茶苗形成遮蔽,与其争夺水分、光照、养分等,同时给一些病虫害提供了寄生环境,因此要及时除草。每年春季、夏季、秋季都要各进行1次除草,杂草刚长出时就要及时除去。春除草时可结合中耕,追施尿素和复合肥,采用环状沟施,每株用肥量0.1 kg左右。夏季除草后,可将草集中收集在一块,在板栗根下挖沟土埋,经高温腐烂后形成沤肥,有利于栗树的养分供应。秋季中耕要对根穴进行深翻,扩大穴土面积,深度刨至20 cm左右,有利土壤熟化,提高透气性,同时减水水分蒸发。

2.3 整形修剪

随着板栗的不断生长,要适时进行修剪,板栗定干高度要求在1.5 m以上,这样才能不影响茶树的正常生长。栗茶混交既要达到栗树对茶树产生一定的遮阴效果,又要保证一定的光照,使其达到乔灌互生的状态。板栗修剪宜在冬季进行,把内膛的雄花枝、纤细枝、发育枝及徒长枝合理进行剪除,根据枝干在膛内的格局分布进行短截和回缩,使树冠覆盖合理、枝干分布疏密有致。疏干剪枝后,养分、水分能集中供应结果枝组,同时能满足茶樹的光照强度达到30%~50%。

根据壮年期茶树的修剪情况,可合理进行轻剪和重剪。轻剪的主要目的是修整树冠,一般应在上年剪口基础上提高3~5 cm再平剪,修剪后植株体内的养分能保证分配合理,使枝冠扩大,也更加平整,利于采摘。轻剪可在冬季,也可在春季进行,相对于长势较好的茶苗,为增加采茶量可在春茶采摘后进行轻剪,冬季修剪与春茶后修剪相结合,可延长采茶时间,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如果茶树产量下降,枝冠长出许多鸡爪枝,且芽叶瘦小,要把树冠上部10~15 cm的一层枝叶全部剪去,也可在80 cm高度处进行平剪,促进新生叶的生长,达到促产的目的。

2.4 科学间伐

随着板栗不断长高,树冠也不断扩大,板栗底下的茶树接受不到全日照,影响茶树的生长及茶树的产出质量,要及时调整林分空间结构,对林分结构的上层板栗进行科学间伐,保证光照强度满足茶树的生长发育要求。正常初植密度为每亩种植56株,在栗茶混交林中,盛果的大板栗树要控制在每亩保留25株以下。同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对一些长势弱、产量低、品质差的板栗理行伐除,保留健壮、无病果、产果率高的植株,这样既能保证板栗树体的正常生长,又对上层木密度进行合理调整,保证了茶叶的光合作用,形成稳定的林分结构,使其共生互利,达到生物间及生物与环境间的协调效果[4]。

2.5 水肥管理

植株生长过程中,需满足植株的正常生长所需水分和养分,要科学管理水肥,不能缺少,也不能过多。遇到高温干旱天气,要及时进行灌溉,补充树体水分需要,保障树体健康生长,提高树势,特别是盛期板栗和茶树,适时的水肥是保障高产优质的先决条件。在多雨季节,要做好混交林的排水工作,避免树根被积水长期浸泡,出现烂根的情况。此外,要做好养分补充,以有机肥为首选,同时加入适量的磷肥、复合肥,可在春季给每株板栗幼苗施有机肥20 kg,开花结果树每株施有机肥50 kg,复合肥适量。结果期,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2~3次,缺硼栗茶林在结果期还要喷施0.2%~0.3%硼肥[5]。

3 病虫害防治

板栗和茶树的病虫害种类很多,板栗病虫害有桃蛀螟、栗瘿蜂、粟食象鼻虫、金龟子及板栗疫病等,茶树常见的病虫害有假眼小绿叶蝉、茶毛虫、黑刺粉虱等多种,这些病虫害会为害枝干、叶片、果实。如果防控不及时,会导致板栗和茶树减产、质量降低,甚至导致植株死亡。栗茶混交病虫害综合防治重点抓好春夏两季,这段时间温度升高,各种病虫害活动频繁,繁殖量大增,要重点加以防控。在现代绿色环保理念下,要尽量不用或少用农药,要以农业、物理、生物等综合防控措施为主,做好预防工作,利用自然控制原理达到预防的目的。

3.1 营林技术措施

加强水肥管理,保障水肥供应,提高栗茶的植株长势,促进树体健壮,增强板栗、茶树自身的抗病能力,达到主动预防的效果,从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做好林地的清理工作,适时中耕除草,增强混交林的通风透光。冬季要彻底清林,清除栗树的病虫枝,合理进行修剪,清理林中的杂物并集中进行烧毁,降低越冬病虫数量,防止翌年病虫害暴发。

3.2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现代林业生产中大力提倡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主要利用天敌、生物菌剂等对病虫害的抑制作用。如黑缘红瓢虫专治栗绛蚧,中华长尾蠊、跳小蜂可控制栗瘿蜂,黑土蜂专治金龟子,红点唇瓢虫、异色瓢虫专治栗大蚜等。

3.3 物理防治

害虫对光、温度、热及气味等都有一定的反应,可利用灯光、糖醋进行诱杀,消灭一些有趋光性、喜甜食的害虫。在林地设置黑光灯、悬挂性诱剂、投放糖醋瓶等,诱杀桃蛀螟、金龟子、栗皮蛾等害虫。物理防治具有成本低、易操作、无污染及无公害等优点,在林农生产中采用较多。

3.4 化学防治

栗茶混交林中的病虫害防治,要兼顾2种树木的生长特点及病虫害的发病规律。在防治过程中,要根据季节变化、天气条件等综合因素,选用一些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只有在其他防治手段达不到预期效果的情况下才可采用。施用时,要掌握不同害虫的生活习性,在害虫的不同生长阶段,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手段才能达到理想效果。如每年5月上旬至6月中旬是金龟子暴发期,地面喷50%辛硫磷乳油1 500倍液,能大幅度减少农药的用量。此外,采用2种或多种农药混配药剂,既能提高药效,达到兼治的目的,又能防止病虫产生抗药性[6]。

参考文献:

[1] 谢云胜.栗茶混交栽培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2010(5):20-21.

[2] 赵建斌.林木立体经营模式中栗茶混交模式综合效益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8):148-149.

[3] 刘圣海,方翠霞,王兵.板栗×茶叶混交林营建[J].安徽林业,2003(5):8.

[4] 石怀绶.栗茶混交栽培模式研究[J].林业实用技术,2004(11):6-7.

[5] 彭勃.板栗与茶叶混交有机栽培技术[J].安徽林业,2003(6):21.

[6] 熊端元.栗茶混交林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安徽农业,2004(8):27-28.

(责任编辑:张春雨)

猜你喜欢
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
良种油茶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