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考核模式改革研究*
——以郑州西亚斯学院为例

2022-04-11 08:19周冠亚
智库时代 2022年17期
关键词:因子考核作业

周冠亚

(郑州西亚斯学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将地方一般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创新人才”。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高校纷纷进行转型,培养应用型人才[1]。统计学是商科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动手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目前统计学教学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都受限于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而科学的考核评价方式是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桥梁。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指出,健全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多元化学业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估与反馈机制。以考辅教、以考促学,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刻苦学习。因此,改变传统“轻过程,重结果”的考核模式,建立一套可操作性强、多元化、过程性和结果性考核方式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郑州西亚斯学院为为例,对学习统计学的学生和教授本科统计学课程的老师为调查对象,对其现有的统计学考核模式进行研究,为统计学课程的考核模式改革提供参考建议。

一、统计学现有考核模式的现状

目前,大部分高校统计学课程的考核方式采用的是一定比例的平时成绩(即过程性考核)加一定比例的期末成绩(即结果性考核)的百分制考核方式。郑州西亚斯学院本科统计学课程采用的考核方式是60%期末考试成绩+40%平时成绩。对于平时的考核,有大多数老师能够借用学习通平台进行评价。这种考核评价方法对于统计学这类应用型较强的课程而言,重理论轻应用,不利于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难以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通过调查发现,学生中有72.3%的人认为统计学课程应两者兼顾,但是65.9%的人认为现有的考核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因此,统计学考核模式的改革应重点突出应用能力的考核,从而反向激励学生,培养其应用创新能力。

二、统计学课程考核的评价分析

(一)统计学课程考试成绩满意度调查分析

郑州西亚斯学院现有的考核成绩由60%期末成绩、15%期中成绩、25%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考勤)构成。据统计调查结果学生们对现有考核成绩构成中满意占比最大为52%,但仍有31.4%的学生认为成绩构成一般,3.1%的学生不满意现有成绩结构。对现有考核模式是否能够有效考核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仅有26.7%的学生选择“能”和“完全能”,有53.5%的学生选择一定程度上能。且考核模式考查理论知识的有效性评分的均值为3.1(满分为5分),评分居中,并不特别好。对于考核模式能否有效考核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仅有32.3%的学生选择“能”和“完全能”,有47.8%的学生选择“一定程度上能”。且对考核模式考查实践应用能力的有效性评分均值为3.16,评分也居中,并不理想。可见学生对于现有考核模式评价较为中庸,和期望的高目标相距甚远。

(二)统计学考核模式认可度分析

对过程性考核进行认可度调查,构建了12个指标,对其进行因子分析。在方差贡献率≥85%的原则下,选择了四个主成分。对其进行方差最大化的旋转得到四个公共因子,根据因子载荷的大小,将影响学生对于统计学考核模式评价效果的认可度的影响因子概况为四方面:教师的把控力因子、考核的动力因子、考核内容的合理性因子、考核方式的有效性因子。

从表1中可以看出这四个因子的总均值普遍高于中等水平3分,但是没有高于4分的因子。其中教师的把控力因子评分最高为3.886,考核内容的合理性因子和考核方式的有效性因子评分居中且相差不大,但是考核的动力因子评分最低为3.622分。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首先传统课堂基于重复和记忆的学习,比较枯燥乏味。其次,学生们对于统计学课程的学习方式偏向被动,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够。最后,考核评价偏重结果性评价,造成“临时抱佛脚行为”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在教学考核模式上面的改革应重点从考核的动力开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表1 考核模式评价效果因子指数统计表

三、学生对于统计学考核方式的改进意见

(一)过程性考核模式的改进意见

通过对学生们的调查发现,有超过60%的学生认为应该加入小组调研、数据分析报告展示和软件操作能力考核。软件操作能力考核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单纯的理论学习,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有51.3%的学生认为小组讨论参与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小组合作能力,培养团结意识。41.8%的学生认为小组数据分析报告的展示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个人进行的热点问题分析能够提高学生面对问题的解决分析能力,有44.7%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加入。仍然有39.6%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保留部分计算能力的考核。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对于过程性考核的改进建议集中于提高自身应用分析能力,说明现有考核模式在这方面的锻炼与考核不够,学生希望能够提高此方面的能力,但是仍然不摈弃传统统计学中重点要求的计算能力的考核。

(二)学生对于结果性考核考核模式的改进意见

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结果性考核即期末考试应增加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题,这种只需要在期末考试卷上进行改进即可;其次应灵活考试模式,加入项目报告或数据分析报告的形式,这种改进建议就要改变固有的以期末考试卷进行的考试模式。仍然有41.6%的学生认为线上考试也是可行的,有30%以上的学生认为应该在原有的传统考试模式上增强数据分析能力题和减少计算公式记忆题,可看出学生们对于传统的考试模式是比较适应的,希望在原有的考试模式上进行改进。完全推翻传统的考试模式显然是不太现实的,项目报告和数据分析报告对于期末的公平性和客观性评分提出了挑战。因此在现有的模式上进行摸索改进应该是统计学现在的改进目标。

四、统计学考核改革方案

所有对于统计学考核模式的改进都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增加学生对于此门课程学习的满意度。学生的满意度主要从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三方面的发展及收获来度量。其中,知识包括通识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力包括“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信息能力”等;情感价值观包括“自我认知”和“价值观的确立”。首先,本文构建的考核体系能够满足这三方面的能力[3]。另外,统计学课程的考核理应以过程性考核为主。过程性的评价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掌控学生在学习方式、学习能力方面的收获,能够及时校正学习的方向与方法,以求更好地达到学习的目标。最后,过程性考核评价是在学习过程中发生、学习者参与、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过程性考核评价的主体应多元化,应包含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学习态度、团队合作、自主创新、交流沟通、学习成果以及反思总结。学生自评重在对于自己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面自己努力程度与收获情况;同学互评能够提高学生在考核评价中参与感,促进学生相互学习,提高其学习积极性;教师评价则在于启发学生、促进学生在各方面能够有所进步。

依据以上三方面的原则,本文建立了一套可操作性强、多元化、全面的、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有机结合的评价体系[4]。在整个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中,积极吸取教研室教师和所授课的学生们的建议,将过程性考核的比重提高至60%和结果性考核比重为40%,改变现有重结果轻过程的考核方式。结合本校成绩构成的原有模块,将过程性考核由平时成绩表示,包括出勤、平时表现、平时作业、期中考试四部分组成。

出勤(占比5%):即考勤点名,可采用全员点名或随机点名,或网络点名方式,灵活进行。大学正是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严格的考勤制度,能够培养学生自控能力、纪律意识、踏实的学习态度,其对于学生价值观的确立非常重要。

平时表现:包括平时上课准备(占比3%)和课堂表现(占比7%):主要考查学生的课堂准备程度和课程参与程度,督促学生认真听讲,掌握学生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课堂能够积极主动回答问题、提出有意义的问题等都可以奖励分数。网络平台使用情况,老师要求的资料阅读情况都可以作为平时课堂准备进行考核。此部分能够使学生们获得知识和表达能力方面的教育收获。

平时作业:平时作业包括理论作业(占比10%)和实践作业(占比15%),也包括课前与课后作业。在网络平台构建好学习资源,学生可在网络平台进行提前预习,同时针对本次将要开展的课堂内容出一些简单的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预习。课前学习能够有效减少课堂上理论内容的教授时间,增加小组讨论和小组合作项目的指导时间。课后作业包括课后练习题、软件操作能力评分作业。课后练习题多为考查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计算、分析等了解学生犯错误的点,及感到困难的部分,为下次上课的补充讲解做准备。此部分能够使学生们获得知识和计算能力、数据分析能力等方面的教育收获。

除了根据每个章节的课本知识布置的作业外,应增加实践作业和软件操作练习作业,此处作业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提交,以调研报告或数据分析报告的形式进行考核。如在数据整理章节可结合Excel或SPSS软件对数据的整理进行练习。针对时间序列章节、方差分析、统计指数等章节可布置数据分析大作业,将学生置于真实的情景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够考查学生将现实问题转化为统计问题的能力。由于一次完整的实践活动工作量大,因此,以小组考核的形式进行。此次考核比较重要,分数比例设置为15%。且其不应受时间限制,可以在后半学期布置任务,将其单独作为一个项目进行评分。考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调研报告的撰写,另一部分是小组汇报。小组汇报过程中应由每个学生展示各自努力的部分及团队合作的部分。因此调研报告既注重个人考核也注重团队的考核。个人成绩在团队的基础上乘以个人在小组中的贡献,每个成员在小组中的贡献由小组成员进行内部互评,避免团队合作中的搭便车行为。在此作业环节,也可以进行三方评价,即教师、其他小组成员、本小组成员的评价成绩进行加权得总分。此部分能够使学生们获得信息技术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教育收获。

期中考试(占比20%):老师需要对此次实践活动根据课程进度调整时间节点。比如在统计学绪论、统计调查与统计整理、抽样估计等章节布置和章节相对应的任务节点。因为这些章节一般都是统计学教材的前面几个章节,因此可在期中教学时期让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热点问题分析,制作个人的数据分析报告,此次个人数据分析报告可以对个人的综合能力进行锻炼,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弱势,同时也可以促进后半学期对小组的任务完成提供帮助。此部分能够使学生们获得信息技术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方面的教育收获。

期末考试(占比40%):期末考试是统计学知识点的全面考查,考核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其应用。应精简各种计算公式、计算过程记忆能力的考核、增加一些统计学基本原理、方法的实际应用方面考核,增加数据结果分析能力题的考核。

整体而言,整个考核过程以过程性为主,同时重视结果性考核。无论在过程性考核或结果性考核中都注重实践能力的考核,能够在各个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五、结语

要实现高质量人才的培养目标,实现考核的反馈与激励导向作用,就要建立以“过程性评价”为主,与“结果性评价”有机结合的课程考核模式,同时使建立好的课程评价体系有序进行,并结合实际学情适当把控节奏。首先,构建的考核评价体系应该严格执行,每个过程都要让学生感觉到紧张感和压迫感,进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习主动性,从而通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等。把学生的学习压力分解到平时,能够促使学生重视平时的积累,而不是为了期末考试进行突击学习。其次,在课程考核方式改革过程中,教师应提高自己对于课程的把控力,从细节入手,合理量化,细致记录,积极反馈给学生,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合理性,以达到更好的改革效果。最后,以“过程性考核”为主的课程考核中,教师在进行评分时应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推动高等教育公平公正。

猜你喜欢
因子考核作业
我刊2021年影响因子年报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内部考核
影响因子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作业
扮靓爱车拒绝潜伏危险因子
家庭年终考核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