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与“兼融”:访谈节目的革新取向

2022-04-14 22:46程庆华
新闻世界 2022年4期
关键词:平衡

程庆华

【摘    要】作为国内最早推出的高端访谈电视节目,《杨澜访谈录》播出迄今已逾20年。伴随着外部媒体环境的急剧转变,它也不可避免地需要寻求革新。近年来,由腾讯新闻和单向空间联合出品的《十三邀》受到热捧,成为互联网产制模式下访谈类节目的成功范例。本文将从主持人风格、受访嘉宾选取、叙事逻辑这几个层面对两档人物访谈节目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探索访谈类节目的生存之道及革新取向,为该类节目的赓续或转型提供思路。

【关键词】访谈节目;革新取向;《杨澜访谈录》;《十三邀》

一、引言

电视访谈节目最早可追溯到1954年,当年美国NBC推出的《今夜》节目开创了电视访谈节目的先河。[1]我国电视访谈节目从上世纪90年代兴起,《杨澜访谈录》(以下简称《杨访》)是国内最早推出的高端访谈电视节目之一,以“记录时代的精神印迹”为宗旨,邀请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作为嘉宾,由主持人进行访谈,尝试呈现嘉宾的人格力量及社会价值。在纷至沓来的新媒体浪潮下,主要依托于电视媒体的传统访谈节目大量停播或转型,而《杨访》播出迄今已逾20年,可见其独特的生命力。2016年,腾讯新闻和单向空间联合出品的纪实类访谈节目《十三邀》首播,节目宗旨为“提供正在发生的样本,探求中国发展的切片”,迄今已播出至第6季,就其可观的播放量和引起的网络热议来看,这档被打上“小众文化”、“知识分子”标签的深度访谈节目在同质化严重的娱乐网综中脱颖而出,[2]是互联网产制模式下访谈类节目的成功范例。本文将对这两档节目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探索该类节目的生存之道及革新取向。

二、主持人的形象呈现:传统与“反传统”

《杨访》由1998年在凤凰卫视播出的《杨澜工作室》转型而来,当年的革新目标是制作带有国际视野的深度访谈节目,围绕主持人打造个人核心标识。杨澜作为经过长期职业训练的主持人,兼具高学历知识分子、商界精英等社会角色,构建出自身独有的专业形象,成为这档节目长盛不衰的关键力量。在《杨访》中,杨澜展现出新闻主播的专业姿态,身着职业套装、化着淡妆,不时用眼神、点头等方式回应嘉宾,以一种认真聆听的姿态适时发问或补充,即便在争论时也保持优雅得体,这一切构建了杨澜温和、沉稳、睿智的形象,使她逐渐成为该节目的象征符号。

《十三邀》的主持人许知远则非播音主持科班出身,不过,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系的他曾担任多家报刊媒体的主编或主笔,节目里自称是一个“笨拙的发问者”,镜头下常常顶着乱蓬蓬的头发、穿着人字拖和牛仔裤,其形象与严谨得体的专业主持人截然不同,甚至有些“不修边幅”,而这也成就了《十三邀》鲜明的文化符号,这种“鲜明的个性化特征代表了新时代网络综艺对传统样态的消解与重构”。[3]节目制片人朱凌卿在访谈中表示,“许知远面对摄像机,之前和之后没有变化,他平常就那样。”第一次拍摄时,正是许知远的“真实”让他觉得节目能够取得成功。[4]

总体而言,两档节目的主持人均以知识分子的身份出镜,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质。《杨访》作为电视媒体叙事逻辑下的访谈节目,主持人保持着优雅得体、有条不紊的电视新闻传统,而由网络媒体制作的访谈节目《十三邀》,其主持人形象有着更为鲜明的个人特色,甚至具有不修边幅的“反传统”意味。

三、受访嘉宾的选取设计:“行业典型”与“十三不靠”

受访嘉宾的选取紧密关联着节目的题材和方向。《杨访》的节目内核是从个体视角出发记录和解读时代,嘉宾选取的领域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访谈内容试图观照人类智慧与时代精神,探索人物身后的行业脉络乃至整个社会的变迁。迄今为止,杨澜访谈的嘉宾超过千人,较多聚焦在科技、艺术和商业领域,如商业英才、体坛名将、文化名流等行业典型人物,这与节目本身的精英定位相契合。杨澜接受采访时表示:“《杨澜访谈录》能够持续多年,因为它是与时代背景相联动的”。[5]《杨访》的目标受众群体主要是知识青年和学生,以及一部分一线管理人员,其嘉宾选取与受众定位均有迹可循,有着鲜明的主题线索。比如近期播出的《逐风者》系列,在主题的框限和聚焦下,节目嘉宾选取的是“格力掌门人”、“嫦娥之父”等行业领军人物。

相较《杨访》而言,主持人在《十三邀》节目中发挥作用的范畴超出了以往的电视访谈节目。朱凌卿称,《十三邀》最首要的制作理念是:许知远有没有或如何被激发“真兴趣”。“许知远想见谁就先列单子”,名单上的人差异非常大,“既没有名声的大小的区分,也没有所在领域的界定”。[6]正是由于这种“十三不靠”,就此定下了节目名称。《十三邀》的受访嘉宾选取并没有遵循固定路径,既有历史学家许倬云、人类学家项飙、哲学家陈嘉映,也有“二次元”控、“101”女孩,此外还有京剧世家、诗人、导演、建筑师等各具特色与深度的“社会切片”,所属领域庞杂且多元。正如朱凌卿所言,他们制作的并非是传统节目,不需要限制在某几个专门的领域来保持节目风格。

四、节目制作的理念遵循:样态革新与“反电视化”

持續播出的20余年间,《杨访》的节目样态得到长期保持的同时也历经了一些变化。2014年以前,《杨访》基本是对选自特定领域的人物进行专访,往后则开始推出纪录片模式的系列节目,如2017年在优酷首播的《人工智能真的来了》。这类纪录片性质的节目具有多元化场景,与《杨访》以往较为固定的访谈形式不同,访谈室外的场景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节目拥抱新媒体平台的力度也在持续增强,比如《人才相对论》的网络播出平台有10个。

总体而言,《杨访》的节目样态虽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但主要偏向形式方面的革新。这类电视访谈节目的革新顾虑或许像杨澜所说的:“一方面,如果一直保持某种形态,必然会陷入某种程度的审美疲劳,而另一方面,如果丢掉这种形态,又害怕变得面目全非,别人无法辨认。”[7]寻求“变”与“不变”之间的平衡是这类传统访谈节目现有的革新标准,但这恰恰是《十三邀》自诞生伊始就不需要遵循的逻辑,它追寻的是另一种“兼融之道”。

作为一档网媒制作的访谈节目,《十三邀》一开始就具备多场景特性,场景切换间营造出纪录片的氛围与质感。拜访、碰面、用餐、散步、聊天等各种日常状态,与传统的对谈式访谈以一定的叙事逻辑交错呈现,共同构成了节目内容。朱凌卿认为,《十三邀》的逻辑是不受时空限制的,访谈过程虽然是线性的,但是呈现方式可以完全非线性,这种理念在《十三邀》的内容生产中得到落实,讲故事的理性逻辑和许知远的对谈逻辑成为更重要的考量。[8]而《杨访》早期打造的场景空间较为单一,往往是在固定的访谈室,镜头下一般只有主持人和访谈对象。如今《杨访》的场景也趋向日常和多元,但囿于电视叙事逻辑,节目基本仍是线性推进的模式。

在内容设置方面,《十三邀》保留了诸多在电视叙事逻辑下会被舍弃的细节,例如许知远同项飙聊到兴起时忍不住叫了杯威士忌:“帮我叫杯威士忌好吗?我想喝杯酒,特开心”。又如许知远在餐桌前对着罗翔感慨:“原来我们(年轻时)相信的东西是这么边缘的一件事情”,罗翔会意点头,陷入短暂沉默,然后连续夹了几口菜。这些看似多余的细节没有编排痕迹地流露出来,构成这档节目的真实底色。此外,许知远和制作团队一起探讨采访哪些人物、该聊什么话题,有时也会被保留在节目中一道呈现,而这些“筹备工作”按惯例都是隐于幕后的,传统电视访谈节目几乎从不收录这样的镜头。比如作为一档有着严肃风格定位的节目,《杨访》中与访谈主题无关紧要的细节就大多被排除在节目之外。

此外,电视媒体的访谈节目往往只有一种版本,与网络播出平台合作以后才出现零碎片段。《十三邀》制作组提供3种剪辑版本:腾讯视频端播放剪辑后的精编版本(通常为50分钟左右),公众号端提供记录全程的完整版“无剪良品”(基本超过2小时),新浪微博端则有短视频形式的节选(一般5分钟以内),符合不同平台的传播特性,以此获得最佳的传播效果。其中有着浓烈纪录片风格的精编版本播放量最高,叙事节奏相对自由。不经剪辑的完整版本则更像是为深度用户提供的礼物,看似粗糙的影像表达方式以其“反电视化”的特性给予观众一种坦率的真实感受;[9]微博端的短视频形式则更符合当下碎片化传播特点,同时也为方便转发、吸引受众进一步观看创造条件。

综上,多元场景的切换、细节的加持和版本的多样化,以及纪录片质感的打造和深度话题的探讨,再到与各平台渠道的合作,包括内容宣传和衍生品开发等等,都是访谈节目革新时需要衡量的要素。简言之,内容和形式的创新缺一不可。如果说过度娱乐化倾向是导致传统节目收视率下滑的常规因素,那么《十三邀》这档网媒制作节目的“兼融之道”将提供不一样的审视角度。朱凌卿称,互联网的观看习惯是非线性化的,因而可以做一些更深入、更极致的表达,《十三邀》“永远呼唤个体是有价值的。”[10]它开宗明义地主张“看世界,带着偏见”,这种打破以往访谈节目理念的“另类”宣言成为其实际内核,不论是以独特的知识分子视角去追问,还是试图兼融纷繁多样的正确价值观,一档节目若能将人的情绪真实地反映出来,则能引起观众的共情;如果能进一步激发观众思维的快感,那将产生更高形式的共鸣。这不仅是《十三邀》在价值理念上提供的进路,也是它脱颖而出的“秘籍”。

杨澜在《杨访》20周年之际接受专访称,节目的外在形态一直在做调整,但核心标签未曾改变。她关注的视角将更加聚焦,秉持从人物个体出发记录和解读时代的理念。可以说,《杨访》的主色调是温暖积极、昂扬向上的,是关照和呼应时代精神的,但某种程度上缺少了一些叩问,回避了一些社会问题,鲜有思想碰撞或理念冲突的部分。由于它试图保持革新中的“平衡”,害怕丢掉一直以来遵循的理念,乃至舍弃了“兼融”可以带来的诸多可能性。

结语

虽然变革中的“平衡之道”带来了稳定与延续,但访谈节目想要在不温不火中重新焕发生机,不妨以“兼融之道构筑意义之网”,深挖时代精神下的个体价值,叩问社会思潮中的“真问题”。无论是在延续中谋求创新,还是在突破中追寻超越,节目生存的意义是带来社会价值,引发个体思考乃至行动。由于节目制作的理念是在变化和延伸的,作为《杨访》和《十三邀》革新取向的本质,“平衡”与“兼融”的路径也是在不断发展的。当《十三邀》因贯彻“兼融”的价值理念广受青睐,《杨访》固然需要保留核心,但也要敢于丢掉负累,兼收并蓄以寻求新的平衡。而《十三邀》作为一档包容度更高、理念更多元的访谈节目,在以“反传统”的视角呈现更多切面的同时,也应警惕观念的泛化和意义的消解。有学者说,它的目标看似宏大,却没有明确的方向感。换句话说,贯彻“兼融”理念时,它呈现出了不稳定感,因此“平衡”也应纳入考量。归根结底,“平衡”与“兼融”这两种革新取向并无明确的边界不可跨越,而是可以相互汲取补充。不止是访谈节目,任何形式的作品若想真正占据一席之地,都应自问,在文明这场无尽的对话之中,究竟有哪些才是值得反复询问和深究的?受众获得的“思想投喂”是否有强劲的“消化系统”作支撑?突破认知囚笼以后怎样把观念统合而化为行动?对一档节目也许不足以寄予如此厚望,但它绝非一座孤岛,而是与广袤的文化大陆相连。

注释:

[1]符靖璇.基于语料库的电视访谈类节目语用预设分析——《杨澜访谈录》为例[J].大众文艺,2018(22):180.

[2][9]杨怡.融媒时代访谈类节目的创新路径——以《十三邀》为例[J].青年记者,2019(23):61.

[3]崔曉静,李皓楠.由中立到“偏见”:纪实类访谈节目的流变与思考[J].新媒体研究,2020(17):63.

[4][6][8]腾讯PCG.《十三邀》第五季的变与不变——专访制片人朱凌卿.[2021-07-22],https://mp.wei

xin.qq.com/s/zmRqHb3w0zViin1aXB50oQ.

[5][7]看电视.《杨澜访谈录》二十周年,专访杨澜:这不是也不需要是一个流量节目.[2021-07-22],https://mp.weixin.qq.com/s/Gzlc5L5sOJY6nMqzVy4M7g.

[10]腾讯媒体研究院.《十三邀》制片人朱凌卿:找到那个“真”问题.[2021-1-22],https://mp.weixin.qq.com/s/Nrwc7NZGFHRtAZfsFSQJ3g.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项贤勇

猜你喜欢
平衡
保险法近因原则探析
论金融的发展
解读阿恩海姆的艺术“张力”理论
浅谈“中庸之道”的精神内涵与当代价值
对一道杠杆的平衡试题的探讨
斯新政府想“平衡”与中印关系
李显龙谈南海争议玩“平衡”
希拉里释放“平衡”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