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课程目标如何体现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

2022-04-13 16:51宋彩琴吕尚睿
中国德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宋彩琴 吕尚睿

摘要:《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颁布标志着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将正式走进我国学校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目标、小学阶段具体目标、课时目标进行分析,该课程目标中包含了丰富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教育元素。为了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全面融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解儿童完整的生活领域是实施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逻辑起点;提升儿童的生命意识和能力是实现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关键;关注儿童生命的需要与表达是强化落实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保障。

关键词:课程目标;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作者简介:宋彩琴,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吕尚睿,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2021年11月,教育部印发《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这标志着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将正式走进我国学校教育课程体系。国家的这一重大举措必将提升我国青少年生命安全与健康的意识,为实现终身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其课程目标包含了丰富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教育元素。课程目标是学科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课程评价的主要依据,对学科课程目标中包含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元素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全面融入中小学课程教材,对强化落实《指南》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一、课程总目标:面向儿童完整的生活领域

(一)儿童的三维生活领域

2017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在《指导纲要》中,该课程的总目标描述为,“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1]。在此表述中,从“接触”“获得”“经验”等词汇已经充分表现出本门课程以儿童为本的理念。同时,也表现出本课程超越书本、超越体系化的教材、超越封闭的课堂教学的实践性特征。“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则表明本课程的目标是从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儿童与自我发展三个维度,整体上促进儿童的综合素质(见图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儿童将整体性地理解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自然生活,从而加深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完整的生活领域中健康成长。

(二)理解儿童完整的生活领域是实施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逻辑起点

如何理解儿童完整的生活领域呢?首先,儿童的生活处于家庭、学校、社区中,这三者构成了儿童社会化的主渠道。虽然儿童接受正规的教育大多是在学校机构中度过的,但是,学校教育一定要结合儿童所处的家庭及社区环境的实际来施加教育影响,而不能仅仅把儿童理解为是单纯在学校进行学习的“學生”。其次,儿童的生活离不开自然环境。儿童正是在自然环境中不断感知身处的客观世界,增强对大自然的认识与理解。所以,学校教育在关注科学世界的同时,更要关注儿童的生活世界,要培养学以致用的创新型人才,而不是培养只会纸上谈兵的书呆子。最后,儿童的生活要关照自我的成长与发展。缺乏自我的成长是一种成人眼光下的“被成长”,是一种被动状态下的“假成长”,甚至是一种“有害成长”。学校教育虽然以集体教育为主,但是,作为教育机构和教育者,要时刻意识到每个儿童在学习中的差异性,要引导儿童的“自我”真正参与到学习生活中来。

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增添了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经过二十年的实践探索,已充分体现出本课程对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价值和意义。2017年,教育部在《指导纲要》中,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作了进一步明确指导,其中课程总目标要求该课程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提出活动的主题,引导儿童深入大自然、进入真实的社会情境开展参与性的体验与探究,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整体性认识。总目标的指向性很好地体现了儿童完整的生活领域。

《指南》明确提出要坚持“生命至上、健康第一”的理念。“生命至上”最基本的含义是保障儿童生命体不受伤害,在此基础上,再提升儿童生命的质量。“健康第一”表明教育要以儿童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健康为核心。健康的含义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领域,这就要求教育要同时关注儿童生活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自我发展的内心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儿童树立关爱生命、热爱生活的观念,形成健康意识,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健康素养。

纵观《指南》的理念与基本原则,结合《指导纲要》的总目标,我们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向儿童完整的生活领域的目标指向很好地契合了《指南》的基本精神。《指南》明确提出,“依据学科特点,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选取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相关内容,作为学科教学素材”[2]。为了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全面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当务之急就是充分理解儿童完整的生活领域。只有深刻全面地理解了儿童生命的完整性,才能真正树立“生命至上、健康第一”的理念,也才能将其运用于学科课程的实施之中。如果忽视儿童完整的生活领域,必然导致对儿童完整生命和健康意义的误解。所以,我们认为,理解儿童完整的生活领域是实施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逻辑起点。

二、小学阶段具体目标:提升儿童的生命意识与能力

(一)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视角下小学阶段具体目标解读

《指导纲要》对小学阶段具体目标从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说明。结合《指南》中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内容主要涉及的5个领域30个核心要点,对小学阶段的四个具体目标解读如下(见表1)。

如表1所示,依据《指导纲要》中涉及的四个具体目标,我们对《指南》中的5个领域分别进行了解读。价值体认注重在儿童亲自参与活动中获得积极意义与价值体验,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某些思想观念;责任担当注重引导儿童对自己生活中基本事务的关心与处理,形成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问题解决注重引导儿童发现并提出自己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并且通过各种方法对问题进行解释;创意物化注重儿童的动手操作实践,通过设计、制作有创意的作品服务于学习和生活。5个领域的内容分别经过四个目标的具体化,从价值体认到责任担当,再到问题解决和创意物化,均体现出提升儿童的生命意识与能力的目标。

(二)提升儿童的生命意识和能力是实现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关键

“生命意识是指作为生命体的人,意识到生命的存在,意识到生命之间关系的存在,意识到生命的价值和自己的行为对其他生命存在的影响。”[3]儿童生命意识和能力主要表现为对自己及家人身体健康状况的关心,对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关注,具有并践行健康观念;关心自己所处的家庭、学校及其社区的环境变化,学会科学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和社会危机事件,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提升危险预判、紧急避险、求生逃生等自救和他救技能;关注网络空间,提高防范网络电信诈骗的意识和能力。而要具备这些意识和能力,不是要求各學科教师用说教的方式“讲”给儿童,让其掌握,而是要通过儿童亲历、参与一系列活动,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通过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的循环往复的螺旋式上升学习过程,才能真正提高儿童的生命意识和能力。学生只有拥有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和能力,才能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作为自己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所以,我们认为,儿童生命意识和能力的提升是实现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关键。

那么,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体现儿童的生命意识和能力,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全面融入本课程中,实现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系列化、常态化、长效化呢?依据综合实践活动“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的课程性质,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与设计上,可以将5大领域的30个核心要点单独作为活动主题。活动方式可以是考察探究活动、社会服务活动、设计制作活动、职业体验等。 (见表2)

如表2所示,可以依据学校、年级、班级的具体情况,选取以上不同领域的主题进行系统的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生命观、健康观、安全观,养成健康文明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三、课时教学目标:关注儿童生命的需要与表达

(一)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视角下课时教学目标的解读——以《饮食卫生》为例

饮食卫生安全是广为社会关注的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饮食问题,即关注吃什么、怎么吃、哪些对身体有益或有害、如何购买安全食品等等。本节课是针对五年级学生设计的,五年级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即将进入青春期,饮食安全对他们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由此结合京版教材《研究性学习实践与评价》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健康饮食”活动主题,设计此次实践活动的课时教学目标。

1.价值体认。通过前五次学生对系列活动亲历亲为的参与,获得了对路边小吃的卫生状况、安全食品的选购、身边日常饮食卫生状况、导致学生体重失衡的饮食习惯、容易导致中毒的食物的初步认识,并且具有了“饮食卫生”对生命安全和健康的重要价值认知。本次活动中,重点激发每个学生生命的需要与表达,通过自我表达、倾听别人表达,逐渐实现对学生饮食与卫生的价值体认,最终成为其个人内在品质。

2.责任担当。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小组的学习及倾听其他小组同学的学习总结,逐渐使学生有意识地感受到饮食卫生的问题就在身边,进而产生自我防护意识、影响他人产生防护意识,逐渐形成个人热爱生活的态度,最终养成良好的饮食与卫生习惯,使之成为终身的生活方式。

3.问题解决。通过饮食与卫生主题课的交流与展示,注重发现学生生成性的元素,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与饮食与卫生相关的、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使之再次转变为研究型小课题。正如杜威所言,“教材必须利用那些意外的事情并且考虑那些意外的问题和兴趣”[4],这样才能引发孩子们关注并解决眼前事、细小事、当日事,逐渐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而不仅仅是按部就班地活动。

4.创意物化。通过饮食与卫生主题课的展示与交流,学生不仅深化认识自己小组所使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与载体,而且了解了其他小组所使用的采访、手抄报、观察、网络查阅等方式。通过展示与交流,激发学生进行数字作品创作的激情,并产生更好地服务于学习和生活的美好愿景。

(二)关注儿童生命的需要与表达是强化落实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保障

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亲自参与,大力倡导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社会参与、社区服务、劳动技术等方式来达成课程目标的实现。在此过程中,学生具有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和具体感知,所以,在展示交流课程的设计中,要充分体现出“关注儿童生命的需要与表达”的目标。“关注学生个体生命的现实的当下需要 ,实质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每一天的健康成长 ,帮助每一个学生过好每一天”[5]。“表达是生命与生命之间正常交往的基础条件,没有表达,人与人之间无法相互沟通理解,也无法达成生命的共同体验。”[6] 所以,唯有关注儿童生命的需要与表达才能使儿童的“自我”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上述的课例中,通过学生自己表达、听同学表达,儿童会结合自身的感受形成对饮食健康的价值体认、养成良好饮食与卫生习惯的责任担当、提出并解决与饮食与卫生相关的问题、创作数字作品服务于学习和生活的意识和能力。由此可见,只有充分关注并引导儿童生命的需要与表达,才能实现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可以说,关注儿童生命的需要与表达是强化落实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保障。

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不仅是人类发展的基本需求,也是人类的永恒追求。特别是在新时代背景下,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更是成为我国国民终身健康的重大战略问题。作为具有奠基性的小学教育阶段,正是进行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最好时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与《指南》目标具有非常大的契合度,理应承担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任务。无论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研究者还是一线实践者,都应该为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做出努力,从而实现为其终身健康奠定坚实基础的愿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EB/OL].[2022-02-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1710/t20171017_316616.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EB/OL].[2022-01-02].https://hudong.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111/t20211115_579815.html.

[3]刘慧.唤醒一个民族的生命意识[N].中国教育报,2008-5-27(3).

[4]杜威.杜威教育名篇[M].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01.

[5]刘慧,朱小蔓.多元社会中学校道德教育: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世界[J].教育研究,2001(9):10.

[6]刘慧.让生命挽着健康“舞蹈”[J].人民教育,2020(24):27.

责任编辑︱郭鑫超

猜你喜欢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一种将课程目标关联到毕业要求的评估方法
信息技术抹亮综合实践活动天空的云彩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模式初探
浅议以能力为重的高职课程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统计》浅析
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德育渗透
信息技术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