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静
[摘要]随着媒介融合的不断推进,体育新闻的传播也体现其独特性。本文以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为切入点,从传播渠道、传播内容、传播技术三方面分析融媒体背景下体育新闻报道的新亮点。就目前体育新闻报道的现状而言,媒体在媒介融合中虽已搭建起标准化的技术和平台架构、生产流程,但体制机制完善、人才队伍建设、内容产品专业化和差异化才是其内涵式发展的真正要义。
[关键词]媒介融合;体育新闻;融媒体报道;“十四运会”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信息对个人、组织和社会的重要性。作为文化事业和产业的组成部分,新闻对人类生活与社会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作为现代新闻传播事业的组成部分,体育新闻除了具备新闻的基本特质,还具有自己的特殊属性,如鲜明的专业性、强烈的冲突性、报道的国际化、采访时间的相对固定性等。随着媒介融合的不断推进,体育新闻的报道观念不断更新,报道的思路与视野逐渐拓宽,报道的领域与范围更加广泛,报道形式也走向综合化、多样化。本文以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报道为例,探析媒介融合背景下体育新闻报道的亮点与困境。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体育新闻报道的特征
2021年9月,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十四运会”)在陕西西安举办。如何利用融媒体做好体育新闻报道,“十四运会”作为体育界的一项盛事,给媒体人提供了一次珍贵的尝试机会,也让受众看到了体育新闻报道的新亮点。
(一)渠道多元,全媒体矩阵实现了信息全面覆盖
在全媒体时代,报纸、电视、互联网平台等媒体间互相融合和渗透成为常态,媒体可拥有多种媒介形态和传播渠道。“十四运会”作为一项全国体育赛事,获得央媒的广泛关注,陕西本地主流媒体对赛事的报道也是不遗余力,如陕西本地的报纸、电视以及广播媒体都进行了专栏报道。同时,传统媒体衍生的众多微信公众号、微博号、视频号等也纷纷参与其中。诸如西安发布、陕西发布等微信公众号、微博和闪视频等融媒体平台以及各大新闻网站都设立了“十四运会”专栏,围绕赛事进行广泛宣传。各大媒体发挥自身所长,进行富有特色的渠道整合,加大了媒体的传播力度,扩大了受众的覆蓋面。在赛后,陕视新闻、西安发布、陕西卫视等在抖音平台又发布了“十四运会”精彩合辑,加大了该赛事的曝光度,实现了视频资源的二次利用。
(二)内容策划阶段性特征明显,专业和跨界生产更多内容
在“十四运会”开展过程中,媒体通过创造和利用赛事热点充分曝光,提升和打造精品赛事的价值和形式。以闪视频为例,其集中报道从2020年11月20日持续到2021年10月13日,报道的阶段性特征尤为明显。在“十四运会”还未开始之前,主流媒体的前期报道集中在场馆建设、吉祥物的设计、宣传歌曲的发布、志愿者培训、圣火传递等内容,其中也不乏“讲述·我与十四运的故事”之类的人物访谈,内容比较丰富;中期围绕各类具体赛事进行集中报道;后期则以回顾赛事、放送精彩集锦等为主。传统媒体作为报道主力,其采用的是典型的新闻报道手法,而新媒体的加入让报道方式更为灵活,如视频《十四运会动态体育图标发布,可爱到你了吗?》,该视频契合了互联网时代短视频的传播标准,采用新媒体的报道手法,即以竖屏搭配流行音乐,形式上更为活泼、生动,符合当下年轻人的喜好与短视频时代的受众接受习惯。总之,对“十四运会”的报道,媒体依据赛前、赛中、赛后不同阶段的报道内容,把握赛事对内对外宣传的侧重点,构建行之有效的传播模式。而受众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的信息发布也增强了信息传播的现场感,专业和跨界并存的模式强化了“十四运会”赛事对内的认同感与对外的辨识度。
(三)媒介技术提升画面质量,带来更好的视觉感受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已经深入新闻生产的全部流程,例如新闻素材收集、写作、制作和推送,以及机器新闻写稿也投入体育新闻报道。技术的发展不仅提高了新媒体产品的创新能力和生产传播效率,在视频制作领域也具有强大的优势。“十四运会”的体育赛事转播信号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再将转播权分给省级媒体,比如陕西电视台等地方媒体。据了解,“十四运会”采用的是央视建设完成的大型A类转播车,其制作能力和系统的扩展能力领先国际,且首次在“十四运会”尝试8K直播。负责“十四运会”开幕式、闭幕式的导演梁冰表示,为“十四运会”闭幕式提供画面的共有27个机位,其中22个机位由转播车来提供,1路航拍机位,4路是从IBC返回来的景观机位,包括主体育场、永宁门、小雁塔、延安宝塔山等地标性建筑,这些机位全面展现了“十四运会”开、闭幕式的盛况。这些画面也会分发给持权媒体,由他们进行二次制作,并在各平台进行内容播放。在新的媒介技术支撑下,体育赛事画面的质量能够得到有效保证,也给观众带来更好的视觉感受。
二、体育新闻融媒体报道的局限性
相较于传统体育新闻报道,媒介融合时代体育新闻报道的融媒体平台架构、生产流程虽已搭建,但其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报道领域受限于传播版权
体育新闻电视报道权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即新闻报道权、赛事集锦权和赛事实况转播权。在“十四运会”报道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广播电视台、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台)等14家为持权媒体。这些持权媒体可以拍摄现场比赛画面,利用视频资源来生产、制作、输出新闻产品,供给不同的传播渠道播出。但非持权媒体在画面的拍摄和报道上就受到很多限制。例如,新华社陕西分社等非持权媒体在“十四运会”报道中,摄影记者可以进场拍摄比赛,文字记者可以在混采区采访运动员,但是他们不能拍摄现场比赛视频。体育新闻报道的传播版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节约人力成本,保证画面的拍摄质量,有效避免新闻产品的冗余生产。但在视频生产、制作上,非持权媒体只能围绕赛事本身或诸如运动员的后台采访等来做宣传,其报道领域受到一定的限制。
(二)报道形式与手法创新度不足
媒体融合的发展要求新闻产品在表达形式和呈现方式上与时俱进,由原先单纯的文字、图片转向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全面融合,满足受众多方面的需求。但通过分析“十四运会”的相关报道,我们不难发现媒体在体育新闻报道的手法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包括新闻网站在内的诸多平台对该项体育赛事的报道很多都是传统媒体的复制版,在形式上以文字和图片为主。例如,陕西电视台推出的视听融媒体平台—闪视频,在“十四运会”赛事的报道中,其发挥了电视媒体视听结合的优势,整合了本土的电视媒体资源,其传播内容的阶段性特征明显,策划意识较强。但经过内容分析也不难发现,这一平台在整合之余创新力度较小。除了个别视频符合竖屏时代短视频的传播要求,其他的内容生产基本属于传统电视媒体传播内容的精简版。作为融媒体平台,闪视频尽管拥有大量的视频资源,但缺乏对短视频的单独创新,在本质上还需要为其他的传播渠道做专门策划。纵观近几年传播效果良好的融媒体产品,它们往往综合运用多种媒体表现形式,新闻作品不仅可读可视,而且动静结合,实现了从一维到多维的升级,满足了受众的多元深度体验。因此,其他媒体在制作体育新闻融媒体作品时可加以借鉴,多采用动图、H5等新媒体形式,努力提升体育新闻报道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三)内容生产同质化现象严重
对体育新闻而言,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比赛的结果基本与报道同步,新媒体使体育新闻报道的速度得到提升。但同时,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体育新闻报道的外延不断扩展,其除了关注比赛本身,场上运动员的台前幕后,包括运动员的个人生活、兴趣、爱好等纷纷进入体育新闻报道的视野。赛场上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关注花絮新闻,大到运动员的情绪宣泄,小到观众的微表情,记录这些诙谐幽默的瞬间会让观众在紧张激烈的赛事中感受到些许娱乐,也使得体育新闻报道更加立体饱满。对细节的关注契合体育新闻报道的娱乐性,尤为适合当下短视频的传播,类似的花絮在短视频平台往往会获得较高的点赞量与浏览量。但体育新闻报道在传播的过程中也存在报道深度不足、内容同质化的情况。一家媒体的报道往往会引发大量的转载和复制,如果专业媒体一味地追求热点和曝光度,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损专业报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三、体育新闻融媒体报道的创新路径
(一)加强媒体准入制度,发挥自媒体的作用
由于不同媒体从不同层面反映体育项目,其宣传报道形式和反映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1]。电视报道权的存在对体育新闻融合报道而言,其在画面上会受到很多限制。但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传播者”,现场观众一个30秒的小视频在自媒体平台一经发布就有可能引发转载热潮。这些夹雜个人不同心理、不同情绪的信息传播尽管在专业从业者看来不够严谨和专业,但其强烈的现场感拉近了信息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因此,在体育新闻报道中,主流媒体的内容生产应广泛联合社会上有影响力的自媒体,可联合使用现场观众提供的视频画面。另外,很多影响力大的自媒体账号更是不容小觑。例如,《田径大本营》微信公众号的创始人窦雨佳是奥运会历史上第一个以自媒体身份获得田径项目采访资格的记者,该微信公众号在田径领域拥有非常强大的影响力。
(二)加强新媒体人才队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2]。有学者在2020年曾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法,针对我国各层级主流媒体融媒体中心和部分新媒体展开网络问卷和线上一对一访谈。调查结果显示,在设有融媒体记者的主流媒体中,96.31%的融媒体记者都参与过新闻一线采编,要求融媒体记者具备“一专多能”的媒体占93.29%。但媒体融合的最大难点仍然是人才,人才培养和主力军的团队建设无疑是媒体融合的“阿喀琉斯之踵”[3]。在媒介融合浪潮下,传统的体育新闻报道已无法很好地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求,文字、图片、视频和动图、H5等多样化的媒介形式使得新闻产品多元化,“多栖型”记者成为体育新闻记者的新标准、新要求。随着5G、4K、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新兴平台的涌现,体育新闻记者要熟悉新平台、新业态、新技术,学习社交化、可视化的表达思维与传播理念,提升自身全媒体素养。另外,在传受合一的媒介生态下,专业性也成为区分非专业报道者与专业记者的重要标准。因此,媒体加快体育新闻融合媒体产品的创新步伐,需要加强队伍建设和现有从业者的技能培训,通过政策、绩效等激励方式提升其在体育新闻融媒体报道中的积极性。
(三)新旧交融,让形式服务于内容
在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并没有被削弱,衰微的只是传统的传播渠道。在内容生产方面,传统媒体的专业性毋庸置疑。在融媒体时代,体育新闻记者应明确自己利用新闻报道工具的优势:图片可以提供新闻现场的视觉聚合信息,声音能让报道内容权威、可信、感人;图表可让数字和数据一目了然;三维动画可以实现报道创意;视频可以展示行动过程;链接可以提供更多的背景信息和语境信息。但所有的报道形式最终还是要服务于深层内容,文字在融媒体时代存在的重要价值就在于它可以展示充沛的情感和振奋人心的力量。例如,新华社是国际奥委会认可的官方国际通讯社之一,其每天的中英文文字体育报道都会被国际奥委会收录,以作为历史档案留存。在新媒体领域,短视频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传播渠道,丰富了传播形式,扩大了传播影响力。但专业媒体的一大优势在于深度,而不是浅尝辄止,深度文字所呈现的独特张力和思想深度、锐度也是其他报道形式难以企及的。因此,新旧媒体在融合过程中一定要发挥各自的优势,注重不同传播渠道的传播侧重点。
四、结语
在体育新闻融媒体报道中,技术是形式、内容是根本、融合是关键。任何技术的出现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因此,在融媒体时代,考验的不仅是记者的文字、图像后期制作能力,更是其策划及思维能力。体育新闻记者对竞技本身越了解,越容易把自己当体育迷,关心比分、点评战术安排等。但是,要做好当下体育新闻的社会化传播,体育新闻记者必须跳脱固有思维,在增加关联领域知识储备的同时,学会转换视角,拉长报道视线[4]。传统媒体除了要加强微信、微博、视频号等平台建设,也要发挥自己的特长,汇总、分析、深度挖掘体育信息,加强延伸性报道。拥有视频资源的电视媒体则要摒弃长视频截片段的简单化做法,加强对短视频的策划和创新。
目前,体育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增强,传播渠道多元化,传播方式不断创新,但虚假报道、花边新闻等也随之而来。在体育新闻报道中,传统媒体的专业性无法取代,在媒体融合过程中,传统媒体要紧跟时代步伐,发挥自身特长,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克服从业者的“本领恐慌”,使其掌握融媒体技术,在内容上精耕细作,以发挥专业媒体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孟国正,曹宗航,岳晓燕.美国大众媒体视角下的超级碗:一项基于COCA语料库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07):33-42.
[2]习近平.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N].人民日报,2016-02-20.
[3]曾祥敏.中国新媒体研究报告2020[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20.
[4]李丽,曹竞.扩界、出圈、适配:体育新闻融合创新路径[J],青年记者,2021(15):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