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 欣,蔡军火,魏绪英,黄伟豪,姜雪茹
(1.江西农业大学 园林与艺术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2.江西财经大学 艺术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2)
风景园林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够对实践中需要解决的城乡景观问题进行研究、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的人才[1]。伴随着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日益重视,社会对风景园林专业的高等教育教学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阶段,如何推进风景园林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促进内涵式发展,加快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社会发展对风景园林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成为本专业发展的重大使命[2]。现阶段,高校对于风景园林的人才培养主要从单项课程、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3-5],已基本形成“内涵清晰化、培养层次化、交叉深度化和合作协同化”的专业教育发展特点[6]。然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却较少纳入用人单位及在校生的信息反馈,相关研究不足[7-9]。因此,对于如何加强本专业教育与行业(产业)的关联,加快教育成果的转化,实现高效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发展和校企协同创新等方面的研究已逐渐成为热点[10]。为确保高等教育的质量,有必要清晰界定用人单位作为外部利益相关人的角色地位以及学生作为教学培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实现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闭合环路。
近年来,江西农业大学针对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主体体验式教学”理念,并围绕多门核心课程进行了“三环五扣式”的实践教学改革。文章基于用人单位与在校生的双向信息反馈,分析了我校现有的人才培养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构建了“一个循环、两项能力、三个阶段、四个合作”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并提出了改进策略,旨在进一步探索提高风景园林专业人才质量的培养路径。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29家录用江西农业大学风景园林毕业生且有合作育人经历的单位进行调研(共发放问卷30份,回收有效问卷29份,回收率为96.67%)。参与本次随机抽查的29家用人单位分别来自南昌、上饶、赣州、吉安、深圳、上海、武汉、厦门等11个城市,包含民营企业(34.48%)、党政机关(17.24%)、科研单位(10.34%)、国有企业(6.9%)、规划设计院(3.45%)以及其他类(27.59%)。另外,在被抽查的用人单位员工中,共有毕业于江西农业大学的员工150余人,且79.31%的员工具有3年以上的工作经历。同时,对参与过江西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体验式教学课程的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75份,回收率为93.75%)。可见,本次调查对象的涵盖范围较广,能客观地从多个维度反馈江西农业大学的人才培养状况与就业质量。
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法,分别对用人单位(江西农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相对集中的11个城市中的6大类型用人单位)以及风景园林(本科)专业在校生(4个不同年级)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用人单位对江西农业大学风景园林毕业生满意度”主要围绕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综合素养进行调查与评价;在校生对江西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主要围绕课程教学、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创新思维与能力培养等几方面进行调研。问卷发放主要通过函调、电子邮件和网络问卷3种形式。
据统计显示,用人单位对江西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毕业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较高评价,100%的访查单位认为江西农业大学毕业生的整体综合素质相对较高(与本单位其他学校的毕业生相比),其中认为“特别高”和“比较高”的占比分别为41.38%、58.62%。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评价如表1所示。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工作能力评价得知,江西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毕业生对工作有很强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同时具备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但自主学习与创新设计能力较为薄弱。这说明,江西农业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教学过程在“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还有待加强。
表1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评价
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专业能力评价结果可知,毕业生的团队协助能力(93.11%)、软件制图能力(82.76%)、方案汇报能力(82.76%)得到大部分用人单位高度评价,但文本制作能力(79.31%)及项目把控能力(79.31%)只得到用人单位的一般认可。这反映了江西农业大学现有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较多地关注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和碎片化的虚拟项目实训,而对于“真实项目”的系统化组织、全程把控与实操训练不够,项目驱动式教学与顶岗式实训环节有待加强。
就毕业生竞争力而言(图1),有82.76%的用人单位认为江西农业大学的毕业生在专业知识方面最具优势,但毕业生的创新意识竞争优势较小,仅得到了37.93%的用人单位认可。由此可见,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式及其管理机制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尤其应在“增加前沿理论认知环节、学生视野开拓、新鲜案例捕捉、专业阅历增加、促进自主探究式教学”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
图1 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所拥有的优势
用人单位对于高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最有发言权。如图2所示,用人单位普遍认为高校的人才培养着力点应主要放在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3个方面。风景园林是一个以系统性知识结构、整合性全过程操作方法为主要特征的实践性专业[11],这对从业人员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本次调研结果显示出用人单位对以上两项能力培养的高度重视,反映出行业需求与学科特点的紧密联系,同时也暴露出江西农业大学人才培养上的不足。通过专设几个开放性问题发现,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江西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学风良好,学生的专业知识扎实、社会适应能力及职业韧性较强,但培养过程与企业的对接深度不够,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偏弱;并建议在强化实践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因此,下一步有必要按新工科的要求,围绕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加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图2 用人单位认为培养学生时最需注重的能力
人才培养质量究竟如何?除了用人单位,就是学生最有发言权。为此,本次调研分层抽取了不同年级的75名在校生,旨在从学生的视角了解我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调查得出,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较好地激发了学生(98.66%)的学习热情,受到了学生(98.67%)广泛好评。具体反馈如下:
为了解江西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情况,分别从特色体系构建、实验教学设计、需求匹配度3个方面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图3),有86.66%的在校大学生认为江西农业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特色和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对于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或实习课,多数学生(57.33%)认为实验教学的“项目”选择与教学过程设计较为合理,69.33%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实验教学内容“实践操作性和应用性较强”;80%的学生对本专业的体验式教学平台(实训项目、实践基地、VR室、智慧教室等)表示肯定,认为现有的教学资源配备能够基本满足需求(84%)。但也存在不足(图4):其一,有62.67%的学生认为本专业的实验课时数偏少和58.67%的学生认为“真实的体验项目种类与数量偏少”,说明现有的人才培养计划与教学模式(项目选择、过程设计)有待改进;其二,有66.67%的学生认为“现有的实验、实习教学基地范围偏小”以及57.33%的同学认为“教学内容、实训项目与社会需求关联不密切”,说明教学资源有待拓展和整合,尤其要搭建校企共享平台。
图3 在校生对江西农业大学教学模式体系构建的评价
图4 现阶段教学模式所存在的不足
通过此次调查发现(图5),在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虽有提高,但效果不突出。同时,在主体体验式课程教学中,90.67%的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更为积极,88%的学生创新思维得到了良好训练。这说明,主体体验式教学重视个体体验与感知,以思维为导向、以项目和情感为纽带、以实践为核心,重在帮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将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12],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另外,如何推进课堂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转变,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有待思考。
图5 在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快速提升的能力
根据调查,80%的学生对现有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表示肯定,认为其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先进性,教学手段多样,教学过程富有启发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传统的“讲授”模式相比,96%的学生认为在该教学模式下的特定情境中的学习效率更高;即“教”的有趣,“学”的用心。从课堂互动来看,仅有53.33%的学生与老师之间会经常讨论,只有45.33%的学生能够在课程教学中始终保持较高的关注度,仍有学生认为自己在课堂中处于间断性学习热情状态(49.33%)或始终处于被动讨论状态(5.34%)。可见,如何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参与度是后期教学设计改进的重要目标之一。
根据用人单位反馈,江西农业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较强,其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优势明显。然而,江西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相对落后,在教学内容上“重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弱前沿理论”。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过多依赖单一的教材,不能“与时俱进”,学生对学科热点的认知与探索相对较少,真实训练项目与社会部分脱节。
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成为高水平大学、各学科发展的核心任务,风景园林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样是创新人才的培养[13]。本次调研表明:江西农业大学的毕业生在工作中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虽满足用人单位的基本需求,但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然而用人单位却更为关注毕业生的“学习与创新设计”能力。因此,应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实践的需求一直是推动风景园林专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风景园林教育应与实践密切相关[1]。在风景园林教学中,要特别强调工程实践的要求以及解决现场问题的能力[14]。根据用人单位与在校生的反馈,江西农业大学在工程实践教学方面还有待大力加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为教学平台建设有待升级,需改善目前基地面积小、实验科目与类型单一、实验材料不全的情况;二为教学内容及其过程在对接社会需求上“不系统、不紧密、不及时”。
高校的人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必然的滞后性,但良好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可较好地缓减这种滞后效应。立足于用人单位的评价与在校生的成长需求的双向反馈,可直观有效地了解到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改革的成效及问题。为此,立足江西农业大学办学特色,依据专业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在“主体体验式教学”理念和“三环五扣式”的实践教学改革背景下,提出构建“一个循环、两项能力、三个阶段、四个合作”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图6)。
图6 基于双向反馈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一个循环”:即在双向反馈的基础上实现信息循环,为高校教育质量提供保障;“两项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塑造风景园林高素质人才;“三个阶段”:培养过程按“强化基础—创新设计—工程实践”三个阶段层次递进,从而更好地达到“理论输入+成果产出”的课程效果;“四个合作”:提出校企合定人才培养方案、合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合搭高效学习课堂、合创真实项目体验实践平台4大具体措施。
兼具稳定性与持续性的评价可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完善提供坚实的依据,是推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保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依托“一个循环”,建立双向信息反馈的长效机制,定期对用人单位与在校生展开问卷调查或访问。根据反馈信息,以学校为主,校企共同调整制定、组织实施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内容和方式)以及跟踪人才培养质量,并作及时的评价与修订,形成风景园林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调整机制,做到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通过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让“教师”和“园林工程师”共同参与指导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有效引导学生由高校向社会的良性过渡。因此,人才培养过程中可根据实践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通过在产学协同创新过程中高校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和企业工程师的兼职聘任[15],打造一支“以教师为主,工程师为辅”的双师型队伍。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聘请有经验的工程师、企业骨干为实习指导教师参与教学过程进行实操讲解;(2)设置一定比例的兼职教师流动岗,吸引行业内“理论新、技术新、经验足”的高素质人才承担教学任务,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师资保障队伍。(3)实施教师“1+N”培养计划,即在学历教育的基础上,定期选送高校教师入企业进行交流培训,使教师参与企业的设计、工程、管理等实际工作,充分并及时了解行业的发展前沿和市场需求。
秉持“交叉协同+全员参与”的理念,构建风景园林人才培养的“教育共同体”。一方面,校企合力开发契合行业发展的课程体系,围绕“强化基础—创新设计—工程实践”的培养过程,研讨课程的设置标准、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并共建基于网络的优质课程、教材、试题库、项目、案例和行业标准等教学资源库。另一方面,授课方式鼓励开放性、启发性、互动性和研讨性。教师应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将课堂模式从教师单向输送转变成为以师生多向交流为基础的体验式教学,将教学关注重点转为学生专业思考能力在知识宽度、理论深度、提取策略、应用方法上的发展[16],从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与交流能力以及善于探索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17]。
紧扣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强调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系统性、教学环节的合理性以及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发展性,与企事业对接,利用校外、校内两大实践教学平台,创新基于真实项目体验的人才培养机制。首先,形成以“校内实训+校外实习”为主体的实践机制,着力推动产学研融合。其次,立足行业需求与发展,在重构、反馈、优化实践培养目标、教学体系以及考核方案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校中厂”、“厂中校”等校企合作方式,打造开放共享、多学科融合的产学合作实践基地。同时,充分将VR、BIM、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入到风景园林教学体系中,为学生提供真实可感的体验式课程。此外,依托风景园林学科竞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课题项目等,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
风景园林专业的发展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其教育要与时俱进[18]。文章立足于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双主体视角,基于用人单位与在校生对江西农业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现状的意见反馈,疏理了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下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前沿理论不够、创新设计能力偏弱、工程实践经验欠扎实等,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即通过构建“基于双向反馈的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实施“一个循环、两项能力、三个阶段、四个合作”的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达到“产教融合、三方共赢”的效果,切实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