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 灼讲师 刘 健教授 秦汝祥教授 彭 伟副教授
(安徽理工大学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高校“双一流”建设的任务[1]。原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指出:“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任务”[2]。在此背景下,如何开展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成为安全工程专业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新任务和新契机[3]。
安全工程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研究领域。安徽理工大学安全工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的获批建设,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安全工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规划提出:紧密结合国家行业发展战略和社会需求,坚持“四个面向”,以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国家一流专业为目标,以煤矿安全为核心,扩展工业安全和公共安全方向,立足安徽、面向全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团队意识强,吃苦耐劳、具有良好人文科学素养、宽厚安全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为行业科技进步提供科技与人才支撑。因此,需要对安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进行深度优化调整。本文基于安徽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办学实际,结合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安全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安全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和新工科建设要求[4-7],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探索。
通过走访调研淮河能源、中煤新集集团、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中安联合煤化工有限公司、淮南市应急管理局、中铁四局淮南高新区项目部等相关企事业单位,搜集经济社会发展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基本素质、专业素养、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的需求,结合安全工程专业国家标准和安徽理工大学办学定位,明确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形成工业安全、公共安全和矿山安全3个专业方向,各方向围绕相同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设置相同的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通过选修课程的差异,培养不同领域内有专长的安全工程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
培养掌握安全科学、安全技术、安全管理、职业健康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专门从事安全工程设计、研究、检测、评价、监察和管理等工作能力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具体如下:
(1)掌握安全科学、安全技术及工程、安全与应急管理、职业健康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专业人才。
(2)具备安全工程方面的研究、设计与生产、管理、评价、监察、检测与监控、应急救援、教育与培训等方面工作能力,能够在公共安全、矿山、建筑、道路与桥梁施工、化工等行业和领域工作。
(3)能够运用安全工程专业知识与工程技能,具备独立发现、研究与解决现实中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具备良好的社会科学知识和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在跨职能团队工作中担任骨干或领导角色,发挥有效作用。
(4)毕业5年左右能够成为具备注册安全工程师素质和能力的技术管理骨干。
通过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工程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学术讲座、社会实践活动、文艺文化活动、生产实践与实习、各类创新创业教育与活动、职业与人生观辅导等教学实践环节,使该专业毕业生能掌握一般性和专门的工程技术知识,具备应用现有技术及工具来发现、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具体要求如下:
(1)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研究、分析、解决安全工程复杂问题。
(2)能够针对安全工程复杂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3)能够设计针对安全工程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安全工程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安全工程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5)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6)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能够就安全工程复杂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7)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通过前期调研发现,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有序推进,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美好生活的要求日益提高,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存在以下问题,亟需优化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1)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职业健康的交叉融合不够,缺乏职业健康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2)安全工程专业目前分矿山安全和工业安全2个专业方向,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对城市公共安全领域人才的急迫需求。
针对以上问题,在充分调研分析国内同类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听取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反馈意见的基础上,以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培养口径与职业要求之间的关系为基本准则[8],完成课程体系的优化调整。将公共安全、职业卫生安全等内容和第二课堂纳入课程体系,设置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4个课程模块,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联动,构筑“人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各模块学时、学分分配情况,见表1。各模块学分比例符合工程教育认证和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要求。
通识教育模块分为必修和选修2类:通识教育模块必修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劳动教育、计算思维导论、中国文化导论、C语言程序设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生涯规划)指导、就业指导、形势与政策、体育等课程,共计61.5个学分,1 092个学时,其中,劳动教育、计算思维导论、中国文化导论3门课为新增课程;通识教育模块选课课程共计10个学分,160个学时,由学生从我校公选课课程库中自主选择学习。
表1 各模块学时、学分分配情况一览表Tab.1 The allocation list of class hour and credit hour of each module
学科基础教育模块主要包括工程力学、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工程运筹学(公共安全方向)、煤矿地质学(矿山安全方向)、结构力学(工业安全方向)等课程,共计29个学分,452个学时。
专业教育模块分为必修和选修2类:专业教育模块必修课程包括安全学原理、安全系统工程、安全管理学、安全检测与智能监测技术、安全法律法规、燃烧与爆炸理论、通风工程等课程,共计18.5个学分,296个学时;专业教育模块选修课程包括安全经济学、安全信息工程、环境工程、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职业卫生概论、安全评价、消防工程学(公共安全、工业安全方向)、城市公共安全学(公共安全方向)、城市燃气输配(公共安全方向)、应急管理与救援(公共安全方向)、输气管道设计与管理(公共安全方向)、测量仪表与自动化(公共安全方向)、公共安全决策方法(公共安全方向)、空气调节制冷技术(工业安全方向)、工程测试技术(工业安全方向)、化工工艺与设备(工业安全方向)、建筑施工安全(工业安全方向)、地下工程施工(矿山安全方向)、煤矿开采学(矿山安全方向)、通风网络分析(矿山安全方向)、矿井瓦斯防治(矿山安全方向)、矿井防火与事故救援(矿山安全方向)等课程,每个专业方向至少选修20.5个学分,共计328个学时。
实践教育模块分为通识教育实践、学科基础教育实践、专业教育实践和第二课堂4个类别,共计44.5个学分,1 128个学时。其中通识教育实践主要包括军训、劳动实践教育、思政类课程实践和通识教育模块课程的实验教学,共7.5个学分;学科基础教育实践和专业教育实践主要包括学科基础模块课程和专业教育模块课程的课程设计、课内实验,以及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内容,共计31学分;增设第二课堂旨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文体活动、科技活动、学科竞赛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等,主要包括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素质拓展教育实践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实践等内容,共计6个学分。
针对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凝炼不够,核心课程内容更新不及时,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工艺、信息化、智能化等内容不够突出的课程现状,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借鉴国内外课程改革成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修订课程大纲和教学内容,更新优化教学内容,删繁就简,推陈出新,增加对新兴科学技术和工程应用知识的传授,打造“精课”,获批建设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矿山通风与安全”、省级慕课课程“安全系统工程”“消防工程学”、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煤矿采空区顶板卸压瓦斯高效抽采虚拟仿真”、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安全评价”等,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群。
学校、学院制订一系列措施引导鼓励教师依托一流本科课程、慕课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精品资源共享课、在线网络课程等平台和资源,构建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优质课程资源,利用雨课堂、学习通等在线教学平台,推行信息化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为灵活、个性、自主的学习机会,使学生的学习资源变得更加丰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习惯[8]。
依托安徽理工大学—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矿业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安徽理工大学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领基地、安徽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实践教育基地等国家级和省部级教育教学平台和已建立的多个安全工程专业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开启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开展实践教学。校内导师由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且有一定现场经验的专业教师担任;聘请企业工程实践经验丰富、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为校外导师,为学生授课、指导工程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针对高校课程考核形式单一、评分标准僵化、缺乏科学性、考核结束后分析反馈不够的现状,该学院积极探索课程考核方式变革[9],在通风安全学、安全系统工程、毕业设计、课程设计等课程考核中实施分阶段考核、多样化考核、教考分离,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期末阶段学习为平时全过程学习,变知识性学习为能力性、创新性学习,很好地促进学风建设。
通过优化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优化课程内容等措施,教育教学效果明显提升。从学生评教结果看,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满意度平均分达到95.14分(满分100分);从教学督导工作组评教情况看,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明显增加,教学内容紧跟学科前沿、技术前沿,教学方法得当;从统计的课程考核结果看,安全检测与智能监测技术、安全系统工程、安全管理学、燃烧与爆炸理论、安全评价、通风工程等专业课程的及格率均达到97.2%以上,分数在85~100区间的高分学生占比普遍在23.2%以上,平均分均达到72.8分以上。
根据安全工程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规划,结合安全工程专业国家标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该校办学实际,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
(1)瞄准行业、企业、社会人才需求,明确安全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形成工业安全、公共安全和矿山安全3个专业方向。
(2)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调整,将职业健康安全、公共安全等内容纳入课程体系,构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科研与教学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始终的人才培养体系。
(3)通过健全保障制度、完善教学管理机制等一系列措施,构建优质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引导教学团队静心教书、潜心育人,保障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