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学家席勒曾用“审美的国度”来定义教育和人生的最高境界。他认为,理想的人性应该是充盈的、完整的。教育应把学生当成真正的人、独立的人,他们不仅需要知识和能力,还需要丰盈的精神人格及良好的审美意趣。基于此,文章从解构现代美学视域下德育校本化“三乐”德育美学内核、构筑“三乐”美学教育生态、厚植“三乐”情怀血脉三方面对J校的德育体系进行了深入的探析,力图为未来社会培育向善向美的理想公民。
关键词:德育;美学;“三乐”文化
中图分类号:G40-0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2)06-0079-03
引 言
教育,尤其是德育,永远是一种“脚踩大地、仰望星空”的存在。脚踩大地是因为教育必须扎根于实践,仰望星空是因为教育必须执着于“人类的理想”和“理想的人类”。康德曾说:“美是道德的象征。”美学视域下的德育是将德育理念化为美的形象,或在美的形象中寓含德育理念,让教育双方在相互欣赏、悦心悦意中自觉接受的教育模式,也是“立德树人”德育精神的有效体现。基于此,以J校为例,该校的校训是“乐己、乐人、乐天下”(简称“三乐”),学校着力推进以“三乐”文化为底蕴的育人文化建设,力求在美学导向的育人活动中进行道德的自主建构,培养出行事有底气、风骨露雅气、做人显大气的J校学生。
一、解构“三乐”德育美学内核
何谓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指我们所处的社会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个体在品德和规格等方面总的设想或规定。美学的实质就是个体对自由的向往及对审美的追求,而德育的目标恰恰是以塑造理想人格为己任,美可视为道德的象征,二者不谋而合,相映成趣。
(一)“三乐”德育的核心概念——美学导向
美学导向下的德育观是一种文化回归。从古至今,我国一直有“以美论德”的文化传统。从文化的视角看教育,更是近年来许多教育理论工作者挖掘教育活动本性或根基的共同取向。以美论德,希望德育过程同时也成为审美和立美过程的思想,是立足当代文化的大趋势,更合乎文化及教育的未来发展走向。因此,J校努力建构的“三乐”德育代表了一种在教育领域内对新文化理想的追寻。
美学导向下的德育尝试是一种哲学探试。檀传宝教授曾呼吁建立“教育活动评价的第三标准”。“第三标准”就是审美评价尺度,真善美的标准在一般理论领域中属于公认的三种人类活动及其成果的评价尺度。在传统教育学领域中,美的尺度目前只在美育或教育美学的层次上有过部分的确认。在“五育”并举的今天,从教育原理、教育哲学的高度考虑整个教育活动的审美评价尺度蕴含着丰富的时代价值。
美学视域下的德育观既追求德育的科学性、目的性,又追求符合规律性和目的性相统一所带来的德育的趣味和德育的境界。美学视域下的德育应与形式美、效果美、艺术美等相融合,以美的形态实现对人的全面陶冶。美学德育的精神实质即消解人的各种异化,追求人格及其发展的自由与完整,这也是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的最终追求。
(二)“三乐”德育的目标解读——培养理想儿童
1.“乐己”——涂抹“美”的底色
“乐己”就是要让学生悦纳自我,用审美或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王尔德说:“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教师希望学生能够快乐地学习和生活,具备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乐己者,当自信。J校根据学生兴趣与年龄结构,成立了健体、艺术、益智三大板块百余个学生俱乐部,在社会上引进一批优秀、专业的师资,旨在帮助学生找到成长的着力点,激发成长内驱力。近年来,该校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均斩获重量级奖项,已然形成了一道素质教育的美丽风景线。
乐己者,当自立。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及个性选择,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很多来J校访问的教师团都会对学校人文气质浓郁的校园环境印象深刻:两湖书院长廊两边是学生自己布置的画展;艺术空间里各具特色的作品来自不同的学生之手;教室外生机盎然的窗台,则是学生积极响应学校“以劳育美”的号召辛勤劳动的成果。
乐己者,当自律。针对学生时常出现的知行脱节的现象,学校推出了新的德育项目——“塑造J校三樂儿童”,并完善了“三乐”德育评价体系,创造性地引入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等模式,激励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主动承担个人、家庭、集体、社会、国家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这“三自”共同绘就了“乐己”的精神底色,也是学生由己及人、立志筑梦的基石。
2.乐人——铸就“美”的人格
“乐人”就是要关注他人的幸福快乐,让自我存在有利于他人乃至把助人作为快乐之本。学校所追求的快乐是生命质量的快乐,这种快乐是理智的、情感的、精神的、审美的、道德的,也是德育美学的价值所在。
学校志愿文化建设深刻践行了“乐人”校训的应有之义。通过志愿服务“学分制”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活动,自觉积累学分,主动发扬“助人助己,乐己乐人”的精神,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学校构建了班级、校园、社会三个层面的志愿行动,组建了多支师生志愿队伍,常态服务,纵横联动,深层发展。“蝴蝶监测生态站”“成长伙伴团”“手拉手金校义卖社”……一个又一个品牌活动从校内延伸至校外,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各种志愿服务中,体验“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美好,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铸就美好人格。
学校在区域内率先引进英国STEER徒迹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社交技能。课上,学生自己创设心理情景剧,生动地体会社交方式的不同给他人带来的影响;课后,学生尝试寻找生活中的社交足印,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在课程学习中,学生收获了换位思考及赞美他人等社交技能,体验了“乐己”与“乐人”间的丰富联结。
3.乐天下——培养“美”的格局
“乐天下”者,“协和万邦、兼济天下”。学校的艺术项目、国际交流项目均以“家国情怀,国家视野”为理念纳入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格局。
学校基于儿童视角,挖掘本土美学,赏析理解、明辨哲思苏州园林的文化审美和艺术符号,把新苏式文化作为文化美学的底色,开展了以“园林境象”为主题的校本化艺术教育研究。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把苏州园林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与现代美学相融合,开发特色STEAM课程,运用现代美学视角传承、发扬、演绎“新苏州园林”,营造“园林境象”工作坊,成功地将温润雅致的苏式文化引入艺术工作,以美学的视角在学生心中种下本土文化的种子。
扎根苏式文化的同时,学校带领学生放眼世界,努力让其拥有世界的眼光和格局,如音乐中既有交响乐团,又有江南丝竹民乐团;美术中既有对传统美术(国画、版画、国家级“非遗”苏州泥塑、剪纸)和西方艺术(油画、粉画)的深耕和探索,又有融合STEAM项目编程建模、3D打印等创新活动。学校艺术教育实现了中西交融,引领学生不断追求和成为“世界人”。
同时,学校整合家长资源,成功举办“跨文化交流——家长大讲堂”系列瞭望活动,以此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此外,学校还与新加坡、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学校建立了友好关系,充分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形成了良好的国际交流氛围。学校对多元文化的理解、接受和尊重,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审美体验,为学生打开了认识世界的一扇门,还涵养了学生别样的气度。
二、构筑“三乐”美学教育生态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肩负着国家的重托和人民的期盼,任重道远。教师的个人素养、人格魅力乃至言行举止,对德育的效果有着直接且巨大的影响。因此,学校致力于构筑良好的美学教育生态,从而培养出具有独特审美意趣、全面和谐发展的“三乐”学子。
(一)队伍建设:“领雁工程”,引领青年成长
“乐己、乐人、乐天下”的校园文化是J校的根与魂,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三乐”学子,教师首先应胸怀大局、心有大我,以审美为底蕴,使教育观念和内容得以改变,使之成为有境界、有乐趣、能够让学生乐在其中的乐学对象。在此追求下,“领雁工程”应运而生,着力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班主任专业化成长平台,进一步发挥优秀榜样引领示范、辐射作用,推动班主任核心素养的提升,打造一支优秀的德育成长梯队。“领雁工程”始终秉持“导师引领、伙伴互促、项目推进、平台操练”的发展思路,以菜单式培训课程体系,满足教师多维的发展需求;通过名优班主任工作室的优质平台,提升青年教师家庭教育指导实操能力;以项目研究为抓手,形成美育与德育兼容并蓄的跨学科理论研究……
(二)课程设计:创新形式,成就美丽风景
建立以“三乐”情怀底蕴积淀为主题的德育品牌课程群:以“滋养美丽的我(乐己)”为定位的人文与艺术课程群,以“培养智慧的我(乐人)”为定位的科创与健体课程群,以“成就大气的我(乐天下)”为定位的服务与社交课程群,配合每月的校传统节气主题教育校本课程,多管齐下,充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并在选择的基础上持续专注地突破自我,收获真正的成长。课内课外劳逸结合、相辅相成,学生在多样、和谐的课程活动中,心灵得以充盈,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充分彰显了德育形式的美学价值。
例如,低学段年级各班开展“拼中国地图,庆祖国华诞”活动,通过仔细观察中国地图,了解中国地图的明显轮廓特征,认识各省份名称和位置,从而感受祖国疆土的辽阔。中学段年级各班组织开展“祖国在我心中”知识竞赛活动,增强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高学段年级各班开展“爱国故事分享会”活动,通过在班会课分享英雄故事,使学生了解爱国英雄的事迹,鼓励他们学习英雄的优秀品质。
(三)评价改革:覆盖全面,立足核心素养
本着鼓励性、全面性、发展性的原则,学校创新生成了“儿童成长争章办法”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三方评价体系”。前者为过程性评价,主要记录收集学生各维度的成长足印,横向涉及学科表现及在校常规,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重要而真实的事件。后者为展示性评价,教师联合家庭参与考评,重点关注学生“社会参与”与“健康生活”两大素养。其过程就是学生的增值性评价,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发展的过程。清晰、全面的评价体系让培育优秀“三乐”学生的课程指向在J校教育中越来越有力、明朗。
三、厚植“三乐”情怀血脉
互联网、云概念、人工智能……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充满变数的时代。科技的发展也许会给教育的方式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但是教育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那就是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培养他们成为健康的人、快乐的人、美好的人。“三乐”德育基于“乐”字开展,蕴含着丰富且独特的美学追求。这里的快乐是精神上的满足,而非短暂而缥缈的物质享受。J校培养的学生一定要拥有感知幸福——真正的、长久的幸福的能力,并愿意为之努力追求,无论过程如何艰难曲折,无论结果是否尽如人意,都不轻言放弃。
“三乐”情怀是J校的精神图腾,以“乐己、乐人、乐天下”的儒家思想为支撑的现代美学视域下的德育文化赋予了学生别样的成长张力。“三乐”德育为学生注入了情感、开阔了视野,唤醒了成长的内驱力。仅本年度,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展示自我,载誉无数。他们中有年少才高的儿童作家,有经验丰富的金牌主持人,有吸粉无数的银幕小明星,有才华横溢的画展策划人;等等。他们大气、雅气、正气,好学、会学、博学,乐观、乐群、乐思,把现代美学视域下的德育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演绎着属于自己的不同类型美的形象。校园里的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理想积蓄力量。
结 语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不悔情归处,追梦赤子心。”从某种意义上讲,几乎所有的幸福人生都是从校园开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正如檀传宝教授所说:“世界上如果有一个最高层次的美的话,应该是教育之美。”而现代美术视域下的德育工作者正以夸父追日的执着步伐,追逐着这世上最崇高的大美。
[参考文献]
[1]万敏.浅析传统经典中的德育价值[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01):53-54.
[2]米红秋.德育美学观:一种新型德育精神的探寻[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3(02):389-390.
[3]奥斯卡·王尔德.理想丈夫[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2.
[4]李洋.創建志愿文化,践行“三乐”精神[J].考试周刊,2013(81):27-28.
作者简介:屈荷军(1979.6-),男,江苏苏州人,任教于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高级教师,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