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贝叶经《嘎鹏》中的巴利语借词*

2022-04-13 04:03岩温罕
民族翻译 2022年1期
关键词:借词西双版纳傣族

⊙ 岩温罕

(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贝叶经是指用铁笔刻写在贝叶上的南传上座部佛教①(Theravda)的经典,是信仰上座部佛教的傣族保存其历史文化的载体。贝叶经除记载佛教经典外,还记载了傣族的社会历史、天文历法、法律法规、医术药典、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许多方面的内容,是傣族传统文化的象征,被誉为傣族人民的“大百科全书”。贝叶经不仅存在于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德宏、孟连、耿马傣族地区,在南亚、东南亚国家,如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国也都存在。

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六七世纪经由泰国(清迈)、缅甸(景栋)传入西双版纳傣族地区,成为傣族的主要信仰。巴利语是古代印度的一种通用俗语,是释迦牟尼成佛后传道用的印度北方摩揭陀地方的语言。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原典是用巴利语记载的,西双版纳傣泐文来源于梵文婆罗米字母体系,是适用于翻译转写巴利语佛教经典的主要文字之一。傣族人民在接受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基础上,借入大量的巴利语词以适应宗教上的需要。

西双版纳傣语是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的一种语言,属于孤立型语言。[1]西双版纳傣族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历史源远流长,巴利语通过宗教仪式、诵经、翻译等方式进入到傣语中,出现了大量的巴利语借词,对傣语词汇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2]

一、《嘎鹏》版本和内容简介

2009年6月,笔者在西双版纳收集到贝叶经和绵纸经《嘎鹏》本生经(老傣泐文写本)两个版本,参见图1、图2。

图1 西双版纳傣族地区《嘎鹏》本生经(贝叶经,老傣泐文)

图2 西双版纳傣族地区《嘎鹏》本生经(绵纸经,老傣泐文)

《嘎鹏》本生经是傣族信仰上座部佛教后创作出的藏外经典作品。虽然它的故事篇幅短小、内容相对简单,但这部本生经情节宛转曲折,流传较广、影响力大,很多傣族风俗信仰都源于这部经典。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少数民族古籍研究室在发掘和抢救民族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搜集到了这部重要的傣族古籍文献。2002年12月,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与云南人民出版社签署合作协议,决定用4年的时间翻译、整理、出版《中国贝叶经全集》100卷。第3卷《瞿昙出家 嘎鹏》已于2006年出版发行;这一卷包括《瞿昙出家》和《嘎鹏》两部本生经,其中《嘎鹏》由岩罕恩翻译。《嘎鹏》本生经为贝叶经原件扫描、老傣文、新傣文、国际音标、汉文直译、汉文意译“六对照”版本。翻译所依据的贝叶经原件共1册,分为上下两章,39片贝叶,每片贝叶上刻有老傣泐文4行,铁笔双面刻写,翻译校注“六对照”版本共计56页。这部《嘎鹏》是学者们从许多贝叶经、绵纸经版本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内容丰富,刻本保存完整,书中所叙述的本生经故事在云南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傣族地区妇孺皆知,流传广泛,深受傣族人民喜爱。本文的巴利语借词研究也基于这部公开出版发行的贝叶经典籍。

贝叶经《嘎鹏》讲述了佛祖释迦牟尼成佛前的故事。有一只嘎鹏(白乌鸦),在恒河岸边的无花果树上筑巢,生下了5只蛋,它每天都守护孵化。有一天,它离开窝巢,去外边寻找食物。在它还未回到窝巢之前,天空乌云密布,继而暴风骤雨把无花果树刮倒,巢穴里的蛋被洪水卷走。由于有前世的功德,5只蛋都幸免于难,不久,5只蛋都破壳,出来5个男孩,并被母鸡、母黄牛、母乌龟、洗衣女子和大母蛇分别收养为儿子。当他们长到16岁时,告别了各自的养母,到森林里做苦行僧。有一天,他们在一棵大榕树下相遇,相互询问后得知,他们是同胞兄弟。经过不断地精进修禅定,他们最终通晓一切智慧,都先后得道成佛。5位佛祖都以养母的名字为依据,分别叫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和弥勒佛。

当嘎鹏赶回巢穴时,发现无花果树被大风刮倒卷入河里,自己的巢穴不见了,骨肉也不知去向。它呼喊着到处寻找,最后因精疲力竭而死去。它的尸体顺恒河漂流而下,灵魂升上纯净的梵天界,因有福田和功德,成为负责僧人八种资具的官员,得名为哈帝嘎大梵天。本生经里的达布撒和巴里嘎两兄弟,成为首批聆听佛世尊成佛后第一次讲经说法的居士。他俩和随员及神仙,也因闻佛世尊说法而得正果。[3]

佛本生经故事的固定格式一般由五个部分组成。一、今生故事——今生故事的人物因何缘由遇见佛祖,在何时何地聆听佛祖开示;二、前生故事——佛祖讲述自己的前生故事;三、偈颂——佛经中用来赞颂教义的唱词,既有提示性质的,总结性质的,也有描述性质的;四、注释——进一步解释偈颂中的意义;五、对应——将前生故事的人物与今生故事的人物对应或关联起来。[4]

这部《嘎鹏》采用本生经的固定写作模式,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今生故事—前生故事—偈颂—注释—对应”五个部分。今生故事中勐吾嘎拉国的商人达布撒、巴里嘎两个人物角色,在森林里巧遇佛世尊,并通过布施米饭和蜂蜜做功德,恭请佛世尊讲述佛祖自己轮回转世的本生经故事。最后,故事中聆听佛祖讲经说法的这两个今生故事人物也因此修成正果。前生故事中出现的五位佛祖的名字,能与母鸡、母黄牛、母乌龟、洗衣女子和母蛇一一对应。

2009年笔者赴西双版纳开展田野调查时,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少数民族研究所岩香所长介绍说:《嘎鹏》属于篇幅比较短小的本生经,但在西双版纳流传很广泛,几乎家喻户晓。经常在关门节期间的“赕坦”(献经书)仪式上念诵,在很多佛寺的壁画上也都可以找到相应的内容。见图3、图4。

图3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罕镇曼将佛寺《嘎鹏》本生经故事壁画

图4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景真佛寺《嘎鹏》本生经故事壁画

二、贝叶经《嘎鹏》中巴利语借词的特点

傣族南传上座部佛教贝叶经典籍,大致可分为3类:第一类是全巴利语的,用傣泐文字母转写的傣族巴利三藏原典,如《苏典打比达嘎》(经藏)、《维乃雅比达嘎》(律藏)和《阿批坦摩比达嘎》(论藏);第二类是从巴利三藏中遴选、编写而成的,一半是巴利语一半是用傣语解释的经典,如《清净道论》《出家业经》《比丘业经》等;第三类是傣族创作的藏外经典作品,以《本生经》为代表,仅夹杂少量巴利语词,诵读出来男女信众能懂,如《佛祖巡游记》《维先达腊》《瞿昙出家》《嘎鹏》等。从使用的语言来看,前两类是纯粹的巴利语文献,第三类文献中巴利语也占相当大的比重。

西双版纳的傣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在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后,在语言中借用了大量的巴利语词。这些借词从基本词和一般词两个层面都大量借用。所有的贝叶经典籍都会在佛经的开头部分出现一段偈语,这也是贝叶经的一大特色。下文将从基本词汇、一般词汇和偈语3个方面论述贝叶经《嘎鹏》中巴利语借词的特点。

(一)基本词汇

基本词汇是人们自古至今常用,表达日常事物现象的最原始、最基本的词。西双版纳傣语有表示基本概念的“妈[mɛ33]、儿[luk33tsai41]、岁[pi55]、身体[n11to55]、头发[phom55ho55]、食物[taŋ41kin55]”等基本词汇,但在贝叶经《嘎鹏》佛本生故事中借用了巴利语基本词汇。如:妈[maː41daː55],来源于巴利语mada;儿[kum55maːn41],来源于巴利语kummra;岁[aː41ju33],来源于巴利语yu;身体[kaː55jaː41],来源于巴利语kya;头发[ke55saː55],来源于巴利语kesa;食物[aː41han55],来源于巴利语hra。

(二)一般词汇

一般词汇是相对于基本词汇而言,指在一种语言词汇系统中,基本词汇以外的词汇。贝叶经《嘎鹏》中的巴利语一般词汇还可再分为佛教术语和其他专有名词。

1.佛教术语

佛教有着一整套丰富的术语来表达教义和戒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嘎鹏》本生经作为宣传佛教的经书,其中的佛教术语十分丰富而且数量巨大。这些借词都是根据巴利语音译过来的,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如,

2.其他专有名词

上述例子通过用商人、国家等傣语词头放在专有名词前面,进一步解释和说明专有名词的身份和性质,作用就是让傣族信众在聆听经文的时候,不会觉得故事内容晦涩、深奥难懂,能更好地记住人物名称、人物的身份、故事发生地,能够更好地理解经文内容和故事情节。

(三)偈语

偈语又叫偈颂,是由巴利语借词组成的专门用来赞颂教义或众神的唱词,大多是赞颂佛祖释迦牟尼的精美巴利语句。所有的贝叶经典籍都会在佛经的开头部分出现一段偈语。偈语之后才开始用傣语叙述故事内容,这些偈语都没有进入傣族民众的日常口语中。《嘎鹏》本生经开头的这一段巴利语偈语,相当于本章的提示,全部是巴利语的音译,即用傣文字母进行转写,保留了巴利语的读音,没有译成通俗易懂的傣语。如《嘎鹏》第一章经文开头的巴利语偈语:

这种偈语(偈颂)除了出现在经文每一章的开头部分,在经文的中间部分也多有出现。当佛世尊向四众弟子讲经说法时,也说这样的巴利语偈语,而不译为傣语。可以说,全部音译转写的巴利语偈语(偈颂)也是傣文贝叶经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贝叶经《嘎鹏》中巴利语借词对傣语词汇的影响

巴利语原是一种屈折语,属于印欧语系伊朗语族印度——雅利安语支的一种古代语言,有复杂的变格,变位系统。[5]巴利语有复杂的词形变化,没有声调。而西双版纳傣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是一种孤立语,没有词形变化,使用虚词表示时态,有6个声调(有3个入声调已并入舒声调中)。下面,笔者就《嘎鹏》本生经中出现的巴利语借词为例,从3个方面谈谈巴利语对西双版纳傣语词汇的影响。

(一)增加了多音节词

西双版纳傣语基本上是一种以单音节为主的有声调语言。《嘎鹏》本生经中出现一些多音节的单纯词,促进了傣语音节由原来的单音节形式为主向多音节形式发展。如:“欢乐”一词,原来傣语的单音节词是[jm41],在《嘎鹏》本生经中是四音节词[so55ma41na41sa55],现在的傣语中则是六音节词[jm41su13so55ma41na41sa55]。又如“大海”一词,原来傣语的双音节词是[sa55mut55],《嘎鹏》本生经中是四音节词[ma41haː55sa55mut55],现在傣语中用六音节词[nam11mɛ33ma41haː55sa55mut55]。这些例子说明,《嘎鹏》本生经借词对现代傣语产生的影响,即巴利语借词促进了傣语音节向多音节形式的发展。

巴利语是没有声调的多音节语言,而傣语是以单音节为主的有声调语言。这些巴利语借词进入傣语后,就要适应傣语语音结构特点,有的巴利语借词读音上发生了部分变化。如:

表1 巴利语借词读音变化表

(二)丰富了傣语常用词汇,增强了傣语的表达能力

西双版纳傣语受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影响,吸收了大量的巴利语借词。这些借词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佛教用语、政治用语、文化名词、亲属称谓、自然现象、动植物、身体部位等方面。这些借词填补了固有词的空缺,丰富了傣泐语的词汇,增强了傣泐语思维表达的能力,进一步丰富了傣泐语词汇体系。[6]

《嘎鹏》本生经中出现的巴利语借词“身体[kaː55jaː41]、头发[ke55saː55]、蛇[sap55pa55]、鸡[ka55ku55san55tha41]、心[ma41no41]”等,虽然在西双版纳傣语里也有同义词,如“身体[n11to55]、头发[phum55ho55]、蛇[ŋu41]、鸡[kai35]、心[ho55tsai55],但借词与傣语词韵味不同,通过交替使用两种词汇会使信众感觉更新鲜,从而丰富了傣语的表现力。至于原来傣语中没有相同意义的词,如“智慧[pan55jaː33]、供奉[bu55tsaː41]、世界[lok33]、涅槃[ni11paːn41]”,不仅让傣泐语的表达能力提升一个层次,更直接地丰富了傣泐语的词汇。

佛经中很多的新词语,用傣语直接转写成巴利语时,往往不能被信众理解和掌握。为了便于傣族信众更好地理解词汇意义,佛教徒就使用傣语固有词对这些新词语进行解释,进而发展成傣语和巴利语组成的四音格词,而且数量巨大。如:“头发”这个四音格词,由傣语的基本词“毛发[phum55]”“头[ho55]”和巴利语双音节词“头发[ke55sa55]”共同构成四音格词[phum55ho55ke55sa55]。一来通过增加音节,让“头发”这个词更加朗朗上口;二来直接对巴利语[ke55sa55]进行解释,实际上就是使用傣语词起注释说明的作用。“心脏”这个四音格词同样如此,由巴利语双音节词“心[ma41no41]”和傣语基本词“头[ho55]”“心[tsai55]”共同构成四音格词[ma41no41ho55tsai55]。一来通过增加音节,让“心脏”这个词朗朗上口、增强表达效果;二来是直接使用傣语词“心脏[ho55tsai55]”对巴利语借词[ma41no41]进行解释。

《嘎鹏》本生经中出现的这些巴利语借词,有的又和傣语的固有词搭配组合成四音格词,实际是使用本民族词起一种注释作用,帮助傣族民众更快地熟悉外来词的意义。

(三)促进了书面语和口语词汇的分化

伴随佛教的传入,佛经典籍的翻译和宗教活动频繁发生,作为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共同语言——巴利语,从书面语逐渐影响到傣族的口头语言。[7]《嘎鹏》本生经中有的巴利语借词进入到日常的口语中,加速了书面语与口语的分化过程。如:

表2 口语及书面语分化对比表

上述口语例子中的“妈妈[mɛ33]、男孩[luk33tsaːi41]、哥哥[pi33tsaːi41]、弟弟[nŋ11tsaːi41]、我[xi13]、吃[kin55]”原来都是西双版纳傣语的固有词,在日常口语交际和书信往来中一直都在使用。而书面语例子中的“母亲[maː41daː55]、儿子[kum55maːn41]、兄[tse41thaː55]、弟[ka55nit33thaː55]、我[a55haŋ55]、膳食[sa55vi55]”都是这部《嘎鹏》本生经中频繁出现的巴利语借词。

这些巴利语借词的出现,逐渐影响了傣语的口语和书面语的交际使用。如:“母亲[maː41daː55]”,逐渐分化为固定的书面语,在文学作品和书籍信笺中使用;而日常口语交际仍说傣语[mɛ33]。又如:“儿子[kum55maːn41]”,也逐渐固定为文学作品的书面语使用,日常交际口语则固定说傣语[luk33tsaːi41]。

四、结语

贝叶经《嘎鹏》是一部傣族人民创作出来的藏外经典,也是一部充满了离奇色彩、情节精彩动人的本生经。为了照顾信教群众的心理需求,也考虑到有利于传播佛教教义,经文中保留了大量的巴利语词汇,并用傣语把这些语词的意思一并表达出来。这样,一方面使经文的内容与形式本土化、通俗化和大众化;另一方面,使它依然保存着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特点,巴利语借词的大量运用就是这种特点的具体体现。本文通过对贝叶经《嘎鹏》中出现的大量巴利语借词进行研究,发现巴利语借词不仅促进了傣语音节由原来的单音节形式为主向多音节形式发展;还丰富傣语词汇,增强了傣语的表达能力;也进一步促进了书面语和口语词汇的分化。

注 释:

①南传上座部佛教:由印度本土向南传播到斯里兰卡、泰国、老挝、缅甸等地的佛教。因所传诵的三藏经典使用巴利语,又称为“巴利语系佛教”。

②本生经:佛说自身过去世永劫受生为种种身形、角色时,所经历事迹的经文。

猜你喜欢
借词西双版纳傣族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西双版纳 一个与冬天背道而驰的地方
西双版纳可直航柬埔寨暹粒
傣族:亲水的民族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英汉外来借词(loan—words)互译
日语借词的模因现象及语用意义
Analysis of soci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use of Uyghur loan words in Xinjiang Chinese dialect
试析西双版纳傣族南传佛教教育
救救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