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异地就医低收入群体暂居环境研究
——以北京儿童医院、三〇一医院和北京协和医院(东院)为例

2022-04-14 07:50吕小勇马超华胡浩青叶隽怡
华中建筑 2022年4期
关键词:低收入康养租房

吕小勇 马超华 胡浩青 叶隽怡

根据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公布的2019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综合)[1],北京拥有前一百家医院中的34家,是拥有优质医疗资源最多的城市。2019年,北京市医疗机构诊疗人数超过2.6亿,其中外地来京患者约占三分之一[2],加大了北京市卫生资源的压力。通过上网检索“北京三甲医院、短租房、群租”等关键词,近5年来医院周边廉价短租房相关新闻报道呈逐年增多趋势,反映出医院周边的短租需求日益增长,矛盾日益突出,改善北京三甲医院异地就医低收入群体(后简称“低收入群体”)的暂居环境刻不容缓。

1 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

1.1 研究范围

北京市共有57家综合三甲医院,主要集中于五环内且二环内的密度最大。通过叠合北京市医院年人流量最多的十家医院和接待异地就医人员最多的十家医院,共得到17家医院,选出3家典型样本作为研究范围,分别是北京儿童医院、三〇一医院及北京协和医院(东院)。

1.2 研究对象

将三家三甲医院异地就医低收入群体(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超过0.74万)[3]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获知了该群体的社会学特征与求医指向。本研究共回收问卷308份,有效问卷286份,有效率为92.85%,问卷数量充足,反馈信息特征趋于稳定。

(1)研究对象的社会学特征

该群体的年龄分布较为分散。30~50岁年龄层的人数最多,患者人数占比较大的还有50~75岁中老年人和18岁以下儿童(图1)。仅有12%的患者为独自来京求医,其余患者至少有一名家属陪同。其中,子女陪同的患者占42%;父母陪同的患者占25%;配偶陪同的患者占17%;亲友陪同的患者占4%。

图1 年龄分布情况

(2)研究对象的求医指向

低收入群体在选择医院时,45%的群体会优先考虑科室的知名度,这类患者多为提前了解医院是否设有该类疾病的重点学科科室再去求医;32%的群体优先考虑医院的知名度,这类患者多为提前了解医院的综合实力再去求医。而优先考虑专家知名度和挂号便利度的患者相对较少,仅占总人数的13%和10%。求医过程中,还有部分患者会同时在多家医院挂号,后期再根据便利程度与主治医生水平选择就诊医院。

低收入群体挂号最多的五类科室,分别为占比22%的心胸外科、占比17%的血液内科、占比14%的泌尿外科、占比8%的肿瘤科及占比6%的骨外科。这些病症普遍较难医治且治疗周期较长,很多患者表示他们在当地医院久治不愈才选择来京异地求医。

在京停留平均时长与患者所患疾病相关,肿瘤科低收入群体在京的平均停留时长为55天、血液内科低收入群体在京的平均停留时长为47天、泌尿外科低收入群体在京的平均停留时长为37天、骨外科低收入群体在京的平均停留时长为30天、心胸外科低收入群体在京的平均停留时长为10天。这几类疾病的低收入群体通常需要暂留在就医地,等待医院的确诊和后期的康复治疗。期间为便利的往返医院,多数患者选择在医院周边租住。

2 异地就医低收入群体的暂居环境现状

2.1 低收入群体的暂居载体选择

三甲医院周边的租住方式主要有三种类型:群租房、宾馆、家庭旅馆。三家三甲医院周边的租住类型齐全,但由于自身的经济能力所限,82.3%的低收入群体选择低廉的群租房和家庭旅馆作为暂居选择。

研究显示,低收入群体暂居北京的时长大多在15天以内,其中以7天内居多,该类患者多在北京检查和复查。选择宾馆居住的低收入群体的暂居时长多为7天内,该类群体数量随居住天数增加而减少。选择群租房和家庭旅馆的群体数量随租住天数增加而增加,说明停留半个月以上的低收入群体家庭受生活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多选择租住家庭旅馆和群租房。另外随着在京停留时间的延长,少数患者会租住价格更为低廉的远郊房屋(图2)。

图2 低收入群体的租住选择

2.2 暂居环境的现状特点

(1)内部居住环境研究

①空间特点。现场调研的基础上,选择三家医院周边问题较为集中的三个暂居社区,搜集其户型信息(表1)。北京市住房出租应当以原规划设计为居住空间的房间为最小出租单元,不得改变房屋内部结构分割出租,不得按床位等方式变相出租。出租房屋人均居住面积不得低于5m2,每个房间居住的人数不得超过2人(有法定赡养、抚养、抚养义务关系的除外)[4]。群租房的私搭隔断使居住空间极为拥挤,租住家庭的隐私及安全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家庭旅馆的人均面积最小,3居室面积近4m2/人,局促且嘈杂的环境不利于病人的康复。

表1 各医院周边暂居社区代表性住房户型信息

②功能特点。第一类:群租房。a 北京儿童医院周边的群租房位于南礼士路三条北里社区的负1~6层,由于部分出租屋在地下,不良的通风和光照条件对患者疾病的康复造成威胁。房间普遍较小,含与合租人共同使用的厨卫,但部分房间由于人数过多导致不便使用,有自接电磁炉的现象。b 三〇一医院周边的群租房位于六建家属社区的1~4层。人均居住面积小,有公共卫生间但部分缺少厨房。由于住房面积小而无法建立轻质隔墙,大量布帘充当隔断,无法隔音且造成消防隐患。整体室内较为阴暗且卫生条件差。c 北京协和医院(东院)周边的群租房位于大方家社区的大杂院和大方家小区的楼房内。大杂院内的群租房条件较差,内无厨卫,杂院外有公厕。由于房间狭小但居住人数过多,所以没有多余可供停留的活动空间,因此白天无事的病患及陪护家属会在杂院的入口处聚集闲坐。楼房内的群租房虽有公用的厨卫,但私搭隔断增加了安全隐患。

第二类:家庭旅馆。房间普遍包含与合租人共用的厨卫、电视和书桌柜等配套设施。光照和通风均满足设计要求。居住条件优于群租房但差于宾馆,比正规宾馆的规格更小,装修更随性。

第三类:宾馆。房间普遍包含独立的卫浴、电视和书桌柜等配套设施。光照和通风均满足设计要求。居住条件最好。

③内部居住环境与康养需求的适配性。根据相关研究与现场调研,归纳出楼道设施、家具设施、私密性、噪音隔离、内部卫生、通风采光和休闲性7个评价指标,进行暂居社区内部居住环境与康养需求适配性的测量。整理相关调研数据并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打分,过程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进行量化,最终确定了三种暂居形式的内部居住环境与低收入群体康养需求的适配性比较,其中群租房内部居住环境与康养需求适配度最低(图3)。

图3 三家三甲医院周边三种暂居环境与康养需求的适配性

(2)外部居住环境研究

为了解暂居社区外部空间环境存在的问题,选取北京儿童医院周边的南礼士路三条北里、北京协和医院周边的外交部街平房区以及三〇一医院周边的今日家园社区,通过问卷调查法得到302份有效的问卷数据。

①外部空间环境的特点。公共资源方面:公共绿地与活动空间较少,社区内绿地多围绕建筑设置,没有大面积集中的公园。活动空间多设置于建筑北部,光照条件受限且多数空间被车辆占据;楼梯间部分空间被占据,影响通畅度;活动器材较少。环境卫生方面:公共空间内有杂物堆积的现象;楼道环境较为整洁;垃圾桶排布较为分散,社区内多为三个单元合用一个垃圾桶。社区安全方面:社区不封闭,没有门禁且安保力度弱,导致社区对街道敞开,可随意进入、穿行;单元门禁大多损坏,非本社区人员可随意进入单元;社区内消防设备老旧。

②外部空间环境与康养需求的适配性。部分患者由于病症需要特殊的护理和设施,超过70%的患者对康养设施有需求。其中骨受损和脑受损患者行动不便,对无障碍设施的依赖性较大,并需要专业设施配合治疗,且病情严重的该类患者会因日常活动能力的下降而导致心理障碍;肾病和癌症等病症患者由于精神负担过重,需要高质量的外部空间环境来舒缓情绪。但三个社区的外部空间均缺乏完善的无障碍设施及专业的康养设施,且绿化景观方面缺少特殊的设计。因此,社区环境无法满足低收入群体的康养需求。

③外部空间环境使用与原住民的矛盾。对于大量低收入群体在社区内进行短租的现象,71%的原住民持有反对意见,认为短租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到自身的日常起居。反对人群中,北京儿童医院周边社区居民反映最为强烈,南礼士路三条北里社区内的群租房和家庭旅馆最为密集,短租人数最多且经过相关部门整改后并无成效。同时社区内原住民表示仅用强制手段将群租户驱赶出社区是没有效果的,合理的管理和规划是必需的。

低收入群体和原住民之间主要存在八种矛盾,分别为占用社区公园、破坏环境卫生、治安隐患、交通拥挤、消防隐患、疫病隐患、占用楼道与噪音影响,其中占用社区公园的问题最为严重。低收入群体聚集的社区由于开放空间被大量人流、堆积杂物压缩,社区绿地活力度与普通居民区相比存在显著差异。为了解低收入群体对暂居社区绿地活力度的影响,将相同区位、相同绿地率的社区进行对比,并选取一个月内的周末9:00—10:00(该时间段内原住民不工作,医院停诊,因此大量低收入群体和原住民在社区公园内休憩),采用观察计数法和空间重叠法对社区内绿地进行活动种类及人数统计的研究(表2)。作为对比的两个社区的绿地率均为20%左右,异地就医群体聚集社区的部分绿地被杂物占据,其中晾晒的人群数量比普通社区要多,在其他活动种类和人群数量上相较于普通社区都明显减少。说明低收入群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区的活力度,他们需要合适的空间进行衣物和棉被的晾晒。

表2 社区活力度分析

(3) 居住环境问题

居住环境恶劣。群租房和家庭旅馆的人均面积狭小,存在通风采光不畅及无独立厨卫等问题。

存在安全隐患。由于人员流动大,租客身份无法确定及社区门卫形同虚设等带来的治安隐患;由于杂物堆积阻碍消防通道,社区消防设施老旧及房屋内私接电线等带来的消防隐患;患者及其家属与原住民共享社区的公共设施,但由于社区消毒工作不严格,增加了疾病传染的卫生隐患。

侵占公共资源。患者及其家属占用公共活动空间晾晒衣物及占用社区公共停车位等,导致公共资源被侵占。

难以满足患者的康养需求。外部环境中缺少坡道、扶手等无障碍设施与特殊的复健设施,且社区内色彩单调、景观无趣等问题不利于患者的康复。

3 暂居环境的使用主体满意度评价

3.1 评价目的

为了解暂居社区中原住民和低收入群体(后统称“居住者”)的生活品质,通过建立衡量居住者对暂居社区满意度的量化模型,探讨居住者对居住环境的感受与评价,分析社区环境中居住者最关注且最突出的问题,为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提供数据支持。

3.2 评价方法

满意度的各项评价指标是被测者自己评价的结果,具有主观体验性,并带有一定程度的模糊性,因此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北京儿童医院、三〇一医院、北京协和医院(东院)周边暂居社区的满意度进行综合评价,使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体系,数据采集过程使用李克特5级量表打分。

(1)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通过文献分析及征询暂居社区居住者意见的开放式预调查,考虑到低收入群体对居住环境的特殊需求,将满意度评价归纳为居住感受、出行感受、活动感受、交往感受4个评价指标和13个评价因子。

(2)问卷调查

采取现场随机抽样法的问卷调查方式,调查对象为在暂居环境中生活的居住者。共发放问卷350份,有效问卷302份。

(3)模糊分析流程

根据评价指标和评价因子构建评价因子集,在YAAHP软件中构建模糊关系(图4),设立判断矩阵(表3),假定上一层次的元素C同下一层次中的元素a1,a2,…,an有联系。元素aij具有如下实际意义:aij表示元素ai和元素aj相对于元素C进行比较时,元素ai和元素aj具有模糊关系“…比…重要的多”的隶属度,并进行矩阵一致性检验[4]。

图4 模型建构图

表3 判断矩阵建立表

一致性检验步骤:

①计算一致性指标CI=(λmax-n)/(n-1)。

②从一致性检验RI值表中查询一致性指标RI。

③计算一致性比例CR=CI/RI。当CR<0.1时,则通过一致性检验,否则修正矩阵。

各因子权重计算步骤:

3.3 评价结果

居住者对暂居社区满意度评价分数为2.473,表明居住者对暂居环境的满意度较差。85%的指标得分都在3分以下,居民关注度较高的问题得分均较低(表4)。

表4 满意度评价指标权重及评价分数

综合评价结果,居住者对居住感受和活动感受两方面的满意度偏低,各项指标均低于2.5分。其中居住者关注度最高的是社区治安问题,但评价分数仅2.187,表明大部分居住者对目前暂居社区缺少门禁、安保力度弱等问题持否定态度;关注度高而评价分数较低的问题还有疾病卫生安全,仅为2.083,是所有结果中的最低分;评分仅为2.208的公共活动空间也是居住者较为关注的问题,社区的活动空间被挤占、公共空间拥挤等现象亟待处理。

4 暂居环境的优化策略

4.1 政策性建议

提升区域医疗水平,增强地方医院对疾病的诊治能力。建立区域医疗中心,加强地方医院联系,减少异地就医患者因频繁复查而滞留北京的情况。

缩小城乡医疗差距。健全以县级医院为主导、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完善的挂号机制,增加医院在网络上的挂号全面性,减少现场排队挂号及滞留在京的现象。

建立分级医疗制度,提高社区医疗水平。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一般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初级诊疗服务、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减少北京本地人因小病和常规取药而增加三甲医院的人流量。

构建合理的价格机制。通过建立房屋租赁市场的价格指导机制,运用市场经济的杠杆作用,阻止哄抬租金问题的出现。

医院与政府协同建立新的暂居形式。医院为病人及家属提供住宿需求登记及相关服务,与周边宾馆、中介及郊区巴士等合作,多途径分流住宿人群;在医院周边建立附属招待所并形成医养社区,提供安全廉价的住房并匹配康养设施;医院与周边社区合作,在尽量不影响社区非病患居民的前提下,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安全舒适,价格实惠的暂居场所。

4.2 实施性建议

(1)内部空间改善建议

改善居住条件。给予病人及家属20m2左右的独立房间,包括良好的通风采光和独立的厨卫。

降低安全隐患。建立符合患者和家属需求的水、电、气设施,严禁私接电线等现象的产生;为每栋建筑设置高标准的单元门禁,保证每户的安全;定期进入室内杀菌,减少居住环境中细菌的滋生,避免交叉感染。

完善康养设施。增加辅助设施,合理安排设施的位置与功能。

(2)外部空间改善建议

利用社区的周边公园。积极引导原住居民及异地就医低收入群体在周边公园活动,在公园内增设热水、医疗箱、护士站等爱心设施。

营造安全的社区环境。在入口设置保安亭,建立健全的门禁系统;清理杂物,畅通消防通道,合理安排消防栓及灭火器位置;定期联合周边医院进行卫生防疫,对社区电梯等公共空间进行全面的消毒工作,推进传染病登记制度。

健全卫生制度与设施。建立社区环境卫生的奖惩制度,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完善社区内的环卫基础设施。

完善相关的康养设施。建立完备的无障碍设施;设置专业医疗设施,以备患者出现紧急情况;基于约翰·罗斯金所提出的柔和视觉疗法,为病人提供舒适的康养环境。

结语

本文通过对暂居环境与低收入群体进行研究,归纳总结出暂居环境的空间特点、功能特点及与康养需求的适配性,理清了低收入群体对暂居环境的诉求,构建了暂居环境的使用主体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政策性和实施性的暂居环境优化策略,完善了在低收入群体暂居环境方面的研究,对当代的医疗体制改革,及异地就医低收入群体的暂居环境提升与疾病康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注 本文的基础调研与制图工作得到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5级城乡规划专业郑衍镱,张钰曈,赵安晨,韩静轩四位同学的协助,特此致谢。)

资料来源:

文中所有图表均为作者自绘。

猜你喜欢
低收入康养租房
我国已有6200多万低收入人口纳入动态监测预警范围
山西六类低收入群体可获农村危房改造补助户均1.4万
山水禅心 康养五莲
康养太极:太极康养教学教研实践创新初探
娶低收入老婆
租房记(一)
即墨温泉:未来康养休闲之地
那些康养旅游特色小镇
租房客
аРЕНДа жИЛЬя В пЕКИН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