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

2022-04-13 13:07丁连峰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劳动法治道德

丁连峰

摘 要:新课改的深度推进,提醒着很多任课教师转变个人的教学策略,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等多个层面出发,全面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作为一名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也感受到了转变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的迫切需求。本篇文章将围绕着劳动教育展开探讨,希望将道德与法治,与劳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同时,优化当前的教学体系,希望可以给教育工作者们带来一些帮助。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 劳动教育 渗透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6.0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中,劳动教育是相当关键的一部分,本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本教育要求,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积极融入劳动教育。然而,初中阶段学生们的学习压力比较大,并不是所有的课堂都适合引入劳动教育,道德与法治作为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学科,用劳动教育完善日常教学,有助于进一步提升该学科的教学成效,下文将围绕这一话题展开详细的探讨。

一、初中阶段开展劳动教育的时代背景

初中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然而在初中学生中不珍惜劳动成果、不热爱劳动、不会劳动等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初中学校在推进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笔者认为,道德与法治学科在和劳动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是存在天然的优势的。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背景下,劳动教育似乎一直处于弱势的地位,相对于学科教学和艺体教育来说,劳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衡量尺度和教材。诚然,劳动教育一直是国家育人的一个重要目标,锻炼的是中学生勤劳勇敢,吃苦耐勞的品质和精神,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劳动技能,可以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的品格。新的教学背景之下,全面贯彻劳动教育的标准和要求,是补齐短板,精准发力,改善教育教学质量的重点举措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的社会背景也在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完善劳动教育。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快速,很多孩子从小就生活在物质基础优越的环境中,没有吃过苦,更不懂得珍惜和节约这些基本的精神,为了让学生形成吃苦耐劳的品格,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德,教师应当积极组织道德教育,让初中生发自内心的喜欢劳动。基于此,许多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都在探索新的德育教学模式,结合教材内容,引入劳动教育知识设计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不断拓宽学生劳动实践的内容。笔者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探索,下文将围绕这一话题展开,更加详细的策略论述。

二、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劳动精神

劳动教育跟道德与法治学科相结合,本质上是因为,道德与法治学科和劳动教育之间有着一衣带水的关系。该学科就是培养学生品德精神,法治精神的学科。在行为的层面,规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做新时代中国的接班人。在这种背景下,将教材知识和劳动教育结合起来,深化教学内容,有助于全面培养劳动态度,将劳动精神渗透到每一节课教学之中。

例如,初中阶段有很多知识都特别适合渗透劳动教育,比如教学《亲情之爱》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着教材内容好好思考一下,自己与劳动之间的关系。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自主回忆:“平时在家里,家中的家务都是谁做呢?同学们,有没有回到家里主动帮爸爸妈妈做家务的习惯呢?”提出这样一个生活化的问题之后,学生们会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分享自己的经历,有些学生说自己写完作业以后,会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家务,但更多的同学给出的反馈是,平时没有父母的督促,是不会去做家务的。紧接着,教师可以结合着教材上的内容,让学生们思考:“作为一个青少年,我们应该如何通过自己的双手,让我们的家庭变得更美好呢?”这个时候就非常适合引入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比如和爸爸妈妈发生矛盾之后,要进行理性的沟通,不要意气用事。

当然,不只是这一节课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上的很多内容都适合引入劳动教育。比如教学《感受生命的意义》这节课的相关内容是,有些学生不理解自己的生活的意义在哪?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思考一下人生的远大目标,逐步将生活的目标细节化,比如学生的梦想是将来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那么就要从现在开始认真学习。除此之外,还要有一定的耐心,解答学生们的问题,就像教师一样,不厌其烦地给学生讲解重复性的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能思考一下如何培养自身的耐心呢?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平时吃完晚饭就帮父母刷碗,通过这种重复性较强的劳动锻炼,既有利于完善课时教学,又能够将劳动教育基本观念渗透到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初步培养初中生劳动意识。

三、讲解劳动技能,鼓励动手实践

开展劳动教育,光是停留在意识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劳动教育首先强调的就是劳动性。现如今,家庭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很少有家长会主动要求孩子多做一些家务,更为普遍的现象是,很多家庭已经有了洗衣机,洗碗机等现代化的工具,原本对于初中生来说力所能及的小家务,现如今也都已经机器化了,很多学生从小到大都没有做过家务。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自己和劳动之间的关系,并且讲解一部分劳动技能。

例如,现在很多学生几乎没有在家里大扫除的经验,也不知道大扫除的时候应该从哪个步骤做起,而学校的大扫除往往比较简单,基本上就是擦桌子扫地这种比较简单的工作,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在此背景下,教师应当组织情境化的劳动技能教学,让学生掌握一些小技巧。比如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展示一张家庭客厅的图片让学生们思考一下,自己家里的景观,和这张图片是不是比较类似?紧接着,教师可以让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要对这个家庭进行大扫除,全靠人工的话,应该先从哪个步骤开始做起?听到这种问题以后,学生们就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了,有些学生认为,应当先扫地清理最大面积的地板,有些学生认为,应当先擦窗户,将四周处理完毕之后再来处理地板。从学生的回答中就能够看出,大家确实是没有什么劳动经验,这个时候,教师应当从一个教育者的角度出发,给学生更加专业化的指导,比如告诉学生在大扫除的时候,应该先从“站位更高的部分”开始清扫,比如可以先擦桌子,将桌子上的灰尘抖到地板上,再来清扫地板。如果先清扫地板,擦桌子的时候,只要有灰尘落到地上,我们就要将地板再擦一遍,这样不仅会浪费时间,也会增加劳动的工作量。经过系统化的教学之后,教师可以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整个大扫除的过程串联出来,让学生认真思考其中的逻辑性,明白清扫一个房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劳动里也存在很多智慧。

初步理论教学结束之后,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大扫除的基本技巧,接下来教师就可以鼓励大家,利用周末时间进行大扫除的实践,掌握了理论之后,很多学生会发自内心地想要尝试一下,教师讲解的这些技巧到底有没有用?从而主动帮助爸爸妈妈多做些家务,这也是完善劳动教育的一种有效策略。

四、开展教学活动,深化劳动教育

长期的劳动教学工作中,教师总是将劳动教育停留在理论层面,或者单纯地讲解劳动技巧,是很难培养学生的劳动积极性的。劳动素养和劳动意识都是劳动能力的真实体现,从深度学习的方面来说,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储备上,进行更加深入的劳动实践。比如教师可以从教学活动的角度出发,适当组织一些群体性的课外小活动,鼓励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劳动经验,全面深化劳动教育。

例如,教学《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时,教师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时候产生了误区,学会了这句话以后,班级里产生了一种不好的氛围。有些学生喜欢借别人的东西,借完以后不及时归还,还振振有词:“这个东西你借给我了,现在它就属于我,这是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能受到侵犯。”结合这种现象,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理论性内容,并且通过组织活动的方式,将劳动教育的理念真正渗透到学生的脑海之中。比如下一节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专门用十五分钟,引导学生参与一场知识问答竞赛,要学生判断哪些东西是公民的合法财产,哪些东西不是。学生从其他同学手中借来的东西,財产的所有权就不属于自己,学生通过劳动获得的财产才属于自己,经过这样的活动教学,学生会对劳动创造财富这种概念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劳动技能竞赛”,让学生在劳动技能竞赛上一展风采,这种比赛往往涉及种植,烹饪、家务、劳动等多个层面,学生要掌握非常多的劳动技能,才能够在比赛上获得名次,为了更好地体现个人的劳动素养,每个学生都会在赛前认真准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更为关键的是,在参与这种劳动活动的时候,学生会对劳动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中国的新时代就是奋斗的年代,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是很多人辛苦劳动换来的,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也应该在劳动教育的指引下,艰苦奋斗,培养自身的劳动技能,用更加健康的价值观引领自身的成长。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上,如果能够获得名次,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激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自主掌握更多的劳动技能,而学生如果在这种活动上没有获得出色的名次,也不会气馁,教师可以用鼓励的策略提醒他们,回去以后继续努力,下次要以最佳状态应对新的挑战,真正把劳动教育与劳动实践结合起来,深层次处理劳动理念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五、引入劳动案例,升华教学目标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让学生学习家务劳动也好,学习种植相关技能也好,未来学生走向社会,真正要参与这些劳动的机会是不多的。开展劳动教育,真正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背景下,深入思考自己与劳动之间的关系,对教学的道德与法治内容产生更加深刻的了解,真正尊重每一位劳动人民。这也是当下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培养劳动技能,完善劳动教育的一个远大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教师可以积极引入劳动案例,鼓励学生向模范先锋学习。

例如,讲解《人民当家作主》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入一些案例,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人民当家作主的含义,并且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比如教师可以将2021年风云人物华坪与高校长张桂梅引入课堂,将她的光荣事迹作为一个案例,引导学生全面学习。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也是每一个共产党人心中的信念,在教师准备的这个案例中,张桂梅校长曾经无数次强调,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能退缩,就是要真正为人民的福祉做牺牲,张桂梅校长只有60多岁,但是已经累出了一身的病痛,每天都要靠止疼药生活,但她的心中却一直满怀信念,用双手撑起了1000多名大山女孩的梦想。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可以引入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比如让学生了解,张桂梅校长是如何为人民服务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张桂梅曾经为了家访走了百里山路,这些年来,走过的山路更是数以万里计,这样的劳动精神,奉献精神,值得每一位学生学习。讲完这个案例以后,教师会发现,班级中的学生都被张桂梅校长的精神所感动,很多学生的眼中,甚至还含有泪珠,借助着这样的氛围,教师可以继续升华教学目标,真正将知识性的内容和劳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也去劳动中感受为人民服务的快乐。教师借助着案例,完善了本节重点知识的教学,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强化他们对劳动的认识,逐步提升中学生的劳动能力,引导学生进一步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总之,劳动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计划的重要内容。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实施学校德育的主要课程,课程中各个层面都包含着劳动教育的丰富内容和要求。文章联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际,从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入题,通过简析劳动教育的基本含义,以及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并结合具体教学实践,探索渗透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路径,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培养。

参考文献:

[1] 郭妙惠《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实践探讨》,《学苑教育》2021年第33期。

[2] 吕文华《浅析将初中劳动教育和道德与法治学科相融合的策略》,《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年第10期。

[3] 柳雯《新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 融入劳动教育的策略研究》,《华人时刊(校长)》2021年第2期。

[4] 吴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分析》,《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年第5期。

猜你喜欢
劳动法治道德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热爱劳动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