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终身幼儿园”的复合型大学生“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2-04-13 06:01王天雷肖娜周京江励傅蓉张京玲翟懿奎岳洪伟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4期
关键词:创造力双创人才

王天雷,肖娜,周京,江励,傅蓉,张京玲,翟懿奎,岳洪伟

(1.五邑大学 智能制造学部,广东江门 529020;2.五邑大学 政法学院,广东江门 5290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以得了飞速发展,正逐步从高速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的过渡阶段,而进入新的阶段关键靠创新驱动发展。创新是推动社会技术革新的核心,创业是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两者紧密相连,已经成为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结构优化转型改造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近年来,我国教育制度发生了深刻变革,然而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智能制造类“双创”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起步阶段。

因此我们团队注重以“双创”教育为引导,基于“终身幼儿园”,系统性提出一种“双创”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到课外教学、项目教学等培养计划的每个环节中,实现“项目主线,学生主体,教师引导;自主学习,成果评估,制度保障”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双创”人才队伍。

1 “双创”人才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创新创业人才教育现状

创新创业教育是由美国首先开始推动的,其高校主要采用“聚焦式”和“辐射式”的组织模式去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聚焦式”主要是在各高校间开展,培养专业化创业人才。“辐射式”则主要是在高校内开展,向学生普及创新创业的相关知识和意识教育。日本高校更注重利用当地特色产业优势,将创新成果商品化,推动创新创业的发展。德国同样也注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政府及社会各界,尤其是大企业都在加大力度支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1]。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虽然起步较晚,却有很强的后发优势。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各个高校逐步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并开设相关课程。随着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持续深入推进,已有不少高校着手打造具有自身优势的创新创业团队。然而,众多高校在人才培养中还存在团队结构单一化、传统教育占据主导等问题,这使我们必须要实现教育现代化改革。

1.2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2.1 团队结构单一化

高校院系人才按不同学院和专业划分,学生组建团队时往往都只能找到相同学院的成员,彼此知识背景差不多,很难相互启发。有动手能力并不意味着能创新,创新思维和多学科是支撑创新思维的两大关键。组建一个多专业、多领域的团队,将不同知识面的人才汇集在一起碰撞思维,并产生创新的思想和灵感。所以我们培养创新创业型技术人才,关键就是要把多学科综合性优势运用到团队合作的实践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1.2.2 传统教育仍然占据主导地位,重教轻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还是重视教师的教,而不重视学生的学。教和学的问题实际是两方面的,传统的观念是,教学是“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学生会逐渐丧失自主学习的热情,这是传统教学理念下形成的顽疾。

1.2.3 学习度量和检验准度加大

不同专业学习的知识无法被量化评估,无法根据知识内容或学习活动去评估学生学习的成果。目前也没有系统化适合全专业的衡量学习成果的方法[2]。

1.2.4 知识迭代过快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变化迅速的时代中,现在在学校中学习的很多知识早就已经被社会迭代,在未来将要面临更多新问题和挑战,并重新学习更新更前沿的知识,我们更应该帮助学生创造性地利用他们的知识。

2 “终身幼儿园”的教育概述

2.1 创造力概念的界定

创造力是指具有创造性思维。在探究事物的过程中,学生们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新想法并实践。这就是激发求知欲,培养敏锐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又被称为“创造性学习螺旋”[3]。就是学习、提问、解决、反思、再挑战,不断螺旋式上升,从而提升创造力。然而,人们经常对创造力存在以下误解。

一是认为创造力和艺术相关。但实际上创造力相当于创造性思维,并不局限在艺术上,它是关系到人们未来方方面面的重要能力,各个领域都需要创造力来推动发展。

二是认为有创造力的人往往有较高的智力。但是当智力达到一定程度时,智力的高低同创造力就没有太大关系了,主要还是要看个人的敏锐力、变通力、精进力。有创造力的人对周遭事物存在敏锐的感知能力,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随机应变。从多角度看待问题,同时还能进一步去发掘可能存在的问题,深入思考解决方法。

三是认为创造力是一瞬间的顿悟。但创造力实现完全不是这样,创造力看上去像是闪电般出现,但实际上是长久的学习和实践,它包含了系统性的探索和反复的实验。

2.2 “终身幼儿园”如何培养创造力

米切尔·瑞思尼克在《终身幼儿园》中提出了一种“4P”创造性学习法,这4 个P 分别是项目、热情、同伴和游戏。第一个P 是项目(Project),先有一个项目,以这个项目为主线开始学习支撑项目所需的具体知识,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第二个P 是热情(Passion),只有热情才能激发一个人的求知欲去积极学习知识,并独立思考和反复实践,想出新颖而富有创造性的观点。但是学生对不同知识偏好不同,导致学生对不同的知识有不同的热情,个性化学习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第三个P 是同伴(Peers),在创造性学习中往往会存在合作和分享。彼此合作发挥各自能力,完成更困难的项目;同伴间分享知识经验,能促进个体创新思维的产生。第四个P 是游戏(Play),游戏包含了冒险和挑战边界。冒险和挑战边界能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项目中。推进项目需要不断突破边界,转换思维角度。在这个过程中很少一气呵成,经常需要修补。这种过程看似容易漏过一些知识,但最终实现目标的知识是一样的[4]。

3 基于“终身幼儿园”实现“双创”人才教育设计

3.1 优化团队结构,彼此协作分享

在“终身幼儿园”中提到同伴能够彼此协作分享,完成更高难度的项目,那么一个好的团队结构往往能发挥出个人更全面的能力。协作共享的方式有很多种,在这里主要提出一种“互补型+团队型”的方式。由一个人提出创意,以一个专业方向为核心,在其他学院专业寻找协作匹配的人才加入团队分工协作,实现专业上的互补,搭建一个综合性的团队结构。研究表明,在自发组建的团队中工作,远比在成员固定的团队中工作的人自主性更强,使团队产出更多。除此之外,一个好的团队还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相同专业方向高年级的学生传授低年级学生知识,实现“以老带新”的培养模式,如图1 所示。

图1 “双创”人才教育设计的基本逻辑

3.2 以学生为主的个性化学习

在推动现代化教学中应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过程的个性化学习模式,使学生学习产生自主性,以此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学生的自主性越高,他们创新的积极性就会越高。学生们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知识建构者,学生会自主获取新知识。学生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重新构建出新的知识体系,激发学生的思考,如此反复螺旋式地上升,为终身学习发展奠定基础[5]。

3.3 项目主线,学习成果导向

基于“终生幼儿园”的教学理论,以项目为载体,以学习成果为导向,提出一种“项目体验+项目驱动”的学习方式。首先,低年级学生在3 个月到半年不等的时间里跟着高年级学生了解学习项目的大致框架,清楚如何制定项目,需要运用哪些知识,当实现预设目标的过程中出现错误的时候该如何寻找替代的方案,以及如何检查项目的进展,学会了如何去完整地管理一个复杂的项目。每周所有学生开会汇报自己学习的进度,实现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一些可量化的指标,如专利、竞赛成果、论文等,按学生学习方向分类别去评估学生项目学习的成果。

3.4 优秀的教师团队引导

培养创造性人才除了需要一个综合性的团队结构,还需要优秀的教师团队引导。一个优秀的教师团队,能够为拥有不同知识面的学生答疑解惑,帮助学生解决技术上的问题。同时,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身份,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进行发散式的提问,激发他们突破思维的局限,引导他们积极地思考问题。

3.5 实现20%原则,自由激发创新

给予学生更多自由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当然想要一个团队正常运转,完全的自由是很难做到的,所以这里提出一个20%原则。20%原则指的是,如果学生希望花时间从事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在得到教师的同意后,学生在每周有20%的自由时间,可以在任意地去研究自己喜欢的东西,实现自己的项目,如表1 所示[6]。

表1 20%原则基本概念

4 结语

在大变革、大发展的背景下,企业乃至国家都迫切需要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来实现技术创新,而高校作为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推行者,应全面深化对人才的教育改革并提升教育质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创造能力。在本文提出一种教育模式让学生实现终身创造,成为真正具备技术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

猜你喜欢
创造力双创人才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人才云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