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梅
摘要:大学语文是一门多元学科,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在培育大学生思政素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完全可以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语文与思政相结合,使学生可以在审美中接受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大学语文 课程思政 教育
大学语文极具人文性,内容包括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通过多元化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把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大学语文的导向功能和育人功能,进一步夯实学生语文理论基础的同时,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政理论思想,实现教育与知识、能力的高度统一。
一、关于课程思政
1.课程思政概念的提出
2019年3月,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1 ]这一讲话就要求大学语文教师在给学生讲授知识的同时,也要以课程思政主导语文教学的各方面人文因素,将知识学习和人文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
2.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当前现状
(1)课程思政现状
“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新理念。“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国内各高校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和提高课程育人质量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的思政教育是非常受学校重视的,但是它经常是脱离其他课程独立存在的,自成体系,且有专门的思政课教师,此外,大量的理论知识限制了该课程的优势的发挥,也使得学生对该课程提不起兴趣。目前看来,“课程思政”建设遍地开花,但研究的内容主要以课程的思想政治元素,如课程原理、专业名词等开发为主要对象,重点放在了课堂教学方面,对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价值观、课程改革实践开展的具体行动策略等环节的关注仍不足。[ 2 ]
(2)大学语文现状
目前,随着各高校初步探索课程思政模式的全新局面的打开,大学语文课程利用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共通之处这一课程优势,挖掘思政教育方面的元素,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该课程也是面临着比较尴尬的现状,语文课程是一门很重要的文化课程,部分高校语言类专业将其作为必修课,相当多的高校将其开设为选修课程,许多学生对这一课程不够重视,课程教学存在着课程定位偏差、脱离语文的人文根基、教学仅为了完成课堂任务、教学内容无合理规划、大学语文教师缺乏一定的思政专业素养、挖掘作品内涵不够等问题。
二、课程思政理念下大学语文课程实施
1.大学语文的优势
“大学语文”具有实施课程思政的诸多优势:
第一,大学语文课程的突出特点就是具有人文性和思想性,这些作品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时代性、文学性和艺术性。大学语文教学的核心是文学作品,教学重点是在阅读分析和写作表达的过程中渗透“语言文化”内涵,并在这个教学基础上,实现教材中的思想政治元素与教学内容完美结合,为学生创造出多元化的知识体系,并对學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领略优秀文化思想,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拓展视野、陶冶情操,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对人类命运等进行独立而深入的观察与思考,提高思想素质和人文素质。
第二,大学语文是一门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和交叉性的课程,有着丰富的课程思政教学载体和内容。课程内容包括中国及世界其他地区从古及今优秀的文学作品,作品中包含着优秀的精神文化,教师充分挖掘其中的德育元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思政教育与课程的融合,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深挖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通过课程讲授和讨论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第三,大学语文有工具性的特点。大学语文是一门高级的语文学科,不仅要传授基础的语文知识和语文常识,提升文学素养与审美,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话中寻找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还要为世界文化发展贡献出中国智慧。
2.思政内涵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的渗透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引导者,学生是“课程思政”的切实践行者。在这实践过程中,教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指明灯”,是扮演好课程思政主要角色的关键,教师思政素养直接影响着课程思政的实践效果。各高校积极为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大学语文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作为实现课程思政引导者的大学语文教师应进一步增强课程思政意识,牢固树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理念,实现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立德树人的目标。
(1)改变教学理念,提升“课程思政”师资队伍的能力
首先大学语文授课教师关系到思政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的效果。教师对“大学语文”课的定位和目标理解有所不同,导致其授课理念也相差较大,广大教师要积极探索语文教学和思政教育引导的有效形式,积极主动地发现规律,改变教学理念,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授课教师积极学习相关内容,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同时要研究教学规律,创新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特点明确教学环节,结合当代大学生所处的时代环境和教育需要,设计与时俱进教学拓展和学习活动,如根据学习内容进行课前调研、课堂演讲及讨论活动等。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教师可组织朗诵、演讲、辩论等等集体活动,通过课堂与现实融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引导学生重精神轻物质,重塑价值观念,同时强化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观念。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教学内容上,结合现状,引导学生去品读经典,使学生一边沉浸在经典作品细腻的情感中,一边引导学生结合现代社会进行理性思考,如在学习儒家经典《诗经》时,引导学生追求美好德行,学做现代的君子;在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中,探讨孟子的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等,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立德树人效果。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在教育教学生涯中逐渐形成的品德、情感、态度等人格特征方面所具有的一种综合影响力。思政课教师素养体现在六个方面: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教师在学生学习中起到主导作用,其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思维,使其对社会、生活和人生有积极丰富的体验和思考能力,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2)深入研究大学语文教材,发掘其中的思政教育元素
目前我校所使用的徐中玉版的《大学语文》教材,课文组合方式为十二个单元,每单元有一个共同的人文主题,分别为“仁者爱人、和而不同、以史为鉴、胸怀天下、 故国情深、礼赞爱情、洞明世事、亲和自然、关爱生命、浩然正气、冰雪肝胆、诗意人生”,在这十二个单元中,大致三个单元构成一个大的内容组合,课文主题在逻辑关联方面更紧密,这些主题在总体上传递出了对中国固有人文传统与现代观念相贯通的理解。该教材与时俱进,结合每个阶段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并不断修改完善,内容具有针对性,为人文艺术性和思想性兼具的佳篇,学生在欣赏美文中接受思政教育,使得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更加切实可行。这类主题型大学语文教材在课程思政教学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教师只需要按照主题选文讲解、阐述,并根据主题导入最新时政,贴近当代大学生们的生活,思政元素可以很好地融入其中。
(3)围绕核心素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我们紧扣时代,并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将信息技术手段融入到教学中,实现教学内容、教育手段和教学方式的革新,推动文化传承,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对丰富多样的语文知识信息进行深挖,探索更具有实效性的大学语文教育,用符合当代大学生教育的形式,会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其一,教学难点趣味化,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课前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去查阅资料,课堂上学生使用PPT展示成果,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得出结论;通过观看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如《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激发起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学习《长恨歌》前,同学们先观看《唐明皇》等电视剧,了解这一出美化了的宫廷爱情故事,利用影视剧创设情境进行文言文的学习,并讨论当代年轻大学生的爱情观。其二,教学过程活动化。课堂上设计各种教学环节让语文学习“动”起来,如采用分组讨论、演讲、辩论、角色扮演等形式,举办朗诵会、读书交流会等活动,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与教学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当地博物馆、校史馆等来了解历史,体会爱国、爱校情操。其三,教学内容课题化,如请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通过交流当地的傳统节日和风俗民情,引出爱国诗人屈原等。引入当代楷模黄旭华、黄大发,英雄张富清,杰出贡献者钟南山、张伯礼等人的事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文化教育融汇到语文的教学中。并设定相关题目,让学生结合实际完成文章的撰写。其四,教学手段信息化。手机上下载各种学习的APP,让学生打卡、微信分享,督促他养成坚持学习的好习惯,而完成学习任务的成就感又促进他的进一步学习,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三、结语
大学语文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内容,语文学习和思想政治紧密融合、相互促进、增强学习效果。教师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积极创新教学理念、革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主动接受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引领学生传承文化,最终实现在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新理念,实现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目标。
【参?考?文?献】
[1]高天霞.论“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人文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列开“大学语文”的必要性[J].汉字文化,2019(06).
[2]王岚.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条件及路径[J].陕西教育(高教),2019(04).
(责任编辑:姜秀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