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梅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了解艾青及相关作品内容,掌握诗歌阅读方法。
2.掌握艾青诗歌的力量、语言、意象的特点,领会艾青诗歌蕴含的情感。
3.领会作者的家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作者
同学们,古有苏轼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今有高晓松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读诗使人灵秀,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多读诗。今天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一位浙江金华的诗人,他的人生经历很丰富,他的诗歌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他是继郭沫若、闻一多以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
著名作家聂华苓这样评价他:“他的诗,好在那雄浑的力量,直截了当的语言,强烈鲜明的意象”。他是谁?他就是——艾青。请同学们随着老师走进艾青,走进艾青的诗歌,感受那雄浑的力量,那直截了当的语言,那强烈鲜明的意象。
二、共读分享,感受诗歌的力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山毛榉》,读完分享一下感受。朗读要求:大声朗读,注意字音,读出情感。
2.教师指导:诗歌是感情的产物,感情是诗歌的生命,所以,诗歌不能读得一马平川,诗歌要读得波澜起伏,感情饱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感受到艾青诗歌所蕴含的力量。现在请同学重读诗歌,圈画出能表现诗歌力量的词语,并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抑扬顿挫。
3.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所关注的能表现力量的词语,并进行再次朗读。
预设:表现力量的词语有:粗暴、摇撼、昂然、感染、攀缠、慨然
4.教师指导:刚才的同学通过关注词语的方法,读出了诗歌中不一样的力量。这种力量的表现,正是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传达出来的——动词/形容词。
动词,一般来说,是诗歌的诗眼,我们做过很多诗歌炼字类题目,都是锤炼动词。动词,可以让诗歌具有流动美,使物体“活络”起来,具有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诗歌的情感跃然纸上,譬如诗句中“摇撼”“感染”“攀缠”等词,生动准确传达出春雷“巨大的力量”以及山毛榉在抵抗春雷时的“坚定”及“英勇无比”,活灵活现,从而让读者更加具有代入感。
诗歌中使用形容词对诗句进行修饰,能够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意境,使诗句富有画面感,譬如“粗暴”“昂然”“慨然”等词,赋予春雷、山毛榉人的情态,营造一种心灵的共鸣,让我们感受到春雷的“暴虐无情”,以及山毛榉“慷慨就义”的从容。
不管是动词还是形容词,这些词语从动态、画面上让我们感受到春日的雷雨那种气势汹汹、蛮横无理以及山毛榉势必战胜一切的昂扬斗志,从而讓读者感同身受,誓与山毛榉同仇敌忾,共同迎接这世间一切的“打击”,勇于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这就是艾青诗歌的力量,让人读后充满能量的力量。
那作者的这种力量又是从何而来呢?
请同学们关注一下这首诗的创作时间——1940年。在这之前发生了什么事呢?
5.预设:1937年日本的铁蹄践踏中国的国土,正像风雪在肆虐着中国的大地,眼见这大好河山沦陷,在这国难当头,诗人艾青以笔代刀,发出了战斗的呼声,这首诗正是诗人的呐喊,即使面对风雨雷电,也应像山毛榉那样英勇无畏,顽强抗争。山毛榉面对的苦难,也正是我们民族的苦难,山毛榉的抗争,正是我们民族的抗争。诗人正因为保持一片赤子之心,才会拿起笔来歌颂这个国家,所以,我们在读诗时可以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理解艾青诗歌中这种雄浑的力量。
三、鉴赏品味,关注诗歌的语言
(一)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二)
一棵树,一棵树
彼此孤离地兀立着
风与空气
告诉着它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它们的根生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1.请同学们朗读以上两首诗歌,感受艾青诗歌的语言,判断哪一首诗是艾青所写?
预设(1):我觉得是第一首,具有民族情怀,表现了爱国的情感。
预设(2):我觉得是第二首,第二首形式比较自由,不押韵。第一首押韵,不符合艾青诗歌的特点。
2.教师指导:1928年艾青远赴法国巴黎求学,巴黎的艺术氛围、早期的现代主义艺术,都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可以说艾青接受的是西方现代诗歌的影响,创作中他不受古典诗歌框架的束缚,不讲究外在的整齐,诗歌形式追求自由灵活,追求毫无拘束地表达情感,所以他的诗歌不重视押韵,也很少使用押韵,是自由体诗,所以第二首诗歌是艾青所作。
艾青在他的《诗论》中所说“最富于自然性的语言是口语。尽可能地做到‘深入浅出’,诗比其他文学样式都更需要明朗性、简洁性、形象性。”“深厚博大的思想,通过最浅显的语言表演出来,才是最理想的诗。”所以他酷爱那种新鲜的、活泼的口语,并把这种口语化的语言运用得淋漓尽致,其诗歌语言也直截了当,通俗易懂,富有散文化的特点。比如说《透明的夜》(节选)。
3.教师指导:这首诗的内容正如其题目,是透明的。“我们拿起热气腾腾的牛骨”“大开着嘴”“酒,酒,酒,我们要喝”,简洁、单纯、明了,我们在朗读的时候不必一字一句去解读,因为它用朴素的语言文字勾勒了一组组粗犷而又炽热的生命形象,一下子就贴近了读者的心房。
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这些近乎直白的语言,这种充满着泥土气息的口语化语言,在艾青的诗歌中比比皆是。它们新鲜灵动,表现力强,没有刻意的停顿、押韵,随着感情自然地倾吐,构成艾青具有“散体美”的独特风格。
四、思考归纳,探析诗歌的意象
1.请同学观察所给的诗歌篇目,将其分类。
预设:第一类的诗歌篇目都跟土地有关,第二类的篇目都和光亮/光明有关。
教师指导:正如同学们的归纳,本来土地、光明、太阳等没有任何的情感,但在艾青的诗歌中,却赋予其丰富的意象,形成了系列,带上诗人独有的气质,我们把第一类诗歌归为土地意象的诗歌,第二类诗歌归为太阳意象的诗歌。
2.向地而歌——探析诗歌的土地意象。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旷野》(节选),圈出所关注的词语。然后找同学个读文本,要读出情感及抑扬顿挫,并说一说朗读体验。
预设:我读出了忧伤、凄凉、悲伤的情感。
教师点拨:这种感情是如何读出来的呢?在诗歌中很多同学关注到“田亩”“土块”“野草”“禾根”“田野”这些词语,原本这些词语不带任何感情色彩,但加注了形容词,比如“荒芜”“狼藉” “枯死”“腐烂”“卑微”,读出来后就让人感觉忧伤、悲凉,这些带着感情色彩的词语“田亩”“土块”“野草”“禾根”“田野”都和“土地”相关,所以我们称之为“土地”意象的诗歌。“土地意象”的诗歌有什么特點呢?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关注词语和朗读的方法把握诗歌的色调和情感。
板书:土地意象 色调灰暗
情感忧郁
我们通过朗读就能抓住诗歌的特点,把握诗歌的意象,同学们可以根据以上的方法朗读诗歌《我爱这土地》《北方》,再跟《旷野》比对一下,看一看这两首诗是不是也是这样灰暗的色调,忧郁的情感。
我们看到的土地是一派生机、色彩饱满,让人满心欢喜,为什么艾青诗歌色调是这么的灰暗,情感是这么的忧郁呢?
1932年,艾青留学法国归来,以满腔的热血想在祖国的土地上播种希望和梦想,但呈现在眼前的是落后、愚昧、战乱,特别是日寇对国土无情的践踏,诗人的心时时刻刻牵挂着祖国的国土和在国土上受难的人民,一首首关系“土地”的诗歌喷涌而出,直射了诗人内心的情思。所以,在艾青诗歌中这些“荒芜”“狼藉” “枯死”“腐烂”“卑微”的“土地”色调是灰暗的、暗淡的,情感是忧郁的、悲伤的。
意象是解读诗歌的钥匙,意象在艾青诗歌中占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统计,艾青诗歌中,土地意象诗歌占了20%。土地,是诗人永恒的情结,是永远倾诉的对象,它象征了灾难深重的祖国,象征了诗人对大地母亲、对民族、对人民的骨肉深情。艾青总是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歌颂足下的土地,即使“雪落在中国的国土上”,但他仍说道“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向阳而生--探析诗歌的太阳意象。
艾青目睹了祖国的灾难和危亡,他用笔,用诗歌倾诉了他的痛苦和无助,难道他手中的“画笔”就永远调不出其他的色彩了吗?
现在请同学们朗读诗歌《太阳的话》,读出感情、读出色彩、读出意象。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太阳。并通过朗读分享阅读体验的方式,分析“太阳意象”诗歌的色彩和情感特点。
预设:这首诗简单直白,它的色调很明亮,让人觉得很温暖。
教师点拨:“花束”“亮光”“温暖”“露水”,这些都是太阳带给人们的美好的事物,作者连用四个句式相同的排比句,表达了太阳盼望人们快点醒来,快点看到美好事物的急迫的心情。跟“土地意象”相比,我们可以看出“太阳”意象色调是明亮的,情感是激昂的,因为太阳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板书:太阳意象 色调明亮
情感激昂
请同学根据所讲,再次朗诵《太阳的话》,读出激昂的感情。教师指导朗读。思考这首诗为什么色调是明亮的,感情是激昂的?
教师点拨:这首诗写于1941年1月,诗人艾青来到延安,看到革命形势一片大好,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战根据地如同太阳一般,让诗人从身体到内心,都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诗人的心情是激动的、亢奋的,这种心情投射到诗歌中,从而唤起人们追求光明,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所以,艾青诗歌的明亮,就是革命未来的明亮,艾青诗歌的激昂,就是革命斗志的激昂。
土地意象和太阳意象是艾青诗歌永恒的主题,意象是艾青诗歌表达情感的依托,不管是土地还是太阳,或者其他,当它们出现在艾青诗歌中时,都被赋予了深刻的意味,它们强烈而鲜明,永不褪色。
五、总结写作,致敬诗人
牛汉曾这样评价艾青“在中国新诗发展的历史当中,艾青是个大形象。”艾青的诗歌,不仅蕴含雄浑的力量,拥有直截了当的语言,具有强烈鲜明的意象,更重要的是,艾青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没有选择沉沦,而是以笔为武器,以生命的激情歌颂那个时代,歌颂那片土地,与民族和土地的忧患紧紧相连,不愧是“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