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野下劳动教育“ 1+X ”实施策略

2022-04-12 04:07赵琴
天津教育·下 2022年3期
关键词:劳动素养课程

赵琴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成为全社会所关注的焦点,教育领域也着力聚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为未来人才的学习、就业储备与发展打好基础。在素质教育中,劳动教育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紧密相连,学校教育的总体规划必须将培养未来人才的目标落实落地,本文则就核心素养视野下劳动教育“1+X”实施策略进行了探究,以期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劳动观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推动素质教育改革的发展。当前,我国提倡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贯穿到学校、社会、家庭各个方面,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紧密结合,也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学劳动教育模式。一直以来,小学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尤为重视,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1+X”系列劳动教育活动,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劳动观,培养和增强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

一、构建上级相关部门、学校以及班级构建三级联动的劳动教育协同体系

在核心素养视野下,“ 1+X ”劳动教育的实施首先需要建立“1+3”的三级联动教育体系。作为学校要积极地获得相关上级部门的支持,并且构建部门、学校以及班级的劳动教育体系,打造劳动教育品牌。通过多元并举的劳动教育课程的设计,使劳动实践活动充分落实,知行合一;创建劳动实践基地,做到资源的整合共享;丰富劳动文化内涵,从而不断涵育学生的劳动素养。学校的劳动教育工作涉及制度的制定、相关课程的完善与实施、实践活动与实践基地资源的建设以及综合评价等诸多方面,为了使劳动教育符合时代的要求,切实保证有效性,学校构建“1+3”育人体系,成立劳动教育组织机构,同时,指导全校上下开展“ 1+X”劳动教育工作,切实做到上下协同、聚合发力,促进劳动教育工作有序、有质、有效向前推进。学校因地制宜建设校内劳动教育基地,与周边的企业、社区以及公益社团合作,共建一些校外的劳动教育基地,对校内劳动教育提供有力补充以及完善。如学校可与近郊的农民合作社携手,打造“开心农场”劳动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各班级学生走進劳动基地体验劳动。基地中规划出一片学校学生劳动地块,并划分出各班级的地块,每一班级都有鲜明标识,每一名学生对自己负责种植的蔬菜进行标识,竖立一块木板,上面写明哪个班级、学生姓名。春种秋收,浇水施肥,学生在合作社技术人员的教授下,亲身体验种植蔬菜,管理蔬菜,收获蔬菜的农事劳动,提升劳动技能,增强对劳动的热爱之情,也学会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

开展和建立劳动教育的评价体系,包括劳动教育的教育教学以及实践活动基地,具体的考核评价以及学校劳动特色品牌创建等。建立科学的“1+3”的劳动教育育人体系,对学生的具体劳动实践情况等相关资料归档,以此作为评优的参考和依据。学校积极营造劳动教育丰富内涵的校园文化,将劳动的习惯与品质的养成教育融入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制定劳动公约以及常规,下发每学期各班级劳动任务,组建劳动兴趣小组以及社团等多种形式,在特定的节日或者纪念日开展劳动主题活动,从而营造劳动教育精神涵育的校园文化。想要让劳动教育更好地落实于实践中,相关单位就要认识到有效构建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机制的构建完善,保障一切工作有序落实与实践中,相关院校需要从劳动实践基地课程机制劳动教育基地等多个角度作出综合的考量和分析,以此为基础为后续劳动教育的丰富优化和效益提升提供更多的基础和保障。

二、开发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构建“1+N”的系列劳动教育课程

推出1+N套餐式的系列劳动教育课程,“1”所代表的就是劳动文化,文化的源泉来自劳动,正是因为劳动者的创造才构成了现代的文明以及文化的源远流长。劳动教育正是鼓励小学生在体验、实践中,创造属于劳动者自己的文化,让学生学会用文化的眼光进一步对劳动教育的过程与方法进行审视,切身体会劳动价值,同时也赋予劳动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N”包含校本课程中各大类课程,如,有公共安全、家园、职园、创园等不同门类的不同课程,汇聚为劳动技能“N”。如在“家园”这一课程中,对于一至三年级开设有卫生清理、内务整理、物品规整、衣服洗涤、照顾家人,而在公共空间中,包括文明卫生以及垃圾分类,而在职园中包括种植、养护、加工食品,还有在创园中有DIY作品的手工制作等。而到四至六年级校本劳动课程,则相应的会提高劳动技能,如在“职园”中的种植养护,一至三年级是掌握对花草的日常养护知识,有规律地进行浇肥、施肥,或者为小动物准备食物,帮助动物清理卫生等。而到了四至六年级,则是根据花草的具体需求,对花草进行修剪、浇水、施肥、换土,学会给动物消毒。这些课程的设计正是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生活习惯、生存技能以及生长规律有效融合一起,让学生学会生存、乐观生长以及幸福生活,使学生每时每刻都处于一种沉浸式以及融合化的劳动体验、实践以及创作中,切实增强学生的劳动素养,使他们体会到正是因为劳动才能创造出无限的智慧,进一步丰富了劳动文化。

不同地区的地区文化和学生特点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保障劳动教育切实发挥其应有的效益影响,照搬照抄是不可取的,需要结合实际立足当下的需求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作出针对性的考量研究,开设校本课程立足于校园实际对课程进行有效的开发,同时小学教育教育周期相对较长,而小学学生又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在该阶段小学学生的身体、能力、素养、观点、看法和心理都在飞速的发展,为了保证劳动教育发挥其拥有的效益和影响,就需要立足于不同阶段学生的学龄需求针对性开发,此外构建完善的校本课程体系可以让劳动教育环环相扣,逐步推进、逐步提高、逐步深化,让学生获得更深层次的感悟和理解。

三、实现各学科与劳动教育融合,构建“1+2”的劳动教育课程渗透体系

学校通过构建“1+2”的劳动教育课程渗透体系,将劳动教育纳入各科课程中,制定具体的课程计划,开足开好劳动教育课。结合学校的实际以及特色进行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研发,从而形成劳动教育“1+2”的课程运行体系。

第一,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其年龄段安排劳动教育,体现项目化以及序列化。同时也要呈现螺旋式的上升走势。结合学校特殊的地理位置,打造符合学校特色的研学劳动实践精品线路,形成劳动实践育人的新体系,而各班级按照这一线路融入生产劳动以及服务性劳动等。如学校依托农业资源,以种植课程作为主要内容,以烹饪、整理、茶艺等课程作为补充,使劳动课程的开设既有主线,也有丰富多彩的形式互补,且与生活紧密相连,从而多方位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意识以及良好劳动品质、素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劳动教育的课程进行调整,通过螺旋式的逐步进阶,分层次、分阶段地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结合学校特色,设计校本课程,突出特色品牌,追求质量,更要加强科研工作。

第二,学校的劳动教育充分体现“1+X”理念,发挥劳动综合育人的功能。学校劳动教育既要凸显特色性,又要追求品牌化,切实地利用当地的劳动资源,积极开发富有特色的符合实际的劳动课程。城区的学校开设以创意、设计等为主要内容的劳动课程。对农村地区的学校,则需要凸显农业的特色,如进行蘑菇的养殖与采摘的课程设计,或者开设树木种植等的劳动课程,体现农业生产劳动的典型特点。学校也可以以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结合点,开展劳动教育融合课程,增添创新性的劳动元素。为了达到“1+X”多渠道的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与各项不同的实践活动进行相互结合,不断从中渗透。在相关的语文、数学、美育等课程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加强学生诚实劳动以及守法、合法劳动的教育,在各个不同学科中,发挥学科功能,将其融入劳动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劳动态度,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激发创新精神。如在语文教学中,引领学生通过学习介绍我国古代建筑的文章,启发学生感受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以及蕴涵这些古建筑中的审美与文化,切实让学生感受到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有神奇创造。为了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劳动的伟大以及劳动文化的生生不息,语文教学开展实践活动“甘肃娃爱劳动”,让学生对中国知名的各种古建筑资料进行收集,了解我国桥梁建筑的独特之美,从而让学生在收集相关资料、图片以及制作各自的介绍展板中,深刻认识到劳动体现的是一种智慧的凝结,也体现出了无穷的创造力。学校通过劳动教育与学科教育相融合的这一措施,进一步引领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切实认识到劳动创造美,从而做到知行合一,劳动体验与学科学习相融,使得劳动教育更为规范、有序、常态化。

四、构建“1+X”劳动教育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在整个劳动教育过程中,构建评价体系,使学生的行为、思想具有正确的导向引领。通过评价,学生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错在哪里,怎样改进,通过评价激发学生们的劳动活力,使他们健康成长,并获得身体的锻炼、意志的锤炼、精神的涵育。学生所产生的意图以及素质实际上都是通过外在的行为所表达出来,因此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围绕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态度、次数、效果以及能力等各个方面加以综合评价,并且要设计科学的、量化的标准评价单进行综合测试,其中的内容包括各类劳动活动项目的情况,也包括学生参加志愿服務以及公益劳动的情况等。一学段结束,则根据这一学段的目标与内容,与学生的综合素质档案相结合,从而对学生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以及参与课外劳动实践活动,以及学生劳动的能力、观念、习惯、精神、品质等有关劳动素养的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定。学校围绕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设计和制定综合素质评价的机制,从而引导学生主动而积极地获得健康的成长与发展。通过设计具有特色的劳动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以及全面化的发展,并从中获取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使评价基于真实的劳动情况做出客观评定,有利于学生从中认识到自身劳动方面存在的不足,在多元的劳动实践中逐步弥补以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推进劳动素养的发展。

教育并不是抹平学生的棱角,相反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突出自身的优势特长,让学生的个性化色彩更加丰富更加多元。每一名学生因为其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个人的成长经历个人的习惯偏好存在着较大的区分,因此导致了不同的学生在接受同样教育时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他们会形成具有差异化的观点和态度,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不应抹杀学生的个性,而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在保证大方向不变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教育和帮助,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劳动教育所能达到的效益和影响,回归劳动教育本质和初衷,教师需要关注和重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特征,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五、构建“三位一体”劳动教育实践育人体系

学校开展劳动教育需结合多方面的力量,其中,学校作为主导,而家庭与社会作为辅助,从而构建“三位一体”劳动教育实践育人体系。积极与家庭沟通交流,与家长携手做好学生的劳动教育,如制订“亲子行动计划”,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身心发展规律,与家长积极联系,开展由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协同进行的劳动实践活动。为学生安排适量的劳动家庭作业,要求家长给予督促,提高家长对孩子劳动教育的重视度,从而营造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良好家风。家庭教育的助力还离不开现代科技的手段,当前所涌现出来的QQ、微信、快手、抖音等新媒体平台,都可以成为劳动教育的辅助手段。创设劳动教育展示平台,让学生和家长就其家庭劳动教育借助新媒体手段进行现场展示活动,从而使家庭教育与劳动教育同步促进。

在寒暑假期间,可利用这一劳动与家庭教育线上展示平台,促进家庭劳动教育,发挥其基础作用。积极获得社会的支持,从而为顺利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保障,学校充分挖掘本地区的劳动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通过与社区、企业等携手,为学生提供一些参与实践的劳动生产以及活动平台,实现校内与校外劳动教育相结合的良性循环。让学生参与新型的服务性劳动,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获得劳动体验,不仅让学生增强了劳动技能与素养,还能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注:本文为2020年度甘肃省“十三五”劳动教育专项课题“核心素养视野下小学劳动教育 “1+×” 实施策略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0]GHBZX222)研究成果。

(邱瑞玲)

猜你喜欢
劳动素养课程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热爱劳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