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群体与新模式网络诈骗调查研究

2022-04-13 16:03程学桢陈燕琼王盼李海明
中国防伪报道 2022年2期
关键词:网络诈骗新型调查分析

程学桢 陈燕琼 王盼 李海明

摘 要:针对当前网络诈骗事件频繁发生且手段呈现多样化现状,本文以新模式网络诈骗的调查为主体,了解了大学生对于新型网络诈骗的认知情况,分析了其受骗群体庞大、防诈难度高的种种原因,并对此提出一些建议与举措。

关键词:新型;网络诈骗;大学生;调查分析

问题的提出

信息化时代以降,我国网民逐渐普及化。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较2020年12月增长2175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1.6%[1]。网民数量的增长,加之各类信息在网络上光速传播,随之而来的是网络诈骗在监管角落的快速繁衍。大量个人信息泄漏,不法分子利用被诈骗者的个人信息,设计不同的情境,以欺诈性的事物在各类领域开展诈骗行为,且呈现多样化趋势,诈骗手段令人防不胜防。

对此,公安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政府机关部门联合于2011年开展“净网行动”,净化网络环境,打击互联网各类不规范行为。2021年3月起,公安部部署全国公安机关深入推进“净网2021”专项行动。共侦破案件3.7万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8万余名。其中有关个人信息贩卖的案件侦破39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4600余名、行业“内鬼”500余名。在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和网络赌博犯罪“断源”行动中,加强对资金结算、技术开发、物料供应、引流推广等关键产业治理,侦破为电信网络诈骗和赌博提供网络支撑犯罪的案件1.66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4.9万名[2] 。

然而,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特别是新型网络诈骗层出不穷,社会上仍然存在大量遭受网络诈骗的群体,其数量仍旧可观。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发现,对于网络诈骗,其主要受骗人群不是人们印象中对于外界事物甄别能力较差的中老年人,而是高度依赖互联网的18至30岁的人群,其中大学生在其中占据一大部分。

基于此,H校人文学院成立了针对新型网络诈骗的调研团队,旨在通过对本校学生的受骗情况展开调研,管窥当前大学生群体对于诈骗手段的了解情况,并对此分析原因提出相关建议。

基本情况

(一)资料准备

在调研过程中,首先,我团队成员搜集了关于网络诈骗的相关政策与文件,明晰了当前国家对于网络诈骗的应对与处理的大致方针。其次,针对网络诈骗,检索相关数据库及文献资料,查阅了《中国反电信网络诈骗蓝皮书 2016》《电信网络诈骗套路揭秘与防范》《蝮蛇行动 中国首部反电信网络詐骗纪实小说》《反电信网络诈骗全民指南》等文献资料。可以知晓,虽然防诈骗工作持续展开,但社会上对于诈骗的防范手段大多陈旧,处于被动防御阶段,犯罪分子的新型诈骗让被诈骗者难以招架。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线上问卷调查的形式展开,为使问卷调查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调查采用随机抽样发放问卷的方式展开,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学生都占有一定的比例。顾及调查者的个人心理,本次调查不涉及个人隐私。调查共发放了228份问卷,回收228 份,回收率为 100%,有效问卷率 100%。

问卷结果分析

新时代背景下,网络诈骗模式更迭快,其手段、套路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研究新型网络诈骗的模式,从大学生的角度来探究网络诈骗的套路,对于防范与打击新型网络诈骗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本次的问卷调查中,团队成员着重调查并分析了大学生对新型网络诈骗模式的认识,以及在同学眼中受骗的原因及可采取的相关举措,从而为反诈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调查对象

本项目的调查对象以H校大学生群体为主,着重研究H校大学生对新型网络诈骗的认识。根据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有73.68%的填答者为女性,而男性填答者占比为26.32%,与H校男女比例大致相吻合。被调查者大多为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大四及研究生以上的学生占比较少,符合在校大学生主要群体特征。此外,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文科专业如文学类、历史学类等的学生占比41.23%,而理工科专业如数学、物理学等则占比为28.95%,其他专业如医科、政法科等的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29.83%。

(二)大学生对新型网络诈骗的认识情况

通过问卷调查可知,有89.47%的被调查者认为刷单诈骗属于新型网络诈骗的范畴,77.19%的大学生认为虚假征信诈骗是新型网络诈骗的类型之一,78.07%的学生认为网络游戏交易诈骗属于新型网络诈骗,而网络交友诈骗、闲鱼APP漏洞诈骗等新型网络诈骗方式,也被72.81%的大学生所认知。但对于其他类型的新型网络诈骗,绝大多数同学提出和认识较少,类似于杀猪盘、投资理财、博彩、背锅贷等诈骗手段鲜有人提出[3] 。

不同类型的网络诈骗,都离不开各种手段与套路。调查显示,有88.6%的大学生所了解的新型网络诈骗的套路为通过不明链接或二维码付款,从而导致账户信息泄露以及钱财损失,有83.33%的学生认识到了以返利、获利为噱头的诈骗手段及其危害性,此外,假冒熟人或各类机关的工作人员进行诈骗,以交友或恋爱为名骗取钱财等,也都是新形势下网络诈骗的重要手段,分别有72.97%和68.47%的同学对其有所了解。

由此可见,虽然大学生对新型网络诈骗的各种类型和套路的了解程度有个别的差异,但大多数学生已经认识到了新型诈骗的形势和现状,并对此保持着关注与警醒,这对反诈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意义。当然,大学生群体中仍旧有着不少大学生对新型网络诈骗的类型与套路存在着认识盲区,这就需要加强防诈的宣传教育工作,筑牢校园反诈“防火墙”。

数据显示,在问卷调查的228人中,81.08%的学生认为自己接受过新型网络的反诈教育,而剩余的18.92%的学生并不这么认为,须知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有着相当开阔的眼界,对外界事物有着一定程度的甄别能力,这个数据在大学生群体中是可怕的。同时,在调查大学生对新型网络中诈骗认识的来源时,有81.08%学生认为自己的认识来自于学校开展的反诈教育,89.1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认知来自于社会新闻,58.77%的学生的认识来源于他人的告知,而其中有13.16%则是亲身经历。倘若将这13.16%的比例扩大到整个大学生群体,那将是一个天文数字,由此可见,遭遇过诈骗的人群数量庞大。

研究网络诈骗的新类型和套路,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如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76.32%的被调查者认为该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针对性把握实际问题,有效防范和打击新型網络诈骗。21.05%的被调查者则认为,对新型网络诈骗类型和套路进行分析对反诈具有一定的意义,但这并不能完全概括诈骗的形式与特征,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存在不足之处。但有2.63%的被调查学生对此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新型网络诈骗层出不穷、防不胜防。绝大多数大学生已经认识到了研究新型网络诈骗类型和套路的意义,事实上,分析新模式的诈骗行径,虽不能杜绝诈骗现象的发生,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网络诈骗发生的概率,能够以知己知彼来达到防范诈骗的目的。

(三)大学生遭遇新型网络诈骗的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所得的数据显示,有43.86%的被调查者反映其本人或身边的大学生朋友经历过新型网络诈骗。即便该数据也许并不能完全如实反映现实的情况,但依旧可以折射出当前反诈形势的严峻性。而当问及遭遇网络诈骗后最好的应对方式,有87.38%的大学生认为应保留相关信息并马上报警,73.79%的学生则认为应主动寻求学校、家长等的帮助,而21.36%的同学选择通过自己的能力去调查、解决问题,另有9.71%的同学则表示自认倒霉。这表明虽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已经了解到了正确处理此类事件的方式,但仍有许多学生对此缺乏正确的认识。因此,在开展网络反诈宣传工作时,要重视对诈骗发生后应对之策的教育,这样才能使反诈工作更精准、有效地进行。

在新型网络诈骗层出不断的情况下,各种防诈措施也在制定、实施的过程中不断被完善,成为新时代下打击诈骗的重要利器。据调查,有86.41%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应提高自身的警惕性来应对新型网络诈骗,83.5%的大学生则主张加强打击犯罪的力度,而80.58%的学生提倡加强反诈的宣传教育。此外,出台及完善相应法规,保护网络信息安全等,也被部分大学生所提及,但这类建议并不占据多数。

大学生受诈骗原因分析

(一)网络科技发展

世纪之交,互联网逐渐走进千家万户,网络诈骗却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更新换代——从传统的广撒网模式全面进化为定制化脚本时代。

10年前我们在网络上使用的个人信息少之又少,而如今技术发展越成熟,软件越多样化,我们在平台软件曝光的个人信息就越多,利用非法手段甚至可以通过我们的一点信息就将我们的姓名、身份证号、家庭地址甚至各类平台密码连根拔起,利用我们在各大平台上的信息进行情景设局。而相比较其他人群,大学生都是年轻人,是互联网主流使用者,更依赖网络,这使得大学生的隐私信息更易泄露。

人们在使用大数据享受技术红利的同时,犯罪分子也利用大数据精准犯罪。通过云科技和大数据的整理,我们能够了解并判断一个人的喜爱、生活习惯乃至更多状态。诈骗分子凭借大数据精确到被害对象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制定千万个定制化脚本。甚至能够具体了解到某类群体在哪个特定时间的财富值最高,实现诈骗利益最大化。H校有许多优秀的学生在拿到奖学金之后马上就被诈骗分子盯上了,不少就上了套。大学生群体比起其他年龄段人群,更依赖于网络生活,因此可“供”诈骗分子钻的空子就更多,新型网络诈骗也就逐渐更加“青睐”大学生群体。

据中国信通院单位的统计,仅截止到2020年1到10月便出现了280多种新型诈骗手法,而这就是网络技术带来的定制化脚本时代,技术时代还在更迭变化,我们无法预知属于自己的诈骗脚本会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接近我们。

(二)犯罪群体的变化

高收益吸引了部分道德底线较低的高学历知识分子,参与的诈骗犯罪案件屡屡发生。

高学历犯罪分子能够掌握一般犯罪分子所不能拥有的知识,所创设的诈骗情景、定制的脚本也更加高端难以识破,而对设备的操作也由一人一端扩展到了一人多端,诈骗效率在成倍上涨。2020年湖南一名高学历诈骗分子,就利用14个移动电源、20张移动通信卡和4台移动手机制作成虚拟基站平台进行网络诈骗,其中受骗者大多为年纪相仿的大学生。诈骗分子运用隐蔽性极强的技术,警方甚至连他们网络设备的位置都极难追踪,更谈何凭借如单一电话等线索去抓捕罪犯。这样的隐蔽性犯罪手法使得近几年的网络诈骗犯罪率愈发高涨。同时,高学历诈骗分子本身就是大学生,他们更懂得如何利用同类人的心理进行诈骗。诈骗水平提高,而防范效果不足,此消彼长则防诈骗之成果难以实现。

(三)学校反诈教育有待提高

在问卷中我们可以发现,有将近20%的同学认为自己没有受到过新型的反诈骗宣传教育。由此可见,纵然高校相关部门和老师积极开展防诈骗宣传教育,但教育并未深入到每一个人,仍然存在一部分的学生缺乏反诈教育的情况。此外,就调研情况显示,在学生眼中,加强学校宣传教育远不如其余选项重要,由此可以得知学校的反诈宣传并不深入人心,确实有待加强。

(四)部分大学生防范意识不足

大学生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学校和家庭的双重保障里,和社会的真实接触相对较少,社会经验匮乏,心思单纯。面对犯罪分子精心专门设计的陷阱,他们难以识别真假,往往凭借自己以往简单的认知行事,很快就入局而难以招架。

安全意识不足,防诈知识学习浮于表面。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有85.44%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大学生网络受骗的主要原因是贪图便宜,被眼前的利益所诱导而落入诈骗的陷阱。刷单小钱赚大钱的返利、拉人进群赚取劳务费等都是利用了大学生收入低,对金钱的需求大的心理进行诈骗。有82.52%的被调查者认为被诈骗的原因是个人的防范意识不足,根据调查结果,大学生是具备一定的防范意识的,但是受诈骗现象仍然严重,这就说明其防范意识浮于表面,十分淡薄。在大学生日常网络交往中,与同学朋友接触较多,诈骗分子利用网络技术冒充同学朋友借钱、谎称生病住院做手术等,完美利用大学生该特点,从而使其倾之所有。

提高大学生防诈意识的措施

(一)学生树立自我“防火墙”

在调查中,80.58%的学生提倡加強反诈的宣传教育作为防诈的一大措施,然而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学校所进行的反诈教育并不良好,其中固然有学校在教育方面的稍显不足,但学生对于反诈骗宣传教育的态度也是宣传教育效果的一大影响因素。学生应当积极配合学校组织的反诈宣传教育,用心学习,铭记在心。

据调查显示75.73%的被调查者将受诈骗原因归结于经验的缺乏。面对这种情况,大学生应该学会增加自己的社会经验,在假期时间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尝试经历一些能够承受的社会考验,学会在考验之下树立起自我防护意识的“防火墙”,提高对事物的警惕性,从而强化自己的防诈骗意识。

(二)高校“理论实践”两手抓

《中国反电信网络诈骗蓝皮书》中指出,实践中,多数人的信息安全保护意识和行为均未形成良好的习惯,极大地增加了个人信息泄漏的风险[4] 。高校反诈教育持续开展,但是学生的防诈意识并没有得到很好地提高,其原因在于形式过于单一,以至于效果不尽人意。对于反诈教育,学校不能只停留于讲座、课堂等一些理论上的讲述,应当开发更加多样化的反诈宣传教育方式,进行反诈骗上的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展开类似于消防演习、地震逃生演习的诈骗情景模拟训练,以形象客观的方式向学生传递反诈知识,让学生对防诈的学习更加上心;还可以举办一些比赛,让有条件的同学自行拍摄反诈骗vlog,让反诈骗与诈骗手段一样,真正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同时学校也不能忽视德育的重要性,加强素质教育,不以绩点为王,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师范院校的德育尤为重要,将来出任教师岗位的学生更应当有着高尚的道德观,使得下一代人能够接受良好知识教育的同时有着更好的品德教育。

(三)相关部门从根源入手

面对诈骗分子层出不穷的诈骗手段,在诈骗案件发生后很难解决,想要更好地降低案件地发生,应当从诈骗犯罪的根源入手。

关注大学生就业情况,引导大学生走向正途,特别关注那些有过严重违规违纪的学生,减少高学历大学生参与违法犯罪的发生。

要求学校组织学生下载国家机关防诈软件,尽量做到全民普及化,加大国家反诈中心的开发和维护的资金投入,保护学生的电子设备安全。同时加强对部分软件的监管,定期整顿软件市场,打击违法APP。

在宣传反诈知识时可以从多途径多角度出发,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个体采取不同的反诈骗宣传方式,例如对中老年人采用新闻、微信公众号文章等形式,标题也可以更加引人注目,不拘泥于传统。那么针对于大学生为代表的年轻群体,可以从大学生日常使用软件等方面入手,在抖音、b站等视频软件上加以宣传,反诈警官进行官方认证后开反诈直播,撰写反诈骗小说,拍摄诈骗相关影视作品,开发诈骗相关的游戏等,让大学生各方面都能感受到诈骗分子的险恶,了解一些经典诈骗案例,潜移默化中学习反诈知识,从而提高大学生防诈意识。

信息化时代,网络无处不在,在网络的浪潮中,谁也没有办法独善其身,如何将大学生遭遇网络诈骗的可能性降到最低,这就需要学生本人、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营造一个人人有心,事事有法的美好社会。

参考文献

[1] 《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97亿,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9.2%——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在京发布》.《南方农业》,2021年,第15期:98.

[2] 公安机关深入推进"净网2021"专项行动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侦破案件3.7万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8万余名.浙江公安厅.2021年10月15日,http://gat.zj.gov.cn/ art/2021/10/15/art_1228967171_59086774.html.

[3] 李易.《反电信网络诈骗全民指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第2016年:354.

[4] 南京邮电大学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反电信网络诈骗蓝皮书 2016》,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第2017年:3.

猜你喜欢
网络诈骗新型调查分析
从徐玉玉案反思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
农民发展致富途径
大学生网络参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华东地区高校园林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现状调查与分析
新型防冰雹车衣设计
生育文化对生育率的影响
一位大学新生受网络诈骗后的工作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