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宏伟
新的教育背景下,各个学校思政教育工作掀起了新一轮热潮,而作为主阵地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也呈现出了勃勃生机,从传统教学模式中创新和挖掘新的有效的教学途径,使思政课“活”了起来。教师要立足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围绕教学内容,围绕学生实际,创新教学模式,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真正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促进了综合素养的发展。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新时代背景下,对小学生开展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就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是教学目标不明确,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及教学目标就是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进一步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为使学生成为道德品质良好、遵纪守法的公民奠定扎实基础。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局限于课本知识的讲授,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明确,导致教学效果也并不尽如人意。二是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在道德与法治课上,不少学生的兴趣不高,主动性不强。原因在于教师未能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单一化、模式化、程式化的教学,以教师作为主体,以“我讲你听”的模式贯穿整个课堂,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其积极性无法被调动,而教学方式的单一也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三是实践教学活动明显不足。道德与法治课程需要理论与实践并行,才能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的内容具体落实到行动中,不断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而有的教师只一味进行理论学习,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较少,使学生无法理解道德与法治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这也导致教学的最终效果难以被量化。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也反映出教师教学水平亟待提高。作为组织者、计划者、主导者的教师,其教学的水平与素质对教学成效会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教师需不断充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吃透教材才能更游刃有余,也能在精研教材及学生基础上,选择恰当而有效的教学策略。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策略
(一)引领学生融入课堂,培养学生自我認知能力
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来说,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这一主阵地的作用和功用是无可替代的。通过这一课堂上的具体内容,不断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思想观念,也影响学生拥有乐观、积极向上的学习以及生活态度,也提高学生对自我学习、自我生活的一种认识。要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之后都能有所反思,今天的学习内容是什么,这一内容是否和日常生活中的具体的行为相对应,自己在这一学习中是否吸收了有益的内容,自己的思想观念是否有所改观和进步,还能在具体的行动中落实这一正确的理念。学生在这样的思考中,实际上也是自主学习和积极主动的表现。教师要不断采取新颖的方式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使学生在良好氛围的营造下主动参与其中。例如,讲解“我是小学生啦”中的“上学路上”,教师创设学生扮演小小交警员的一个情境,让学生以交警的身份给乱闯红灯的行人讲解“交通信号要知道”,也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不遵纪守法,将会受到惩罚。学生在参与以及体验角色中深化了规则意识,加强自我安全意识。这一体验式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相贴合,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校有校规、班有班规,在具体的社会中,各种行为实际上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意识,只有遵守规则才让自己顺利出行,也让自身安全得以保证。反过来,也让学生在反思中认识到规则并不全是约束限制,反而是对自身安全的一种保障,这样也体现出了只有人人遵守规则,整个社会才会有条不紊,有序前行,和谐推进。
教师还要注意灵活课堂教学,激发学生有效学习。在课堂中结合教学内容灵活实施策略,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设计各种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也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造更为生动的课堂情境与氛围。要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首先创设良好而愉悦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参与性、求知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建立和谐而民主的师生关系,以良好的姿态展现人格魅力,在课堂上运用语言艺术激励学生,用关爱和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温暖,认识到品德教育不是教条式的说教,更是心与心的交流,趣味与新颖的交融。教师通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感染学生,启迪学生,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课堂氛围更为活泼、向上而愉悦。在课堂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深入地体验与感悟,理解所学内容,从而懂得如何做事、如何做人的道理。
在“绿色行动”这一课教学中,教师设计不同类型的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方案设计、数据统计、实践调查、活动分析等,促使学生成为整个活动的主人,在活动参与中,乐于接受教师所分配的学习任务,增进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交流。在活动中理解知知识,掌握技能,也在相互探讨中学会如何倾听他人的意见与建议,并养成一定良好的品德与习惯。为了进一步增强品德教育课的生动感,教师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发挥新时代教育中各种新型技术手段的优势,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拓展学生的思维与视野。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下,不断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从而深刻理解知识,建立立体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评价始终随行,切实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态度、学习情绪以及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及时进行评价,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不同认知水平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层次的评价,让学生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也能发现个人的优势,取长补短,不断丰富自我经验与体会,深化认知,落实于行。
(二)与校园文化相融,培养学生爱集体爱学校意识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并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也不局限于教材中的既定内容,而是“思政教育无所不在”,处处都是思政课堂、处处都有思政资源。为此,教师将校园文化引入课堂中,也让学生在这些生动而鲜活的素材的展示下,更乐于理解和吸纳思政内容。校园文化丰富多样,当其进入到课堂时,则更具有了针对性,也具有了灵活度,使学生易于理解知识,并乐于掌握和运用知识。校园文化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相融,增强了思政教育的时效性,而这一教育也更能贴近实际、贴近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将校园文化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相融合,引领学生对校园文化进行解读与领会,把思政的种子不断埋进学生心中。比如,“我是小学生啦”,教师带领学生读一读校训,站在国旗下行注目礼,走进校史馆,或者行走于文化长廊进行参观,也可以去看一看校园的绿树红花,让学生来一次“校园一日游”,感受校园文化中良好的道德氛围。校园文化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而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时,也可以将校园文化引入到课堂中,从而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受到正面的熏陶,帮助学生在领略和了解校园文化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学生铭记校风校纪,树立规则意识,使学生的身心发展获得正确的指引方向。也通过校园文化中所包含的精神实质,让学生获得思想的熏陶。如教学“学会沟通交流”一课,教师列举了学生参加学校社团时该如何学会交流和表达意见,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凝聚团结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认知到,正确的沟通交流方式就是真诚坦率沟通,尊重不同看法,敢于表达,学会倾听,不互相指责等。思政的内涵在校园文化中体现,校园文化的内涵也在思政课上被诠释,切实让学生感受思政课有意思、有意义。
对小学学生而言,正确认识到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现阶段小学教育中,大多数学生的分享意识相对较为薄弱,很多学生并不愿意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在处理问题时往往也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倾听,也常常会出现相互指责的情况,将校园文化纳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让学生认识到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认识到相互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到团体的力量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是现阶段小学学生最为需要的一节课也是最为重要的一节课,这不仅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教学效益提升可以起到较好的帮助和影响,还能科学地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同时对小学学生的未来发展和成长也可以带来较多的帮助和影响,教师需要关注和重视,立足于校园文化,将其与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融合,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
(三)与家庭文化相融,培养学生爱家理念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学校要加强家校的合作,形成育人合力,这样也使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更能凸显实效。教师及时与家长联系,掌握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让家长走进学校,通过对学情、教情、班情等的理解,感受到现代学校对学生思政教育的关注度与重视度。邀请家长也听一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融入孟母三迁等这些优秀历史家教的传统,让家长从中感受家庭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力,让家长在这一亲子课堂上切实地与学生一起吸收思政教育的精髓,受到启发,而不断提高教育孩子的水平。为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课上,教师结合家训文化引导学生,让学生与家长一起提前对当地优秀家训进行收集,或者是听一听长辈的讲述,并在课堂讲一讲自己收集到的家训,教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之对应起来进行讲解,使这一亲子课堂更有温度和深度,让家长认识到家风、家训、家教对孩子的影响力,由此也能让孩子产生感恩意识、责任意识,强化学生的爱家情怀。对小学生说,思政教育就是在学生的启蒙时期注入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埋下爱家爱国的种子。教师一方面要立足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另一方面及时立足于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不断把现代家庭所倡导的文明理念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与家长做好积极的沟通与联系。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发挥“互联网+”的功能,采取微信推送、视频直播等方式,对每一个学生及其家庭推送家教、家训以及加风等相关内容,这样也能让学生产生一种骄傲与自豪感,增进亲子关系,也能构建和谐的家庭,从而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打造良好的文明风尚。
现今时代是快节奏时代,这就导致了很多父母迫于工作的压力无法分出大多数时间来陪学生共同成长和发展,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又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因此很多学生是较为孤独的,这也导致很多学生在观念意识上较为偏激,对家庭的归属感认同感相对较低,对父母的尊重意识也相对而言较为薄弱,在这样的情况下融入家庭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家意识十分重要,教师需要关注和重视,结合教学内容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特点对教学进行有效调整和优化。
(四)与家国文化相融,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爱国是身为中华民族儿女应该具有的基本情感,从古到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在继承中传承,也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上有机融入优秀的家国文化的精髓,引导学生认识这一核心价值观不是“高大上”的理论知识,而是正确的思想认知和具体的行动落实,通过润物无声的培养方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循序渐进,细化渗透,在慢慢推进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以及为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大任的这一时代责任感。如教学“责任在肩人民在心”这节课时,教师通过播放“两会”盛况,为学生讲解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设置“我想提建议”环节,让学生以写信的方式发表看法。这一情境让学生体验参政议政是每一名公民的权利,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为学生注入正确的思想意识。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需要让学生建立正面情感,产生深刻认知与强烈认同,从而将自己的认知逐渐形成理性而牢固的思维。如此也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尊重,也让学生以小主人翁的姿态思考该如何去爱家乡、爱祖国,如何去建设家乡、建设祖国,这样也切实地让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用实际行动、用点点滴滴来履行爱国情怀的正确思想意识,从而使学生拥有积极而健康的、对中国公民的这一身份的高度认同。
总之,通过每一次教学的实践体验活动,有效地让学生投入其中,吸纳和感知其中的思政內容,并作出反思和行为规范,从而培养爱国主义意识、规则意识、法治意识、生命意识等,让良好的核心素养、良好道德素养、正确价值观念得以在课堂的各种实践活动中浸润学生的心灵,由此也加强了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认同,有利于学生自主按照正确的思想观念规范自己的言行,使其循序渐进逐步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吴淑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