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添
【摘 要】5G时代,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进一步发展,从技术、内容、渠道、终端、受众等多方面对媒体进行了全新的体系构建,推动了媒介生态的升级与变迁,构建了传播业态的新格局。本文探讨了5G技术对媒介生态的影响,以及技术驱动下场景化传播、智能化传播、视频化传播、沉浸式传播等媒介生态的传播新图景,并结合相关数据和案例,以期能够从算法、数据、媒介依赖的层面和维度对5G背景下的媒介生态进行全方位的审视和思考。
【关键词】5G;媒介生态;传播模式;审视
5G技术的全称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它是在2G、3G、4G通信技术基础上的继承与发展。相较前几代移动通信技术,5G技术大大提升了网速,保留了原有移动通信技术抗干扰和高覆盖面等优点,又克服了原有技术频谱利用率低、带宽小等缺点。在减少了网络延时的同时增加了系统容量,并在此基础上又具有了原有移动通信技术所不具备的智能化、高网络效能化、节能低功耗等新优势。在一定程度上,5G技术丰富了传播过程的内容与形态,加速了信息传播的速度,提升了信息传播的效率,从而推动了媒介生态和传播手段的变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5G技术的运用将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和改变,对于传播领域而言也是一次突破性革命,或将成为传播学领域发展的决定性拐点。
一、5G技术对媒介生态的影响
(一)万物互联:打造全新传播形态
物联网是物物相连接的网络,可分为两类: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互联网的用户端不再是“人”所独有,而是在物联网的基础上实现了“人”与“物”的共用,从而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在5G技术、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的赋能之下,其传播主体的“物”,也就是各种智能化设备、智能终端也加入到了信息传播的网络中,带来无所不在的传播,使得传播主体多元化。由传统时期以人为主导的交流交互向现如今5G技术下的物-物之间的互联互通转变,物联网使人类社会关系链条中的社交化由“人际交互”向“人机交互”拓展。因此人-物、物-物的互联互通将会构建新的传播形态,推动了万物互联的时代来临。[1]这也给传媒业带来了新的可能:装有传感器的一切物体,都可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与传递者,有些物体还可能成为信息的呈现终端。而在身体上安装了各种传感器的人,也将终端化。目前,随着5G技术和物联网的应用和发展,媒介生态也呈现出多元化的传播样态,智能家居、智慧城市、车联网等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二)万物皆媒:重构“泛媒介化”传播环境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訊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并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介所提示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2]5G技术为物联网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使得各种“物”加入到互联网的连接中,包括各类智能化、联网的物体,进而带来万物皆可数据化、可监测的局面。在万物皆媒的媒介生态下,新闻生产的各环节由以人为主体的生产模式,拓展为以“物”为主的自动化生产模式,各种智能设备实时对所属领域的内容要素进行采集,与此同时也会快速且及时地完成新闻内容的加工和分发。这种智能化的新闻采集方式会进一步拓展新闻报道的视野,从而带来一种全新的内容生产模式,也改变了媒介的生态,重新建构“泛媒介化”的新传播环境。以物联网、人工智能、云技术为支撑,“泛媒介化”的媒介生态中,物体基于传感器对信息的获取成为获取信息的主导,各种穿戴设备通过传感器向人体发送和获取信息,所以人体也将成为一种完全意义的“人肉终端”。[3]人与物的关系,将成为共生、协作的关系,人机交互也将成为常态。
(三)人机合一:机器赋予媒介传播新视野
在5G技术和人工智能的背景下,人机合一将成为目前乃至未来媒体发展的着力点,也成为媒介生态重要的发展点。人机合一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各种智能终端将通过传感器、可穿戴设备以及芯片等来获取用户的健康状况、空间位置、日常行为喜好等数据,并通过后台数据整理与分析来满足用户“情景化”和“场景化”的信息需求,从而制定和推送个性化的新闻内容。二是作为人的感官以及智慧的延伸,智能化机器、智能物体将与人的智慧相融合,从而构建出全新的媒介业务模式。智能化机器、智能物体将与人的智能融合,共同作用,构建新的媒体业务模式。机器人新闻作为人类智慧的延伸,是在模拟人类新闻生产方式的基础上,通过算法和结构化的信息或数据来以定量的方式进行分析,进而呈现社会事实的新闻生产方式。机器人新闻的运用可以省去一些数据分析等较为繁琐的新闻生产步骤,大大提高了新闻生产效率和新闻时效性,使得新闻生产的内容与效果、生产者、写作方式等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二、5G背景下的媒介传播新图景
(一)场景化传播
“场景”一词来源于影视领域,是指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发生的一种行为,或指人物活动的空间场景,后被罗伯特·斯考伯引入传播学领域。他认为场景的发展主要依靠移动设备、社交媒体、大数据、传感器和定位系统五个因素,即“场景五力”。媒介技术的升级使得信息的场景化传播得以实现,在5G技术和大数据的赋权下,以“场景五力”为基础引力构建了新的传播场景,使得信息传播的媒介场域被大大拓展,传播途径变得多场域化。这种多元化的场域不仅满足了受众不同情景的需要,而且更加符合现如今受众获取信息的碎片化特点和用户基于不同场景的信息需要。伴随着5G技术的高速率、低时延、广覆盖等特点的融入,实现了不同场景下的受众专属定制,尤其是5G所具有的网络切片技术,能够通过分析用户地理位置和行动轨迹而给予用户不同场景的无缝切换,大大增强了用户的信息体验感。另一方面,用户获取信息的主动性越来越高,对信息的需求不再停留在认知层面,而是更加强调“在场参与”。场景化传播以给予受众强烈的新闻现场感为目标,运用多场景组合的报道方式,对新闻场景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展现,实现用户在新闻事件中的象征性参与和身份的虚拟在场,增强了个人的“在场感”和用户黏性。[4]用户对个人“在场感”的需求促进了媒介新技术的发展,作为集成与融合现在与未来数字技术于一体的终极数字媒介——元宇宙,它的出现将满足用户所有“在场感”的需求。学者喻国明指出,当互联网发展的“上半场”完成了随时随地与任何人的连接之后,互联网的“下半场”要解决的问题关键就在于,人们要在随时随地进行任何信息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在任何场景下“做事”。将几乎所有在线下所做的事搬到线上来做,并且更有效率、更加精彩、更具想象力地实现,即传播的“场景时代”,而“元宇宙”为这个时代的到来搭建了一个全新的平台。[5]在数字孪生技术下,用户以数字人的虚拟形态进入元宇宙的虚拟空间场景,与其他用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基于视觉和听觉的基础上,发展到集感觉、触觉、嗅觉于一体的具身传播,更好地满足了用户个人“在场感”需求,由“远程在场”代替“肉身在场”。
(二)智能化传播
5G技术的崛起和发展使得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和实践更加广泛,其高速传输的优点不仅能够实现高密度用户的实时交互,更是让海量终端的连接得以全面实现,从而在技术导向的维度上达到社会全领域的智能化新高度。互联网时代,数据无时无刻不处于流动的状态,借助5G技术强大的连接能力,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和移动终端的智能化逐渐凸显,无障碍的人机交互变得更加容易,在用户场景、算法推荐、社会网络结构等各种类型的数据关联中逐渐达成了海量、异构数据的全新定制化配置,进而推动了媒介融合的进一步发展。
人工智能对人类智能的外化、延伸与补充使传统人机互动进入人机合一、人机耦合新层次,新型人机关系延伸了个人突破身体所处物理时空的局限并在任意场景中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人类在具体环境中配置资源的能力将借助技术智能得以提升。[6]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智能化传播形式,人机融合所涵盖的智能匹配、智能选择等将进一步关注受众的个人喜好和行为习惯,使得“受众本位”得以回归,坚持以受众需求为主要导向,从而向用户精准推送个性化和定制化的信息。此外,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智能化平台,例如今日头条,借助算法推荐的核心技术尤其是协同过滤推荐的高级算法形式,通过用户的一系列设置和操作来形成全方位和多角度的用户画像,形成了关于受众各种使用习惯的数据库,实现了个性化热点资讯的精准推送,帮助用户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快速锁定所需信息,解决了受众黏性下降、传播渠道失灵等传统媒体面临的一系列窘境和难题,搭建起了基于用户需求的个性化新闻通路,拓展了传媒业的边界,从而达到了多维传播和全息传播的新高度。
(三)视频化传播
数字时代,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受众在品读新闻时已由追求“可读”向“可视”转变,短视频、高清直播、VR全景视频等将成为媒介传播的主流,“视频+新闻”更是成为了重要的新闻传播形式。2021年8月27日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已达到10.11亿人,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达到8.88亿人、直播用户规模达到6.38亿人,可见短视频、直播已经成为全新的全民休闲方式;而5G技术的融入为视频化传播发展夯实了带宽基础,并提供了更加稳定、更加快速的技术助力,在一定程度上革新了视频化的传播形式和生产方式,为用户提供高清高速使用体验的同时又将视频生产本身具有的创作门槛低、社交属性强、传播更新速度快等优势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在视频化传播清晰度方面,随着媒体智能化應用的快速发展,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逐渐推动传统画面清晰度布局向5G+4K/8K+AI战略格局转变,高清网络直播、网络视频画面的逼真感、细节感能够更好地推动视频化传播的发展。5G时代将是大视频的时代,而且是被技术赋予的智能化、移动化、处于万物互联席卷的潮流中的视频时代。这也将进一步推动传媒业态打破传统封闭的单一行业桎梏,为内容的视频化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种种可能。
在可预见的范围内,5G技术将与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技术融合发展,使得视频化的内容生产更加专业化,共同推动视频化传播成为媒介传播的主力军,从而为新闻传播赋能。
(四)沉浸式传播
保罗·莱文森认为:“一种媒介的存活系数,与前技术的人类交流环境的接近程度有直接关系。一切媒介的进化趋势都是复制真实世界的程度越来越高,其中一些媒介和真实的传播环境达到了某种程度的和谐一致。”[7]随着VR/AR技术的成熟,“VR+新闻”的形式被逐渐运用到新闻传播领域中,这种沉浸式的新闻呈现形式搭建了全面真实的新闻现场,使得虚拟现场与真实现场的边界被打破。另外,VR技术借助立体化的“原声影像”,塑造了真实可信的新闻信息内容,并在新闻现场的构建方面强调了全面真实,提高了新闻的感染力和交互性,使受众对新闻的感知更具有“温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革新了传统的新闻生产范式。
5G技术的赋能一方面使得新闻传播领域对VR/AR的运用更为全面、更加普及,另一方面能够较好地弥补技术的缺陷和不足,5G技术的超低延时将缓解用户的眩晕感,提高真实感。“5G+VR”将使VR新闻直播成为常态,这种全新的新闻直播报道形式使得新闻内容更具有时效性和沉浸感,也使得新闻制作周期大大缩短。在目前的新闻报道中,时政新闻和体育、军事领域的新闻报道多采用沉浸式的报道形式,使受众强烈地感受到新闻现场的真实感。2021年10月12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召开,新华社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和大会内容,发布了“习近平金句VR绘|万物共生的四季长卷”的报道。报道中的视频以VR形式展现,VR画手戴着VR眼镜,利用专业画笔,以空气为画布,把整个作画范围拓展到3D空间,并以春夏秋冬四季长卷为框架,突出展现了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动植物,既凸显了中华传统风范,也符合大会“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主题。“新闻报道+VR”的形态展现了全新的新闻美学。
三、5G技术赋能下的媒介生态
尼尔·波兹曼在《技术垄断》中说道:“所有的技术都既是恩赐,也是包袱,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利弊同在的产物。”[8]在5G技术的赋能下,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融入促进了媒介生态的变迁,促进了内容传播的便捷发展,在给用户带来全方位信息服务的同时也暴露出了种种弊端,如个性化推荐所带来的信息茧房以及内容价值缺失,用户的数据安全问题、媒介依赖下的用户异化等问题。因此,应进一步对5G赋能下媒介生态所不断凸显出的问题给予理性的思考和审视。
(一)信息茧房和内容价值的缺失
伴随着5G技术下媒介生态的变迁,基于万物皆媒、人机合一等互联网技术支撑的场景化、智能化、视觉化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以算法为技术载体,以分析个体行为偏好为手段,向用户提供个性化内容。虽然这种个性化推荐满足了受众对于既定内容的需求,为用户筑起了个性化的信息世界,但同时也筑起了与其他内容相隔离的“高墙”。此外,随着互联网“社会化”的发展,用户对信息内容的需求逐渐呈现出“泛娱乐化”、“非结构化”等特征,传播平台为了满足用户需求,追求更大的流量入口,生产和传播低趣味性、低价值的内容,从而导致了传播价值的缺失。[9]因此在5G时代,媒体平台不仅要着重提升新闻内容品质,避免价值弱化,还要减少“泛娱乐化”带来的传播价值缺失问题。同时要优化算法程序,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优质内容。
(二)数据安全问题凸显
物联网的发展和5G技术的赋能使得大数据以几何级数增长和扩大,数据的使用越来越成為媒介生态和传播业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5G技术的赋能,使得基于大数据信息的智能化传播、数据新闻、机器人写作等迎来新的发展时期,数据在新闻传播领域的运用将愈加频繁,用户的数据安全问题也愈加凸显。媒介平台在基于用户行为数据给予用户个性化推荐的同时,也在记录和收集着用户的隐私内容、个人身份信息、位置定位等信息。这不仅侵犯了用户数据权利,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媒介生态的乱象。2021年8月20日《个人信息保护法》出台,确立了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禁止“大数据杀熟”,强调保护用户的个人隐私数据。这不仅要求媒介平台规范化传播,充分尊重和保障用户数据权利,承担数据安全防护责任,也要求政府部门依法治理数据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规范数据信息传播业态的发展。
(三)技术驱动下的媒介依赖
数字时代,媒介技术的发展推动着传播革命的发生和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各种智能终端设备以延伸人的“身体”的方式而存在。因此在数字时代,人类对于媒介的依赖也是空前的,一方面各类媒介平台标榜“流量为王”和“唯用户论”,以泛娱乐化的内容来吸引受众,给予用户基于场景的个性化内容,从而使用户陷入个性化内容的桎梏中。搭配内容的场景化传播、智能化传播、视频化传播、沉浸式传播,让用户接收信息更加方便、可视、有温度,从而对媒介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开放性,使受众由“被动”转为“主动”。传播权力的泛化弱化了“把关人”的作用,受众参与度提高,对于媒介的依赖性增强。媒介依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得自身被信息所支配,缺乏对信息理性的审视和舆论方向的把握,从而失去自身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媒介成为“统治和奴役人的工具”,进而加剧对人的异化。[10]新媒体时代,传播的价值坐标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游移,面对传播技术对媒介伦理规范的冲击,既要在全新的价值坐标体系下重新思索人类与科技的关系,使5G技术能够更好地为人类所用并服务于具体的媒介实践;又要让媒介充分发挥其“瞭望哨”的作用,及时了解和把握社会的发展变化,重新审视人类与技术的关系,实现人类和技术的双重进步。
结语
5G技术赋能之下,“物”所扮演的传播角色和承载的传播价值尤为突出,万物互联、万物皆媒、人机合一迅速发展,媒介生态呈现出了崭新的格局。场景化、智能化、视频化、沉浸式等全新的传播形态不断涌现,不仅给受众带来了个性化的传播内容和基于场景的新闻沉浸现场,更是拓展和丰富了媒介生态的内涵和外延。然而,5G技术助力下的媒介生态变迁并非总是万全的,信息茧房、数据泄漏、媒介依赖等弊病不断凸显,媒介伦理传播失范,威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只有对5G时代的媒介生态变迁和传播业态的革新时刻保持理性的认知,才能真正营造风清气正的媒介生态新环境。
注释:
[1]曹素贞,张金桐.5G技术赋能:媒介生态变迁与传播图景重塑[J].当代传播,2020(02):37-40.
[2]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118.
[3]彭兰.万物皆媒——新一轮技术驱动的泛媒化趋势[J].编辑之友,2016(03):5-10.
[4]程江雪.场景传播兴起的动因及影响分析[J].科技传播,2019(11):40-41.
[5]喻国明.未来媒介的进化逻辑:“人的连接”的迭代、重组与升维——从“场景时代”到“元宇宙”再到“心世界”的未来[J].新闻界,2021(10):54-60
[6]别君华,施旭,周俐含.变革与重构:人工智能介入话语实践[J].未来传播,2019(04):8-14.
[7]保罗·莱文森.莱文森精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4.
[8]尼尔·波兹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M].何道宽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
[9]彭兰.导致信息茧房的多重因素及“破茧”路径[J].新闻界,2020(01):30-38.
[10]匡文波.对个性化算法推荐技术的伦理反思[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学版),2021(05):14-23.
(作者:聊城大学文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