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波 余 钒 王怡琴
内容提要:本文运用单案例研究方法,聚焦拥有百年历史的中国白酒老字号企业,基于烙印视角,探究老字号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过程。研究发现:(1)适度稳定的非敏感期和高度动荡的敏感期,分别促使创始烙印维持和新烙印源出现,由此构成动态能力构建的前提条件;(2)老字号企业通过破坏性重组和适应性创新两种机制,构建烙印还原能力和烙印构造能力。本文结论丰富了烙印和动态能力的关系研究,揭示了烙印视角下动态能力的过程“黑箱”,为企业兼顾烙印的新颖性和稳定性提供理论启示和案例借鉴。
当前,几乎所有企业都在寻求与时代契合的发展新思路,在这场浪潮中,中国老字号企业有着更为迫切的升级发展需求和突出的发展难题。根据阿里研究院发布的《中华老字号品牌发展指数》,由商务部认定的1 128家“中华老字号”企业中,蓬勃发展的只占10%。一方面,老字号企业较难适应数字时代的竞争环境;另一方面,老字号企业受益于历史基因的同时也受到历史的阻碍,如品牌累积的优势与品牌老化间的矛盾[1],且其内部阻力往往较其他企业更大。老字号企业传承与创新的难题,依然是理论界和实践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围绕老字号企业升级发展的相关主题,学者们的研究主要基于品牌管理、战略管理、文化管理等视角展开。(1)品牌管理视角主要围绕老字号品牌的活化、复兴或重建等长期品牌管理的主题[2],主要探讨消费者感知视角下的品牌活化,如怀旧、情感联结、品牌真实性等[3];品牌价值管理视角下的品牌复兴,如梳理品牌历史和文化内涵[1,4]、双元性视角下的品牌发展[5-6];(2)战略管理视角围绕老字号企业的资源重塑或发展转型[7]等主题;(3)文化管理视角则围绕文化传统活化[8]等主题。上述研究视角形成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仍然有两点不足:第一,现有研究重点从创新的角度探讨老字号发展,但是老字号企业“重在传承,胜在创新”[9]。品牌管理视角重视品牌的活化和品牌真实性的还原,却未重视对历史本身的探讨和创新性利用。虽有研究从双元性探讨传承与创新问题[5-6],但对于识别何种或哪些要素值得被传承的问题上,还缺少对传承历史本身的深入探讨。第二,老字号企业要寻求持续发展,同样需要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形成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但由于现有研究注重探讨当前的发展环境,因此更多地关注老字号企业动态能力产生的结果、持续竞争优势的影响因素[10]、核心能力的积累[8]等问题,更侧重于静态发展举措的探讨,并未有效结合动态视角和历史视角,深入剖析老字号持续优势的来源。企业如何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进而保持竞争优势是动态能力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关注的热点,探讨老字号企业动态能力构建的内在机理,能够有效地回应这一问题。
动态能力也是与历史相关的管理学研究的重点,一些学者呼吁将烙印理论与动态能力理论进行整合研究[11-13]。“传承”是中国老字号企业需要关注的关键问题之一[9]。烙印视角是探究企业发展历史的重要视角[14],而且能够在企业中维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15]。近年来,学者们已关注到企业并非只能被动地受到烙印影响,而是能够管理烙印[16]。当前,虽然已有研究发现创始烙印能够影响组织内部能力,进而影响企业较长一段时间的发展[17],但是,对烙印如何促成动态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同时,以往研究聚焦烙印的产生和烙印的稳定性,但烙印也具有新颖性[18],即创始烙印能被改变,且新烙印也能在创始期之后形成,因此,本文从稳定性和新颖性相结合的烙印视角研究老字号企业的传承与创新。由此,结合烙印的稳定性和新颖性,深入探讨动态能力的构建,能够回应如何从历史与动态的视角研究老字号企业传承与创新的问题。
基于上述现实和理论背景,本文聚焦于老字号企业从创建到发展的整个过程,从烙印的视角出发,探讨老字号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过程,研究问题如下:(1)老字号企业动态能力构建的前提条件是什么?(2)老字号企业如何构建动态能力?选取动态能力的原因在于:一是能力积累是老字号企业实现追赶的重要条件[8],动态能力是老字号企业升级发展中需要构建的能力,对适应动态变化的环境起到关键性作用;二是动态能力具有双元性特征[19],为从传承和创新的整合角度探讨动态能力提供了空间。选择烙印视角的原因在于:一是烙印视角非常契合于深入研究企业的过去;二是烙印视角有助于解释动态能力的形成机制。
本文采用烙印视角,选取李渡酒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李渡酒业”)作为案例,探索老字号企业动态能力构建的过程机制,提出了6个相关命题。本文研究具有两方面的意义:在理论方面,本文提出基于烙印视角的动态能力构建逻辑框架,扩展了烙印和动态能力的关系研究,为探索老字号企业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全新的理论视角。在实践方面,本文为老字号企业如何审视及探索过去的历史提供思路,也为开创新的发展路径提供了方法。
资源基础观受静态视角限制,动态能力(dynamic capability)理论作为企业应对动态发展环境的理论孕育而生。现有研究主要从能力、资源、认知、学习四个视角定义动态能力。一是能力视角,认为动态能力是能够应对快速变化环境,整合、构造、重新配置企业内外部能力的高阶能力[20],利用这种能力能够持续地创造、拓展、升级、保护及维持企业的独特性资产[21]。温特(Winter, 2003)则用高低阶能力来凸显动态能力的异质性,指出若将普通能力定义为企业在短期内能够“生存”的能力,动态能力则是扩展、修改或创造普通能力的能力[22]。二是资源视角,艾森哈特和马丁(Eisenhardt & Martin, 2000)将动态能力具象化,认为动态能力是在市场发展关键时期,让企业实现新资源配置的一种组织或战略惯例[23]。三是认知视角,管理认知能力是管理者从事心智活动的能力,并强调对动态能力至关重要的是高管对机会与威胁的感知和把握[24]。四是学习视角,佐洛和温特(Zollo & Winter, 2002)将动态能力定义为一种稳定的集体学习模式[25]。席尔克等(Schilke et al.,2018)的综述研究证实了以上定义普遍被直接采用,但也有近五分之一的文献给出新的整合性定义[26]。整合视角的动态能力定义有助于弥补不同视角的缺陷,结合巴雷托(Barreto,2010)[27]、冯军政和魏江(2011)[28]的观点,整合资源和认知视角,本文将动态能力定义为企业通过改变认知或资源配置而获得的能力,包括机会感知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及资源重构能力三个维度。
不同视角下的动态能力构建也存在差异,具体可以分为四类。一是能力视角,即企业通过逐步构建不同能力,完成能力的演化与更新,最终形成动态能力。二是资源视角,即将动态能力的构建视为资源配置的过程。三是认知视角,即认知更新促成动态能力的构建与演化。企业能够通过更新管理认知来构建动态能力,而知识的演化是动态能力演化的核心,如张璐等(2019)提出的“认知-行动-能力”模型[29]。四是学习视角,即组织学习驱动动态能力的构建。动态能力实现创造和发展的主要机制是学习机制[25]。
斯廷库姆(Stinchcombe, 1965)将生态学的烙印(imprinting)概念引入组织研究,用以阐释组织结构间存在的差异来源于组织创立时环境烙印的差别,即结构烙印被认为是组织间差异的表现[30]。马奎斯和蒂尔奇克(Marquis & Tilcsik, 2013)界定了烙印的内涵,认为烙印(imprinting)是一个过程,焦点实体在短暂的敏感期内,形成反映环境突出特征的烙印(imprints)[31],尽管重要的环境改变,这些特征也能持续存在,能对企业产生深远影响,时长可达上百年[15]。
在烙印的形成过程中,敏感期是指企业发展的某一特殊时期,在这期间,企业对外部环境具有更大的包容度,更容易吸收新要素,进而可能促成企业烙印的产生或改变,因此,敏感期也被作为烙印产生和改变的必要条件[12]。同时,烙印源作为烙印产生的必须要素,也是烙印形成的前提条件。因此,烙印源和敏感期必须同时存在,二者形成良好的组合才有可能产生新烙印。
近年来,伴随烙印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呼吁将烙印理论与不同管理理论整合开展研究[11-13],提出动态能力也是与历史相关的管理学研究的重点[11]。希姆谢克等(Simsek et al.,2015)通过系统性综述提出,可以将组织研究理论与战略管理相关的理论相整合,例如整合动态能力的研究[12]。现有对烙印与动态能力的研究探讨可以分为两方面。
第一,通过烙印过程来诠释动态能力的来源。由于动态能力的基础是持续获取竞争优势,从资源基础观看,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来源于有价值、稀有且不可模仿、不可完全被替代的资产[32],这类资源的最初获得很可能是由创始时期战略要素市场的特点决定的[33],而这种获取资源的过程正是组织烙印形成的过程[11]。类似地,蒂斯等(Teece et al.,1997)认为要知道竞争优势的来源需要深入了解组织的历史[20]。此外,纳拉亚南等(Narayanan et al.,2009)提出高级管理者将自身认知烙印到组织的过程,为动态能力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34]。可见,烙印过程可以诠释企业是如何形成用以构建动态能力的不可替代资产的。
第二,通过烙印产生的结果来揭示动态能力内涵。马奎斯和黄(Marquis & Huang,2010)提出烙印能够产生能力[17]。埃尔多安等(Erdogan et al.,2020)呼吁将烙印机制产生的时间共生(temporal symbiosis)策略作为一种与企业创新战略相关的新型能力,并判断其是否为一种动态能力[13]。类似地,斯尼胡尔和佐特(Snihur & Zott, 2020)发现采用烙印机制的管理者能够建立动态管理能力,而不是只进行一次商业模式创新[18]。换句话说,烙印产生的结果可以是一种动态能力。
此外,从烙印与动态能力的相互作用来看。一方面,烙印具有稳定性,内化于组织中的烙印会产生惯性和刚性,进而阻碍组织的变革或动态能力的发展。但从组织惯例视角来看,动态能力正是一种组织惯例[23]。另一方面,烙印也因其新颖性,能够作用于动态能力。例如,有研究发现家族企业可以通过更新家族文化来发展动态能力和实现跨代价值创造[35]。其中,家族文化可以视为一种价值观烙印。较为中立的观点认为,烙印与动态能力的相互作用不是绝对线性的,例如,烙印和战略选择能够有机组合,对组织变革动态能力产生阻碍或者促进作用[36]。
综上所述,从过程上来看,烙印机制能够获取动态能力构建所必需的不可替代资产,而现有关于动态能力的研究强调感知现有环境动态并作出反应[37],对企业过去历史的探讨存在不足。从结果上来看,烙印能够产生能力,且因烙印兼具稳定性和创新性特点,烙印也可能产生动态能力。
目前,理论界关注的热点议题正在从创始烙印的产生和影响等单一烙印向烙印的改变及多个烙印的研究逻辑转变[18,38]。鉴于本文探讨的是烙印改变和产生的过程,沿用希姆谢克等(2015)[12]提出的概念框架,本文关注创始烙印的改变和创始期之后的新烙印塑造,本质上研究的是烙印的产生,但又不局限于对单一烙印的解释。此外,根据斯廷库姆(1965)[30]最初的研究思路,结构烙印较早被研究者所认知。后续学者也进一步证实,组织成立时的条件会在组织结构中留下深刻烙印[18,39]。同时,考虑到烙印结果的核心在于反映环境的突出特征,其囊括的内容基本来自创始期确定的结构和组织持续留存的遗产资源。因此,本文从组织的资源和结构两个维度衡量组织的烙印。
本文选择单案例研究方法构建理论模型[40],具体而言,采用探索性单案例有三个原因:首先,本文关注烙印视角下动态能力如何构建等问题,通过案例研究有助于回答“如何”这一类问题。其次,本文的核心贡献之一是打开动态能力构建过程的黑箱,探索性案例研究对于发现事物发展的过程和机制有着独特优势[41]。最后,相比多案例研究,尽管单案例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结论缺乏可复制性,但却能通过“深描”的方式,全面而整体地开展研究,揭示事物发展的过程和机制[40]。此外,为聚焦老字号企业传承与创新的情境,本文采用尤为适合解决情境化问题的SPS(structured-pragmatic-situational)案例研究法[42-43]。
(1)研究情境:白酒老字号企业的传承与创新。白酒行业的老字号企业较多,且大部分企业面临品牌与战略转型等难题。2017年,政府出台促进老字号企业改革创新的文件,其中一系列扶持政策为白酒老字号企业的再次发展提供了土壤。
(2)案例企业。本文选取江西省第一批老字号企业——李渡酒业作为案例企业,其拥有两个特征:一是遗址独特,李渡元代烧酒作坊遗址拥有800余年历史,是迄今为止发现时代最早、遗物最多、遗迹最全、延续时间最长、最富有鲜明地方特色工艺的烧酒作坊遗址,获评国家工业遗产。二是技术顶尖,李渡酒业是中国拥有两枚“布鲁塞尔大金牌”奖的白酒品牌。2021年,李渡酒业、贵州茅台等7家中国白酒企业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3)研究对象:李渡酒业扭亏为盈的过程。选择该对象有两方面理由:一是李渡酒业拥有的辉煌历史具有极端性。李渡土烧酿酒始创于北宋,经历元、明、清三代发展至今,是具有近千年历史的“国粹”。李渡酒业最早成立于1955年,拥有代表中国白酒起源的工业遗产。二是李渡酒业的发展符合白酒行业的发展轨迹,其扭亏为盈的过程具有启发性。李渡酒业亏损近十年,2014年开始改革,2016年正式盈利,2020年上半年仍然保持正增长,利润增长达103%。
基于数据间交叉验证及数据丰富度的需要,本文主要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参与式观察、地方县志等方式及渠道收集数据,从而形成“资料三角形”。案例企业数据收集的基本情况如下所述:
第一,访谈调研。本文采用半结构化的访谈方式,在2015—2021年访谈了李渡酒业的汤向阳董事长、中层以上领导、基层工人共14人次,访谈结果成为本文最核心的数据内容。访谈以一个主问人提问,其他人补充提问的方式进行。第一阶段为集体座谈,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李渡酒业的发展历程及当前发展情况;第二阶段为单独访谈,为了收集更具体的数据并进一步验证数据。通过24小时内的访谈录音整理,获得一手数据14余万字。
第二,参与式观察。研究者多次走访李渡酒业,包括元代烧酒作坊遗址、酿酒厂区、南昌营销中心、中国李渡酒厂科普展示馆等地,并参与体验了李渡白酒品鉴、制作自调酒等活动。通过观察进一步掌握了李渡酒业的发展情况及主要转折点,理解其企业战略及文化。
第三,二手数据收集。主要收集了包括1955年至今李渡酒厂的关键事件、白酒行业的发展状况及国家政策等信息,并从官网和《李渡镇志》中进一步验证企业发展的关键事件及时间点,且补充了2008年之前的发展情况。此外,还从媒体报道及《酿酒》等杂志中收集了李渡酒业的重大发展举措及行业评价等信息。最终收集到216篇媒体报道、22本酿酒类杂志及10章节县志书籍资料。
本文的数据分析遵循规范的案例研究数据编码步骤, 借鉴以往常用的案例研究编码方式,进行了三轮数据分析。
第一轮,研究团队详细阅读访谈记录及二手数据,再通过背对背编码方式进行独立编码。其次,研究团队被分为两组,每组两个人,两组人员共同确定编码方案后,通过定期开会确定一阶概念。在数据缩减的基础上,研究团队对构念进行编码一致性检验,两组人员进行组间和组内讨论,反复验证编码结果。当两组意见难以统一时,会寻求第三方研究人员的意见,以便尽量使编码一致。第二轮,将一阶概念聚集到二阶主题中,并与研究主题及理论文献反复比对。第三轮,在二阶主题的基础上,提出聚合构念,并揭示现有文献中未涉及的构念。因此,本文中部分构念来自文献,如结构烙印、资源烙印等,部分构念来自数据涌现,如破坏性重组、适应性创新等。
基于案例分析,适度稳定环境下创始烙印(1)本文所指的“创始烙印”中,绝大部分来源于创始期,同时包含少部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但属于创始期留下的烙印,这并不影响本文的研究探讨。如,李渡元代烧酒作坊遗址虽然是创始期存在的,但因年代久远,在2002年才被发掘出,因此其既可以作为创始期又可以作为其他关键发展期的烙印。维持和高度动荡环境下新烙印源出现,构成李渡酒业构建动态能力的前提。典型证据援引如表1所示。
表1 动态能力构建的前提条件的典型证据援引
根据前文所述,本文从资源和结构两个方面来衡量烙印特征,创始烙印指企业创立时期形成的资源和组织结构,新烙印表现为企业获取新烙印源后形成的新烙印。在案例数据中,创始烙印(2)此处的创始烙印是从为企业打上烙印的要素上衡量,重点关注的是经过长时期发展依然留存在组织中的烙印结果。主要包括技术资源、酒窖资源、品牌资源及前店后厂结构。新烙印主要指新资源烙印和新结构资源烙印。由此,聚焦组织的烙印状态,对烙印存续和产生的非敏感期和敏感期进行分析。
首先,适度稳定的非敏感期下创始烙印的维持。适度稳定的非敏感期指一定时期内,企业的发展较为平稳,内部资源和组织结构保持了相对稳定,不确定性较低。由此,组织更能较完整地长期留存自身的烙印。
李渡酒业的非敏感期主要指1995—2008年。具体而言,一是经营状况相对平稳。李渡酒业在1995年成立之后,作为国营酒厂平稳发展了二十余年,其间市场竞争较为稳定。二是组织结构相对稳定。经过一段时期的停产,2002年被恒源集团收购,并于2008年被金东集团收购。根据收购要求,恒源集团要继续经营酒厂,但因其是不懂酒厂经营的房地产企业,基本复制了李渡酒业的组织结构,并完整保留了技术资源和酒窖资源,在经营规模和经营方式的改变较小。
由此,组织经过非敏感期,为创始烙印的维持提供基础。一是资源烙印被部分留存。组织虽然被收购,但由于收购方酒业经营经验的缺失,较好地保留了组织已有的技术资源和酒窖资源。然而,因恒源集团将品牌替换为无形堂品牌,且大量销售低质量的白酒,品牌资源一度被稀释。二是结构烙印被部分留存。酒厂依然采用生产和销售兼顾的组织结构,但由于恒源集团后期把收购来的基酒勾兑之后再销售,导致该结构烙印只被部分留存。
其次,高度动荡的敏感期下新烙印源的出现。敏感期表现为组织在该时期更容易受环境影响而产生烙印[31],典型的敏感期包括企业创立期和企业变革期。其中,变革期包括产品或要素市场的不连续期、进入新市场、低盈利或亏损的危机时期、关键领导者变动期等[12]。
李渡酒业的高度动荡敏感期体现在关键领导者变动和企业连续亏损的时期,主要指2008年被金东集团收购到2014年前后停止更换新领导者的阶段。具体而言,一是关键领导者频繁变动。2008年之后,李渡酒业连续六年都在更换关键领导者,企业处于极不稳定的发展阶段,更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二是出现连续亏损。李渡酒业被重新收购后,出现了连续5年持续亏损,同时,遭遇2014年塑化剂和三公消费事件的冲击,面临着极为困难的发展状况,企业寻求发展转型的需求较为迫切。
由此,组织在敏感期内能够为新烙印源的出现提供条件。新烙印源(imprinter)即为组织打上烙印的要素,这些要素包括个体的认知、经济或行业环境等[12]。李渡酒业的新烙印源主要指新的管理认知。具体而言,一是新的消费市场环境的认知。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李渡酒业在互联网粉丝经济的市场环境中形成了对新的消费市场环境的认知,开始注重与顾客的情感链接。二是新的内部管理认知。新的关键领导者(3)新的关键领导者并非仅指2014年上任的汤向阳,而是在组织敏感期过程中的关键领导者集体,他们对组织烙印都有一定作用,只是汤向阳给组织带来了更大的管理认知更新,从而其对组织烙印的作用更大。因此,本文所述的烙印管理动作是敏感期内的组织行动,而不仅是2014年之后某一领导者的行动。拥有对技术资源、酒窖资源及酒窖资源异质性的认知,尤其表现为对李渡酒的酿酒技艺的认可、对组织发展的定位及李渡元代烧酒作坊遗址的利用式思维上。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命题:
命题1a:在适度稳定的非敏感期内,组织的创始烙印得到维持,从而成为后续管理组织烙印并促成动态能力的前提条件。
命题1b:在高度动荡的敏感期内,组织对环境或个体的影响有较强的接受度,为出现新烙印源提供空间,从而为形成新烙印和促成动态能力提供前提条件。
数据显示,李渡酒业在创始烙印维持和新烙印源出现后,进行了两方面的烙印管理,由此促进动态能力的形成。典型证据援引如表2所示。
表2 动态能力构建过程的典型证据援引
表2(续)
1.破坏性重组机制
破坏性重组机制是指组织对创始烙印采取主动管理策略,从而完成对创始烙印的重新认识、重要性排序及重新运用。本文分析发现,适度稳定的环境下,组织创始烙印能较好地留存在企业中,企业能够主动对创始烙印采取破坏性重组机制。具体而言,包括拆分、排列和重组三个过程:
第一,拆分是对各个创始烙印进行区分和对比,以便形成对创始烙印的基本认识。具体表现为,李渡酒业通过主动管理对创始资源烙印和创始结构烙印进行拆分。
一是拆分创始资源烙印,指李渡酒业对原始的技术资源、酒窖资源及品牌资源中的内容进行的区分和对比。在技术资源上,李渡酒业区分了当代酿酒技术和传统酿酒技术。在酒窖资源上,李渡酒业区分了元、明、清、民国及当代修建的酿酒酒厂、酒窖,对元、明、清的古窖池进行文物保护的同时,通过酒糟微生物和窖池年代,重新区分元、明、清酿酒厂区、近现代酿酒厂区及存储白酒的酒窖区的特点与差异。在品牌资源上,李渡酒业也进一步对各时期的李渡酒产品名称进行了梳理和区分,区分了国营酒厂时期的李渡酒品牌资源和恒源集团时期的无形堂品牌资源,重新启用了李渡品牌。二是拆分创始结构烙印,指李渡酒业对原始的前店后厂结构进行细分,具体表现为,李渡酒业重新认知了现有的生产和销售模式,并对比了李渡酒业经销商渠道和团购渠道的优劣。
第二,排列是通过回溯来重新理解已有烙印的重要性及价值,从而对其进行重要性评估。具体表现为,李渡酒业采用回溯组织历史的方式,评估创始资源烙印和梳理创始结构烙印。
一是评估创始资源烙印,指李渡酒业对原始的技术资源、酒窖资源及品牌资源进行重要性评估。在酒窖资源上,李渡酒业通过老酒回购的方式,花费百万元收购大量2000年以前李渡酒业生产的老酒,重新评估老酒的口感及价值,发现青草芳香味、青砖古窖、水源是老酒具有唯一性价值的核心要素。在技术资源上,在对李渡酒窖和李渡酒重新评估后,比较了古法酿酒技术与机器酿酒的优劣势,并且衡量了老酒厂和现代酒厂的价值,从而确定了基于古窖池微生物、李渡老酒及李渡古法酿酒技术来研发新白酒和酿酒技术的思路。在品牌资源上,李渡酒业回溯和梳理了李渡酒八百年的发展历史,整理了人文故事和历史典故,由此定下了以“国宝李渡”和“元代酒窖”做品牌宣传的基调。二是梳理创始结构烙印,即李渡酒业一方面恢复白酒生产,另一方面通过对比已有的销售渠道,对内部管理架构和“销售+生产”的结构进行调整,裁减了大量人员,为后续进一步调整提供条件。
第三,重组是组织采取新形式、新思路来重新呈现创始烙印。具体表现为,李渡酒业重新标记创始资源烙印和重新调整创始结构烙印。
一是重新标记创始资源烙印,指李渡酒业对原始的技术资源、酒窖资源及品牌资源的焕新。在技术资源上,李渡酒业重新申请利用古窖酿酒,借助传统技艺研发出新白酒产品——“李渡高粱1955”和“李渡高粱1308”,打造独特的李渡白酒风味,并获得当代白酒技术评价体系的认可,为李渡酒赋予了当代好酒的标签,例如,获得“布鲁塞尔大金牌”奖和白酒品鉴名家的认可。在酒窖资源上,重新申请利用古窖池酿酒,并重新装修元代烧酒作坊遗址,将遗址经营纳入企业主要的经营范畴中,完善并突出酒窖的旅游体验功能。在品牌资源上,李渡酒业采用“国宝李渡”“液体古董”的品牌标签,突出宣传其古窖资源、技术资源的特殊价值和历史渊源,为品牌赋予新含义。二是重新调整创始结构烙印,指李渡酒业完善前店后厂的结构,组建股份制公司,并且进一步将销售环节融入生产环节,在生产厂区内提供体验旅游服务,扩大了提供服务的范围。具体表现在,将经营结构划分为遗址体验区(总舵)、线下体验区(分舵)、其他酿酒厂区,形成“生产+销售+体验”的结构。
2.适应性创新机制
适应性创新机制是指组织有差别地识别新烙印源,并主动获取新烙印源的特征,将其转化为组织自身烙印。高度动荡的环境下,管理认知更新为组织产生新烙印提供了烙印源,由此,组织能够利用烙印源,通过适应性创新机制形成新烙印,从而获取新的竞争优势,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在这种条件下,组织的适应性创新机制具体包括识别和获取两个过程。
第一,识别是对内外部的新烙印源进行理解,并与创始烙印作衔接。如前所述,李渡酒业中出现了内外部两种新的管理认知烙印源,分别是新的内部管理认知和新的消费市场环境认知。因此,组织通过认知这两种烙印源,并与创始烙印作对比,从而确定新烙印的生成方向。一是识别新的管理认知,指组织明确了新的管理认知,并与创始烙印相衔接。具体来说,李渡酒业明确了要借助李渡元代烧酒作坊遗址作为高端白酒文化的载体,打造高端和低端兼顾的白酒发展路线,与前店后厂的结构烙印相衔接,明确了要改变唯经销商渠道做白酒销售的思路。同时,明确要尊重传统酿造工艺,严格把控酿酒环节的管理,采用现代管理方式。二是识别新的消费市场环境认知,指组织明确新的消费市场需求,并与创始烙印相衔接。李渡酒业明确借助互联网思维,打造粉丝群体,与消费者进行情感链接,突出李渡酒的历史特色,从而与技术资源和酒窖资源相关联。
第二,整合是吸收已识别的新烙印源,并形成新烙印。分析发现,李渡酒业通过一系列做法吸收了两种新烙印源,形成李渡酒业新的资源烙印和结构烙印。一是形成新资源烙印,指李渡酒业形成的互联网销售渠道资源和体验式渠道资源。李渡酒业不仅吸收经销商作为渠道资源,而且利用互联网建设微信公众号等互联网新渠道资源,并建立“国宝李渡”的微信粉丝社群。此外,基于李渡元代烧酒作坊遗址,打造了异地体验的场所“知味轩”“七个一”(4)“七个一”包括一根酒糟冰棒、一只酒糟鸡蛋、一场酒艺表演、一瓶自调定制酒、一场酒王争霸赛、一次著名白酒专家专业品酒师培训课和一次绿色国宝全酒宴。体验活动等作为引流渠道资源。二是形成新结构烙印,指李渡酒业改变与内外部的链接结构,外部采用股东制以及内部实施扁平化管理。
1.烙印还原能力
烙印还原能力是企业通过破坏性重组机制,使创始烙印有效适配动态环境而形成的能力。烙印还原能力的基础是企业已拥有的组织结构、核心资源和边缘资源(5)边缘资源是企业利用较少或关注较少的资源,侧重从资源利用程度的角度来区分。,这些结构和资源都带有明显的创始烙印特征。烙印还原能力强调创始烙印与外部环境的适配性。基于动态能力的基本特征维度,即机会感知、整合和重构资源[28],烙印还原能力的内涵包含三个方面:
第一,感知发展机会,即企业在对内外部环境综合考量的基础上,发现利用边缘资源的机会。如,能力形成阶段,李渡酒业认识到企业的元代烧酒作坊能够申请“活体”保护,并能被二次开发为国家级旅游景区;能力形成之后,李渡酒业开展了遗址VR体验等项目来适应新潮流。
第二,整合边缘资源,即企业发掘并整合各类边缘资源,以顺应时代发展。如,能力形成阶段,李渡酒业启用作为观赏用的李渡元、明、清酒窖来酿酒,回购已停产的李渡老酒,改造被闲置的元代烧酒作坊;能力形成之后,李渡酒业借助边缘资源,打造一系列企业文化标识,并与华为等企业合作持续开发遗址资源。
第三,重构核心资源和组织结构,即企业经过内部变革,改变核心资源的配置方式和组织结构,以顺应动态发展。如,能力形成阶段,李渡酒业利用已有的人工酿酒技术,结合回购的李渡老酒,研发出高品质的高端“李渡高粱1955”,调整老酒厂和新酒厂在企业中的经营结构;能力形成之后,李渡酒业借助核心资源,又开发了“李渡高粱1308”大元酒坊系列产品。
2.烙印构造能力
烙印构造能力是企业通过适应性创新机制,促成新烙印以有效适配动态环境而形成的能力。烙印构造能力的基础是企业已出现的新烙印源,包括新认知和新资源,这些认知和资源都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烙印构造能力强调新烙印与内部环境的适配性。基于动态能力的基本特征维度,即机会感知、整合和重构资源[28],烙印构造能力的内涵包含三个方面:
第一,感知新发展机会,即企业通过观察外部环境发现新的发展机会。如,能力形成阶段,李渡酒业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看作新发展契机,并由此建立官方微信来营销;能力形成之后,李渡酒业将线上平台和直播看作新发展机会,入驻天猫、京东成立官方旗舰店。
第二,整合外部资源,即企业吸收并整合企业外部的新资源。如,能力形成阶段,李渡酒业将原本不属于企业的元代烧酒作坊遗址作为重点运营对象,吸收原本的经销商和顾客为股东或藏酒人,使其成为企业的口碑传播者;能力形成之后,李渡酒业依托 “李渡高粱合作社”的全国加盟模式,将全国的资源加以整合利用。
第三,重构内部资源,即企业基于新认知,重新构造企业的内部资源。如,能力形成阶段,李渡酒业将“文化李渡”的认知转换成“体验式营销”模式,将企业的酒糟、遗址等资源转化为“七个一”的体验内容;能力形成之后,李渡酒业进一步又打造了如“国宝+国球”乒乓球比赛、文化节等活动,为李渡白酒打造了更多的标签。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命题:
命题2a:组织对创始烙印采取主动管理策略,通过破坏性重组机制,实现对创始烙印的拆分、排列及重组,使创始烙印有效地适配动态环境,从而让组织具有烙印还原的能力。
命题2b:组织采用适应性创新机制,通过对新烙印源的识别和获取,形成适应环境发展的新烙印,从而让组织具有烙印构造的能力。
命题3a:组织通过破坏性重组机制,将创始烙印中被忽略的边缘资源转变为核心资源,进而推动烙印还原能力的构建。
命题3b:组织通过适应性创新机制,识别和整合新烙印源,将新烙印源转变为新烙印,从而将外部资源整合为内部资源。
1.老字号企业动态能力构建的逻辑框架
本文与现有动态能力研究在以下四个方面存在差异:
在构建前提下,其他视角的动态能力侧重探讨新要素的获取,或者探讨经验、组织文化、人力资本和管理认知等作为动态能力的来源[26],并提出企业与消费者协同演化能力[44]等概念,但这类研究未重视组织过去环境所塑造的创始烙印。烙印是企业的发展基因,尤其对老字号企业而言,过去发展环境形成的创始烙印是企业传承发展的重要条件[18]。非敏感期内创始烙印的留存与敏感期内新烙印源的出现是动态能力构建的前提条件,并且部分留存的创始烙印和出现的新烙印源是动态能力的构建要素。本文将烙印作为促成动态能力的构成要素纳入研究范畴,丰富了动态能力构建的相关研究。
在构建基础上,现有动态能力研究强调开发企业的核心资源[20],本文强调,在不同发展时期企业的核心资源会发生变化,老字号企业在破坏性重组和适应性创新机制过程中,能够将内部的边缘资源和识别出的外部资源转化为核心资源,这一结论丰富了动态能力如何获取核心资源的相关研究。
在构建逻辑上,已有关于动态能力的研究指出,企业通过感知现有环境动态并作出反应[37],主要利用学习及认知的更新来形成动态能力。本文认为,老字号企业能够基于已存续的创始烙印,通过关注和挖掘企业在其自身历史环境中的特征或要素,来寻找并获得发展的动力。由此,也回应了学者们提出的要详细阐明动态能力的特定运作机制的问题[45]。
在历史价值上,相关动态能力的研究虽然明确指出探讨竞争优势的来源需要深入组织历史[20],但是,并未详细阐明历史的作用。本文发现,老字号企业的创始烙印是企业传承发展的关键要素,通过破坏性重组机制,并利用带有创始烙印的组织结构、核心资源和边缘资源,企业能够形成烙印还原能力,从而促进企业的创新性传承。因此,本文将创始烙印视为资源和动力,并探讨了历史在动态能力构建中的作用价值。
综上,本文提出了基于烙印视角的动态能力构建的逻辑框架,扩展了烙印和动态能力的关系研究,从而形成理论创新。
2.老字号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机制
第一,基于非敏感期留存的创始烙印,企业通过破坏性重组机制的拆分、排列和重组,实现老字号企业对创始烙印的重新利用,形成烙印还原能力。这一结论从烙印视角为马奎斯和黄(Marquis & Huang, 2010)[17]提出的烙印会促成企业能力的发现提供了新案例证据,并且细化了烙印作用下动态能力构建的微观过程。同时,相比于强调通过修辞叙事(rhetorical narrative)来管理创始烙印的研究[16],本文通过对老字号企业动态能力构建机制的讨论,进一步说明企业能够将创始烙印视为发展要素来管理,而非发展阻碍,从而形成能够作用于长期发展的烙印还原能力。由此,拓展了现有对烙印管理的相关研究,并丰富了烙印与动态能力关系的研究。
第二,基于敏感期出现的新烙印源,企业通过适应性创新机制的识别和获取,实现老字号企业的新烙印构建和创新发展,形成烙印构造能力。这一结论从烙印视角为斯尼胡尔和佐特(2020)[18]提出的企业的烙印能够兼具稳定性和新颖性这一发现提供新案例证据。同时,本文结论印证了埃尔多安等(2020)[13]提出的企业能够通过烙印管理解决传承与创新的悖论难题。特别地,本文基于老字号企业探讨了区别于家族企业的另一特殊的传承与创新悖论问题,丰富了烙印管理对解决传承与创新悖论问题的研究。此外,区别于以往相关研究[6],本文提出在技术能力较强和市场匹配能力较弱时,老字号能兼顾实行突破型和破坏型两种模式,即不仅能够聚焦技术创新而且能够开拓市场和品牌创新能力。最后本文补充了老字号企业能够采取突破和破坏的条件,为未来研究提供新思路。
综上,相比已有研究多从老字号品牌切入探讨老字号品牌的发展阻碍[46]、传承及创新发展等问题[1,6],本文从烙印视角探讨老字号能力提升的整体动态发展问题,拓展了老字号的相关研究。
一方面,研究结论包括两点,一是动态能力构建的前提条件,适度稳定发展的环境非敏感期和高度动荡发展的环境敏感期,为企业创始烙印的维持和新烙印源的出现提供了条件;二是以烙印的改变和创造为基础的破坏性重组机制和适应性创新机制,塑造了不同的动态能力。另一方面,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老字号的传承与创新需要破坏性重组机制和适应性创新机制。
实践中,老字号传承与创新的策略繁多,尤其是白酒企业多注重打“情怀牌”。然而,即使已有答案,许多老字号企业依然无法在“标准答案”中获得新生。本文为老字号企业的传承与创新提出了两种动态能力发展机制,以供不同企业探索个性化发展策略。一方面,对于企业过去的发展历史,需要特别注意有差别地挖掘、挑选、评估和更新。虽然强调企业的发展历史能突出品牌价值,但企业往往忽视了对品牌历史的挖掘,许多企业现存的历史无法唤醒人们的美好回忆,而有些历史脱离了时代又可能造成不良的影响。本文提出的烙印还原能力及其构建机制,为企业挖掘品牌历史、传承优秀文化并创新优秀传统提供了策略。另一方面,对于企业当前的发展环境,需要注意识别与企业烙印相契合的环境特征或要素,如果强行纳入与企业不相适应的市场要素,很可能起到不可逆的破坏性作用。因此,本文提出了烙印构造能力及其构建机制,为老字号企业进行个性化的创新发展提供策略。
最后,本文选择白酒行业作为研究情境,但不排除其他具有四十年及以上发展历史的其他行业也会拥有烙印特征,未来可对其他行业的烙印进行探讨。同时,本文聚焦探讨烙印改变和生成逻辑下动态能力的两种形成机制,但未充分探讨多种烙印间的互动关系,而该方面的研究还有较大的可探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