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中医药学是中华優秀文化的瑰宝,高等中医药教育和人才培养离不开深厚的文化涵育和滋养。北京中医药大学作为一所以中医药学科为特色的高等学府,多年来,传承不辍、砥砺创新,不断赋予这所大学更丰厚的文化积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思政实践。“收天下春,归于肝肺”,以文化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育人育才的实践中塑造高尚人格,在文化传承创新中践行大学使命。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以中医药文化内涵丰富思政教育课程体系,以医德教育为核心广泛开展社会实践,以校园艺术文化点燃青春向上力量,让中医药文化之美、理想信念之美、青春之美浸润校园,化育人心,培根铸魂。
——让中医药文化内涵滋养校园文化
2020年,北京中医药大学良乡校区多了两片湖水。东院之湖名曰“壶天”,源自《后汉书》,意指仙境,也指中医,同时也意在致敬这一年中医药在抗疫斗争中发挥的独特作用,激励北中医人奋力前行,悬壶济世,顶天立地,更好地呵护人类健康。
与“壶天”相互守望的是对岸西院校园另一湖“燕地”。校长徐安龙曾在这里感慨:“每次驻足良乡校区,伫立燕蓟故地,回望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浩瀚历史,我都会为中医药这一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所折服。张骞西行、鉴真东渡、玄奘取经、郑和远航,名垂青史的中外文明交往佳话,推动中医药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积极影响,充分彰显了兼济天下的胸襟气度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西院之湖以“燕地”为名,意在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弘扬中华文化,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壶天湖”“燕地湖”所承载的寓意,让学子们将北中医人誓愿守护人类健康,励志弘扬中华文化的使命牢记在心。
近年来,北京中医药大学实施文化育人工程,挖掘北中医特有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元素,打造精品校园文化,营造浓郁的“以文化人”氛围。除了寄托云水情怀的“壶天燕地”校园水系,还打造了展示学校建设发展轨迹的“吾校年轮”校史文化长廊,演绎本草文化的“勤博厚济”百草园以及具有北中医独特内涵、展示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史上标志性事件的人文景观——“五老上书”群雕。
这些景观零星点缀于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汉唐风格的校园建筑,形成一道道校园文化风景线。教师、学子们在这里学习、工作,被深厚的中华文化所涵育、滋养。
壶天湖畔的中药鉴别实践中心里,学生们正在进行中药饮片四级考试。400种常用中药饮片,考生要熟练鉴别出名称及来源,“神农尝百草,采药悟药性”几个大字在一面墙上格外醒目。
白蔹、赤芍、紫苏、半夏、王不留行……杏林学子们沉浸于对每一味药材的寻找,从这里,开始对自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索、传承与升华。
中医药文化内涵在《中医药与中华文明》《中医药文化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研究》《中医原创思维的方法论研究》《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演变研究》等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国家“973计划”项目的承担中得以传承与充实。系列文献如《中医药学:广泛深厚的文化自信》《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仁、和、精、诚”四字的内涵》《中医原创思维方法研究的时代追问》等不断发表,我国第一部中医文化学科规划教材《中医文化学》在此编著完成,多项原创性研究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开花结果。除此之外,“北京中医药文化研究基地”建成,古籍数字化探索和中医经典研究平台构筑,全方位挖掘与充实中医药文化内涵,不断深挖中医精髓智慧,不断探寻国医之美。
学生的热情和创造力被激发出来。何不把“国医之美”请上大舞台?由学校团委出品的大型原创舞蹈诗表演《岐黄志》,是一次成功的美育实践。学生演给学生看,以现代中医药青年的医学之路为背景,将五行、四气、阴阳、太极拳等中医药文化元素与“勤求博采,厚德济生”的医学精神融入其中,以中医药青年的视角解读中医药传统文化,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向世人阐述了中医药学子大医精诚的岐黄之志。这部学生原创舞台剧引起热烈反响,作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从国内走向国外。
在法国巴黎会议中心、在枫丹白露宫,当东方音乐响起,观众在第一时间被深深吸引,沉浸于舞者们的倾情演绎中。继亮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后,2017年,《岐黄志》通过在法国巡演,再次向世界展现中医药的魅力。
跌宕起伏的音乐,柔美的舞姿,富含中华传统文化的诗词……《岐黄志》每场演出都会收到阵阵热烈掌声。中医药文化以此种艺术形式跨越时空、超越国度,让国医之美绽放舞台。
“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是中国文化自信的表现,更是中医人责无旁贷的使命。”参演师生深受鼓舞。
为更好地传播中医药文化,助力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多年来,北京中医药大学沿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坚持“走出去”战略,创新中医药传播模式,通过建立集医疗、教学、科研和文化传播于一体的中医药传播中心,大力推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持续推广中医药国际传播。以中医药为载体,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彰显文化自信。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由北京中医药大学承办的“10秒”中医药体验馆,首次在世界级比赛中展示中医药文化,来自世界各国的参会人员通过现场体验“天人合一”的中医药世界,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这是唯一一项由高校承办的冬奥村展示项目。校党委书记谷晓红说,“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我们想通过中医药展示区,向世界传播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华文化”。“经络可视化滑轨屏”呈现的3d可视化经络图,在“10秒”钟就能探寻认识某一个穴位、某一条经络背后的奥秘。除此之外,八卦多面屏、望而知之屏、“天人合一”体验屏、药食同源墙、“10秒”心愿墙和中医药文化国潮区等展示部分,将中医药与冬奥-科技-文化主线紧密结合,以高科技手段和创新理念作为中医药深厚文化底蕴的载体,向世界展示中医之美,展示中华文明之美。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学校志愿者和医护人员的中医药服务,也让更多外国朋友感受到中医药学的时代价值。
——以文化人、立德樹人,在“大思政”工作格局中锻造理想信念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当我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谨庄严宣誓。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2020年春季开学第一天,北京中医药大学举行线上开学典礼和网络升旗仪式。全体师生“云端集合”,齐声朗诵医学生誓言和《大医精诚》节选,踏上神圣的医学征途。党委书记谷晓红、校长徐安龙分别以《携手战疫,共克时艰,北中医在行动》和《中国抗疫简史》为题讲授开学第一课。
自疫情发生以来,北京中医药大学因势利导、起而立行,将疫情防控“战场”作为思政育人生动课堂,精心打造专题思政“金课”,在重大关键时刻强化思想教育,提升立根铸魂效果。
用事实说话,用真情抒怀。国家中医援鄂医疗队队员被邀请到学校思政课堂上,分享英勇抉择的心路历程,分秒必争救护病患的具体事例,援鄂人员与人民携手抗疫的深刻感触。《最美“逆行者”——在战疫最前沿的北中医人》系列网络思政课通过言传身教,榜样引领,深化学生对“大医精诚”理念和“厚德济生”校训的理解与感悟,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中医药文化自信。
博士生朱玉莹说:“在思政课上,每分每秒都令我们这些医学生为之动容,为之震撼。学校老师们奔赴一线,勇往直前,这是家国情怀的强烈表现,是医者仁心的无畏担当。作为一名医学生,这堂课加深我对中医药的自信,我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早日成为一名合格医生,为中医药事业繁荣发展不断奋斗!”
近年来,北京中医药大学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列为学校重点建设学科,推出20门示范课程、40门重点培育课程,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拓展思政理论课教学形式,推出名师名医进思政课堂新模式。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办法》,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将党务工作者、思政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名医名师、关工委老同志、优秀校友“六支队伍”融合联动,形成合力,推进全员育人。在北京高校党建先进校评选中,荣获“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等学校提名奖”,《实施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六项工程”》被评为北京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特色项目。
在学校“大思政”工作格局构建中,师生爱国主义情怀更加饱满,青年理想信念更加坚定。
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由3000名身着浅绿色上衣的青少年组成合唱团,面向天安门城楼整齐列队。“党的光辉照我心”的美妙旋律从合唱团中荡漾开来,唱到每一个人心间。97名北京中医药大学青年师生在这里向党传递青年的声音。
学校团委副书记宋珊珊告诉记者,广场合唱团的师生通过民主选荐,经院校审核,最终敲定参演人员。除演唱和表演技巧外,他们还要参加形体、体能等培训,经历多次训练、彩排,精确到每一个唱腔的情绪处理,每一个动作的幅度等。与此同时,通过中医药特色思政课堂和寻访红色经典地标活动相结合,提升学生爱国爱党的思想素养,全体成员身心投入,快速成长,圆满完成这项光荣而重大的任务。
在寻访红色经典地标活动中,学校团委为学生们精心设计十条线路——党的诞生之地上海石库门、井冈山、共和国雏形江西瑞金、为苏维埃留下最后一滴血的广西全州、伟大转折生死攸关的黔北重镇遵义、军民鱼水情半条被子的湖南汝城、歃血为盟彝海结盟的四川凉山、陕西延安以及西柏坡、宁夏闽宁镇子、河南兰考,组建18支红色先锋实践队,深入革命老区和红色教育基地,在讲述党的故事、缅怀革命先烈、寻访红色地标、寻访英雄模范等系列实践活动中,筑牢信仰之基。
以赤诚红色为代表的爱党爱国教育和以圣洁白色为代表的医德医风教育相融合,“双色主题”德育品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大医精诚”精神融入中医药人才教育,入选首批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示范点。
寻访红色经典地标活动是校团委2021年组织开展以“永远跟党走,奋进新时代”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之一。除此之外,还组织“扬帆计划”中央和国家机关大学生实习活动、开办“深耕厚植”乡村振兴扎根行动、推行“知行融合”健康中国服务行动,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
实践活动突出各层次各领域人才全面参与,注重彰显“大思政课”思想教育功用,引导形成调研成果,社会反响热烈,充分展示学校优秀师生的青春风采:共有135个团队总计2653名老师和同学共同参与,实践总路程达58976.92公里,实践总时长达3838.7小时,参与调研人数达7283人,共形成调研论文2336篇,心得体会299篇。
一项项社会实践的开展,激励着青年师生们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毕业后,我成为一名教师。‘丹心计划’成员的身份,不但是鞭策我们担当使命的奋进动力,也成为我们服务基层的力量源泉”,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傣医药学院教师史雨宸说。
史雨宸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硕士毕业后,他参加学校组织的“丹心计划”,赴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傣医药学院参与实践。
由于当地紧缺中医药人才,史雨宸到院后便身兼数职,迅速成长,现任学院中医学专业教师、团委副书记、班主任。尽管教学、科研任务繁重,但史雨宸和他的同学们却不顾疲惫,“成长”和“自信”是他们在基层工作一年多以来提到最多的两个词。
在这里,史雨宸“丹心计划”的同学莫岩君参与制定多项课题管理制度,申报两项院级科研课题。中医气功学专业的王莹在授课之余为学院教职工教授八段锦和意守、站桩功法。他们将东直门医院中医内科教研室的学生标准化病人实训模式带入课堂,帮助傣医学专业学子们解决怯于医患沟通的问题,将北中医学生学术联盟的建设经验,用于指导成立学院学术类社团。
2020年6月以来,两批共计200名优秀硕士毕业生先后奔赴云南、陕西等省市54家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临床实践。丹心学子们带着“中医有我,我怀丹心;秉志躬行,中医复兴”的誓言,奔赴遍布全国的培养基地。每年还有数位同学赴新疆西藏等边远地区工作。
除了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北京中医药大学志愿服务行动也已形成品牌。团委副书记宋珊珊介绍,岐黄志愿者协会新注册人数稳定在2000人以上,年均服务高校40余所,服务基层社区30余所,服务养老院近10所, 服务中小学和特殊教育机构5所,累计参与志愿服务的人数超过6.1万人次,服务时间超过200万小时,“岐黄志愿品牌永远在路上”!
以医德教育为核心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行动,引导青年师生心中有责,将小我融入大我,胸怀国家,为护佑人类健康、弘扬中华文化作出青年一代应有的贡献。
——校园艺术文化激发青春向上活力
校园里独特、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润物无声,化育滋养青年心灵,激发学生奋发向上,做时代新人的青春活力。
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会牵头发起,成立学生学术联盟,整合学术资源,促进学术交流。2016年至今,已初具规模,联盟成员涵盖校级学生组织 3个,本草堂、察耳学社、承古社、九极中医学社、三部六病学社、药膳学社、推拿协会等学生社团22个,“国医青年”讲师团1个。年均开展学术类活动60余场,受众人数累计达1.5万余人次。
校团委打造“5+”活动品牌,即“健康”“文化”“科创”“志愿”“活动”五大品牌,加强学生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以“学术节、艺术节、体育节、文化节、权益节”为代表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通过开展“药王杯”中医药百科知识竞赛、“岐黄之星,研读中西经典”征文比赛、“凌云杯”篮球赛、“团结杯”足球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有特色、厚基础”的学校文化氛围,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校将美育积极融入学生的文娱生活,借助戏剧、舞蹈、综艺等文化形式,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发展其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弘扬美的能力,鼓励学生施展才华,投入文化艺术创作,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让艺术情怀扎根时代生活,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提升学校育人环境的格調与品位,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中医药学的认识,培育更多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
学生交响乐团、管乐团、合唱团、民乐团、话剧团和舞蹈团等校级学生艺术团,在学生中极具号召力。通过“合唱专场”“曲艺专场”“民乐专场”等汇报演出,以及“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契机和形式,为青年学生搭建艺术学习和交流平台。通过举办五四青年歌会、英语话剧大赛、“合诵中医经典,共创青春风华”合诵比赛等文艺活动,呵护学生对美育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
一批青春向上、主题鲜明、格调高雅的学生原创作品涌现出来。原创校园舞蹈诗《岐黄志》已作为中国青年传播中医药文化及中华文化的“艺术名片”,在联合国教科文总部专场演出。原创校园歌曲《岐黄之梦》作为系列作品发布推广。这些文艺作品呼应时代,厚植校园文化土壤。
学校大学生艺术团积极参与北京大学生音乐节、戏剧节、舞蹈节等艺术类比赛,曾获室内乐团、打击乐团、民乐合团、人声乐团、大合唱、小合唱、短剧组、朗诵、舞蹈等组别第一、第二名的优异成绩。
学生们通过各种学术和艺术活动,找到情感“触发点”,思想“共鸣点”。团委副书记宋珊珊说:“让思政教育接地气、入人心,不仅有意义而且有意思,才能提升其亲和力与针对性,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