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连续性文本指图表、清单、问卷等由非句群或者非完整、非连续句群组成的文本,具有跳跃性、非连续性等特点,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非连续性文本篇目较少,且五年级下册课本中才开始学习,针对目前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中存在的工具性的缺失、教学方法的弱化以及学习过程的忽视等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即通过项目教学法提升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效果,实现课堂师生角色的转变,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提高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以及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效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非连续性文本;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2)04-067-03
【本文著录格式】邵玲.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中的教学研究[J].课外语文,2022,21(04):67-69.
一、概述
2000—2006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从文本格式的角度把文本分为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其中非连续性文本指图表、清单、问卷等由非句群或者非完整、非连续句群组成的文本。非连续性文本借助图表、文字以及有关线索,对文本内容进行阅读分析。其中“非连续性”,既包括形式上的不连续,也包括内容上的间断。总的来说,它在形式上具有直观、简明的特点,在功能上具有实用化、生活化的特点,相较于连续性文本而言,非连续性文本在表现手法上则具有跳跃性和非连续性。PISA作为一种新式的信息载体,近年来开始出现于语文课本中,具有非常强的实用价值,有利于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语言表达与概括的能力以及合作解决问题等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存在的不足
根据《文汇报》2010年12月19日关于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阅读测试结果的报道,中国学生在连续性文本阅读测试中独占鳌头,但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测试中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形成这种巨大的反差的原因何在呢?不得不引发我们深刻的反思。自此,非连续性文本开始进入研究视野并迅速引起关注,研究成果越来越多,但关于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的研究较少。经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存在以下不足:
(一)工具性的缺失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便可以看出,语文课程教学绝不是简简单单的文字知识的传授,而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会学生运用的能力,发挥好基础学科的重要作用,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察可以发现,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缺失问题较严重,尤其是在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上。小学语文部编本教材中出现的非连续性文本篇目较少,五年级下册课本中才开始学习,且作为略读课文学习,可见其在教科书编写中的重要性不足。由此导致教师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认识产生偏差,认为略读课文只需要稍微讲解一下课文内容,就不需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以致教学研究不够深入,在课堂教学中过于强调人文性,将课堂教学重点更多地放在了文本学习和基础知识的学习。工具性及实践性的缺失,使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把握运用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大大忽视了其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作用。
(二)教学方法的弱化
在义务教育的小学阶段,非连续性文本还没有得到相较于连续性文本同样的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然大多按照固有的教学方法按部就班地进行相应的教学。最常见的就是直接导入,然后学习生字词和整体感知,接着精读细品重点自然段,最后布置课后作业,一篇略读课文就结束了。然而非连续性文本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也隐藏了很多有待开发的教学资源,更需要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学法上的指导,提升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三)学习过程的忽视
一方面是忽视了学生学习非连续性文本过程中存在的困难。由于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的课文直到五年级下学期的第七单元才出现。在此之前,学生从来没有阅读过这类文本,需要更多的时间去适应,才能逐渐形成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思维模式。根据非连续性文本跳跃性、非连续性的特点,学生的阅读难度较大。每一段文字或者图片会错开排列,每种语言素材相互交叉出现,阅读到后面的部分又忘了前面的内容,这种循环阅读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导致学习难度更大,大大降低了阅读效率及教学效果。久而久之,学生的积极性就降低了。另一方面是只关注最终的教学效果及学业成绩,以分数作为评判学习的唯一标准。
三、策略分析——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项目教学的相关原则和特征,重新观察课堂教学,设计并实施项目教学,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围绕某一特定项目,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参与、自主研究、交流沟通、小组合作等学习活动,制作并展示相关活动实践的作品的教学模式。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論、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项目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需要进行角色的转变,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科学教学非连续性文本,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有很大帮助,提升阅读能力、合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第一篇非连续性文本——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0课《金字塔(金字塔夕照)(不可思议的金字塔)》为例,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非连续性文本课堂教学研究,以期提升其教学水平。即围绕一条主线,通过不同的项目任务,将课堂教学划分为几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板块,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交流沟通等过程中引导并提升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的学习。
(一)立足教材,明确目标
一方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首次提及“非连续性文本”,并将其作为小学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明确要求:“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可以发现课标对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从两个角度提出了要求:一个目标是能“阅读”,另一个是能“提取信息”。也就是说小学语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和文化意识,也要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和提升,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良好的基础,这就给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
另一方面,需要明确非连续性文本所编的单元导语和语文要素,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金字塔》这篇课文是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第一次出现的非连续性文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单元导语是“足下万里,移步换景,寰宇纷呈万花筒”,语文要素是“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针对《金字塔》这篇课文,更侧重于“如何介绍一个地方”。在《金字塔夕照》和《不可思议的金字塔》中采用了完全不同的两种表达形式,前者用文字将夕阳下金字塔的雄浑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后者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了“最大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和“建造金字塔时的古埃及”。在两篇课文对比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不可思议的金字塔》的与众不同,比如说它是图文结合的形式,再比如说它的表达方式与说明文类似,要注意区别二者的不同。
(二)寻找方法,高效阅读
第一,圖文结合,提供信息,抓关键词。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确本篇课文有图又有文的体裁是非连续性文本,像生活中的广告、地图、说明书等都属于非连续性文本,形成初步的认识。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明确文字、图片、表格等不同类型的语言素材之间都存在必然的联系,在此基础上阅读“最大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思考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体现了胡夫金字塔的不可思议,并用一个词语概括。图片相较于文字而言,更加直观、简洁明了,从学生的认知来看更易于接收并处理信息,通过图片,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切入点,帮助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图片与文字的结合,学生很容易就能总结出工艺精湛、庞大、历史悠久等关键词,整合材料信息,提高阅读效率。但注意不要出示写有固定词语的板贴来束缚学生的思维,要根据他们的回答依次板书。
第二,小组合作,提取信息,形成观点。探究性问题是指在给定条件下探究尚且不明确的结论,需要根据已有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猜测、推断等探究性活动。这类问题难度较大,学生单独思考效果较差,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作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金字塔一直以来都有很多的谜团尚未解开,针对金字塔是否为人类建造的问题,可以设计这样的提问:“古埃及是否具备了建造金字塔的条件?围绕问题,从第二则材料‘建造金字塔时的古埃及’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学生就会立即再次阅读并讨论,从文本中获取古埃及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在天文学、数学、几何学、地理学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且能够造船、采石、搭建棚屋等信息,由此可以得出当时的古埃及已经具备相关技术、所需设备等条件来建造金字塔的观点。
(三)大胆推测,观点交流
借助已经阅读的文本、图表等内容,大胆推测情节发展或背后隐藏的故事,并通过课文所给的信息佐证自己的猜想。推测不仅有利于加快阅读速度和提高阅读效率,还有助于学生对信息的内化和表达。课文《金字塔》的最后,有一个“泡泡提示语”:“金字塔是如何建成的?我能借助课文内容,大胆推测。”这时,教师就可以以这个问题提示,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大胆想象金字塔的建造过程。类似于这样的问题既符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情况,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有学生思考和发挥想象的空间。既然是推测,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一个表达和交流的过程,面对相同的图片和文字,每个个体的主观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学生可能会说“我认为金字塔不是人类建造的,而是外星人,因为只有外星人才能建造出这么奇怪的形状,我们人类的建筑都不是这样的”“金字塔建在尼罗河边上,河水泛滥时淤泥会慢慢堆积,越来越高,从而将石块运上去”“埃及人擅长造船,这些大石块也许就是通过船运过来的”“尼罗河两岸都是肥沃的淤泥,埃及人就可以生活在这里,一边种植庄稼一边建金字塔”……当听到这些天马行空的想象时,不要急于否定学生的想象力和结论,而应该关注思维的训练和语言的目的,鼓励学生在思维相互碰撞的基础上敢于表达自己,只要言之有理,能够自圆其说就是一次成功的语言实践。
(四)即时评价,迁移应用
经过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语言实践之后,教师要及时反馈,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与指导,比如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从整体上把握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与学习情况。学习完课文内容之后,本节课可以采用这样的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非连续性文本,知道了图文结合的表达方式。在我们中国也有很多的历史文化遗产,比如说故宫、敦煌莫高窟、秦始皇兵马俑等。请你也学着《不可思议的金字塔》,在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中,选择一处你最感兴趣的,搜集资料,运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在班级内向大家作介绍。期待大家的展示!”这样既总结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又在布置作业中迁移应用学法,为本单元的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还能激发学生深入探究未知的学习兴趣,自主进行课外学习,拓展课外知识,锻炼其独立思考、搜集资料、书面表达、口语表达等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年东,荣维东.从PISA测试看课标中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J].语文建设,2013(5).
[2]赵宁宁,朱珅跃,腾希纯,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指标初探[J].中国考试,2018(8).
[3]马春明.非连续性文本研究文献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12).
[4]张祖庆,戴一苗.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与测评[M].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7.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6]马健.浅谈初一语文合作学习的具体实施方法[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2011(39).
作者简介:邵玲,女,1996年生,安徽池州人,湖州师范学院,研究方向为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