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倩如 钱 伟 周靖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目前,我国中小学阅读教学由传统的语文单科阅读能力的强化过渡到跨学科阅读素养的提升,教育界“书香校园”建设和跨学科阅读的教学实践正在不断推广。
所谓跨学科阅读是以各学科共读一本书为基础的多角度开展阅读教学的一种教学变革探索,它是基于学科教学内容的知识进行拓展阅读、延伸阅读,旨在通过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融合以及学科教学与阅读的深度融合,为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中小学只把阅读视为语文教学的内容和任务。随着时代的进步,仅靠语文学科的阅读教学已无力承担培养阅读素养的重任,以现实生活经验为基础的阅读素养也不可能仅仅依托于单一学科或某个主题的学习,而是一种多学科共通的能力。因此,从本质上来说,阅读具有跨学科性,阅读教学呼唤多学科的共同参与。1925年,西方学者格雷就提出了“每位教师都是阅读教师”的口号,他认为,应该培养学生学科领域的阅读兴趣与能力,发展各年级学生各学科的阅读能力。随着教育界“书香校园”建设和跨学科阅读理念的不断推广,跨学科阅读渐成为阅读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1]
为积极响应建设“书香校园”的号召,淄博实验中学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研究。首先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了解阅读教学现状。教师们普遍认为,日常教学任务繁重,高考压力大,阅读时间严重不足;教师大多以阅读专业提升书目为主,不太了解全科阅读概念,对跨学科阅读在高中生成绩提高、核心素养培养上的效果知之甚少。对学生的调研显示,83.2%的学生喜欢阅读,但60.1%的学生以手机阅读,“快餐式”“碎片化”阅读为主;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只喜欢阅读文学类作品,缺乏阅读的广度与深度;且大多数学生不喜欢阅读名著,主要原因是对名著缺乏兴趣或看不懂。就阅读期待而言,78%的学生表示希望阅读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绝大多数学生的跨学科知识储备不足,需要专业教师的指导。
在此基础上,学校积极构建全科阅读课程体系,使全科阅读从概念走向实践,从理论研究走向课程建设。
跨学科阅读着重多角度的阅读,从多学科的角度就某一问题展开全方位、多角度的交流探索,而并不拘泥于一本书。它既可以是一个课题研究,也可以是一个问题的探索。[2]在跨学科阅读教学中要以学科为依托,但要超出单学科研究的壁垒,关注复杂问题或课题的全面认识与解决,同时还应关注培养学生形成更为明确的、整合的研究方法与思维模式。
为了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教师应具有跨学科阅读的意识,以促进学生主体的多元发展。但教师阅读以学科本位为根基,不能替代学生的阅读,跨学科阅读的主体是学生。
跨学科阅读具有丰富的教学理论变革和重要的教学实践参考价值。通过跨学科阅读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培养语文素养的基础上,发展理性思维,提高思维水平,培养各学科的学习兴趣。具体来说,在跨学科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形成跨学科思维方式,学会在阅读时自觉渗透跨学科理念,使用跨学科知识解读文本,对所阅读的文本进行多角度、多元化的解读,并形成跨学科的阅读成果。[3]通过跨学科阅读可以初步建立学科渗透思想,利用学科交叉知识建构知识框架,培养学科融合思维。
为全面推进跨学科阅读,学校以教材和整本书为依据建构跨学科阅读的课程,提取各学科共融的学科要素,生成可实施可操作的跨学科阅读课程,并通过构建分层跨学科教研团队,形成跨学科实践共同体,以保障其有效推进。
学校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中提到的18 个学习任务群为抓手,开展跨学科阅读教学实践,选择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以《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例进行课例介绍。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是一篇非常典范的红色报告文学节选,研究团队经过多次研讨,一致认为只有多学科的阅读才能让学生们对焦裕禄精神理解更全面、体会更深刻。学校学科中心以该课为基础设计阅读拉力课,以领会焦裕禄精神为目标,从多学科的角度进行多维解读。
1.课程目标
通过政治、语文、地理、生物等多个学科的思维角度深入解读焦裕禄精神,理解焦裕禄做出的杰出贡献以及在今天的意义。
2.课程内容及实施过程
以学科阅读接力课的形式展开,综合发挥政治、语文、地理、生物等学科的问题探讨方式与优势,从多学科的角度对焦裕禄精神进行深入解读。
(1)政治。教师谌红娟从政治学科的角度带领学生们解读了焦裕禄精神,读懂百年大党的成功密码。首先请学生们依据课文内容概括自己心中的焦裕禄精神(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分析了这种精神在兰考防治风沙中如何发挥作用,提供了哪些精神动力。由此,学生们对焦裕禄精神有了整体的把握和宏观的理解。
(2)语文。教师赵玉红在教学设计上侧重学习人物通讯“抓住事迹本质、凸显人物精神”的写作方法,并探讨了焦裕禄精神在今天的意义。首先引领学生们梳理文章的线索,并带领学生们理解作者如何围绕焦裕禄精神,选取典型材料、表现人物精神和品格的写作手法,继而针对当前社会条件下焦裕禄精神的现实价值进行深入探讨。由此,学生们认识到,焦裕禄精神是当时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缩影,在艰苦的建设年代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是人民心中的榜样和精神丰碑,焦裕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3)地理。教师孙佳惠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和学生们共同探讨“三害”形成的原因,并对焦裕禄采取的复合生态治理“两害”的方法进行分析,引领学生们根据所学知识提出治理当地第“三害”土壤盐碱化的具体措施。通过地理教师的讲解,学生们从文本阅读中体会到了无限的奥妙,了解到焦裕禄在多个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
(4)生物。教师徐卫卫立足生物学科,从焦裕禄所说的“要想战胜灾害,必须详尽地掌握灾害的底细、了解灾害的来龙去脉,然后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部署”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从生态环境创设与生物共生角度分析了焦裕禄选择泡桐治沙的原理,引导学生思考今天如何全面掌握社会发展形势以及如何依据社会需求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部署,从而取得生态和经济的共赢。
3.课程评价
对学生而言,整堂接力课以领会焦裕禄精神为课程总目标,以政治、语文、地理、生物学科为依托,从学科整合的角度进行解读,超出单学科研究的视野,是同文本跨学科阅读教学的有效探索。从课堂表现来看,教学互动形式新颖,学生非常喜欢;教师授课从学科的角度来解读同一篇文本,有趣味性,更有挑战性,充分调动了积极性,为跨学科教研奠定基础。
对教师而言,跨学科阅读为教师引导学生感知、理解、体会、领悟文本的丰富内涵创设必要条件,为各学科提供一个共同教研的平台,以阅读文本为载体实现学科教学与阅读的深度融合,促进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发展。
然而,我们也发现,在课程实施中,学科教学目标没有真正深度整合。以“焦裕禄精神”为总目标,各个学科在此基础之上分解学科目标,还未真正建立有效的跨学科阅读教学的学习资源整合模式。如果能够注重明确的、整合的思维模式的研究与教学设计,可能会更加激发出思维的碰撞,甚至可能推动新认知的出现。
学校以整本书阅读书目《红楼梦》为例,进行跨学科阅读的课程建设探索。在全面了解学生阅读现状的基础上,组织语文、历史、政治、艺术任课教师开展了多次具体研讨,学习相关文献和其他地区跨学科阅读教学经验,反复研究授课内容、授课学科、授课形式,最终确定以“导读—学生自读—师生共读—学科融合”的方式来设计课程实施步骤。
1.课程目标
为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引导师生破除只关注语文单科阅读的狭隘观念的桎梏,构建综合立体的阅读模式,学校把《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引向多个学科,将提升学生的阅读力置于多学科的视角体系中,从而扩展学生的学科视野,实现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的链接,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2.课程内容及实施过程
授课教师以大益讲堂语文导读课为核心,以历史、艺术为辅助的项目式课程建设方式,构筑学科融合课堂,以《敏探春兴利除宿弊,时宝钗小惠全大体》为主要阅读内容分析探春的改革家形象,进行跨学科阅读课例探索。
(1)导读课。《红楼梦》是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内容,占了一个单元8 课时。然而,就问卷调查成果来看,高中生对于《红楼梦》阅读兴趣不高。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钱伟以大益讲堂的形式开设了《红楼梦》导读课,从《红楼梦》写作的细节入手,引导学生发现其中蕴含的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如饮食文化、茶文化、佛家文化、道家文化、儒家文化等。通过这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钱老师把《红楼梦》的写作细节和详细内容呈现给学生,促使学生对《红楼梦》的内容解读和思想认识跨上了一个新台阶,为下一步的深度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2)学生自读。在导读课的基础上,学生对《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展开有计划性的自读,并有针对性的完成跨学科阅读任务。这使得学生在自读过程中有的放矢,不再只侧重于故事情节,而是善于发现其中的无限奥妙,体会阅读的乐趣。
(3)师生共读。依托学科社团以及阅读课,开展教师进课堂跨学科阅读活动,参与跨学科阅读教学的每位教师都可带领学生们共读《红楼梦》。通过师生共读的方式,对《红楼梦》形成多种类型的阅读形式,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了学生的跨学科阅读素养。
(4)学科融合课堂。学科融合课堂是在大益讲堂的基础上开展的跨学科阅读汇报课,主要将学科总目标放在探春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上。在理解人物形象、呈现过程中,再对学生的困惑进行分析与解答,进而建立学科融合课堂。
学生通过改编话剧的方式深入阅读《敏探春兴利除宿弊,时宝钗小惠全大体》的章节,深化了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不少学生对人物理形象提出了一些理解上的困惑。在课堂上,教师以此为线索,引导大家讨论问题的解决方式,进而完成另一情节的话剧展示。
①课程目标:分析理解探春的改革家形象。以话剧形式表现自己对人物的理解,思考探春改革对今天的意义。
历史目标:通过该回目的学习,了解探春改革的历史背景,探究探春改革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探究探春改革在今天的意义,进而深入理解大观园里的改革家。
语文目标:扫清语言障碍,为其他科目的学习做好语言的基础,理解人物形象,能够通过话剧的形式呈现出来。理解探春改革家的一面,领会探春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复杂原因。
艺术目标:服装、音乐、舞美、妆容、表演凸显人物形象。
②课程内容及实施过程:
课前,学生根据自读和大益讲堂的课前导读排演《大观园里的改革家》,在排演过程中发现一系列问题,以待融合课堂解决。
课堂上就语文、历史、艺术三个角度带领学生建构融合课堂。历史学科张莹老师从探春一上任就对大观园的经济管理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入手,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回目从三个方面解读内容。艺术学科周天天老师播放了探春为改善财政状况在大观园里兴利除弊的改革活动情节,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服装、音乐、舞美、妆容、表演方面凸显人物形象。语文学科魏爽老师就话剧排演过程中学生们的困惑进一步深度解读了《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从探春立威、改革背景以及对待赵姨娘的态度方面跟学生们共同探讨探春的形象。
③课程评价:整堂课充分尊重的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以情节的发展为主线,从阅读的真实困惑和情境出发,为解决话剧表演人物的角色理解问题,以及探春改革的现实借鉴价值,从历史、语文、艺术多学科教师入手,培养了学生客观批判、全面看待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多元发展,完成了跨学科阅读的基本任务。
3.评价反思
跨学科项目式阅读围绕同一文本展开,为教师、学生提供了一个学科之间协同思考的平台,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促进了师生共同成长。[4]整个项目充分尊重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从阅读的真实困惑和情境出发,历史、语文、艺术教师全程参与,共同培养了学生全面看待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多元发展,深受学生欢迎。
跨学科阅读围绕同一文本展开,为教师、学生提供了一个学科之间协同思考的平台,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促进了师生共同成长。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团队的教学观念更新是第一要务,教师在不断学习中加深了对跨学科阅读的认识,在教学践中逐步明确跨学科阅读概念,课程设计也随着对跨学科阅读的深入理解而不断调整,最终形成一个融合课堂,为进一步开发课程资源提供了有效的模式。
跨学科课程的实施需要学科教师间的深入合作,需要教师之间建立多种形式、多层次的教研合作,这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挑战。教师自己首先成为跨学科阅读的先行研究者,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才能够进行深入的合作与顶层设计,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阅读。
当前,跨学科阅读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与认可,当然也有诸多需要改进之处,比如挖掘深入学习的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整合,需要的不仅仅是学科素养,还有时间的打磨。然而,完成这项工作需要教师之间的磨合,教学设计中的综合任务也需要教师倾注大量的心血和精力。这在重点高中升学压力极大的情况下,对学校和教师来说都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另外,我们预设课程时,在高阶思维问题的设置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