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治国,温海霞,张 艳,宿秀丽,朱 杰,张 杰,王四清
(1.襄阳市农业科学院,湖北襄阳 441057;2.襄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湖北襄阳 441021)
马铃薯是中国第四大粮食作物,粮菜兼用,具有营养价值高、高产稳产、生育期短、适应性强等特点,在保障粮食安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5]。湖北省马铃薯常年种植面积约23 万hm2,总产量约360 万t,连续多年对夏粮增产的贡献率在30%以上,形成了鄂北高效商品薯产区、鄂西绿色优势生态产区、汉江平原增长潜力区、鄂东南特色商品薯生产区4 个区域[5,6]。
襄阳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日平均温度15 ℃左右,土壤大多呈酸性至中性,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是鄂北高效商品薯产区的重要区域[7,8]。襄阳市马铃薯产业发展迅速,基本形成了以襄州、枣阳为主的平原丘陵种植带;樊城、老河口、宜城为主的沿江种植带;保康、南漳、谷城为主的山区种植带,马铃薯已成为襄阳市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的主要产业之一[9]。对襄阳市马铃薯产业进行系统调研,分析总结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以期为襄阳市马铃薯产业提档升级提供参考。
襄阳市马铃薯常年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2万hm2左右。2022 年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1.95 万hm2,总产量66.65 万t,外销菜用为主。其中保康、谷城县是襄阳市传统的马铃薯产区,种植面积分别为0.57 万、0.37 万hm2,平原丘陵县市区以襄州发展最快,其次为枣阳市,种植面积分别为4 400、3 233 hm2,其他县市区为2 533 hm2。
平原丘陵地区品种主要有中薯5 号、华薯1 号、费乌瑞它、大西洋等品种,中薯5 号已成为本地主栽品种,种植面积占70%;华薯1 号作为后备品种,推广应用面积逐年扩大,约占平原地区10%;早大白、费乌瑞它作为传统品种,零星种植。
山区品种主要有鄂薯10 号、鄂薯5 号、费乌瑞它、米拉等,其中鄂薯10 号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约占50%;米拉作为山区特有小土豆品种,面积占40%左右;其他品种约占10%。
平原丘陵地区马铃薯种薯基本从北方调运,山区种薯以自留种为主,约占60%,剩余种薯一部分从北方调运,一部分从恩施州购买原原种后到本地繁育。2022 年襄阳市脱毒种薯平均利用率达65%,较2010 年增加了51 个百分点,其中平原丘陵地区脱毒种薯应用率均达90%以上,山区脱毒种薯应用率在40%左右。脱毒种薯应用面积约1.27 万hm2。
襄州、枣阳等平原丘陵地区基本实现地膜全覆盖,保康、谷城等山区呈现地膜覆盖面积增加、露地面积减少的趋势。随着设施农业的不断深入发展,出现了双膜、三膜覆盖种植方式,其中双膜覆盖(小拱棚套地膜)简单易行,较地膜覆盖提前15 d 左右上市,价格优势明显,发展势头迅猛,在平原地区已发展到约600 hm2。
平原丘陵地区主要栽培模式有马铃薯—花生—蔬菜(萝卜、芥菜)、马铃薯—西瓜—芥菜、马铃薯—大白菜—萝卜、马铃薯—玉米、马铃薯—水稻。山区栽培模式以冬春马铃薯与玉米间作套种为主、少数核桃与马铃薯套种模式。
随着品种结构优化、脱毒种薯推广、配套栽培管理技术日趋成熟,马铃薯单产稳步提升。2022 年襄阳市马铃薯平均每公顷产量34.05 t,较2021 年平均单产增加4.1%,平均每公顷产值5.44 万元;平原丘陵地区平均每公顷产量49.20 t,最高产量可达每公顷60.00 t以上,平均每公顷收入可达7.87 万元;山区平均每公顷产量22.50 t,每公顷收入4.50 万元。
襄阳市约96%的马铃薯作为鲜食外销,约4%的马铃薯被农户自食或作为饲料,主要销往武汉、十堰等省内周边城市以及河南、山东、北京等省外地区。省内销售约占40%,省外约占56%。
襄阳市马铃薯销售期为4 月中旬至7 月中旬,其中平原地区6 月初基本销售完毕,5 月中下旬为收获盛期,销售进度达80%以上。2022 年市场整体行情较好,且价格稳定,销售进度较快,总体表现较往年好,田间收购价在1.40~3.00 元/kg,其中4 月销售价格在2.40~3.00 元/kg,5 月份销售价格在1.40~2.20元/kg,6 月份销售价格在1.40~2.40 元/kg,7 月份销售价格为1.50 元/kg(表1)。
表1 2022 年襄阳市主产区主销季销售价格 (单位:元/kg)
襄阳低山平原地区的早熟品种经历多年的引进筛选,品质相对主栽品种有所提升,但在产量、商品性、熟性等方面优势不明显,加上优质不优价,农户对新品种接受程度不高,难以大面积推广应用,生产上急需优质、早熟、抗病、商品性好、增产明显的突破性品种。山区为打造高山“小土豆”,喜好个头小、薯型好、结薯多、抗晚疫病的品种,传统品种抗病性差、产量低,难以满足生产需要。
由于缺乏种薯繁育推广体系和专业供种单位,每年从外地大量调种,不但费用高,而且种薯质量难以保障,生产上经常出现以北方生产的商品薯充当脱毒种薯的现象,或脱毒种薯级别低,严重制约着马铃薯产量与品质的提高。
受土地耕地面积限制,马铃薯种植以分散种植为主,马铃薯合作社、企业、行业协会、新型农业带头人等主体不多,组织化程度低。部分马铃薯产区已经形成了1 年2 季或1 年3 季“马铃薯+N”周年高效种植模式,土地综合利用率高,种植效益好,导致土地流转不畅,很难形成规模化种植,不利于统防统治和集约化生产,加大了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难度。
受地块小影响,生产上大多限于小型机械起垄和机械收获,大型的全程机械化生产程度仍较低。部分全程机械化产区,在机械化播种环节容易出现种薯切块漏播、肥料漏施等现象,加上机械手驾驶技术水平差异、土壤质地等因素导致田间株行距不达标,田间实际密度偏低,进而影响马铃薯产量;在机械化收获阶段,易造成薯皮损伤,影响马铃薯商品性,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有待进一步优化。
襄阳市在马铃薯加工领域几乎处于空白,保康县少数家庭小作坊式加工厂仅限于生产普通淀粉、粉条、粉丝等中低端产品,薯片、薯条、全粉等附加值高的产品几乎没有,不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马铃薯除少部分做菜、粮用外,大量产品只能依赖外销,时常受供求关系影响,造成不同年度间马铃薯产品价格不稳,给种植户带来较大风险,严重影响马铃薯产业化健康发展。
与大宗作物相比,马铃薯在产业发展规划、种植与农机具购置补贴、区域品牌打造等方面尚缺乏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马铃薯生产规模难以扩大、农户种植积极性难以提高、马铃薯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难以提升。
立足襄阳市马铃薯产区特点,重点引进早熟、优质、抗病、高产品种,开展新品种筛选与机械深耕、种薯处理、精准施肥、病虫害防控、设施栽培等配套绿色栽培技术研究,依托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建立大面积试验示范基地,打造绿色高效示范区,积极带动周边中小种植户,提高新品种、新技术应用率,形成区域性标准化产业规模。
在推进机械化进程上,一方面加强机械手技能培训,建立持证上岗机制;另一方面要研究适宜平原地区减少机械漏播、机械损伤的机械化生产技术,适宜山区种植的小型起垄和挖掘机械,并加大示范面积,促进机械化生产技术推广。
种子质量是影响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因素。要大力宣传脱毒种薯的重要性,引导本地经销商、种植户从正规公司购买种薯,保证种薯质量;同时,引进脱毒马铃薯种业公司在襄阳高山地区建立脱毒马铃薯繁育基地,马铃薯企业、协会和合作社参股,实行订单式生产;建立专业的种薯检测机构,为种植户提供权威种薯检测及田间检验服务,加强对种薯市场的有效监管,全面保障襄阳市生产用种薯的质量。
发挥政府职能部门作用,制定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引导马铃薯适度规模发展;制定马铃薯良种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肥料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保险购买补贴等多项政府扶持政策,避免因价格不稳、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严重亏损,增强种植大户和农民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与稳定性;打造区域性马铃薯公用品牌,鼓励企业、合作社申报绿色马铃薯生产基地,协助创建和宣传马铃薯品牌,扩大襄阳市马铃薯产品知名度;推行马铃薯产品分级销售,吸引马铃薯产品经销商,提升马铃薯产品综合价值。
加大马铃薯企业、合作社、行业协会、产业经纪人、电商达人等培育和扶持力度,扩大马铃薯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发挥其产销信息对接作用;以企业、合作社为主,踊跃发展订单产业,带动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衔接。
培植壮大地方现有小型马铃薯加工企业;同时,加大引进马铃薯深加工企业,提升全市马铃薯加工能力,增加马铃薯产品附加值,减轻鲜薯集中上市压力;加强加工企业与种植户的利益合作,推广“加工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链条模式,提高马铃薯生产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带动襄阳市马铃薯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