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对思政课渗透于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是关于思政课与语文学科融合的研究。它是在新时期思政课改革的背景下,响应中央号召,借助群文阅读这一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中力倡的教学方法,依托接受机制,着眼学科融合的一种教学模式。将思政课渗透于群文阅读这个课题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文章对此进行了研究,以期给相关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思政教育;群文阅读;渗透价值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2)06-0007-03
引 言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学科教学方式的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其中,群文阅读以其语文味、真实性和实用性兼具的独特优势,有效补足了传统着眼单篇精读的沉浸式阅读教学短板,成为近年来备受语文教师关注和推崇的一种教学方式。
然而,将语文学科教学改革与思政课融合,尤其是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渗透思政课的探索目前仍属空白。表1是中国知网文献检索结果[1]。
可见,思政教育虽然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但相较于高校、政府机关和部队,高中思政教育还未受到广泛重视,思政教育与高中语文学科的融合仍是有待开发的研究领域。
为此,笔者提出将思政课渗透于群文阅读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在日常语文教学中,以思政教育理念为指导,选择具有思政教育价值的一组文章作为教学素材,利用群文阅读的多文本和文本差异性,让学生通过讨论、比较、整合,加深对某一思政教育命题的全面认知和深刻理解,避免单向灌输的低效,使思政教育理念自然而然地深入学生心中。
笔者认为,在当前形势下,这个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具有如下价值。
一、着眼学科融合,拓宽思政教育落地路径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思政《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课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对学生进行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使他们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则指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弘扬民族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热爱中华文明、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以及热爱美好生活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使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2]。可见,语文与思政虽是两门不同的学科,但培养目标和基本理念是一致的,这就为两门学科的融合奠定了理论基础。
从实践的可能性上看,传统的高中思政教育主要依托政治学科,这样固然可以让思政教育更加系统和专业,但也限制了思政教育向更广阔的教育领域的拓展,阻碍了学生将思政教育理论与更多学科的学习和实际生活相联系并转化为实际行动力。对此,《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这一思政教育基本原则,旨在通过其他学科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来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而思政课渗透于群文阅读正是着眼于语文学科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全新尝试。首先,群文阅读独具的多文本和文本差异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在整合多篇不同角度的文本,使学生形成对某一思政议题的全面、深刻的认识上具有天然的优势。其次,群文阅读可以进行读写结合等课外拓展,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认知水平,从而更好地推进思政教育,保证思政教育的效果。因此,教师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想政治素养为目标,以与思政教育有关的议题为内容,以群文阅读为基础,在日常语文教学中以先进的思政教育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的同时逐渐形成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政治素养。
例如,为了让学生理解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增加了“政治生活”“科学社会主义”等内容,系统且深入地介绍了社会主义的由来及现状,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特色及价值。而三大文化之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成为近年来高中语文教学和考查的热点内容。这在课程内容上与思政课形成了良好的呼应。那么,在语文学习实践中,如何让学生对此形成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转化为个性化的能力和素养呢?笔者与同事设计了为期一个学期的群文阅读和写作计划:先依据课标阐释,将宏大的文化概念拆分为青年、家国情怀、生命意识、国际视野等具体话题,并以此为据拟定群文阅读和写作大纲。按照先阅读后写作的顺序,每个话题我们都先收集整理阅读素材,组成群文阅读材料,发放给学生阅读。阅读材料包括对该主题的概念阐释、相关事例、名言警句、权威时评和经典文章等内容,遵循群文阅读材料的组织原则,注重文本互异性、互补性和启发性,尽量做到内容翔实丰富,既开阔学生的眼界,又开拓学生的思路。阅读时间一般为一周。阅读过程中,教师依据话题性质和学生阅读情况灵活组织教学活动,或点拨,或例文赏读,或课堂讨论,或布置读后感写作,重在帮助学生更新认知、深化理解。一周后,我们布置与该话题相关的作文题目,要求学生限时写作,阐述自己对该话题及作文的认识和理解,并在写作后发放相关作文材料(包括题意阐释、优文佳作等),帮助学生走出对作文理解的误区,引导他们更好地表达。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从输入(阅读)到输出(表达)的完整闭环,使抽象的文化概念在阅读和写作实践中被学生充分内化。3000D976-7878-45DE-B639-788EACCAAD63
二、依据接受机制,消除思政教育接受障碍
思政教育的接受是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接受活动,它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接受主体出于自身的需要,在环境作用下,通过某些中介对接受客体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等多环节构成的、连接的活动过程。由于主客观多重因素的影响,高中生在接受思想政治信息的過程中可能会在认知、情感、意志、信念及行为等环节出现阻碍其将认知顺利转化为行为的现象,具体表现为理性认知经验缺乏、情感逆反现象突出、抵制诱惑能力薄弱、理想信念意识淡薄、道德践行不尽如人意等。因此,要促使高中生实现思政教育信息的顺利转化,教师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理性的认知、积极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坚定的理想信念及强大的行动力。
为此,思政《课程标准》提出议题式教学,强调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转变教学方式,营造一种师生互动、开放民主的教学氛围。这一思想和做法也同样适用于渗透式的思政教育。群文阅读作为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中被广泛推崇的新兴教学模式,在组织形式上和议题式教学有异曲同工之妙。群文阅读的一般教学过程是拟定议题—筛选文本—组织阅读—充分讨论—形成认识。其中,议题的拟定、文本的筛选可依据思政教育原则和需求、语文教学的需要及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确定;阅读的组织一般遵循实用原则,围绕议题定向开展,以便使学生对议题形成认知;讨论遵循民主原则,让学生围绕议题畅所欲言,互相启发,形成共识。这样的教学过程既遵循思政教育和语文教学的原则和需求,又能兼顾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既有利于把控思政教育的整体原则和方向,又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有助于消除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接受障碍,使思政教育效果最大化。
例如,如何让学生认识战争的真相,体会战争的残酷,进而生发出爱好和平、命运一体的人文主义的自觉?显然,理论的灌输和空洞的说教是无效的。对于具有一定理性认知基础的高中生而言,感性认知与理性思考并存或许是一条可行的路——通过沉浸式阅读获得感性认知,增强情感体验,再通过理性比较、辨析和思考,获得理解和认识的升华。教学中,笔者选取了《桥边的老人》《牲畜林》《古渡头》三篇小说,聚焦环境与人的关系,探讨战争对人的影响。三篇文章中,战争对人的影响都十分深刻,表现却截然不同:《桥边的老人》大篇幅直接描写战争给老人带来的残酷命运;《牲畜林》在嬉笑打闹的喜剧外壳下深藏悲剧的内核;《古渡头》则在残酷命运之外重点表现人的抗争和不屈。将这三篇文章放在一起,既可以让学生获得关于战争的感性认知,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又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和维护和平的自觉性和使命感。
三、锚定深度学习,发展两大学科核心素养
深度学习是近年来颇受学界推崇的概念。它强调学习目标的充分聚焦、学习内容的充分关联、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迁移提升。南京师范大学吴永军教授认为“深度学习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中,学习者在与他人互动以及环境互动中,关注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最终能够迁移并能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意义生成的过程”,北京师范大学郭华教授也指出“深度学习就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从这一点上说,思政课渗透于群文阅读的教学模式便是锚定深度学习、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探索。
这个教学模式之所以能够达成这样的效果,一是与群文的文本特点有关——文本的互异性和互补性本身会造成巨大的冲突,引发读者强烈的情感体验和认知冲突,给思考和讨论提供空间和可能性;二是与群文阅读的目标导向有关——群文阅读意在通过多文本的聚焦化思考,发展学生比较与整合、分析与评价、迁移与创造等能力,因此群文阅读不但需要顾及教师的个性特长,充分考虑学情和文本特点,从议题设定、文本选择到阅读讨论乃至最后形成认识,追求的都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的共生共鸣,而非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三是与群文阅读的教学特点有关——群文阅读教学的议题依据学情而定,教学过程注重互动讨论,互相启发,不强求达成一致,可以消除学生参与活动、进行个性表达的畏难心理,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也有利于学生汲取众智,迁移提升。
在上述关于战争主题的群文阅读实践中,环境与人的关系这一议题的设定,正是从学情出发:如前所述,和平年代的学生很难深切体会到战争之痛,而且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人物形象一直是小说阅读教学的难点。因此,这个议题既具有人文思想价值,也有知识能力价值。教学实施过程中,考虑到文本难度和学生理解的普遍盲点,笔者对三个文本做了顺序安排和详略处理,即按照环境对人的影响的显与隐(也是学生理解由易到难的顺序),先快速认识《桥边的老人》中老人的悲惨命运,接着重点分析讨论《牲畜林》中战争对朱阿的影响,最后关注《古渡头》中渡夫与环境的内在冲突,感受渡夫的可贵品质。讨论过程中,笔者遵循群文阅读教学的原则,引导学生积极发言、主动思考,并将讨论逐渐引向深入。而正是这个可贵的讨论过程,让学生在互相启发中发现未知、更新认知,最后主动形成了对环境与人、战争与人的多重关系的认识。
结 语
着眼融合,立足接受,追求发展,不仅是笔者对思政课渗透于群文阅读的教学模式实践研究的价值的认识,也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该模式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将得到更多的检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泉州市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思政课渗透于群文阅读的教学模式实践研究”(立项编号:QJYKT2020-13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月贵(1981.11-),女,福建南安人,任教于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曾获“南安市教坛新秀”称号。3000D976-7878-45DE-B639-788EACCAAD63