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毛猴塑作的人文特性探析

2022-04-13 08:35金鑫中国艺术研究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
中国民族美术 2022年4期
关键词:毛猴艺人美育

文/图:金鑫 中国艺术研究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

毛猴,学名昆塑,又称猴戏、知了猴、药材猴,最早是北京地区特有的民间儿童玩具,现天津、山东、河北、江苏等地均有制作毛猴的艺人,有部分艺人早年在北京从事毛猴制做,返乡后继续在当地做毛猴,各地毛猴既有共性也与当地风土人情紧密关联。本文主要选取北京地区的毛猴塑作进行研究,着力于透过毛猴塑作“形”与“相”的视觉呈现,解析其所蕴含的美学价值和文化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思考毛猴在当下的存续发展等问题。

一、北京毛猴形象塑造的典型性

俗云:“猴中要有戏,百看才不腻。”北京毛猴是如何表现猴戏的?对于毛猴塑作来说,猴戏的创造不能脱离创作者对于表现对象的典型化塑造。所谓“艺术典型”,是指艺术作品既反映社会生活普遍性,又具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并体现着主体独特的艺术创造,其特点是高度真实、高度概括。[1]

1.毛猴塑作具有表现社会生活普遍性的特征

猴戏是民间艺人对生活的概括与总结,其所蕴含的故事情节往往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紧密相关。毛猴塑作的取材或是反映劳动生产实践,诸如盖房子、拉车等;或是取材于历史题材,诸如孔融让梨、桃园结义等等;或是取材于现代生活,诸如毛猴表演杂技、打乒乓球、滑雪、开运动会等等。除上述取材之外,还需要指出,北京风土人情对毛猴艺人的濡染,促使创作者惯于将地域文化特色转化为艺术的表现形式,诸如毛猴塑作中的涮羊肉、吃烤鸭、四合院等场景,而这也恰恰构成了北京毛猴区别于其他地区毛猴创作的一个方面,并且此类取材对于民众了解北京风俗,具有一定的历史认知价值。就上述而言,毛猴塑作取材的普遍性特征,实际上是民间文化观念影响下的民众集体意识的显现。现实生活的共性在无形中规塑了创作主体的审美认知活动,以至主体在知觉、直觉、感觉等意识层面亦近趋同,最终创作者将生活中广泛而普遍存在的感性材料,以艺术的造型语言付诸现实,亦即毛猴的造型样式,而这造型样式又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着民众共同的欣赏旨趣。

2.毛猴塑作具有鲜明生动的个性

上文论析了毛猴塑作取材的普遍性是因其受到地域风俗与集体意识的影响,但就一般美学原则而言,不能忽视毛猴形象的共性中蕴含着生动鲜明的个性。这里,以曹仪简先生的两幅作品为例。《排子车》以三只奋力拉车的毛猴为主体,身体前倾用力的形象与车上堆满的沉重树材形成了鲜明对比,则深刻反映出底层劳动人民的辛酸;《见钱眼开》则讲述了一位拄盲棍的猴子就医,见到专治盲症帘子后的铜钱后扔掉盲杖,眼疾痊愈的情节,可以见出创作者以讽喻、幽默、夸张的手法批判了生活中唯利是图、见钱眼开的现象,而“由猴子组成的众生相更容易让人反省自身低劣的一面”。[2]正如民间艺人所言“三分毛猴,七分道具”,毛猴道具的选取和运用,往往担负着交代故事情节之要。出于道具在布局环境中的重要性,所以创作者通常泥捏、绳编、布艺、染布、电学等相关知识技能均要掌握。[3]“毛猴钓鱼”中的草帽、鱼竿、鱼、“年年有余”字样以及“毛猴下象棋”中的花树、棋桌、板凳等等,这些小巧精致的道具均出自毛猴艺人之手,在整体造型中起到交代背景、突出主题、凸显主体之用。

3.毛猴凝结了创作者独特的审美个性与艺术创造

出于社会经历、生命信息、审美趣味等方面的不同,创作者必然会在对生活提炼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思想情感与主观要求去设计毛猴的艺术形象,因此就审美形式而言,不同艺人创作的毛猴有着相异的视觉呈现。如曹仪简先生,人称“毛猴曹”,其特点是造型生动、主题鲜明,大多数作品不做背景布置,将观者视觉集中在“毛猴”形象本身;李迎春,人称“毛猴李”,与前者不同的是,其较为关注毛猴的道具及活动场景设计,并擅于手做北京建筑模型,突出展现老北京风俗人情;马福立,擅长做大场景毛猴,其塑造的场景毛猴众多、形态各异。

排子车 来源:《西城民间艺术丛书—毛猴曹艺术作品集》

见钱眼开 来源:《西城民间艺术丛书—毛猴曹艺术作品集》

毛猴钓鱼 毛猴下棋

二、北京毛猴传习美育的教化性

毛猴塑作传习美育的教化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为毛猴对传统教化题材的表现;二为毛猴艺人以讲述口头段子的形式传递教化之意;三为北京市中小学举办的毛猴进课堂活动。

1.对传统教化题材的表现

有目共睹,中国民间以“猴”喻“人”的审美创造十分丰余,创作者常在“总结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以形象化的模仿形式再现或加强那些与人利害相关的现实事物和事件”[4]。毛猴塑作传习美育的教化性,是用质朴的猴戏演绎深刻的思想寓意,而这种思想寓意往往借“拟人”的手法进行“象征性”表现。

若要进一步分析毛猴塑作的“比拟”与“象征”,首先不能忽视来自于传统猴文化的影响。从生物学角度来看,猴与人类的生活习性极为相近。正是在这一生物性基础之上,中华民族逐渐衍生出猴文化,在民众看来猴子机敏可爱、聪明顽皮,故常将其视为“吉祥”的代表。正如倪宝诚曾指出的:“在老百姓心目中,猴子是万能的精灵,把孩子寄托给它,可以求得平安,学得智慧。对于孩子们来说,不同材质、不同式样的猴玩具个个形神兼备、幽默风趣、色彩斑斓、功能多样,为其带来快乐,成为亲密的小伙伴。”[5]“猴”在中华文化中所具有的个性特点,造就了民众对其的普遍心理基础,民间艺人正是在此心理基础之上以“猴”喻“人”,以“猴戏”象征“人事”,以至毛猴传习美育的教化性能够为民众所接受和认同。

例如,“孔融让梨”,教化孩子们懂得礼谦;“毛猴赛龙舟”,反映出奋发前进的竞争精神;“四合院人家”,通过“家家生活好,生活乐融融”的场景,展现出邻里间互助互爱的睦邻精神。诸如此类,不可胜数,透过这一系列家喻户晓的传统礼教题材,可以强烈感受到创作者诉诸毛猴的鲜明教化意义和伦理价值取向。毛猴艺人将民间的审美情趣与儒家文化所推行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廉耻刚正勇、毅孝悌中和”等道德规范相融合,使得上层的伦理纲常与民间的艺术创作得以在“礼而俗、俗而礼”的互动中育教其民。如前所析,毛猴作为民间戏玩又融入了上层理性意识,进一步说明了在传统社会中上下层文化是循环交流的状态,此亦可见“雅”与“俗”“教”与“乐”二者在根底上是同构的。而毛猴作为传统儿童玩具,其所蕴含的诸如上述所言的“融礼于俗”“寓教于美”等人文特性,或可为现代玩具设计提供应有的参考与启示。

2.以讲述口头段子的形式传习美育

除上述以静态造型诉诸观者视觉传习美育,毛猴艺人还善于以讲述口头段子的形式诉诸观者听觉传习教化。例如,孙怀忠,艺名为“猴又猴”[6],其创作的毛猴均有一系列故事顺口溜与之相配,总是乐于赋予毛猴以某种“故事”或“说法”,但所谓“故事”或“说法”,绝非随意表述的“想当然”,而是对生活提炼的“心里有”。如“小毛猴卖糖葫芦好玩不好玩?卖不完自己吃,酸,辛酸。小时候不听话,长大没文化,都当受气包,你想当受气包不想?不当受气包该怎么办?要听话,好好学习”。孙怀忠所讲述的口头段子看似随意诙谐,却在与观众的互动中暗含了劝人读书的教化之意。诚如杜卫所指出的“以感性的方式使教化深入人心,使之内在化,形成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十分重要而独特的思想和实践,而这种思想和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是美育的”[7]。孙怀忠在讲述段子和展示毛猴的过程中,使观众在一种轻松、幽默的氛围中受到道德教化的濡染熏陶,并由此而凸显出民间语言与造型艺术在感性中所蕴含的人文智慧。

3.毛猴进课堂

毛猴塑作传习美育的教化性,还体现在北京市中小学举办的“毛猴进课堂”活动。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要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在义务教育阶段丰富艺术课程内容和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8]在该《意见》影响之下,近年来北京五中分校、万泉小学曙光分校、十八中西马校区、北京府学小学本部、陈经纶中学帝景分校等等中小学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活动,邀请民间艺人孙怀忠、何钦明、张美娟等人,进入课堂讲述毛猴知识,手把手教学传授毛猴制作技艺。民间艺人在授课中结合传统文化,如节日风俗、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开发多主题毛猴课程。

“民艺的传习启蒙始于少儿期,这个时期对民族地域文化传统的认知实践会影响人的一生。民艺与少儿美育实践的融合不仅拓宽了少儿美育的实践路径,同时也为民艺的传承带来了希望。”[9]“毛猴进课堂”丰富了中小学美育课堂体系,此举不仅使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了解毛猴这一传统民间工艺,并通过在授课中对少年儿童“视”“听”“触”感的充分调动,潜移默化地激发了主体的艺术创造力。因此,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的方式探索民艺与美育的深度融合,在当下以至未来将是中小学美育课程建设的重要实践方向之一。

三、北京毛猴塑作技艺的手工性

“手工性”可谓毛猴塑作的显著特征,同时也是毛猴塑作的“非物质性”体现。毛猴塑作技艺的手工特性与人文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天人合一”的造物观念

毛猴的头部、四肢、猴身均是取之“蝉蜕”及“辛夷”两味中药,材料出于自然。正如毛猴艺人所云:“天然料,手工造;不生虫,不长毛。”一般而言,创作者首先需要对“蝉蜕”进行净壳,一般“蝉蜕”经过三天的清洗浸泡,去除泥与其他杂质,其后对其进行拆腿,拆腿后用白芨胶将四腿与“辛夷”进行粘合,个别艺人还需对毛猴头部进行开脸、定眼等等。毛猴塑作是“天成”的材料与“手工”的结合,创作者以手构形、以心造物,赋予毛猴精、巧、新、奇的审美特性。

大宅门内外(正背) 杨爱玲 毛猴 来源:《北京民间玩具》

逛厂甸(局部一) 马福立 毛猴 来源:《北京民间玩具》

古城会 毛猴 来源:《西城民间艺术丛书—毛猴曹艺术作品集》

省亲 毛猴 来源:《西城民间艺术丛书—毛猴曹艺术作品集》

“手”的创造将物料的材性之宜得到恰如其分的展现,在创作中民间艺人将物料的“天趣”与手工的“巧趣”合一,使方寸间的毛猴尽显美的文理与美的形式。在这之中,不难窥见创作主体的手艺之功,为毛猴注入了工匠精神,这种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在技艺层面的精益求精、尽善尽美,还体现在毛猴艺人以沉着之心、缘心感物,将主体的情感与心思,诉诸看似无生命的创作对象毛猴塑作,赋予其形完气足、神气勃勃、情意盎然的精气神。此为“心灵的巧思”,是毛猴艺人匠心体现的一个方面。

旧时,毛猴是以贫苦手艺人走街串巷讨生活的方式延续下来的。毛猴艺人孙怀忠先生曾坦言:起初摆摊时,一块钱买四个烧饼、一瓶凉水,在胡同里跑一天。但生活的艰苦没有覆灭艺人对毛猴的坚守,而是将对现实生活的体验融进手中的“半寸猢狲”,赋予毛猴以鲜明的社会意义。此为“艺人的坚守”,是毛猴艺人匠心体现的另一方面。

以上所述创作主体“心灵的巧思”与“艺人的坚守”,正是毛猴作为传统民间工艺的“匠心”所在,“匠心”使得“猴戏”世界中充满着民间朴素的人情意味与亲切之感。正如吕品田所指出的“对于往往冷漠地对待一切的当今时代,这种情怀尤为重要”[10]。这种工匠情怀在今天看来,已远远超出艺术的审美价值,而具有真切、实在而丰满的文化学价值。毛猴艺人诉诸手工劳动的可贵而卓越的工匠精神,正是当代人应去挖掘、去体认、去践行的精神财富。

2.以手工生产方式维护文化多样性的艺术实践

2001年11月2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第三十一届会议上通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提出:“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1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价值便在于对文化多样性的维护,所谓“多样性”便意味着“差异性”。

今日我们身处工业时代,手工制品似乎渐已退却日常生活领域,代之以不可胜数的工业制品。物质生活领域的同质化、单一化、标准化,均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文化多样性”,而“手”的“差异性”与“不可复制性”,是传统手工业区别于现代工业技术的一大区别。今日市集中的毛猴塑作呈现为“千人千品、万人万象”的特征,再一次证明,传统手工行业虽在现代化过程中曾遭受打击,却一直顽强存续,长久以来民间艺人以手工生产方式默然捍卫着文化多样性。

卖冰糖葫芦 毛猴 来源:《西城民间艺术丛书—毛猴曹艺术作品集》

3.作为手工休闲体验的补益价值

制作毛猴在今日已不完全是毛猴艺人的独门手艺,通过调研可见,市集上售卖的“毛猴材料包”受到了民众特别是青少年及青年群体的喜爱。如以毛猴造型为“齐天大圣” 的材料包中有构成毛猴主体的蝉蜕、辛夷,以及“齐天大圣”的标志道具“金箍棒”、头顶的两根“稚翎”和木凳,其余附有黑色塑料底座、绿垫及透明树脂罩。并且,毛猴艺人会为材料包附上一张操作说明和成品照片,用以书面指导人们做毛猴的步骤。

毛猴材料包在市场的售卖,切实说明毛猴制作技艺的手工特性,在今日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普及与发挥。对于人们来说,“亲自动手”因区别于工业时代高技术理性的“脱手”而具有非凡的品格,“手”通过与脑力、心力及工具的亲密结合,从而具有缓释快节奏生活、调节紧张心理的功能价值,人们可用以弥补现代社会与城市空间中弥漫着的冷漠、压抑、躁动等消极状态。此外,对当代人身处数字时代过盛的碎片化信息之中,而导致注意力分散而言,毛猴体量小、工艺精,需要人们在动手制作中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心神,因此,手工体验对人们而言无疑具有凝聚专注力的矫治价值。第三,亲手制作毛猴对民众来说是一种创造性休闲,体验者通过“手”的劳作彰显自我个性,以获得艺术创造的成就感。

毛猴材料包

诚然,在追逐现代化的过程中,人们曾一度倚重大工业生产而摒弃手工业,而这种局面在进入新世纪以来,已经有所扭转,并且随着近年来人们收入逐渐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文化层面的提升,手工艺体验渐已成为一种时尚,毛猴塑作也因其易上手、趣味性强、材料价格廉价等特点而受到人们的青睐。[12]这一切证明,在今日“手”的文化价值已愈发得到凸显与珍视。

四、结论

方寸间的毛猴塑作凝结着丰满而深厚的精神价值结构,这其中不乏毛猴形象塑造的典型性、传习美育的教化性、天人合一的造物原则、孜孜不倦的工匠精神、手工对文化多样性的维护,以及毛猴作为手工体验的休闲补益等人文特性。这是毛猴塑作向现代社会供予的湛然美好的文化礼赠,这些来自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深刻启示与历史经验,无不在悄然惠益着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也构成了毛猴在当下延续发展的不竭养源。

在社会转型期,毛猴手工艺在当下的存在及未来发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中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文化保护不仅是对其表现形式本身的保存,还必须综合考虑政治、经济、社会、民生等方方面面的现实利益的维护。[13]目前,毛猴面临着因为收入低,一部人分艺人转业改行的处境。尽管如此,但还有相当一部分民间艺人依然坚守着毛猴这一营生行当,这些人或是家族传承、或是师徒相授、或是夫妻合作,他们对于毛猴塑作的兴趣、热情与投入,使得毛猴这一传统工艺在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中历经岁月打磨,在今日依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其次,毛猴作为中华民族“崇猴文化”的延伸,得到了民众的普遍认同与接受,猴文化传统犹如一方沃土,滋养着猴戏玩具在当代的存续、发展与创造;再次,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民族民间文化传统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毛猴作为北京传统民间工艺,近年来得到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宣传,民间艺人的社会地位及生存条件不断得到提升,为毛猴提供了一定的生存空间和市场空间;最后,还值得强调的是,在近年来国家所提倡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开始喜爱、关注传统文化,并且亲自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传承传播中去,而传统文化也因其自身的深厚底蕴,在当代得到了人们特别的认同与呵护,“传统文化”与“青年群体”切实地呈现为一种双向的互动关系,青年群体的加入促使着毛猴这一“老手艺”焕发“新生机”。

注释

[1]此处参见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00.

[2]张晓华.于广军—用毛猴再现北京风俗[N].中国民族报,2006-12-22(5).

[3]邱明瑜.市井生活趣毛猴[N].光明日报,2014-04-02(12).

[4]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245.

[5]倪宝诚.中国民间文化中的猴—猴年追踪“猴文化”[J].寻根,2004(01):77-83.

[6] “猴又猴”的艺名来自于,孙怀忠先生属猴,其又做毛猴,因此取为“猴又猴”。

[7]杜卫.美育三义[J].文艺研究,2016(11):9-21.

[8]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20-10-15].http://www.moe.gov.cn/s78/A01/s4561/jgfwzx_zcwj/202010/t20201019_495584.html.

[9]李旺,乔晓光.生活的课堂—民艺与美育的文化融合实践[J].民艺,2022(02):130-134.

[10][13]吕品田.手工艺“工匠精神”略谈[A].重振手工,激活民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文集[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21:231-233,85-91.

[1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2001-11-2].https://www.chinesefolklore.org.cn/ChinaFolkloreSociety/mssh/redian/lhg/sjwhdyxxy.htm.

[12]据调研,目前市场上售卖的毛猴材料包价格一般为12元。

猜你喜欢
毛猴艺人美育
蝉声阵阵 毛猴驾到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老艺人的匠心
王君安:尹派守艺人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假冒”的算式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花灯艺人
毛猴学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