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岩
摘 要 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不但能够更好地发挥土地资源优势,推动玉米种植产量的提升,还能进一步完善玉米生产体系,实现自然环境与农业生产的和谐共生。为实现玉米种植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介绍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背景的基础上,解析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内涵和原理,并论述了秸秆还田技术、免耕播种技术、宽窄行留高茬种植技术等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 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04.002
针对部分地区自然条件不佳、种植水平不高、质量与产量不满足目标等问题,需加快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防止土壤被破坏,降低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实施保护性耕作有利于提升土壤肥力,充分发挥土壤的生产能力,增加农作物产量,这对于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实践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
1 应用背景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当前比较先进的一种农业技术,具有节本增效、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对田间土壤实施免耕、少耕的措施,并合理利用剩茬、秸秆等,给土壤增加一层“防护罩”,由此来避免其受到风蚀、水蚀的侵害,提高土壤自身的肥力及抗旱性。相较于传统土壤耕作来说,保护性耕作技术减少了耕地次数,提高了作物产量,大幅提高了劳动效率,非常适用于以往多次耕作的土壤。玉米主产区多分布在淮河以北地区,该地的气候、土壤、地理等条件十分适宜玉米种植,但玉米种植的整体生产效益却不高,主要原因包括以下4个方面。1)种植模式粗放,种植户积极性不高。玉米主产区的种植户受传统理念的影响,认为“种在地,收靠天”,不讲究田间的科学管理,施肥、施药也一味采取“一炮轰”的方式,这种懒汉种田的想法是新技术、新设备难以有效推广的主要因素[1]。2)农户对优良品种和新农业技术的接受程度较低。很多玉米品种都是外地引进,因此品种表现稍有延迟,淘汰时间较长,无形中制约了单位产量的增加。加之农户思想陈旧,不太愿意接受新品种、新技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难度大。3)田间缺乏精细化管理。淮河以北的玉米种植往往是在收获小麦后,向田间撒足化肥,虽然土壤环境在近年得到大幅改善,但依然有部分田地是不施加土杂肥的卫生田,土肥流失较为严重;播种量没有按照品种特性确定,播后喷洒一次除草剂、防虫药之后,便坐等收获;玉米种植土壤的表面不够平整,墒界沟明显,出苗率不均匀[2]。4)土壤板结现象严重,耕作层变浅。该现象多是因为土杂肥施用不足或大型联合收割机、拖拉机的不科学使用,导致耕种地受到重复碾压,土壤耕作层变浅,透气性严重不足;长时间的雨季之后,影响到作物根系的发育。在这一背景下,土壤环境也在不断恶化,各类问题交织出现。虽然在政府的改革推动下,当地种植形势略有好转,但站在长远角度来看,还需大力发展土壤耕作新技术,宣传生态农业发展的必要性。
2 内涵与原理
2.1 内涵
在工业革命浪潮的推动下,农业机械化生产成为主流,传统农田耕作都是使用铧式犁对土壤进行深耕、深翻。世界人口数量的急剧膨胀,对粮食作物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无休止地耕作而不维护耕作环境,过度放牧导致草原土地逐渐受到侵蚀,地表环境越来越恶劣,自然生态系统被破坏,土壤资源日渐恶化,作物产量始终得不到提升。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一些农田土壤都无法抵挡大风的侵袭,沙尘暴严重破坏了地表植被,给当地的农业经济带来巨大损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关部门开展了对各类蓄水保墒耕作方法的研究。实践证明,最有效的解决方法便是在农田上覆盖秸秆,以少耕或免耕的方法来保证土壤肥力,最大程度降低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等。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地区都采取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几乎所有土地都不再使用传统的铧式犁深翻、深耕,在政策制度的支持下,保护性耕作模式得到进一步推广,其发展前景非常广阔[3]。保护性耕作技术及其配套措施对于提高粮食产量,改善土壤环境具有积极意义,对于增加边际效益也是非常有利的。随着免耕技术的成功应用,收割机、免耕播种机等机械也应运而生,加速了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我国各地区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推广应用上有诸多相似之处。1)在农艺生产方面,逐步朝着少耕、免耕、利用设施栽培的方向前行。2)该技术多应用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地区,主要用于种植区土壤改良。3)从单一化的改良土壤性质、维护生态环境走向全面、综合、系统的方向。
2.2 原理
保护性耕作技术为达到作物高产、高质的目标,通过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培肥地力,提高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的粗糙度,确保具有足够的保水保墒能力,同时能够抵御地表径流,延长水分蒸发的过程。目前,该技术的应用目的主要包括以下4点:1)改良生态环境;2)缓解土壤板结化带来的侵蚀作用,保障土壤内部的有机质含量,如秸秆还田、留高茬等;3)节约农业生产活动成本,实现增产增收,如少耕、免耕等;4)节水、抗旱,不同类型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选择需要结合当地的作物品種、地势、气候等综合考虑。
3 应用
3.1 秸秆还田技术
秸秆还田是保护性耕作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该技术的运用,不仅可以提高土壤肥力,还能减少土壤发生风蚀、水蚀等不良情况。秸秆还田技术在应用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1)具备良好的应用条件。即为了方便机械入田,需要统一种植品种,以相同的行间距进行播种。一般而言,玉米行间距为60 cm。种植方式也要保持一致性,确保田间地块能够承载机械运行,过程中需做好田间清理工作。2)覆盖秸秆之前,应当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覆盖形式。高产种植区适用粉碎覆盖法(含水率22%左右,粉碎率95%以上)。秸秆充分粉碎后才可均匀覆盖在土壤上。当秸秆存在堆积或田块不平时,要及时进行土地平整。当地块温度较低时,可采取浅松作业的形式。安徽省的绝大部分地区都实施了机械化种植,联合秸秆还田技术,可借助收割机等设备提高作业效率。如果当地土壤风蚀严重,则可采取留茬覆盖的形式[4]。
3.2 免耕播种技术
免耕播种技术已经成为种植人员比较常用的一项农业种植技术。该技术往往需结合免耕播种机,可一次性完成破茬开沟、施肥、播种及镇压工作,满足一体化生产种植目标。应用免耕播种技术,需结合当地的土壤、气候、降雨量等挑选适合的播种设备。此外,该技术需结合精量播种措施配套进行。所以在品种的选择上,尽量保证发芽率达到90%以上。播种前,要调研当地病虫害发生情况,做好种子处理工作。根据生产目标确定最佳播种期。免耕播种技术的施肥深度为5~9 cm。
3.3 宽窄行留高茬种植技术
将以往的均等垄长重新划分为不均等的垄长,然后在相对较窄的垄上播种,在较宽的土壤上松耕。一年生长期后,便对整个土壤旋耕,留下窄垄处的秸秆。等到来年生长周期,轮换种植垄被,即窄垄无变化,宽垄上种植。位置有所差异,原先的窄行进行松耕,宽垄位置种植。该技术属于隔年深松,缓解了土壤供肥压力,保证了作物产量。在经过一个生长周期休息时间的窄垄上耕作,可充分利用土壤肥力,促进根系吸收,进而提高土地利用率。
4 应用效果
4.1 生态效益
保护性耕作技术对于抑制地表径流、避免土壤流失具有重要作用,带来了极高的生态效益。在多年的技术推广实践中,采取保护耕作模式的田间地表径流减少了55%~100%,土壤流失减少了10%~100%,效果明显。并且在干旱条件下,该技术将土壤中的含水率提升3个百分点,有机质含量提高0.06个百分点。连续使用3~5年后,耕层结构中的微生物数量逐年提升,这些微生物可改善土壤孔隙率,将土壤的“毛细血管”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秸秆覆盖还可达到阻碍辐射和热传导的目的,对于土温恒定有着一定的作用。秸秆覆盖后不再出现秸秆焚烧造成的空气污染。
4.2 经济效益
和传统农业种植模式相比,与机械配套措施联合使用可减少多个作业环节,极大地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压力,有效降低了人工费、材料费、燃料费等生产成本。每亩(1亩=667 m2)玉米种植提升到
7 000株以上,增产量非常明显,提高农民经济收益。
4.3 社会效益
保护性耕作技术与传统的土地翻整、耙地、趟地不同,它实现了精细化、机械化耕作,这不仅是理念上的改变,更是技术、设备上的变革。在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中,示范基地的成功种植,也大幅提高了农户的自主学习意识,增强了农业生产文化素养,并使农户对自然生态环境投入了更多的关注,自觉参与到农业经济与环境共同发展中来。
5 配套措施
5.1 耕地准备
为最大程度地发挥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效果,需采取相关配套措施共同进行作物种植。耕地准备属于保护耕作的第一个环节。种植玉米时,优先考虑平岗地块。对于首次运用保护耕作技术的土地,应提前统筹规划。上年作物收获时,秸秆留茬量不得低于总体的30%。除了在秋季根据耕地条件对土壤进行深松作业之外,春、夏、冬季播种前都不能进行任何作业,特别是机械入土作业,确保播种前土壤墒情的良好性及耕层结构的完整性。
5.2 品种选择
不管使用哪项保护性耕作技术,都要重视玉米品种的选择及种子处理工作。根据多年的示范试验,各地要因地制宜地挑选品种,保证种子的出净度大于98%,纯度大于97%,发芽率大于92%,含水率低于13%。播种前,需完成发芽试验、晒种、药剂拌种等工作,播种时满足合理密植的条件,以稳定单位面积的产量为主。
5.3 肥料选用
数据表明,玉米秸秆中的有机质含量达到90%以上时,秸秆中的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分别可达0.52%、0.20%、2.30%。由此可见,当秸秆腐烂后会分解出微量元素、中量元素,这些都可以成为植物的营养补充剂。所以,种植区需结合实际情况改进肥料配方。淮北地区要以增氮、减磷、补钾为主进行配方施肥。
5.4 机械选用
要最大程度地提高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效益,就要配套机械使用,这是推动农业机械化进程的根本措施。使用机械分为专用机具和通用机具。近年来,桃园镇的农机具配套技术不断发展,机械使用数量快速增加,农机研发企业日益壮大。其中以牵引式重型免耕播种机、深松机、喷杆、风幕式喷药机和玉米收割机应用最为广泛[5]。种植人员也要结合不同的作业条件配置不同的播种机械、施药机械、深松机械及植保机械。
6 结语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标志着我国要全面建成生态农业、机械农业的决心。相关人员要抓住农业改革的契机,引导农户对于传统农耕概念的更新,积极灌输配套措施的聯合使用的思想,采取适宜的耕作技术,切实提高田间生产力,提高作物产量,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参考文献:
[1] 杨清霞.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及其应用研究[J].农家参谋,2020(24):51.
[2] 国松范.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及其应用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6):149-150.
[3] 李红.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优势与实施[J].农业工程技术,2020,40(14):90-91.
[4] 宋桂兰.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要点与策略[J].热带农业工程,2020,44(1):26-28.
[5] 吕开宇,仇焕广,白军飞,等.玉米主产区深松作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37(1):1-8.
(责任编辑:刘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