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倩 王明扬
(1.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北京 100070;2.北京市西城区政府办公室,北京 100032)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论述了一般利润率的形成,即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化过程。在一般利润率规律的作用下,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价格围绕价值波动转变为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波动。生产价格的形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是资本特殊运动规律的体现,它与商品的价值一样,是价格波动的一个中心点。由于第三卷的手稿性质,关于生产价格的形成机制等问题尚存在争议,学者们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阐明生产价格的形成机制并进行数理分析,之后根据研究结果分析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
马克思以五个资本有机构成各不相同的生产部门为例,先抽象地考察了一般利润率的形成过程。他使总利润等于总剩余价值,令总剩余价值与总预付资本相比得出一般利润率,每个资本家都按预付资本的比例获得平均利润。商品的成本价格加上平均利润就是生产价格。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偏离由于剩余价值的均衡分配而相互抵消,从而总生产价格也等于总价值。紧接着,马克思试图说明通过竞争实现一般利润率的实际过程。他明确指出,“真正困难的问题是,利润到一般利润率的这种平均化是怎样进行的,因为这种平均化显然是结果,而不可能是起点”[1]。他的论述思路很明确,首先,部门内竞争使不同厂商生产的同种商品的个别价值转化为统一的市场价值。其次,供求的变动会导致市场价格与市场价值偏离。最后,如果不同部门利润率不相等,那么资本就会流动,使供求变动形成一定的供求比例,导致商品价格偏离其市场价值,最终各部门利润率相等时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但是,他只论述了部门内市场价值的形成,以及供求变动导致的市场价格与市场价值的偏离,却没有详细说明在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下生产价格形成的具体过程。
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化被西方学者称为转形问题。主要存在两点争议,一是“两个相等”(即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总利润等于总剩余价值,总生产价格等于总价值)是否成立。二是转形问题的分析基础是社会再生产平衡条件还是一般均衡条件。鲍特凯维兹(Bortkiewicz)(1906,1907)[2]最先尝试解决转形问题,也最先将社会再生产平衡条件与利润率平均化条件结合起来。笔者在《对马克思价值转形问题中鲍特凯维兹传统的批判》一文中,已对基于鲍特凯维兹传统研究“两个相等”的代表性观点进行了综述,比如温特尼茨(1948)[3]、米克(1956)[4]、Diaz&Velasco(2016)[5]以及国内学者沈民鸣(2008,2016)(参考文献6-7),并在其转形模型基础上,通过数理分析证明了“两个相等”不成立。没有引入再生产平衡条件的学者以置盐信雄(1977)[8]、Foley(1982)[9]、Kliman&McGlone(1999)[10]等国外学者和丁堡骏(1999,2010)(参考文献11-12)、何练和麻彦春(2014)[13]、严金强等(2016)[14]等国内学者为代表。有些学者认为研究转形问题应放弃劳动价值论,如斯拉法(P.Sraffa)(1960)[15]、Samuelson(1971)[16]、森岛通夫(1973)[17]等。本文认为,如果社会再生产不能保持平衡,出现生产过剩甚至爆发经济危机,就不可能形成一般利润率,再生产平衡是一般利润率形成的必然条件。因此,本文结合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首先研究生产价格的形成机制,并以此为基础分析资本特性和行为规律。
研究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具体机制,关键要说明各部门之间的竞争及供求力量如何起作用。首先要阐明价值、价格与生产价格三者的关系和区别。然后阐明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说明两种不同的“供求均衡”。最后构建供求价格函数,阐明生产价格的形成机制。
商品是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二重物,使用价值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反映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是一切社会的共同形式;价值是财富的社会形式,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商品能够交换首先必须是可比较的,即同质的、可通约的,进而才能确定交换的比例关系。而作为使用价值,不同商品有质的差别,是不可通约的。因此,交换价值必然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生产商品的劳动也是二重的,它一方面作为有用劳动、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一方面作为同一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作为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价值的实体是对象化的抽象劳动,价值量用劳动时间表示。马克思创造性地解决了价值实体和价值量的决定问题,实现了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超越。
商品在货币上的价值表现就是价格。假定等量的社会必要劳动表现为1夸特小麦和2镑(约1/2盎司金),2镑就是1夸特小麦的价格。虽然过高或过低的标价已经偏离了小麦的价值量,但它仍是小麦的价格。通过价格,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内在关系,就表现为商品与货币的外在比例。这种比例既可以表现真实的价值量,也可以表现比它大或小的量。商品往往按这种较大或较小的量来买卖。因此,价格偏离价值量的可能性,已经包含在价格形式本身中。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价格是价值量的适当形式,规则表现为没有规则性的平均数规律。[18]可以说价值是一种绝对单位,而价格则是一种相对单位。资本孜孜不倦地追逐利润,总是在利润率不同的部门之间流动,从而影响商品的供求比例,使价格偏离价值,直到形成一般利润率,这时的商品价格就是生产价格。包含在价格形式中的价格偏离价值的可能性,使生产价格的形成成为可能。生产价格的形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规律。
价值、价格与生产价格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价格与生产价格的形成都以价值为基础,价值的内在尺度是必要劳动时间,价格内在的有向价值回归的趋势,而生产价格本质上是对价值的偏离。需要说明的是,生产价格仍属于价值范畴上的价格论[19],生产价格形成后,市场价格便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因此,需要与建立在效用价值论(后演变为显示偏好理论)基础上的价格区分开来,生产价格与一般均衡价格是完全不同的价格理论体系。
《资本论》中实际上阐释了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首先,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某种商品要全部实现其价值,必须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生产。若耗费过多,则其个别价值就大于社会价值,部分价值就无法实现;反之,就获得了超额价值。这是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从生产方面,也就是从供给角度来说明的。对单个生产者来说,至少要按社会平均生产条件来生产。
其次,“在市场上,全部麻布只是当做一个商品,每一块麻布只是当做这个商品的相应部分”[20]。如果市场上麻布的供给大于需求,那么,“其结果就像每一个织布者花在他个人的产品上的时间都超过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一样。这正像俗话所说‘一起捉住,一起绞死’”[21]。就是说,即使每种商品都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也无法实现其全部价值。资本主义以分工为前提,人们既要用一定的劳动生产某种既定物品,也要从社会劳动中得到一个等价物以满足其需要。但是,耗费在一种物品上的劳动总量,与社会要求用这种物品来满足的需要之间,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如果某种商品的产量超过了当时社会的需要,社会劳动时间的一部分就浪费掉了,这时,这个商品量在市场上代表的社会劳动量就比它实际包含的社会劳动量小得多。因此,这些商品必然要低于它们的市场价值出售,其中一部分甚至会根本卖不出去”[22]。这是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从流通或市场方面,也就是需求角度来说明的。若使商品价值全部实现,则在社会总劳动时间中分配给该种商品的部分必须和社会所需要的相等,这时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相等的。进一步,要区分两种含义的总供求平衡,一是商品按价值交换时所必须满足的供求比例,这是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等时的总供求平衡。二是只要商品全部实现,不管价格是否偏离价值都可以说是供求平衡,这是商品全部实现的总供求平衡。第一种平衡的条件十分苛刻,而只要供求比例在一定范围内,商品就能全部实现,从而达到第二种平衡。在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中,一方面价格和价值相偏离,一方面商品能够全部实现。因此,第二种总供求平衡是分析转形问题的基础。从而,第一种总供求平衡未必实现,“两个相等”也未必满足。
资本总是从利润率较低的部门流入利润率较高的部门,正是这种流动使得各部门的利润率逐渐趋向一致,直到形成一般利润率。实现一般利润率时的商品价格就是生产价格。问题在于,第一,作为资本家投资风向标的“利润率”指的是哪种利润率?第二,在这一过程中,供求机制如何发挥作用?
第一个问题相对简单。在每个生产周期内,社会总产品进入流通阶段之前,资本家就计划调整投资以期获得更高的利润率。而当期利润率只有在商品全部实现后才能知道,并且无法再改变;在新的市场条件下,往期利润率也不再具有参考价值。因此,投资决策时参考的必然是预期利润率。资本家会根据获得的信息预测不同商品的价格变化,进而确定预期利润率。预期价格通常与当期价格有关,本文假定预期价格等于当期价格,如此简化处理并不影响对规律的总体分析。
解决第二个问题,首先需要根据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两种含义的总供求平衡,构建供求价格函数。设w为商品价值,P为商品价格,a=P/w为价值价格转换系数,QD为商品需求量,QS为商品供给量。当商品全部实现时,满足等式wQD=PQS,即wQD=awQS。等式左边为社会要求分配给生产某种商品的劳动时间,等式右边为生产此种商品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和价格系数的乘积。如图1所示,当社会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等于社会所要求的劳动时间时,QD=QS,价格系数a=1,此时商品按价值出售;当社会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过多时,商品按价值交换时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QS>QD),价格系数a<1,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商品只有按低于价值的价格才能全部卖出;反之,则价格系数a>1,资本家的销售环境很宽松,商品按高于价值的价格就能全部售出。①
图1 价格系数和总供求的关系
通过图2可以更直观认识一般利润率的形成过程。以两个不同的社会生产部门为例,假设不发生资本流动时两部门的预期利润率分别表示为r*1和r*2,由于r*1 图2 预期利润率和资本流动的关系 本文引入社会再生产图式及其平衡条件,构建一个两部类模型,阐明两部类之间生产价格形成的具体过程,并基于模型进行数值例模拟,以对一般利润率规律作用下总资本的运动规律有更清晰的认识。 在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任取一期t,令ct1、ct2分别为两部类的不变资本,vt1、vt2为可变资本,mt1、mt2为剩余价值,Wt1、Wt2为总商品价值,k1、k2为资本有机构成,m'1、m'2为剩余价值率,rt1、rt2为利润率,at1、at2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价值价格转化系数。其中,ai=Pi/wi(Pi为商品价格,wi为商品价值),cti=kivti,mti=m'ivti,Wti=cti+vti+mti=(ki+1+m'i)vti(i=1,2)。 t-1期末的总商品经过一系列交换形成t期的生产基金和消费基金,因此,t-1期的商品交换价格同时也是t期的生产成本价格,t期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价格系数为t-1期商品的价格系数,t期末商品的价格形式可以表示如下: (at-11ct1+at-12vt1)(1+rt1)=at1Wt1 (1) (2) 其中,rt1和rt2不一定相等,它们只是商品销售的自然结果。在t期末,总商品产品经过一系列交换,形成t+1期的生产基金和消费基金,商品全部实现须满足如下条件: ct+11+ct+12=Wt1 (3) at2vt+11+at2vt+12+εt(at1Wt1+at2Wt2)=at2Wt2 (3’) (at1ct+11+at2vt+11)(1+rt+1(e)1)=at1Wt+11 (4) (at1ct+12+at2vt+12)(1+rt+1(e)2)=at2Wt+12 以是否带标题矩形框为例进行绘制,以整个画面控件封装为例进行代码展示,采用MyEclipse2017编辑器和Tomcat 9.0服务器进行开发,具体步骤如下。 (5) 当两部类预期利润率相等时,资本家停止转移资本,即: rt+1(e)1=rt+1(e)2 (6) 假设第一部类所生产的生产资料是通用的,两部类资本家可以随时转产,不影响当期产品需求。随着资本家转产,到下一个生产周期,第一部类的预期产量(供给量)减少,如果预期需求量不变,该部类资本家就有更大的议价空间,商品价格上升;反之,第二部类的预期产量(供给量)增加,该部类资本家之间竞争更加激烈,议价空间缩小,商品价格下降。在这一过程中,预期供求改变了当期价格,正如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定价起着关键作用一样。供求价格函数在本模型中表示如下: Wt+1(D)1/w1=at1Wt+11/w1 (7) Wt+1(D)2/w2=at2Wt+12/w2 (8) 其中Wt+1(D)i/wi和Wt+1i/wi(wi为各部类单位商品的价值,i=1,2)分别表示t+1期两部类产品的预期需求量和供给量。 已知t期两部类商品产量分别为Wt1/w1、Wt2/w2,以及t期两部类商品产量的增长率gt1=Wt1/Wt-11-1,gt2=Wt2/Wt-12-1。假设资本家根据已知信息预测t+1期的需求量以不变的增长率增长,则Wt+1(D)1/w1、Wt+1(D)2/w2可以分别表示为: Wt+1(D)1/w1=Wt1(1+gt1)/w1 (9) Wt+1(D)2/w2=Wt2(1+gt2)/w2 (10) 在整个过程中,资本家根据t期价格计算预期利润率,再根据预期利润率调整资本投向,这一行为又会反过来影响商品供求从而影响t期价格,如此形成一个封闭的反馈环路,直到形成使预期利润率相等的生产价格,如图3所示。 图3 价格、预期利润率、资本流动与供求变动反馈环路 (1)-(10)式表述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中一般利润率的形成过程。方程组中已知k1、k2、m'1、m'2、vt1、vt2②、at-11、at-12,未知项为:at1,at2,rt1,rt2,vt+11,vt+12,rt+1(e)1,rt+1(e)2,Wt+1(D)1,Wt+1(D)2,可以求出一般解以及各未知项关于时期t的函数③。 通过求解可知,模型由k1、k2、m'1、m'2决定。现实中,第一部类的资本有机构成高于第二部类。本文假定k1=5、k2=4,令m'1=m'2=100%,第一部类积累率e1=50%。这些参数选定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具体数值可以任意选取。模拟结果(因篇幅所限具体数值从略)显示。 第一,资本家每个生产周期都调整资本投向直至预期利润率相等的,而当期利润率最终也相等,即实现了一般利润率,该期价格就是生产价格。同时,尽管每期末都实现了一般利润率,但由于预期利润率仍不相等,资本下一个周期还是会跨部类流动,经济系统始终无法达到稳定状态。 第二,资本每个周期都流向预期利润率较高的第二部类。经过几个生产周期,第一部类的实际增长率不断下降,从第六期开始减为负值。第二部类的实际增长率则先上升后下降,这是因为第一部类生产资料生产的不断萎缩最终制约了第二部类的增长。同样,总体增长率也受生产资料增速的影响而不断下降,最终经济体将从高速增长转入衰退。 第三,经过几个生产周期,积累率不断下降,从第六期开始减为负值;剩余消费率则不断攀升。数值例计算所得的积累率和剩余消费率是保持平衡所须满足的比率。而事实上,资本家承担着资本增殖的使命,必然尽可能多积累、少消费。这意味着,要使再生产保持平衡,资本家就必须不断减少积累,将总产品中的大部分拿来挥霍,从而违背资本增殖的使命。要使资本不断增殖,就必须增加积累减少消费,必然导致总产品无法实现,出现大面积的生产过剩和资本过剩。这个过程周而复始,表现为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危机。资本对超额利润的疯狂追逐是资本的本性和使命,它在社会再生产中表现为商品实现和资本增殖之间的矛盾,注定了资本主义会周期性爆发经济危机。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23]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才能充分发挥资本的积极作用,有效抑制其消极作用,确保经济建设以人民为中心。本文通过对生产价格的形成机制这一资本运动规律的研究,得到如下启示。 第一,资本追逐利润的过程会使经济体处于不稳定状态并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是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也就是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模型现实,如果两部类按价值计算的利润率不相等,资本家便将资本投向利润率较高的部类,在这一过程中,资本流动改变了两部类商品的供求比例,进而影响商品的价格,直到两部类预期利润率相等。尽管每一期末都实现了一般利润率,形成了生产价格,但由于在每期末两部类资本家的预期利润率不同,资本还是会不断在两部类之间流动,经济体始终无法达到稳定状态,并且经历了从增长到衰退直到爆发危机,之后在不得不介入的有组织的干预下恢复增长的周期性过程。只要资本不停地追逐更高的利润,自由竞争条件下资本的这种无序流动、任意扩张就不可避免。那么,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也不可避免,这反映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事实证明,资本主义从诞生以来就伴随着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因此,要更好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提高政策干预经济的有效性。 第二,资本的自由竞争会使产业结构失衡,最终导致经济衰退。数值例模拟显示,由于资本的逐利性,资本家之间的激烈竞争会使资本不断流向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较低、利润率相对较高的第二部类,即消费资料部类。因此,第一部类,即生产资料部类的实际增长率由于资本流出而不断降低,消费资料部类的实际增长率由于资本流入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出现下降趋势是由于生产资料部类的增长率不断降低,导致可供消费资料部类积累的生产资料缺乏,最终总体增长率受生产资料增速的影响而不断下降,也就是经济体从高速增长转入衰退阶段。在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中,为现代产业成长提供支撑和保障的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的重工业、装备制造业等,基本都属于马克思所划分的生产资料部类。另外,引领产业升级的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大多属于资本有机构成较高且不变资本中固定资本比例较高的产业部门,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用于生产资料的生产。如果任由资本自由竞争,那么,这些对经济发展起基础性、决定性作用的产业就无法建立起来,产业结构比较脆弱,最终导致经济衰退。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对于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第三,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在加强监管方面,重点在于设置“红灯”限制资本任意调整投向、跨领域任意扩张。要加强立法、完善机制,健全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相配合的有效监管方式,形成市场准入、部门监管、行业自律、宏观政策、社会监督等多方合力的监管格局,促使资本合理有序流动,促进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在产业政策方面,应该遵循利润率原则,即以产业利润率为调控目标引导资本投向,为其流向有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部门设置“绿灯”,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体来讲,就是制定产业政策前要进行充分调研,详细了解各相关产业部门的利润率水平。以此为标准,设置各类财政金融优惠政策的具体额度,既不过低也不过高,确保扶持政策既有足够的力度,又不至于引发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需要说明的是,以利润率原则制定产业政策,并非把所有部门的利润率都调控到同等水平,而是在保证经济总体平稳的前提下,根据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引导资本流向工业制造业、高科技产业等关系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部门。 特别强调一点,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宏观调控方面具有制度优势。这与资本主义国家有本质区别。资产阶级内部,经济利益上的分歧在政治上表现为多党执政,内部竞争导致无法采取一致行动,客观合理的结构化产业政策难以实现。我国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能够按照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需要客观、科学地制定各类政策并确保其顺利实施。如此一来,就可以充分发挥资本的积极作用,有效抑制其消极作用,让资本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注释: ①此函数仅适用于一定的供求比例范围,超出一定范围就不再有效。比如供给极大地超过需求,导致价格下降到连销售费用都无法弥补的地步,此时资本家宁肯销毁产品也不愿出售。 ②从而ct1、ct2、mt1、mt2、Wt1、Wt2也是已知的。 ③ 模型是关于未知量的二次方程组。观察(4)(5)(6)式,令rt+1(e)=rt+1(e)1=rt+1(e)2,并将其看作at1和at2的系数,则(4)(5)式可变形为关于at1和at2齐次线性方程组。方程组要有非零解,其系数行列式必为零。同时,只有rt+1(e)>0才有实际意义,由此可解出rt+1(e)。将其带回(4)(5)式可解出at1和at2之间的比例关系。此比例关系与剩余方程结合,可解出其他未知量。三、生产价格形成机制的数理分析
(一)模型构建
(二)数值例模拟结果分析
四、从生产价格的形成看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