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我国贸易与碳排放问题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2022-04-14 02:25胡剑波王楷文张智勇
关键词:投入产出聚类贸易

胡剑波,王楷文,张智勇

(1.贵州财经大学 a经济学院,b大数据应用与经济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2.重庆工商大学 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重庆 400067)

一、引言

2021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发布的第六次评估报告中称,2019年大气中CO2浓度处于至少200万年来的最高点,人类频繁的生产活动导致了全球变暖,而全球气候变化也给人类生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因此,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绿色低碳循环转型。2015年,在《巴黎协定》框架下,我国提出到2030年,单位GDP的CO2排放(碳排放强度)相较于2005年,要下降60%~65%;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必须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2020年,我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建设性地提出了“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宏伟目标;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再次强调,中国将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在世界舞台上彰显着绿色低碳发展的中国担当,为全球更好地可持续发展贡献了独有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1],充分发挥了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的领导作用。

对外贸易是我国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枢纽。《“十四五”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规划》中称:截至2020年底,我国货物与服务贸易总额跃居全球首位,成为对外贸易第一大国。然而,对外贸易规模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带来了碳排放国际转移问题。由于贸易过程中的隐含碳排放不同于能源消耗所直接产生的碳排放,它随着货物和服务流向他国或地区,但其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却计入本国或本地区,一定程度上造成出口国或出口地区碳排放总量的大幅增加。明确对外贸易过程中隐含碳排放的流向以及相关碳排放责任的认定问题,这对实现低碳贸易、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研究“贸易与碳排放”相关领域的文献是推动绿色低碳贸易发展的重要动因。针对贸易过程中隐含碳排放的测算,不同学者采用了不同的方法,主流的研究方法包括IPCC法、生命周期法和投入产出法。由于投入产出法可以从宏观尺度评价嵌入到产品与服务中的资源或污染量,并且分离生产和消费过程中隐含碳排放的国际转移量,因此,大多学者在测算贸易隐含碳时,更倾向于使用投入产出模型。齐晔等基于投入产出法,测算了1997~2006年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研究发现,通过产品形式,中国为外国排放了大量的碳,国际方面一味指责中国增长的碳排放是不全面、也是有失公允的[2];魏本勇等采用投入产出法,对国家以及行业层面的进出口碳排放进行评估,同样得出对外贸易会显著影响我国的碳排放,其中满足他国需求的国内出口碳排放高达261Mt,约占国内总排放的23.45%,相当于总出口排放的79.03%~90.62%[3];周新针对国际贸易中“碳泄漏”“碳转移”问题,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对不同国家的贸易隐含碳进行测算,研究表明,中国为最大的贸易隐含碳排放净出口国,因此,贸易过程中的碳排放问题应得到国际间的重视[4];朱启荣指出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出口贸易产生的碳排放量呈现迅速增长态势[5];李艳梅和付加锋表明造成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在于出口总量的不断增加,其次是中间生产技术的变化[6];马述忠和陈颖指出我国在2000~2009年间保持贸易碳排放顺差,并且出口的高增长快速拉动了中国省区的碳排放总量的增加[7];李锴和齐绍洲指出在加入人均收入和其他控制变量之后,贸易开放增加了中国的碳排放量和碳强度,国际贸易对中国省区的环境影响是负面的[8];刘华军和闫庆悦利用1995~2007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指出贸易开放对CO2排放具有统计上显著的正效应,而FDI对CO2排放具有不显著的负效应[9];马涛利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1997~2007年的加工贸易出口和非加工贸易出口中的国产和进口隐含碳排放构成,研究表明,尽管中国对外贸易中碳排放总量在不断增加,但是碳排放强度在逐步降低[10]。贸易与碳排放关系问题属于国际贸易学与生态经济学以及环境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其涉及多个领域,我国学者对该领域做了大量有益的研究,但聚焦贸易与碳排放关系深入详细研究的文献综述并不多见,而基于CiteSpace分析贸易与碳排放关系的文献更是鲜见。基于此,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法,对贸易与碳排放关系研究的历史进程、发展现状与热点前沿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

二、文献研究历程与总体特征

(一)文献研究历程

2005年,欧盟率先建立温室气体排放贸易机制(European Union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EUETS),随后《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它引入基于市场的三个灵活机制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其中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和联合履约(Joint Implementation;JI)是以项目合作为基础,排放贸易(Emission Trading;ET)则以配额为基础,这些都为我国学者研究碳排放贸易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价值。在这样的背景下,学者们更多的是基于贸易与碳排放视角,对温室气体排放机制、环境政策等进行理论分析。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我国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同时,扩大对外开放程度,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在这样的背景下,学者们对贸易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建设、气候变化以及碳排放问题进行了相应研究。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顺利召开,使得学者们更加注重国际贸易进程中的气候变化问题。2010~2011年,学者们发表多篇碳排放和国际贸易的相关文章,这些文章更多地聚焦于出口贸易过程中,出口结构和出口产品对碳排放影响的研究。同时,由于西方国家提出征收“碳关税”等一系列贸易壁垒政策,假借环境保护之名实施贸易保护之实,“碳税”“碳关税”以及“关税政策”等词开始逐渐出现在我国学者们的文章之中。由于研究方法不断深入优化,投入产出法展现了其在经济贸易与环境领域的优势,学者们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对贸易碳排放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测算。2012年,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环境问题达到新的高度,贸易碳排放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此阶段,出口产品依然是学者们重点关注的对象,深入研究出口产品的碳排放特性,有助于我国精准地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以及制定合理的出口产品政策。同时,学者们开始关注贸易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以及贸易碳排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2013年,学者们开始广泛地研究贸易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并将影响因素分为结构效应、技术效应和规模效应等重要因素。同时,由于发达国家相关的气候政策导致生产成本大幅提高,这些国家的企业开始大规模地进行海外投资建厂,将污染源、碳排放源转移到我国,造成了我国碳排放的急剧增长,因此,学者们对“碳转移”“碳泄漏”以及“减排责任”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2014年开始,学者们广泛采用各种实证模型,分析了贸易与碳排放的相关关系,并大量地从能源角度,分析能源消耗对贸易碳排放的影响机制,此阶段,“碳交易”“碳排放权交易”等问题也成为了学者重点研究对象。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学者还对贸易过程中的碳足迹进行了深入研究。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要拓展对外贸易,推进贸易强国建设。绿色低碳贸易正是贸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学者们更多地将选题放置于“中间产品”“技术进步”“绿色贸易”以及“低碳发展”等视角,正如“新贸易理论”所认为那样:对外贸易极大程度推动了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又促进绿色贸易进程,进而推动经济低碳发展。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科学大会上提出“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发展目标。“全球价值链”和“全球供应链”问题广泛出现在学者对贸易碳排放的研究之中,更多学者基于供应链、价值链视角,从国际宏观角度探索贸易过程中低碳进程。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中国将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在“30·60”的目标下,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协同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中之重。对外贸易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枢纽。同时,我国大规模的贸易背后,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资源,所造成的碳排放问题也不容小觑。因此,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下,如何破解对外贸易过程中能耗的“双控”(即能源强度和总量的双控)与贸易高质量转型之间的矛盾,统筹推进“双控”与“双碳”的协调发展,将成为未来学者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深入研究贸易与碳排放的相关问题的重点领域,也是主要趋势。

(二)数量情况

根据历年来所发表文章的数量情况(见图1),可以大致了解贸易与碳排放关系研究的重要性及相关热度。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对外开放,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贸易政策,贸易自由化进程日益加快,但有关碳排放的问题,我国最早是陈文颖等1998年发表在《中国环境科学》的文章,研究指出碳排放限额的分配方式并利用碳排放分配方式计算了我国2050年的碳排放限额[11]。从1998~2003年都鲜有学者将贸易与碳排放结合起来。直到2003年我国提出创建低碳经济、减少CO2排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后,“碳排放”相关理论问题才逐渐进入广大学者的眼帘。杨红强等的文章《〈京都议定书〉机制下碳贸易与环保制约的协调》2005年发表在《国际贸易问题》上,目前为止下载1692次,被引112次,一定程度上开创了我国贸易与碳排放关系研究的先河[12];王灿等的文章《中国实施清洁发展机制的潜力分析》2005年发表在《中国环境科学》,分析了我国实施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的市场潜力和市场结构,目前下载963次,被引67次[13]。从2005年的两篇相关文献到2009年的21篇相关文献,这五年来对于贸易与碳排放的研究进程相对较缓。2010年,绿色经济逐步成为学术界和实业界的关注热点,本年度发表了91篇文章,比前五年之和都要多。2011年、2013年文章数量分别为123篇和146篇,达到我国学者对贸易与碳排放关系研究的小高峰。2014~2018年,文献数量平稳发展,保持在100篇以上。近两年,关于贸易与碳排放研究的文献相对趋于平缓。

图1 2005~2020年发文数量数据来源:根据CNKI数据库整理计算绘制所得。

(三)主题分布及高被引文章分析

如图2所示,从主要主题分布情况来看,以“碳排放”为主题的文献数量最多,有124篇,这与本文研究主题高度契合;以“碳关税”和“低碳经济”为主题的文献位列第二、第三名,分别为84篇与53篇,这是由于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中国为他国或地区排放了大量的CO2、承担了巨大的减排责任,同时,大量高耗能产品的出口,还面临着被发达国家假借环境保护名义来征收“碳关税”的不利影响,因此“碳关税”问题也成为了贸易与碳排放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贸易碳排放属于低碳贸易领域,而低碳贸易又属于低碳经济范畴,因此,以“低碳经济”为主题的文献也相对较多。在主要主题分布的前十名中,除了第八名、第九名的“实证研究”和“实证分析”属于研究方法,其余八个主题均与贸易或者碳密切相关,这与本文研究方向“贸易与碳排放问题研究文献计量分析”相吻合。

图2 文献主要主题分布

在知网数据库中,将所选样本文献按被引次数进行排序,选取排名前十的文章进行分析(见表1)。被引次数最高的文章是2008年发表在《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上的《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估算》,其被引次数为564次;排名第二、第三的文章依次是2008年发表在《中国工业经济》与2011年发表在《经济研究》上的《中国出口贸易中的载能量及碳排放量分析》和《贸易开放、经济增长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二者的被引次数分别为425次、418次。在这些文章中,作者齐晔、刘强和李锴所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影响力。由表1可以看出排名前十的高被引文章的发表日期均在2008~2011年之间,和贸易与碳排放问题研究的文章增长最快阶段相吻合,这主要是由于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坚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同时指出我国必须进一步加强与他国的贸易往来、加快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协调好贸易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实现贸易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效应,成为此阶段学者重点关注的对象。

表1 贸易与碳排放关系研究TOP10高被引文献

(四)研究机构分布

对于贸易与碳排放关系的研究(见图3),主要集中在各高校的经济管理或商学院,以学者个人研究为主,极少有跨高校之间的合作,缺乏对贸易与碳排放问题研究的领军人物。选取发文量排名前十的机构,结果表明,在对外贸易与碳排放关系的研究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发文量最高,为41篇;其次是华东师范大学,发文量为35篇;位列第三名的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发文量为32篇。可见,以对外经贸研究见长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对贸易与碳排放的高水平研究成果较为集中。

图3 文献所在机构分布资料来源:根据CNKI数据库整理绘制所得。

三、数据来源与方法选取

(一)数据选取

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所采用的数据源均来自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CNKI是我国目前通用的文献检索系统,其具有检索速度快、安全性高的特点。检索栏中搜索:“贸易+碳排放”对文献进行检索,时间范围定在2005~2020年,核心期刊包括全国中文核心(通常称为“北大核心”)与CSSCI(通常称为“南大核心”)。为保证分析结果更具准确性与说服性,去除期刊新闻、访谈录、杂志书评以及时论摘要等无关内容,最终筛选1250篇文献进行分析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计量分析法是借助文献的各种特征数量,研究文献信息的分布结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和定量管理,采用计量与统计方法描述、评价和预测某一学术领域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未来研究方向的一种方法。[14]目前,文献计量法已被广泛地用于分析文章的各种关联信息,被看作总结历史研究成果、揭示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工具。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对知网数据库中所选文献的主题、发文量、关键词、研究机构和期刊等信息,研究贸易与碳排放关系的动态、热点问题及其未来前沿。

2.CiteSpace是一款由陈超美教授研发的可将国内外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能够显示一个学科或知识域在一定时期的发展趋势与动向,来帮助后人了解该学科前世今生的软件。[15]简单来讲,CiteSpace可以解决我们三类问题:一是某领域的演进脉络和发展历史是什么样子的、出现过哪些里程碑和转折点;二是某领域的发展现状是什么样子、当前研究热点在哪里、研究主题的合作情况如何;三是某领域未来趋势是怎样、哪些研究主题或分支会在未来爆发。运用CiteSpace软件,可以对关键词进行共线分析、词频及中心性分析、聚类分析以及时区图谱分析,也可对作者、机构、国家等进行关系网络分析,还可对文章共被引、期刊共被引次数作出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全方位地帮助后人了解某学科或者领域过去发展、当下动态以及前沿趋势。

四、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

(一)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可以展示贸易与碳排放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将时间跨度设置为2005~2020年,节点类型(nodes types)选择关键词(keyword),将Top N设置为50(Top N的取值代表每个时间切片中选取被引频次或出现频次最高的K个标准,其中每个标准可以包含多个有限的节点,Top N的最小值“e”可以在项目属性中设置)、Top N%设置为10(Top N%与Top N类似,即保留最高的N个节点),设置阈值C:(2,2,20)(表示时间切片中数据的出现或被引频次)、C:(4,3,20)(表示时间切片中数据的共现次数或共被引频次)、CCV:(3,3,20)(表示数据之间的共被引率或贡献率),修剪(Pruning)面板中选择路径寻找器(Pathfinder)与修剪切片网络(Pruning slicd networks),这样运行得到的知识图谱观感上更加直观与整洁。节点个数代表关键词的个数,边数代表关键词之间的关联。图中圆圈面积越大,代表关键词出现的次数越高,连线颜色的深浅程度代表关键词之间关联程度,颜色越深,其关联度越高。由图中数据可知,共有367个网络节点,511条关联线,网络密度为0.0076。

由图4可以看出,碳排放的节点要远大于其他关键词的节点,说明碳排放一词在样本文献中所出现的频率最高,与搜索的主题相吻合,表明我国学者十分重视碳排放的研究。国际贸易、出口贸易、对外贸易等贸易相关的词,其节点也相对较大,出现频次较高,也是贸易与碳排放关系研究的热点词汇。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全球贸易合作,但经济迅速增长导致地球生态支持系统达到了极限,全球贸易自由化加剧了全球生态危机。贸易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发达国家将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重型工厂设在发展中国家,通过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等形式实现了对发展中国家的碳转移,严重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水平,对其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坏,因此,在国际减排责任划分时,必不可少地要考虑“碳转移”“碳泄漏”等相关问题。同时,在贸易全球化进程中,各国不得不遵守资本主导的贸易规则,各国在进行国际贸易的同时采用GDP或GNP的计算方法,一味追求贸易最大化。由于全球资源的有限性,往往会忽略生态环境的价值,贸易过程中的隐含碳排放对环境造成不可磨灭的严重后果。同样,国际贸易自由化加速生态资源的消耗,例如木材贸易导致大量森林树木被砍伐,储存在树木中的CO2被完全释放出来,将会在更短的时间内对环境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贸易与碳排放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我国进行对外贸易的同时,要把生态文明的建设与保护考虑在内,优化出口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时刻关注碳排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除了贸易与碳排放相关的关键词,“低碳经济”和“投入产出法”的节点也相对较大。低碳经济不仅是一种发展理念,更是一种发展模式,旨在通过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发展路径,获取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经济利益。发展低碳贸易是推动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在低碳经济的框架下,研究贸易与碳排放关系成为了低碳领域的重中之重。投入产出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经济与环境领域,是一种自上而下、从宏观尺度有效地评价嵌入到产品与服务中的资源或污染量的模型。它体现了行业、地区或者国家之间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直接与间接的联系,综合研究各具体部门之间的数量关系与经济关系,并从生产消耗和分配使用两个方面同时反映了产品在行业或国家间的运动过程,因此投入产出法被广泛用来计算生产每种产品所直接和间接的碳排放量。在贸易隐含碳的研究中,投入产出模型是最主要的分析工具,因为它可以建立不同地区、不同尺度的贸易隐含碳转移网络,能够有效地将碳排放与包括出口在内的最终需求结合起来,能充分刻画经济系统中产业、地区以及国家之间的相互关联性。有学者利用投入产出表数据,构建可计算的一般均衡(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CGE)模型,研究中国对外贸易过程中例如出口退税、碳关税对经济的影响以及贸易成本对贸易增长的影响等相关问题。(1)参见樊静丽、张贤、梁巧梅《基于CGE模型的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减排效应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4期;温丹辉《不同碳排放计算方法下碳关税对中国经济影响之比较——以欧盟碳关税为例》,《系统工程》,2013年第9期;贾伟、宫同瑶、秦富《贸易成本对中国各地区农产品贸易增长的影响——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17年第4期。有学者基于投入产出法,从增加值的角度对贸易隐含碳排放进行测算,避免了重复计算导致的结果虚高,同时进一步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研究。(2)参见张友国《中国贸易含碳量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进口)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的分析》,《经济学(季刊)》,2010年第4期;张咏华《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出口与中美贸易失衡》,《财经研究》,2013年2期;祝坤福、陈锡康、杨翠红《中国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国际经济评论》,2013年第4期;郑丹青、于津平《中国出口贸易增加值的微观核算及影响因素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14年第8期。通过增加值贸易测算方法,将视野扩展到全球价值链,衡量参与价值链分工的实际贸易规模,进而客观准确地测算出一国在贸易中的净贡献。由于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分工模式已成为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分工的新常态,有学者利用投入产出法,科学评估了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程度以及演变趋势,其中对增加值贸易的研究和全球价值链分工紧密相关。(3)参见程大中《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程度及演变趋势——基于跨国投入—产出分析》,《经济研究》,2015年第9期;余丽丽、彭水军《中国区域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碳排放转移效应研究》,《统计研究》,2018年第4期;吕越、吕云龙《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年第7期。这些学者基于投入产出法,深入研究了贸易过程中的隐含碳排放问题,为后人探索贸易与碳排放相关关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图4 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二)关键词突现分析

通过研究分析热点领域,可以更好地掌握该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突现词是指较短时间内出现频次变化较大的关键词。通过CiteSpace对大量关键词突现的检索,可以清晰地看出关键词过去发展历程以及未来发展趋势。[16]

在样本文献中选取突现程度最高的十个关键词进行分析。Year代表该关键词节点出现的时间,由于样本文献选取的是2005~2020年,因此突现强度前十的关键词出现的时间均为2005;Strength表示关键词突现强度,Strength越大代表关键词突现程度越高;Begin代表关键词突现开始的时间;End代表关键词突现结束的时间,样本的选取时间截止到2020年,因此其突现结束时间均为2020年。

由表2数据可以看出,碳关税的突现强度最高,为7.4,由此可知碳关税是贸易与碳排放关系研究的热点领域。碳关税是指对某个国家或地区的高能耗进口产品征收特别的CO2排放的关税,而高能耗产品多数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其中“中国制造”所占比重巨大[17],碳关税的出台与实施,无疑将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经济贸易与国内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如何有效利用碳关税的逆向倒逼效应、优化产业出口结构、增强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成为我国学者对贸易与碳排放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18]位列第二、第三的分别是突现强度为4.74的低碳经济和突现强度为4.48的投入产出模型。低碳经济以降低CO2等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为了积极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重大责任,另一方面为了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设生态文明,摒弃过去的先低端后高端、先污染后治理、先粗放后集约的老旧经济模式。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新趋势,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契机,因此低碳经济成为了贸易与碳排放关系研究中热点问题。投入产出模型被广泛地应用在计算进出口隐含碳排放上,因此投入产出模型也成为贸易与碳排放领域的重点研究方面。突现强度前十的关键词,其突现一直延展到2020年,表明这十个关键词所涉及的问题在当下仍是学者们重点关注的领域,并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依旧是该领域的研究前沿。

表2 贸易与碳排放领域TOP10文献突现词

(三)关键词词频与中心性分析

通过知识图谱对关键词词频、中心性以及首次出现年份分析可得(见表3),碳排放在所选文献样本中所占比例最高,共出现180次,其中心性为0.43,一般中心性超过0.1的关键词,我们可以认为该词是比较重要的;隐含碳位列第二,共出现66次,中心性为0.34;国际贸易出现61次,位列第三,中心性为0.12。关键词所出现频次与其中心性并不是完全呈线性关系,由表中数据可得,某些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很高,但其中心性小于0.1,例如第四位的“碳关税”与第八位的“低碳供应链”,分别出现54次和37次,但其中心性仅有0.07和0.03;第十三位的“投入产出分析”与第十五位的“中国”,二者出现的频次分别为25和22,但其中心性高达0.47与0.59,甚至比出现180次的“碳排放”的中心性还要高。虽然一些关键词出现的次数相对较少,但其中心性高,可以说明该关键词仍是该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各国积极进行进出口贸易,但无节制、无规划的对外贸易必定引起CO2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对全球环境造成不可逆的严重后果。在绿色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的进一步推动下,环境与碳排放问题成了各国不可逃避的重点关注话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中提出我国要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与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在与各国进行国际贸易的同时,加大对碳排放量的监管与控制。这也成为近年来学者研究的重点领域。

表3 关键词词频、中心性以及首次出现年份

(四)关键词聚类分析

利用CiteSpace对样本文献中关键词进行聚类,聚类方法是对数似然估计法(LLR),做出一些相关调整之后,得到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见图5)。

图5 关键词聚类分析

根据CiteSpace所给数据,模块值 Modularity Q=0.8311, Modularity Q用来表示结果的可信度,数值越高,可信度越高;平均轮廓值 Mean S =0.9481,Mean S用来表示聚类的合理性,数值越高,合理性越高。总共得到 10 个聚类,分别为:碳排放、结构分解分析、FDI、定价、隐含碳排放、低碳、中国、碳排放贸易、贸易摩擦、低碳贸易壁垒(见表4)。这十个聚类表明贸易与碳排放关系研究的分布领域及凝聚程度。对聚类标签深度整合,将本文聚类编号为0-2,5-10,12。Cluster ID表示聚类编号;Size表示被引文献数量;Sihouette表示S值,也就是聚类平均轮廓值,一般认为S值大于0.5,该聚类就是合理的,S值大于0.7表示该聚类令人信服;Mean(year)表示平均年份;聚类编号0为碳排放,其S值为0.986,文献数量为33,平均年份为2013年,LLR似然估计法聚类标签最大的两个关键词为碳排放与对外贸易,聚类主要研究碳排放与贸易之间的相互关系;聚类编号1是结构分解分析,其S值是0.873,文献数量同样为33,平均年份为2012,LLR似然估计法聚类标签最大的两个关键词为结构分解分析与投入产出法,该聚类主要说明计算隐含碳排放的方法有投入产出法,因此对我国147个投入产出部门进行结构分析与归类;聚类编号2为FDI,其S值为0.966,文献数量为28,平均年份为2012年,LLR似然估计法聚类标签最大的两个关键词为FDI与CO2排放,该聚类的研究重点是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关系;聚类编号5为定价,其S值为0.951,文献数量为23,平均年份为2010年,LLR似然估计法聚类标签最大的两个关键词为定价与协调,该聚类主要研究贸易与碳排放领域的定价问题,定价对于进出口贸易是非常重要的,定价的过高或过低都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进出口总额;聚类编号6为隐含碳排放,其S值为0.945,文献数量为23,平均年份为2012年,LLR似然估计法聚类标签最大的两个关键词为隐含碳排放与国际贸易,该聚类研究的热点问题为隐含碳排放,隐含碳排放包含进出口贸易中直接和间接的碳排放;聚类编号7为低碳,其S值为0.948,文献数量为22,平均年份为2013年,LLR似然估计法聚类标签最大的两个关键词为低碳与出口贸易,该聚类研究的热点问题为低碳发展与进出口贸易之间的影响;聚类编号8为中国,其S值为0.915,文献数量为22,平均年份为2013年,LLR似然估计法聚类标签最大的两个关键词为中国与投入产出模型,“中国”一词虽然在样本文献中出现的频次不高,但其中心性非常高。

表4 关键词前十聚类

图6 关键词时区图谱分析

(五)关键词时区图谱分析

时区图谱分析是将时间因素加入到知识图谱的绘制中,对样本关键词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将时间切片设置为1年,可以更加细致地看出各关键词在时间轴中的集体位置。图中圆圈代表关键词;圆圈的大小代表关键词出现的次数,圆圈越大,说明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越高;圆圈所在时间区间的位置代表该关键词在样本文献中首次出现的年份;连线的粗细代表关键词之间的相互关系,关键词之间连线越多,则二者的相关关系就越紧密。由图6可以直观地看出所要研究的关键词首次出现时间及其之间的关联紧密程度。结合关键词随时间的演变,可以分析国际贸易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

由图6可以看出,碳排放在样本文献中首次出现的年份为2005年,且碳排放的节点最大,说明其出现的次数最多,研究热度也最高。同年,碳税一词也成为我国学者研究的重点。碳税是指对CO2排放所征收的税,征收碳税的目的是减少碳排放,从而保护环境、减缓全球变暖的趋势。碳税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自碳税被提出以来,我国就积极地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2010年,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抛出碳税专题报告,指出我国在2012年左右实施碳税是比较合适的,碳税征收初段,应先针对企业、暂缓对个人征收。虽然我国正式征收碳税是在2012年之后,但从关键词时区图谱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早在2005年,国内就有学者对碳税相关内容进行了研究。

碳税与碳关税有所不同,碳税是指我国对企业及个人根据其生产活动中CO2的排放量所征收的税,其征收主体是我国政府,客体是企业及个人;碳关税是一国进行国际贸易的同时,另一国对出口国高能耗商品征收的特别的CO2排放关税,主要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征收碳关税。碳关税由前法国总统希拉克于2007年首次提出。碳关税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重大,提出碳关税征收的国家主要是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出口量是巨大的,且多集中于高能耗商品。由国家统计局数据可知,2008年我国对美国、欧洲国家出口产品主要为高碳排放的机电类、家具以及纺织产品,总额分别为2254.5亿美元、2431亿美元,占中国对美国、欧盟出口总额的66.8%、67.3%,出口商品大多数为高耗能、低附加值产品。如若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中国征收碳关税,那么我国的出口量大概降低21%。2009年7月3日,我国商务部表示,当下形式征收碳关税只会扰乱国际秩序,我国坚决反对征收碳关税。在时区知识图谱中,碳关税首次出现在2009年,与我国正式反对他国征收碳关税的时间相吻合。由于碳排放、碳税、碳关税等问题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十分重大,因此这些关键词在贸易与碳排放关系研究中出现的频率较高。随着2005年《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是人类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19],人们越来越注重对全球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对于贸易与碳排放关系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运用CiteSpace运行关键词时区图谱,通过对上述几个关键词的分析,可以直观地看出贸易与碳排放关系的研究前沿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五、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贸易与碳排放的关系不是完全的线性关系,并不是进出口总额越大,碳排放量就越高,不同类型的国家、不同的生产力与生产技术、对环境保护所采取的不同措施,都会造成不同的碳排放量。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以中国知网(CNKI)核心期刊为数据源,选取了2005~2020年贸易与碳排放关系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贸易与碳排放关系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关键词突现、关键词聚类、词频与中心性以及关键词时区图谱分析,并展开相关论述,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知识图谱进行关键词共现、词频及中心性、关键词聚类、时区图谱分析可得,碳排放、隐含碳排放、低碳经济与国际贸易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领域;2.基于中国知网(CNKI)贸易与碳排放文献数据的描述统计可知,贸易与碳排放关系研究的文献总体呈逐年递增趋势,是学界高度关注的研究领域,其相关文献的研究方向以生态环境科学与经济科学为主,展现出贸易与碳排放关系的学科交叉特性;3.通过对文献所在机构分布分析,贸易与碳排放问题研究多集中在高校的经济管理或商学院,但对作者合作网络进行分析,所得结果十分离散,并未获得关联性较强的结果,表明贸易与碳排放问题研究多为个人研究,作者联系不紧密,机构之间合作较少;4.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显示,贸易与碳排放关系研究的演进具有明显的脉络可循。对贸易与碳排放量的研究从简单的数据分析到基于过程模型的模型化研究,且研究内容也从单一的贸易碳排放扩展到低碳经济等碳减排策略的研究。气候变化、CO2排放、低碳经济、碳关税与对外贸易等关键词在近些年呈现高度突现,是后续学术研究重点关注的领域。

(二)展望

随着世界各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对碳排放重视程度的提高,国际贸易背后隐含碳排放问题逐渐成为生态环境与对外贸易交叉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我国顺应贸易全球化趋势的同时,也在积极引领新的经济全球化进程。2020年,我国企业共对“一带一路”相关的58个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投资额同比增长18.3%;同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为32.16万亿,较改革开放初期扩大约900倍,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但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全球贸易开放水平的提高,生产高耗能出口产品消耗了大量的化石能源,造成CO2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激增,生态环境遭遇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据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报道,全球在过去150年间,气温升高了1℃。如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措施,气候变暖将对人类生存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从2005年《京都议定书》的正式生效到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的召开,再到2016年《巴黎协定》的签署,无一不体现人类对生态文明共同体的重视程度。世界各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纷纷加入到了“碳达峰、碳中和”的队伍中来,为全球生态环境建设贡献力量,中国也不例外。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完全碳中和;同年12月在气候雄心峰会上进一步强调:中国为达成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作出重要贡献,是落实《巴黎协定》的积极践行者。

我国对外贸易高速发展的背后,“隐含碳排放”也成为了不可或缺的研究领域。我国在国际贸易进程中为他国或地区承担了巨大的碳排放,“碳转移”“碳泄漏”“碳关税”“碳标签”等问题突出且严重,对于碳减排责任划分的讨论,绝不能忽略国际分工以及国际贸易对其的影响,而国际上一味指责中国大量的碳排放也有失公允。因此,未来学者应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框架下,聚焦于国际贸易新形势,进一步明确中国的碳排放责任、维护国际形象,这对于推动绿色贸易、实现低碳贸易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深入研究全球价值链、低碳供应链以及国际分工形式下贸易碳排放的发展机制;国际碳市场下的碳交易、碳税以及碳关税等问题也应重点关注,因为碳排放权和碳税的平衡关系,对“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并且国际碳金融问题也将会是学者研究的热点,此外,碳金融的创新将推动我国自由贸易港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也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推动力;同时,由于数字化贸易是我国贸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双碳”背景下,数字贸易的国际化发展为实现碳排放净零增长赋能加力,未来数字贸易对碳减排的影响机制将是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同时,“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发展阶段,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对外贸易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有新变化。在《“十四五”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规划》下,如何推动绿色贸易的高质量发展、构建绿色贸易体系、营造良好的绿色贸易环境、加速全球绿色贸易一体化进程,成为了未来一段时间内学者关注研究的重点问题。此外,各机构学者应加强合作、共同研究贸易与碳减排、碳补偿机制等相关问题,丰富和创新研究方法,推动贸易与碳排放领域的发展,拓展贸易与碳排放领域的研究内容与范围,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贡献强大的“中国力量”。

猜你喜欢
投入产出聚类贸易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基于K-means聚类的车-地无线通信场强研究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无锡高新区制造业投入产出分析
贸易统计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阵列干涉SAR三维成像
基于DEA模型的省域服务业投入产出效率评价
基于DEA-Tobit模型的我国2012—2013年群众体育投入产出效益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Spark平台的K-means聚类算法改进及并行化实现
基于改进的遗传算法的模糊聚类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