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22-04-12 14:45高丽芬
广西教育·A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教学情境问题小学数学

【摘要】本文基于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中存在的偏离教学目标、忽视实用性、远离生活、缺乏思维含量等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以促进学生高效地学习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情境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7-0013-0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数学课标)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和理解数学”,并对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数学教师并不重视教学情境的作用。即使有的教师重视教学情境的應用,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也容易进入误区,导致教学情境不能发挥应有作用。下面,笔者对如何有效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高效学习数学谈一些看法。

一、当前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情境与教学内容“貌合神离”,偏离教学目标

教学情境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该以教学内容为中心,结合学生的学情、年龄特点等综合考虑,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然而,有的教师在备课时,并不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把握教学重点来设计教学情境,而是脱离教材设计一些无关痛痒的环节,使教学情境与教学内容“貌合神离”,无法发挥服务教学目标的应有作用。这样的情境创设是课堂教学的摆设,无法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例如,甲教师在教学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倒数的认识”时,通过图片和实物创设教学情境:“请大家看投屏,图片中的人做瑜伽时是倒立着的。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可以倒过来,如水杯可以倒过来杯口朝下,笑脸图倒过来变成难过的表情(用投屏出示图片)。请大家积极回忆生活中可以倒过来的例子。”很快就有学生回答:“书桌和凳子可以倒过来。”“书本可以倒过来。”……这时候,甲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倒数”二字,并提问:“谁能猜一猜,倒数是什么?”学生结合教师前面创设的教学情境回答:“倒数就是将数倒过来,如1的倒数是1,2的倒数是2……9的倒数是6。”显然,学生的回答和倒数内容不沾边,并不是教师希望得到的答案。但是,学生出现这样的回答能怪学生吗?归根结底,是因为教师没有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导致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与教学内容“貌合神离”,将教学引入了歧途。

(二)教学情境强调“有趣”,忽视“有用”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教育科学与儿童科学》中说:“当儿童游戏的时候,也是在发展他的知觉、他的智力。”基于此,有的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味地考虑教学情境的趣味性,以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未考虑是否既有趣又实用,导致创设的教学情境游离于教学主题、教学过程之外,喧宾夺主,不但不能发挥教学情境的作用,还会成为课堂教学的干扰因素。

例如,乙教师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时,播放了“龟兔赛跑”的动画视频,试图通过故事情境突出该教学内容的趣味性。现实情况是:学生虽然全神贯注地观看完动画视频,但是只对该故事情境中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有印象,认为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并未注意到视频上方的小时钟,自然不会联系到本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借助钟面认识时间单位‘分,知道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1时=60分,能准确数分(5分5分地数),会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会用时间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更谈不上认识和了解这些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该动画视频还成为分散学生思维的干扰因素,学生容易把注意力和关注点放在童话的想象中,而把数学学习抛置脑后。

(三)教学情境脱离现实,远离学生生活

情境教学创始人、特级教师李吉林曾指出:“教学往往割裂了环境与儿童活动的有机联系,教育环境对儿童来说变得疏远、陌生,甚至格格不入。因此,教育教学活动很难成为儿童的主观需求,被动地接受是必然的结果。既然是被动,就势必阻碍儿童潜在能力的充分发展。”由此可见,创设情境的目的是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创设教学情境煞费苦心,甚至生硬编造,而忽略了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但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例如,丙教师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时,利用视频导入新课:同学们,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不断运动的,今天老师带大家领略一下英国泰晤士河两岸的风光,看一看视频中哪些物体在运动。(出示画面一:游轮沿着平直的河道从塔桥经过,塔桥的下层桥面缓缓地往两边打开;画面二:河畔的伦敦眼——摩天轮在缓缓地转动。)丙教师所创设的这个教学情境,其实是远离学生生活的,学生对此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只是在观看视频时对英国泰晤士河两岸的风光、摩天轮的画面情不自禁地发出“啊”的惊叹而已。

(四)教学情境过于简单化,缺乏思维含量

质疑情境在教学情境创设中被经常使用,这是一种很好的认知冲突及学生思维的承载方式。然而,有的教师并不注重质疑情境的“含金量”,设计的问题仅用“是”“不是”就能回答,或者问题过于简单,完全不用思考。这样的质疑情境毫无意义,缺乏思维含量。

例如,教学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丁教师通过数字列举创设教学情境:亚洲面积约4 4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9.4%;非洲面积约3 0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0.2%;北美洲面积约2 4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6.2%;南美洲面积约1 8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2%;南极洲面积1 4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9.4%;欧洲面积约1 0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6.8%;大洋洲面积约9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6%。然后问学生:“你能从这些数据中整理出它们的排列顺序吗?”这样的数据列举,由于数据明确,学生只要从百分比这一项数字中就可以分出大小,是一种典型的缺乏思维含量的教学情境。

二、有效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策略

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提高教学实效性。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既符合数学课标的要求,又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因此,教师应做好教学情境创设工作,使教学情境为课堂教学服务。

(一)教学情境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

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色,紧扣教学内容,凸显学习重点。在日常教学中,创设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主要途径有:借助实物和图像、动作、语言、问题、新旧知识和观念的关系和矛盾等创设教学情境。不管创设哪一种教学情境,都应该与所教学的内容密切相连,并且能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

以前面甲教师执教的“倒数的认识”为例,甲教师应该先钻研教材,明确本课内容是在学习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做准备。这样在备课时就要先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倒数的定义和会求一个数的倒数。然后,再结合这一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情境。比如,教学该课内容时,特级教师黄爱华利用问题创设如下教学情境:“倒数的性质是两个倒数的数的乘积等于1。像[37]×[73]=1、5×[15=1]等。你能写出[156]、27、1、0、[23]的倒数吗?在这组数字中,你最喜欢求哪个数字的倒数?为什么?你最不喜欢哪个数字的倒数?为什么?”黄老师通过一系列问题,创设了良好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结合倒数的定义,积极开动脑筋思考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这一情境创设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用分数简明扼要、开门见山地道出倒数的定义,使学生能根据这样的定义进行“数的乘积等于1”的验算,然后再结合自己的计算说出喜欢或不喜欢哪个数字的原因及理由。从中可以看出,黄老师具有驾驭教材、灵活处理教材的能力,能够紧紧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轻松理解倒数的定义和会求一个数的倒数。同时,在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锻炼表达能力的过程中充分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明白学生容易掌握哪些知識,学习困难点在哪,进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掌握本课知识。

(二)情境创设应该既有用又有趣

在数学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内容和形式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如: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根据他们对颜色、声音、动作等更感兴趣的特点,选择借助实物、图片、视频等创设生动、具体可感的教学情境;针对小学中年级学生,教师应该根据他们理解能力有所提升、表现欲望强烈的特点,利用讲故事、竞赛、表演等形式创设教学情境;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则根据他们自主意识逐渐觉醒、交往和合作意识更强烈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能够在这样的情境中获得学习的满足感,进而激发学习动力。

以上文提到的乙教师执教的“认识时间”为例,乙教师能够结合小学低年级学生对颜色、声音有强烈的兴趣这一特点来设计动画视频,这个出发点是值得肯定的,只是在设计动画视频时,乙教师应着重突出比赛时间的重要性。比如,可以在龟兔正式赛跑之前,先将时钟放在视频正中间,然后摁下暂停键,让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读出比赛的开始时间。在比赛途中和比赛后,都应把每次的时间显示放在视频的正中间,并且在每个关键时间段都应该点击暂停键,使学生通过钟面来读写几时和几时几分,以及认识时间单位“分”,知道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1时=60分。为了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时间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教师还可以拿出实物钟表,以视频创设的教学情境为背景,让学生上台分别拨出乌龟和兔子在中途、终点的时间,让学生根据这些时间算出乌龟比兔子到终点早了多少时多少分。这样,就能以“动画情境+动手操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扎实地掌握本课知识。

(三)教学情境要联系生活和贴近学生

数学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由此可见,联系学生生活创设教学情境,是数学课标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之前就明确哪些内容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内容有哪些。具体而言,与生活紧密联系、学生所熟悉的事物或事例都可以成为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参考,使教学情境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以上文提到的丙教师执教的“平移和旋转”为例,由于平移和旋转现象是生活中常见的几何现象,教师在介绍平移和旋转现象时只需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例引入,使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并体会它们的特点即可,但丙教师备课时没有认真分析教材,而选择了远离学生生活、遥不可及的英国泰晤士河两岸的风光试图让学生感受平移和旋转,无疑是失败的情境创设。其实,教师完全可以参考教材上列举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观光电梯、游览车、推拉窗等,引导学生回忆坐观光电梯与游览车、推推拉窗、坐旋转木马等体验谈自己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认识。这样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初步理解平移与旋转的特点,有助于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情境要突出要点并强化价值

情境创设有价值,课堂教学才有效。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告诉我们启发的前提是学生处于“愤”和“悱”的状态。朱熹对“愤”和“悱”这样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教师若想让学生处于“愤”和“悱”的学习状态,就需要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处在“心求通”和“口欲言”的状态,进而促进深度思维发生。

以上文提到的丁教师执教“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为例,笔者认为可以利用问题创设如下教学情境:“学校准备给学生订校服,并准备了黄、蓝、白三种校服颜色供大家选择。你喜欢什么颜色的校服?你身边的同学喜欢什么颜色的校服?你能把班上所有同学所选择的不同颜色的校服数据统计出来吗?你有什么好办法?请先在小组内讨论,探讨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有效方法。”这样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问题,促使学生通过小组合作,选择又快又简洁的数据收集方式。在问题情境驱使下,学生决定利用举手表决的方式获得选择不同颜色校服的学生人数,并且对调查规则做出约定,如:每人只能举一次手,所以举手之前要想清楚自己到底喜欢什么颜色的校服,不能都不举手;统计的时候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等等。

当然,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不可太难或太易,太难会让学生产生挫败感,失去信心;太容易则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无法维持持续学习的动力。有价值的问题情境是“引而不发”,让学生在疑惑中探究发现,从而“恍然大悟”。

总之,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应尽可能避免进入情境创设的误区,依靠自身智慧,努力提高各种教学情境创设的实用度,让情境更好地服务于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体验、唤起情感、激活思维。

作者简介:高丽芬(1980— ),广西贵港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育。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教学情境问题小学数学
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高效教学探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