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燕,杨 光
(1.深圳市前海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8000;2.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8000)
先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综述主题研究的情况及进展,及本主题研究的迫切性和本文研究目的。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伴随而来的诸如环境污染、城市绿化率偏低等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为了更好地让城市发展开启可持续性发展道路,必须要把城市的自身发展和自然的生态环境结合在一起,将城市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规划建设融合[1]。随着建设生态环境城市的呼声日益迫切,“城市生境”的理念孕育而出。
城市建成环境中通过人工优化的场地,其生境类型多样性和升级条件优势度均优于周边自然环境,是构成城市生态环境的关键[2]。“城市生境”是可代谢、可复制、去中心化的创新自然模块,旨在让自然的气息无界交融于人与城市的无限生息,演绎着人与自然、文化的全新交互。
日本的大阪万博纪念公园,采用城市森林生境的营造方法,借鉴数十年的监测和管理成果,改良土壤与树木生长的关系,以地带性成熟的森林植被组成为种植设计单元的蓝图,成为在大阪北部城市化地区中难得的“自我维持的城市森林”绿色核心带,是日本历史上尺度最大的成功的城市森林自然恢复项目[3]。
北京的莲石湖公园,作为北京地区候鸟迁徙的重要节点,通过对林地生境空间营造、植物种类选择、群落搭配、基础设施配套的规划设计,打造了景观游憩与鸟类栖息地融合的城市湿地生境,成为城市中独特的、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实现生态旅游与湿地自然资源保育之间的平衡[4]。
本文着重介绍“城市生境”设计理念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以下简称“前海合作区”)项目中的实践情况,前海合作区为打造宜居宜业的国际一流城市,营造及实现前海以人为本的、独具深圳前海文化的、国际一流的公共空间环境,是当前设计考虑的重点。公共空间作为市民进行户外生活的场所,是城市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多元文化的载体。而公共空间中的城市生境,其可代谢、可复制及去中心化的特性让自然与人及城市彼此间更好地相容,交互。还原生境的公共空间也是前海打造宜居宜业的范本,践行新时代、新中心、新生境的设计理念,符合前海打造中国创新标杆的定位。
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以下简称“前海合作区”)西至前海湾,北邻宝安中心区,毗邻香港。新前海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使其成为深港合作的首选,国务院也将前海合作区列为“粤港现代服务业创新合作示范区”,前海合作区是深圳未来发展最具战略意义的空间所在,是深圳打造优质生活区的标杆地区(图1)。
图1 《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综合规划》城市设计鸟瞰图
根据前海合作区的综合规划,公共空间总面积为491.8hm2,占前海总用地面积比例的32.96%。前海公共空间规划的绿地结构主要分为四个等级,一级绿地:主要为滨水走廊加海岸公园链,面积为250hm2,占公共空间的总面积比约为51%;二级绿地:主要为复合型景观廊道和地面型景观廊道,面积为108hm2,占公共空间的总面积比约为22%;三级绿地:主要为独立开放空间,面积为91.8hm2,占公共空间的总面积比约为19%;四级绿地:主要为生态缓冲带,面积为42hm2,占公共空间的总面积比约为8%。
公共空间组团二位于前湾公园07、09 单元范围内,红线面积70773m2,整体成T 型廊道空间,处于前海公共空间二、三级绿地范围,西北向连接前海滨海公园一级廊道、东南向连接水廊道、荔林公园、大南山,东北向连接桂湾河水廊道,东西北方向形成山海通廊。整个前海合作区大部处于填海区上,直接面向前海湾,虽已做了软基处理,但紧靠海边,土壤条件比较特殊,返盐碱的情况不可避免。陆地表层主要为回填砂质土壤,通气透水、易耕,但养分少,保水保肥能力差;下层为黏质土,质地细、黏重,养分含量高,但通气性和透水性差,可耕性差[5]。生态基础条件不良,状态单一,现状场地多为黄土或裸露的工地,现状基本无植物。
考虑到前海公共空间组团二场地周边高楼层、高密度的建筑布局,街坊式、小街区、多层次、密路网的交通形态建筑密集度、交通、密集式,多复合的人群及活动、及场地敏感且单一的生态特性,并参考珠江三角洲的各种自然及特色文化生境,方案提出了“亲切自然、广义交互、超级链接、示范推广”的“城市生境”理念,选择可行的城市生境,并结合“岭南水乡—桑葚鱼塘,果基鱼塘”“再现热带雨林”“展现南粤竹林”的设计灵感,通过调控自然与人工度的比例,有针对地布局于设计场地中,分别形成3 大主题生境—湿地生境、丛林生境、竹林生境。
湿地生境设置在项目07 单元一期范围内,07 单元一期设计范围共包含红线内07-03-03、07-04-03、07-04-06、07-04-07 共4 个地块,总面积17001m2。场地距离海洋较近,周边地块为港人生活区,故地面景观以水体和湿地植物为主营造舒适放松的氛围,,进行景观特色的打造,营造城市中的自然体验。(理念的原理是?具体如何营造?请说明。)根据现状建设及未来规划,地块周边以住宅、商业、酒店、商务办公等用地为主,入驻企业有嘉里、九龙仓等香港企业,未来使用人群将以周边居民,办公人员,酒店旅客等为主。因此,在整体定位上,设计成自然、质朴、野趣、放松、悠闲的自然乐活空间。在生态上,07 单元一期地块紧临滨海湾公园一级城市绿廊,设计方案选择了更具生态多样性的湿地生境与之相连接,同时基地处于整个场地最低点,也是海绵调蓄的重点区域,可以有效实现生态、海绵、景观特色的有机融合。
湿地生境的植物设计结合了岭南水乡与滨水湿地的特色。在“岭南水乡”景观区,基于桑基鱼塘、果基鱼塘的范本,在基面植被上,上层植被选择了桑树(Morus alba),芭蕉(Musa basjoo)、荔枝(Litchi chinensis)、龙眼(Dimocarpus longan)、柑桔(Citrus reticulata)、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等果木,下层植被包括芋(Colocasia esculenta)、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等;水岸植被上,涌滘和渠堑的水岸植被略有差异,涌滘水岸植被层次较为丰富,上层大乔木以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细叶榕(Ficus microcarpa)为主,局部河段亦种植柠檬桉(Eucalyptus citriodora),中层植被多为芭蕉、垂柳(Salix babylonica)、水石榕(Elaeocarpus hainanensis)等湿生乔木,下沉植被以芦竹(Arundo donax)、野芋(Colocasia antiquorum)等水生植被为主。
在“滨水湿地景观区”,设计上基于广东省近海及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等的研究,人工生态湿塘,在植物搭配上以上层大乔木及下层地被为主,因为项目地距离海洋较近,上层乔木需具备较强的抗风性、耐盐碱性以及一定的耐淹性。故上层植物选择的品种有抗风性强的乔木苦楝(Melia azedarace)、麻楝(Chukrasia tabularis)、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等,耐盐碱性强的大叶榕(Ficus virens)、乌桕、麻楝等,有一定耐淹性假苹婆(Sterculia lanceolata)、水蒲桃、苦楝等。下层植被选择了有的耐旱性和耐水湿性兼备的植被,如大叶榕(Ficus virens)、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假萍婆(Sterculia lanceolata)、水蒲桃等。
丛林生境设置在项目09 单元一期范围内,09 单元一期包含09-01-03、09-01-06、09-03-07、09-03-08、09-03-09、09-03-10共6 个地块,总用地面积为24833m2。其中,丛林生境主题选在了处在T 型廊道的交界处的09-03-07、09-03-08、09-03-09 3 个地块,作为位于T 形绿廊的景观轴线交汇处的节点,周边又多为建设完成的法治大厦和规划中的七九单元最高塔楼,景观设计上,此处重点打造文化主题,地面种植乔木为主,作为T 型廊道的视线高点也是焦点,同时设置法治广场契合前海前治文化主题。丛林生境除了是前海合作区中所有生境最高种植区,同时也是以丛林的多样复合,演绎前海的开放性,包容性,打造最具公共属性的分区。
针对丛林生境,经研究发现,深圳市原生地带性植被为热带季雨林和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由于长期人为干扰,已不复存在[6];常绿季雨林是分布于季风热带具有干湿季交替气候下的一种地带性森林植被类型,是自然植被的原生顶级类型。方案模拟自然生境以重现深圳源生地带性植被景观,植物设计上参考了厦门植物园雨林景区,仙湖植物园蝶谷幽兰区等植物群落配置,最终以复合丛林组团为基调,结合特色兰科丛林、蕨类丛林、苔藓丛林,打造丛林植被分区,运用“近自然植物群落”的建设理念,即“模拟自然”的手法,营造在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上与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接近的人工群落。选择具有当地特色的原生植被,以及带有热带季风阔叶林常见植物附生、老茎生花结果、藤本攀附、植物板根等奇观的植被,如嘉宝果(Plinia cauliflora),菠萝蜜(Artocarpus heterophyllus),禾雀花(Mucuna birdwoodiana),红花油麻藤(Mucuna bennettii)等。其他乔木主要选择冠大荫浓具有亚热带季风阔叶林特征的本土品种,如南洋楹(板根)(Albizia falcataria)、华润楠(Mucuna bennettii)、大叶榕(Mucuna bennettii)等。灌木及地被主要选择耐阴且满足兰科、蕨类、苔藓造景特色的品种,如蜘蛛抱蛋(Aspidistra elatior)、海南山姜(Alpinia hainanensis)等;蕨类选择有福建观音莲座蕨(Angiopteris fokiensis)、金毛狗蕨(Cibotium barometz)、苏铁蕨(Brainea insignis)、鸟巢蕨(Neottopteris nidus)、肾蕨(Nephrolepis auriculata)等;兰科植物品种选择包括石斛兰(Dendrobium nobile)、大花蕙兰(Cymbidium hybrid)、蝴蝶兰(Phalaenopsis aphrodita)等。
竹林生境同样设置在项目09 单元一期范围内,包含09-01-03、09-01-06 共两个地块。周边主要集中了科技信息企业和法务单位,作为整个空间中人流最集中的区域,地面景观提高了硬质铺地的比例,植物以竹为主,更契合商务办公休闲需求。以及简洁,庄严的设计氛围。景观以法制公园为主题,植物营造依托竹子文化与法制精神的关联性,同时与高端商务办公空间相契合,以打造出竹林生境特色的植物景观。
经研究,广东省是中国竹类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有20 属至少150 种。属数占世界30%,占中国55%,种数占世界15%,占中国40%。其中有许多类型是以广东省为分布中心或为广东省特有。广东省全省竹林总面积有33hm2,占全国竹林总面积的4.7%,与全国各省区比较居第9 位。全省以天然竹林为主,广泛分布了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紫竹(Phyllostachys nigra)、斑竹(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人面竹(Phyllostachys aurea)、罗汉竹(Phyllostachys aurea)等。就深圳而言,城市公园中常用竹类植物种类共计9 种,其中青皮竹(Bambusa textilis)、佛肚竹(Bambusa ventricosa)和小琴丝竹应用最多的品种。
基于场地硬质比例较高,以及简洁庄严的景观风格需要,设计选择了青皮竹、粉单竹、大琴丝竹,以丛状种植手法,同时搭配高大阔叶乔木,香樟、麻楝、秋枫等,营造“南粤竹林”的户外氛围,展现广东特有的植物特色,并在有限的范围内,增加清新宜人的绿色空间在种植土的选择上,大部分使用酸性土至中性土种植,保证土壤肥沃疏松;并在种植前进行土壤改良,如利用排盐、隔盐进行结构性修复,利用回填土进行物理性修复,以及增施有机肥进行化学修复。此外,考虑竹子喜湿但忌积水的特点,种植时控制微地形及排水系统,保证种植池内无积水,控制种植密度,保证竹竿间良好通风;在种植区域外设置隔根板,埋深厚度控制在70~80cm,保证竹子根系顺利生长。
城市中的生境条件与自然环境不尽相同,针对如何形成适宜的植物群落生态系统,构建多样化的城市绿色空间,打造宜居宜业公共空间,综上梳理了以下城市生境营造途径与方法。
充分考虑场地周边建筑布局、交通流线,人群及活动密度生态敏感度等要素,结合场地自然本底资源,对场地整体环境进行生境适宜性、生态敏感性等评估。
因地制宜地借鉴地域可行的原生生态系统类型和特色文化生境,选择具有本地特色和有发展前景的物种,建立一系列自然与人工比例和谐的生态绿地,和城市各功能区构成自然多元、主题相契合、充满活力的城市生境。
结合典型植物群落结构特征调研,筛选地域性、典型性、适应性物种,改善种植条件及环境,进行乔、灌、草等多样植物空间的垂直搭配,构建立体垂直的绿化体系,营造更良好的城市生境环境。
“城市生境”是遵循生态演替规律,以天然更新为主的新型园林绿化形式,可提高城市绿地的数量和质量,构建节约型城市绿地,维护城市可持续发展。本案例以地域特色生境为范本,以生态学的自然植被和群落演替的基本理论为依据,遵循自然演替规律,选择适应性强的乡土植物,模拟自然,营造在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上与深圳顶级群落常绿季雨林接近的人工群落,打造“城市生境”景观。
城市生境作为城市生态网络的重要组成因素,对净化空气、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促进城市氧平衡、维持和丰富城市生物多样性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城市生境以其丰富的植物群落设计手法解决了中国城市绿地植物种类单一、结构简单易退化、生态效益不明显、绿色空间的资源浪费等现实问题,为城市景观的生态多样性建设提出更多的设想与方式,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激发经济活力,改善市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