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对大数据带来的时代挑战,学术期刊需要改变办刊思路,做到主动应对而非被动适应。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安全研究》作为一本以安全研究为特色的学术期刊,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的“红利”,依托国际关系学科发展以及本校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的有利契机,塑造学术个性和安全研究特征,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和“国际安全大数据年鉴”项目,通过建立年度选题策划制度、主办国际安全研究论坛、发起“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十大热点”评选活动以及推动期刊国际化进程等方式,搭建安全研究的高端平台,掌握话语权,实现了期刊的转型与发展。
【关键词】大数据;期刊转型;发展路径;国际关系;安全研究
【基金项目】国际关系学院2022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国际安全研究》创新与发展研究”(项目批准号:3262022T29);上海政法学院“2018年度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研究基金项目”子课题“《欧亚评论》期刊建设与发展研究”(项目批准号:18SHJD008)。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潮流,大数据引发了各个领域的颠覆性变革,也对社会科学研究和学术期刊带来了巨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大数据先进的海量数据挖掘技术、结构化与非结构化多类型数据混杂处理技术以及清晰直观的可视化展示技术,正在挑战社会科学研究的传统范式、方法与结论。大数据势必引发知识体系、研究方法等的根本性变革,也会推动学术期刊在运行模式、销售方略、功能作用等方面发生巨大甚至是本质性的变化和发展。[1]
大数据的广泛运用,对以纸质为媒介的传统学术期刊形成了巨大挑战,但也给期刊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契机。如何把握好大数据的历史机遇,实现转型和发展,是当前中国学术期刊界和期刊人面临的重要任务。本文以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安全研究》期刊为例,透过这本学术期刊在改版十年以来的转型发展进程,分析当前中国的学术期刊是如何适应期刊国际化和数据化大潮,并走出一条融合发展创新之路的。
一、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面临的挑战
传统期刊具有严格的编校和审读制度、独特的学术风格、强大的社会公信力和品牌效应等特征。但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众获取信息的来源更加多元化,传播更加迅速化,阅读更趋碎片化,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正对传统的学术期刊形成多重挑战。
(一)对期刊运营模式的挑战
当前国内学术期刊依然以纸质出版运营模式为主,面临运营成本上涨、读者阅读习惯改变、高质量稿件匮乏等问题。特别是学术期刊受制于大型数据库运营商,存在较为突出的版权问题。而在欧美发达国家,学术期刊数字化趋势已经不可逆转,甚至部分期刊已经彻底放弃了纸质出版,完全进入数字出版阶段。从发展目标来看,数字化期刊取代纸质期刊将是期刊界的最终发展形态。因此,中国的学术期刊运营模式亦需实现从传统办刊模式向大数据办刊模式的转变。
(二)对期刊服务方式的挑战
在大数据时代,读者阅读习惯发生明显变化,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知识的海量化、获取渠道的多元化使得读者主要关注期刊的某篇文章或部分内容,对期刊的整体关注度降低,出现“由面到点”的变化,而传统期刊难以满足读者个性化的信息需求。[2]因此,学术期刊亟待从传统的大众化服务转向精准的个性化服务,满足读者的“私人定制”需求。
(三)對编辑职业能力的挑战
大数据时代对编辑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即从单一文字编辑向复合型、多元化人才的转型。[3]除基本的编辑和出版知识技能外,编辑还需强化对信息和数字技术的运用,保持对新媒体的高度敏感,熟悉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与操作,熟练使用各种多媒体手段,将碎片化信息纳入选题策划过程,掌握更丰富的编辑知识,以及多学科融会贯通的能力等等。[4]因此在大数据时代,期刊编辑也需要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强化数字化思维、逻辑与评判思维、协同与融合性思维以及创新思维。[5]
(四)对学术传播载体的挑战
在大数据时代,随着信息载体的多元化应用,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新型媒介载体,使学术期刊改变了传统以纸质为媒介的单一传播手段,出现了“多媒体”特征。读者通过微信、微博、客户端等融媒体获取新的学术知识已经成为一种重要趋势,因此平台集约化和期刊的全媒体化将是学术期刊发展的重要方向。[6]从出版周期来看,由于纸质期刊往往滞后于微信公众号推送等新媒体运营手段,因此读者更愿意通过微信公众号等电子阅读方式,获得即时的学术信息。这亦是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发生的最为明显变化。
以上四个方面是大数据时代传统学术期刊面临的主要挑战。在大数据时代,读者阅读方式的转变必然引起期刊传播方式的改变,进而带来期刊出版模式的改变。因此,学术期刊需要转变办刊理念和思路,通过以期刊为纽带的大数据互动平台促进期刊的整体转型与发展。
二、《国际安全研究》运用大数据技术推动期刊发展与安全研究
基于以上挑战,学术期刊应主动顺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加强学术期刊的学术自主性、特色和个性,以及对读者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即时性和全面性,打造过硬学术品牌,不断强化品牌优势,将对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充分满足作为扩大期刊影响力的“着力点”。
为充分适应学术期刊数据化的变革,《国际安全研究》期刊通过转变办刊理念、办刊模式和传统办刊思维定式,依托学科发展,进行全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的融合创新,实现了期刊在大数据时代的成功转型。《国际安全研究》的前身是1983年创刊的《国际关系学院学报》。由于学报刊发论文的主题泛而不精,没有形成较为聚焦的研究方向,因此在较长时间里刊物影响力相对有限。党的十八大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安全问题,国际关系学院敏锐把握住了这个有利时机,从2013年起将《国际关系学院学报》正式改版为《国际安全研究》,并将刊物定位为一本以安全研究为特色的国际关系学术期刊。改版之后,《国际安全研究》的稿件质量迅速提高,学术影响也不断增强。目前,《国际安全研究》已被收录为CSSCI来源期刊、北京大学核心期刊以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
《国际安全研究》充分把握大数据时代的机遇,在期刊数据化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塑造出刊物鲜明的学术个性和安全研究特征,占领了国际安全和国家安全研究的高端平台,赢得了国内国际安全和国家安全研究的话语权。期刊从事的重点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聚焦前沿理论,引领学科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7]学术期刊一方面要积极传播优秀学术成果、成为优秀研究成果的承载平台,另一方面也要强化在前沿理论、学术热点和学科发展等方面的引领作用。
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安全问题的时代背景下,《国际安全研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反映国家需求,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深度挖掘安全领域的前沿议题,加强对于学术热点问题的讨论,主动引领学科发展。《国际安全研究》始终坚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引,促进期刊与作者的良性互动,将期刊作为国际关系研究的舆论阵地,将其打造成为国际安全和国家安全理论发展的“窗口”,通过刊发众多反映国内一流研究水平、具有创新性和重大学术价值的论文,在构建中国的国际关系学术共同体中发挥了引领理论研究前沿和学术创新的重要作用,为推广国际安全新理论、创建中国国际安全理论学派、推动国际安全研究“范式变迁”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充分利用新媒体,拓展期刊传播渠道
传统的纸媒阅读模式已经不适应大数据时代读者的阅读习惯,而学术期刊在整合学术信息资源方面具有优势,可以有效地发现学术共同体的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和知识交流模式,提高知识服务效率。[8]因此《国际安全研究》结合大数据时代的传播特点,充分采用新媒体手段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精准服务。《国际安全研究》主要利用大数据技术,结合现实热点国际问题,对读者点击率高、阅读量高的文章进行数据分析和整合,发掘内在的学术研究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为读者推送学术论文。其主要方式是,在纸质期刊传播基础上,利用期刊微信公众号“国际安全研究ISS”,并与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力的多个国际关系学术研究微信公众号合作,及时推送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发布各类学术信息,与读者建立即时互动,掌握读者的相关阅读信息和习惯,从而实现传播途径和传播功能的转变,促进期刊的融合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国际安全研究》的一个重要探索和成功经验是,结合国内国际重大时政热点,在微信公众号及时推送刊物已刊发的相关论文。例如,2021年12月28日,“国际安全研究”微信公众号针对当天全网热议的中国空间站两次紧急避碰“星链”卫星的重大时政新闻,推送了期刊2021年第5期刊发的《国际和国家安全视角下的美国“星链”计划及其影响》一文;[9]2022年1月4日,针对北京时间1月3日晚间中国、俄罗斯、美国、英国与法国等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共同发表《关于防止核战争与避免军备竞赛的联合声明》的时政热点,改变当日推送2022年第1期《国际安全研究》新刊论文的计划,当天早晨就及时推送《国际安全研究》历年刊发的核主题相关论文。相较于日常推送,这些有针对性和紧扣时政热点的文章推送阅读量更大,既对刊物进行了有效宣传,也是《国际安全研究》主动抢占宣传舆论高地、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表现。[10]从微信公众号后台的大数据统计来看,这种推送方式也取得了很好的傳播效果(参见表1)。
(三)运用大数据技术服务国际安全和国家安全研究
《国际安全研究》利用大数据技术推动期刊发展的另一个重要举措是,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大数据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共同建立联合课题组,以成熟的全球数据挖掘和翻译技术,创建国际安全研究开源大数据平台,共同致力于基于海量数据挖掘与超大规模数据计算的国际安全态势评估和热点预测。创建这一项目的初衷是:首先,从现实角度来看,随着世界各国间交往日益频繁,各种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风险相互交织,国际安全环境日趋复杂。因此,在大数据时代如何对国家面临的总体安全环境和紧迫风险进行量化评估,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决策关切。其次,从学科发展角度看,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长期以引用西方数据库为主,而这些数据库常常反映西方视角和西方观点,以至于中国的国际关系研究长期缺少独立的数据支撑并陷于西式思维的漩涡。因此从中国视角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国际安全问题进行研究十分重要。同时,从可行性来看,大数据不断拓宽着国际关系的研究视野,使研究对象从宏观转向微观,尤其是大数据的运用,使科学地预测冲突成为了一种可能。[11]
基于以上原因,2015年2月起双方正式启动了本项目,经过近二十位国际关系学者、经济学家和数据科学家的反复论证以及十余位数据挖掘编程人员和几十名全球数据采集员的参与,基于大体量数据运算与分析的年度“国际安全态势感知指数”于2016年和2017年先后发布,引起了国内外国际关系学界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并对本项目给予了较高评价。[12][13][14][15]
2018年,双方进一步加深合作关系,成立了“国际安全大数据年鉴”课题组,邀请国内从事国际安全和国际关系研究的多位专家学者参与本项目,以《国际安全大数据年鉴》的形式发布分国别、分主题的国际安全大数据分析。该项目的主要特色是,使用基于神经网络的国际安全态势感知技术、成熟的全球数据挖掘和翻译技术以及客观准确的数据,产出具有前瞻性的国际安全态势感知指数和具有一定深度的研究报告,在危机预警、冲突管控、趋势研判等方面提供借鉴,向世人展示年度国际安全各领域的形势分析评估与预测,以推动中国的国际安全研究。该项目也有助于打破西方学术界在大数据和云计算方面的垄断局面,创建中国学术界的国际安全数据,引领国际安全研究话语权。该项目的首份智力产品《国际安全大数据年鉴2018》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第二本《国际安全大数据年鉴》也在紧张编辑过程中。“国际安全大数据年鉴”项目作为《国际安全研究》期刊的一个重要学术品牌,极大提高了《国际安全研究》在学术界的影响力,也是《国际安全研究》主动运用大数据技术、推动期刊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大数据背景下《国际安全研究》的特色发展之路
除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等手段实现精准推送以及努力推动“国际安全大数据年鉴”项目外,改版以来,《国际安全研究》始终坚持理论创新,开拓国际安全理论和国家安全理论研究的新领域,走期刊特色发展之路。期刊从事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年度选题策划制度
从2013年起,《国际安全研究》每年年末固定举行次年期刊的选题策划会。编辑部前期会利用大数据技术,通过深入挖掘潜在作者的研究旨趣、代表性成果与期刊定位的匹配度、总引频次和他引频次、基金项目等关键指标,有针对性地邀请国内从事安全研究的专家学者参加选题策划会,主要就次年国际安全和国家安全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前沿话题进行讨论,并就期刊发展提出建设意见和开展组稿约稿工作。年度选题策划制度时刻站在国际安全和国家安全理论研究的前沿,充分发挥学术导向和“风向标”功能,结合国内外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重要实践,提出新议题、新理论、新战略,以前瞻的视野策划编辑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思想价值和学术价值的优秀论文。例如,在中国国际关系学会举办的2016年首届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年度优秀论文奖評奖中,《国际安全研究》有两篇文章入围全国十佳论文。
(二)创办国际安全研究论坛
从2013年起,《国际安全研究》编辑部发起创建了国内大型的学术会议——国际安全研究论坛,该论坛自创办伊始就得到了国内多家学术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2013年到2021年,国际安全研究论坛已经先后在全国各大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举行了九届,每次会议主题均围绕国家安全和国际安全的前沿议题和重大选题展开,历届会议代表均逾百人。通过这九届论坛,逐步形成了中国国际安全研究的学术共同体,增强了中国安全理论和议题的研究深度与广度,产生了积极的学术影响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历届会议的优秀研究论文均在《国际安全研究》和相关重要学术刊物发表。2022年下半年,第十届国际安全研究论坛将在厦门大学举行,本次会议主要聚焦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维护国家安全”和“统筹发展与安全”的重要论述,坚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引,针对亚太地区安全秩序的新变化新特点新形势,就亚太地区的安全体系与秩序进行深入研讨。
(三)发起“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十大热点”评选活动
该项目是《国际安全研究》编辑部与澳门科技大学社会和文化研究所于2019年共同发起的学术活动,其目的是为客观记录和观察中国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学术前沿研究与发展趋势,推动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高质量纵深发展,提高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促进中国国际关系研究进一步融入全球国际关系研究。“十大热点”评选的基本流程是:选取本年度内地学术期刊以及港澳台部分学术期刊上的国际关系论文,经过学科同行推荐和评审等程序,选择最具学术影响力的十个热点问题,并形成一种常设机制,客观、公正、权威地评估本学科动态、进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十大热点”的评选与发布,对研究者掌握学科发展趋势,提升学科的社会关注度,促进学科发展均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国际关系学术发展与学科建设,提高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国际影响力,推动相关学科融合发展,助力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16]该活动的举行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反响。首次评选结束后,几家全国知名高校均与《国际安全研究》编辑部取得联系,想要获取相关活动材料。
(四)加强期刊国际化,促进国内外学术期刊的交流与合作
期刊国际化是中国学术期刊的奋斗目标。《国际安全研究》主要通过编委和作者国际化、举办年度国际会议和创办英文刊《Inter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等三种路径实现期刊国际化。
第一,逐步实现《国际安全研究》编委成员国际化。期刊先后聘任了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荣休教授巴里·布赞(Barry Buzan),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中国问题专家陆伯彬(Robert Ross),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杰出教授罗斯玛丽·富特(Rosemary Foot),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教授,美国《国际安全》(International Security)主编斯蒂芬·米勒(Steven E. Miller)教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兰德尔·施韦勒(Randall Schweller)教授等海外高校著名安全问题专家出任期刊编委,主要为刊物承担撰稿和审稿工作,并积极参与国际关系学院主办的国际学术会议。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安全研究》编辑部与海外编委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例如以担任期刊编委为契机,巴里·布赞教授多次访华,并于2018年受聘成为国际关系学院校史上第一位荣誉教授。
第二,从2014年起,除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取消外,《国际安全研究》期刊每年举办一个以安全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美欧日俄印等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与中国学者共议各种重大安全议题。在举办国际会议的过程中,《国际安全研究》还积极探索与国外著名高校和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在2015年主办的“共享安全:世界和平与全球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特邀美国《国际安全》斯蒂芬·米勒教授、《当代中国研究》(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赵穗生教授等国际知名期刊主编参加期刊发展建设的专题研讨会。2017年“国际核议程评估”实现了《国际安全研究》编辑部与世界顶尖学术研究机构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贝尔福中心的深度合作,本次会议邀请了十余位全球核安全领域权威专家参加。2018年由国际关系学院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共同举办的“山地农业发展、粮食安全与营养治理”国际研讨会及地区专家磋商会,有来自14个国家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国际农研机构和国际组织的八十余位代表参会,包括联合国粮农组织副总干事丹尼尔·古斯塔夫森博士等在内的国际组织高级别官员和专家学者也亲临会议现场。本次会议的最终报告已作为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官方出版物正式发布。通过主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国际安全研究》收获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既解决了期刊稿源不足的问题,也进一步提升了期刊在学术界甚至是在国际层面的影响力,为期刊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三,在坚持中文刊高质量出版的基础上,为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实现期刊国际化的发展目标,2015年起,《国际安全研究》编辑部联合国际关系学院英语系,共同创办英文期刊《Inter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该刊物已成为国际关系学院与海外学界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目前该刊由世界知识出版社编辑出版,每年出版两期,刊物选择的文章以翻译《国际安全研究》优秀中文论文为主,同时刊发国内外学者的英文原创论文。《Inter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已经成为一些从事中国问题研究的海外学者了解中国国际安全和国家安全研究的重要窗口。
结语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期刊的数字化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对于学术期刊来说,除论文质量的竞争和比拼外,能否适应并充分利用好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历史机遇,用充足的准备应对挑战,亦是学术期刊能否高質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从国际关系学科发展的角度而言,大数据的广泛运用对于更加科学地描述国际关系现实,对国际关系做出带有普遍意义的通则式解释,甚至是对国际事件的发展走向做出科学性的预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数据拓宽着国际关系的研究视野,介入国际关系研究已经成为一种必然。
近十年来,《国际安全研究》在坚持办刊特色的基础上,积极转变办刊思路,充分利用大数据带来的历史机遇,依托国际关系学科在中国迅速发展以及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建设的有利契机,在坚持纸质刊物“质量为王”的前提下,始终努力提高期刊的数字化水平,拓展办刊渠道,实现了期刊的较快发展。在今后的发展中,《国际安全研究》将继续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的“红利”,进一步增强期刊的数字化发展,不断缩小与国内外同类顶尖学术期刊的差距,坚持“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期刊发展目标,努力打造成为一本在大数据时代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学术刊物。
注释:
[1]柴英,马婧.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功能的变革[J].编辑之友,2014(06):28.
[2]李宏弢.大数据时代华文学术期刊发展的战略选择[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6):93-94.
[3]张晓娟.大数据背景下的学术期刊数字化建设与发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8):144-146.
[4]汪峰.大数据时代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刍议[J].新闻世界,2021(02):36-40.
[5]梁远华,胡玥.大数据下学术期刊编辑思维转变及能力提升路径[J]. 中国编辑,2020(Z1):80-84.
[6]王建卫.大数据背景下学术期刊编辑的坚守与转型[J]. 科技传播,2019(24):171-173.
[7]新华网. 习近平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EB/OL]. [2021-05-1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1-05/10/c_1127428330.htm.
[8]魏宵,孟科学,董兴佩.大数据时代高校学术期刊的发展机遇与改革方向[J].编辑之友,2016(11):31-35.
[9]余南平,严佳杰.国际与国家安全视角下的美国“星链”计划及其影响[J]. 国际安全研究,2021(05):67-91.
[10]谢磊.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出版发行的传播效果研究——基于国际政治类CSSCI期刊的大数据分析[J]. 传播与版权,2021(12):66-67.
[11]董青岭.大数据安全态势感知与冲突预测[J].中国社会科学,2018(06):172-182.
[12]林宏宇.国际安全态势感知指数解析(1995-2015)[J].国际安全研究,2016(06):90-106.
[13]赵洋,戴长征.国际安全态势分析(2010-2015)[J].国际安全研究,2016(06):107-123.
[14]宋伟. 数据应用于国际问题研究的意义及其局限——以《国际安全态势感知指数2016》为例[J].国际安全研究,2016(06):124-140.
[15]赵洋.国际安全态势分析与预测[J].国际安全研究,2017(06):129-150.
[16]光明网.“2018年度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十大热点”在京发布[EB/OL].[2019-04-25],https://www.gmw.cn/xueshu/2019-04/25/content_32778573.htm.
(作者: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安全研究》编辑部编辑,法学博士,助理研究员)
责编:项贤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